古籍中所记载的鸟类的贡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所记载的鸟类的贡献,第1张

古籍中所记载的鸟类的贡献

鸟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帮助人类实现了飞行的梦想,还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古籍中所记载的鸟类的贡献。

鸟羽与服饰

在古代,鸟类的羽毛被广泛用于制作服饰和饰品。鸟羽制成的帽子、袍子、裙子等,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的必备品。

同时,不同的鸟羽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孔雀的羽毛被视为幸运的象征,被用于制作婚礼、祭祀等聚会场合的饰品;凤凰的羽毛象征着道德高尚和帝王之气,被皇帝们选用作为皇冠、龙袍等的装饰;而鹦鹉、鸽子等小鸟的羽毛则常用于制作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饰品。

鸟类的图腾和神灵

鸟类在古代很多文化中都被视为图腾和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宝剑、徽章、家徽等金属制品中的重要图案;在古埃及文明中,鹰被视为飞行的代表,是鹰神赫鲁的化身,统治天空。

鸟亦与诗歌、音乐和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花鸟戏,表现的正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艺术大师也常常将鸟类作为画作或雕塑的主要元素,如毕加索的鸽子、米开朗琪罗的鸽子和老鹰等,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鸟类在科学和技术中的作用

鸟类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鸦科家族的物种以其聪明才智而闻名,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害虫;鸽子的驯化培育促进了人类的饲养技术的发展,并被许多王国选定作为紧急通讯信使。当代的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鸟类,例如模仿鸟类行为模式设计出更加高效的飞行器、利用鸟类的翅膀和骨骼结构提高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技术等等。

结语

总之,鸟类由于其神秘和美丽,不单单是许多古籍和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这些天然资源,以便在未来继续探索他们所带来的无穷可能。

  古埃及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建筑物,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古埃及金字塔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故事1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 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是“高”。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字,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 文化 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故事2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 雕刻 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浩繁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15吨,平均重量约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 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需要978286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的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著长江的堤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狮身像。据说,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视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发现采石场还有一块弃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了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长7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 浮雕 ,下巴还下垂著五米多长的胡须。威严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人面狮身像,结果,狮身像岿然不动,只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在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拿破仑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权圈围其起来。

 这么多的石块从哪里采的呢据考证: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则取之于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室的花岗岩,则取之500英里外的阿斯旺。

 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功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当规模的工程师、施工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这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人员。当然,这不包括劳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 儿童 ,也不包括不劳而获的僧侣和贵族。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故事3

 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人。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运输之谜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运输问题。

 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

 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而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陆运、水运,难道他们空运不成这真是一个谜。

 法国一工业化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的粘合物。因为使用的粘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但是作为旁证,在石块中发现的25厘米长的人发,还嫌太少;而这种杰出的粘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也还没有分析出来。

 建筑之谜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东西轴和南北铀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约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故事4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围随著塔基升高,充当脚手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金字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上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于更不易得。何况,一扬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止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来,然而,它的塔内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幕室。墙璧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人。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这样的墓室己发现三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4个未被发现,这洋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吗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炱,也没有找到刮掉烟炱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尘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人同王尸体,决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末发现。

 数据之谜

 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x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ˉ(塔高□2)=圆周率(□=3l4l59)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延长在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平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位置每天都有变化,但是,经过25827年的周期,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对角线之和,正好是258266这个奇怪的数字

 人们知道在金字塔建成l000年以后,才出现毕达哥斯拉定律;3000年后,祖冲之才把圆周率算到如此精确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比较精确的计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人们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将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测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然而,4500年前的古人怎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南部非洲当然是存在古代文明的,津巴布韦的国名就是用古代遗址来命名的。

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就是“石头”的意思,所以大津巴布韦又被称为“石头城”。这座石头城沉积了丰厚的非洲文化,昔日的莫诺莫塔帕王国正是这一津巴布韦文化的集大成之国。

莫诺莫塔帕王国位于今天的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境内,是古代南部非洲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古国,又称为姆韦尼·马塔帕王国,以“石头城”和黄金贸易而著名。

普遍认为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于公元10-12世纪之间,1917年,姆韦尼·马塔帕的酋长契约科被葡萄牙人杀害标志着王朝的灭亡。

莫塔帕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国王是国家的行政首脑,也是军队统帅,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国王之下设有总督府、国王卫队、秘密警察、乐人、巫术机构等。莫塔帕王国的继承制度与东方专制制度下的继承制度类似。

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群代表了时人的文明程度,尽管近代非洲在西方的殖民入侵过程中逐渐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但他们在过去同样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了起来。

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看作是神的化身,于是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

雄伟的金字塔,就成为了古埃及文明辉煌的一个代表。至今存在的金字塔,总给人一种古中国更古老更先进的印象,于是人们产生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比不过古埃及”,甚至还比不过后来的古希腊文明!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少学者研究产生于53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明之后,认为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比古埃及更发达!

1936年,在浙江钱塘江流域,考古专家发现良渚古遗址,距今约5250~4150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发掘、论证,如今已经正式给予“良渚文明”的称谓。

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如今,有一种解释认为,蚩尤联合良渚族群对抗中原的华夏联盟,战败之后良渚文明没落,但这一说法也有考古上的疑点,比如良渚文明可能毁于一场大洪水,因为断层中发现大量淤泥。但不管如何,可以肯定良渚文明是长江下游的霸主,实际控制区域未必小于5000年前的大一统古埃及王国。

从时间上看,良渚文明距今最早有5250年,而古埃及初步统一王国最早只有5100余年;从“国家”大小来看,双方应该不分彼此。那么,这两个文明到底谁更发达呢?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面积高达290万平方米。

整个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

从天文考古与文献结合的角度观察良渚古城墙,其实构建出的四面城墙就是古代天文学所谓的“四陆”。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陆”,即东陆、南陆、西陆、北陆,因此城墙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而不是御敌性质的“城墙”,由此可以看到良渚人的雄心壮志。

但相比之下,古埃及古城要么无法确定大小,要么能确定的却规模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在良渚文明时代,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古城约有60多座,小的有10多平方米,大的为280万平方米,其中良渚古城最大。

良渚古城之内,除了合理的功能分区之外,最为惊人的发现就是精美的玉器。

考古发现的良渚玉器,不仅品类众多,比如玉琮、玉璧、玉珠、玉管、玉璜、玉蝉等,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尤其是其中的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如今是镇国之宝。“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象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在随后的中国历史上,都能找到良渚玉器的继承与发展,连贯且有脉络,而古埃及的大量文物,与良渚玉器的鬼斧神工相比却差了一些,而且缺少连贯发展,以至于给人神秘之感。

不过,埃及有金字塔,良渚文明除了古城之外,还有什么大工程呢?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见上图),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

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难度有多高?该工程位于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体组成,目前共有11条堤坝遗址,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北两组坝群,构成了前后两道防护体系。根据初步的考古认识,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建造这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是要有很多知识储备,比如地理知识、山体知识、流水动力、工程基础,甚至工程建造还要符合天文、礼仪等神学方面的需要;二是充足的人力物力,对5000年前的良渚人来说,建这一个水利系统,比今天建造三峡大坝工程量大得多。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上图可知工程难度之大,对于石器时代的良渚人而言,简直不可想象。

可以说,古埃及金字塔伟大,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也不差,甚至在时间上比金字塔还要早一些。

综合来看,良渚文明比古埃及更早,表现形式上更为精细,至少丝毫不比古埃及文明差。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在考察良渚文明之后指出,中华文明被远远低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文化已经符合‘国家’的标准,这是中国国家的起源。良渚文明是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代的文明。”

埃及:图书馆为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

建设和健全各类图书馆是埃及加强保护和光大各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埃及的文化遗产丰富,她的文字记载历史悠久,古埃及人刻在庙宇、陵墓、方尖塔、纪念碑上的象形文字和图案以及大量古埃及纸草文献,记载着古埃及文明发展和文学创作与科技发明的惊人成就。古埃及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早2500多年,包括小说、寓言、民间故事、诗歌等。埃及还经历了希腊、罗马、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不同时代,多元化文明也丰富了这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埃及近年来在全国建了5所国家级大型图书馆、90所地方博物馆以及104所大众文化馆和文化之家。它们在弘扬埃及与阿拉伯文化、促进各文明间交流的同时,也起到教育国民提高祖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作用。一些多功能大型图书馆还组织或参与传播埃及和阿拉伯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下一代、保护本国文化遗产、国际文化对话等活动,举办研讨会、展览会、参与各种文学艺术节、开办附属儿童图书馆、文化研究中心等。

2002年落成的亚历山大新图书馆是当今世界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图书馆。它坐落在有“地中海新娘”美称的历史名城亚历山大市美丽的海滨大道,主体建筑宛如一轮斜阳,象征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是当地一大新景观。早在托勒密和罗马时期,亚历山大就是闻名遐迩的文学艺术摇篮和学者圣贤云集之地,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等众多古迹。公元前259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最丰富的图书馆,藏书约54000卷,包括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和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的许多真迹原件以及大量古埃及、托勒密时期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他科学著作。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地中海地区传播文明长达200年至800年,是当时全世界学者和旅游者向往的文化圣殿,遗憾的是它早已毁于大火。

亚历山大新图书馆是埃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合作的结晶。这座“复活”的图书馆面对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总面积达85405平方米,耗资近18亿美元。主图书馆大楼有11层,面积36770平方米。还有文物博物馆、古籍与手迹珍本博物馆、科学发明厅、艺术中心、信息研究学院、人文和自然遗产中心、亚历山大和地中海研究中心、会议中心、书法中心、服务大楼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它落成开放后,各国捐赠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和影像制品,包括我国捐赠的《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有收藏价值的书籍。我国还参与新图书馆的《百万图书工程》,为该馆百万册图书编排目录、录入上网。

亚历山大新图书馆每年还举办维护埃及文化属性、埃及文化遗产研究、阿拉伯文明、扩展和开拓人类文化知识领域等全国和国际研讨会、展览会,是埃及国内外高层次文化、科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它与世界各大图书馆和学院签署了40多个合作协议,在许多国家举办过展览。其领导管理的埃及人文和自然遗产中心近年来通过国际组织,在保护埃及文化遗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中心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提供书籍、资料和光盘,介绍本国和世界文化遗产。今后,新图书馆还将启动新学术中心,更多更好地为埃及和世界文明服务。

埃及人自豪地说,亚历山大新图书馆是埃及多元文化交汇和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新殿堂,是世界看埃及的窗口,也是埃及看世界的窗口。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土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号称古埃及文明,有人说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文明,这是对尼罗河的最高评价。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 埃及地图

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古埃及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积的638%。地中海沿岸多 西奈半岛

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间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东部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传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

公元前700 年前后,从祭司体文字中又演变出一种更为简化的草体,称为“世俗体文字”。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民间”一词,该词最早也译为“本土文字”,因古希腊文此词也意为“土著” 。世俗体文字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书写记录、书信和帐目之类的世俗事务。

由于这种字体比较简单,符号更易于连写,所以很快就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体文字一般写在纸草纸上或较平软的材料上;书写方向从右向左,其符号具有更加简化、更加草写的形式,比祭司体文字更富于曲线,完全失去了图画性质。

初时运用于政府官员的契约、公文等文书,后来连商业文书、私人信件、文学创品和古籍抄写等,都开始使用。不过由于其书写方向是由右至左,因此相当不易阅读。该文字系统约使用到西元476年左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