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又是怎样一部医学典籍呢?赶紧去查查资料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本草纲目又是怎样一部医学典籍呢?赶紧去查查资料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1张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传世书画真伪杂糅,因此对每一个收藏、购买书画的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真伪。书画鉴定的依据除了作品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个人风格外,还有书画作品的印章、题跋、材质等。那么如何从印章上鉴定传世书画的真伪呢?

  俗话说,一字二画三印章,这是鉴定一张书画作品的大致次序。一张书画的往往有许多印章,其中有作者加的印,有收藏者加的收藏印,有鉴赏家加的鉴赏印等。通过这些印章,可以考察书画家的字、号、别号、生年、行次、籍贯、门第、仕途经历、嗜好志趣,还能了解这件书画的流传经过。所以说,印章可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的辅证。

  唐宋时代的绘画作品上很少见作者盖印,而书画作品上盖印在唐代作品中已较普遍。无、明、清的画家一般者在作品上盖印。书画作品中常见的印章有:

  人名字号印。一个书画家往往有多种人名字号印,如明清画家除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这些都常出现在书画用印中。

  室馆常号印。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把个人起居、游憩、读书、藏画处题上一个堂号,并将堂号入印盖在其所作书画上。

  书画鉴藏印。这种印在宋、元、明、清、现代书画作品上都常见如"子孙保之"印、"子子孙孙永保之"印等。

  观赏印。这种印是观赏者在观赏完书画后在作品上所盖的印。

  记事印。这类印多数与书画家在创作中经历的事情有关。如张大千先生是两次赴黄山,故有"两到黄山绝顶人"印;后来他又去了一个次黄山,故又有"三到黄山绝顶人"印。

  官宦仕途印。这类印多记述作者仕途经历和官职。如唐寅考取南京解元,故有"南京解元"入印。

  门第印。这类印反映作者的籍贯、家庭、乡里、氏族等。如唐寅有一方"吴趋唐寅"印,"吴趋"为古代苏州的一条胡同名,即今苏州吴趋坊。

  行次印。这种印反映者在家庭中兄弟之间的排行。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成亲王永 有一方"皇十一子"印。

  箴言印。即将格言、成语、警句入印。quot;温故而知新"印。

  吉语印。即以吉祥的词语入印。如"子孙世昌"印、"日利"印、"长寿"印等。

  诗文印。有时是一道完整诗,有时是诗句。

  纪年印。表明作者自己生年或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等。

  此外还有肖形印、宫廷印等。

  从印章固然可以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但是由于书画家谢世后其印章仍可存在,后人可以此来作假,同时印章也可翻刻,所以鉴别印章在鉴定书画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古往今来,江湖上总会流传着一个人的传说,一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人,这些事或许是假的,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历史无法考证,可是毕竟这是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呀,只要我们把握有度,总会学到一点东西的。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是了,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吧,汉朝是中国朝代发现最好的朝代之一,汉朝中期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顶峰,汉武帝时期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遵循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儒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人们啊,皇帝的位子也因为儒学的影响得到了巩固。大家可能还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事情,烧毁了许多经典书籍,然而汉武帝既然采用了独尊儒术,为什么不把其他与儒家无关的书籍烧毁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其中的故事。

其实,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独尊,汉武帝采用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汉朝时候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了自己在政治上能够自由一点。汉武帝在位期间受到了太后的控制,这让汉武帝十分不自由,而太后的思想是受到了黄老的影响,于是汉武帝便想用一种思想来压住太后的思想,刚好董仲舒在这个时候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汉武帝马上采取了这个方案。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学会一点什么的,比如你看了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人物,里面的一件事情,你要想想自己能否做的好,或者能从他身上的坏处联想到自己,人生就是这样,要从他人看自己,才能做得更好,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盗跖,古人名字,跖读音(zhí)。

上面讲述的都是因门户之见不能在一起的男女,私定终身之后决定一起私奔,可是私奔那天,男方到了约会地点等待,女方还没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男的傻乎乎地一直抱着柱子等待,结果最后就被淹死了。

只不过庄子描写下的尾生,淹死的时候还紧紧抱着梁柱,而小新漫画里的胡尾生是抱着一棵大树,一直在等树妖族的月啼暇,直到淹死也没放手,真可谓痴情至死不休。

2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讲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

我比较喜欢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典故,炎帝的女儿女娃,千百年来化作精卫鸟一直在衔石填海,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沿用前人好的方法,我们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知道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欢迎留言。

红颜薄命

hóng yán bó mìng

成语典故: 红颜:美女的容颜;薄命:命运不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

成语出处: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总则我红颜薄命”

例句: 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

灯 谜 关云长英年早逝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