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怎么治啊?能治好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疝气怎么治啊?能治好吗?,第1张

在临床上,保守疗法很难治愈疝气,确实的方法是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前准备,禁食一天,局部剪毛消毒。

2将奶牛保定,一般采用侧卧保定。

3麻醉,采用5%水合氯醛全身麻醉,或腰旁神经传导麻醉,局部进行浸润麻醉。

4将内容物还纳腹腔,将疝囊提起后切开疝囊。如果发生粘连,则小心剥离。

5如果嵌入的肠管坏死则切除,然后进行肠吻合,再送入。

6首先缝合疝轮,涂抹青霉素,然后缝合肌肉,涂抹青霉素,最后缝合皮肤。

7术后处理,静注10%安钠咖10~20毫升,维生素C50毫升,10%葡萄糖1500毫升,生理盐水1000毫升,连用3天。

没有西医之前,中医也是有很多办法的。

中医认为,疝气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体质虚弱、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造成的,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在治疗上,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以益气升提或理气散结为主。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一:大小茴香各3克,荔枝核5个,桔核10克。用法:共研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中医治疗方法二:人参4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桂圆肉10克,升麻3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方法三:黄芪15克,升麻3克,大枣15克。用法:水煎服。肿物过大,不能回纳腹腔,小儿烦躁哭闹局部肿块明显隆起,紧张、压痛,时间一久,会造成被嵌顿的小肠坏死,要赶快送医院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四:活鲫鱼60~90克2尾,伴小茴10克。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中医治疗方法五:母丁香适量。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敷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难等。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

  中医治疗方法六:上药分2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谢谢采纳!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阴交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小关穴的定位 9 小关穴的取法 10 小关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小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小关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小关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关 1 拼音

xiǎo guān

2 概述

小关为经穴别名,即阴交穴[1]。出《针灸学》(南京)。《针灸甲乙经》作少关[1]。

穴位 阴交 汉语拼音 Yinjiao 罗马拼音 Yinchiao 美国英译名 Cross of Yin 各

号 中国 CV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VC7 富耶氏 VC7 德国 KG7 英国 Cv7 美国 Co7

阴交为经穴名(Yīnjiāo CV7,RN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针灸甲乙经》),小关(《针灸学》(南京)),横户(《针灸甲乙经》)。属任脉[3][2]。阴交是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3][2]。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2]。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3 阴交穴的别名

少关(《针灸甲乙经》)

小关(《针灸学》(南京))

横户(《针灸甲乙经》)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交,一名少关,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任脉气冲之会。

5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2]。

阴,指阴阳与阴经。交,指交会与交接。道家丹田、命门之处不一:《黄庭中景经》谓“脐下一寸名丹田”,李注:“下丹田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交阴,一名命门,三焦右府之命也。”阴交似为从交阴转变而来。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 发,男子至口而髭癓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腹亦属阴,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4]

6 特异性

阴交是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3][2]。

阴交是任脉、督脉的交会穴[5]

7 所属部位

下腹[6]

8 小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7]。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2]。仰卧取穴[2]。

阴交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3]。

阴交穴在任脉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9 小关穴的取法

在脐下1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2]。仰卧取穴[2]。

仰卧位,于脐中与石门穴的连线之中点处取穴;或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5与下4/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8]。

10 小关穴穴位解剖

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3]。

11 小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交穴具有调经固带、利水消肿的功效。

阴交穴有调经血、温下元作用[2]。

阴交穴有调经固带、利水消肿之功[4]。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4]。

12 小关穴主治病证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2]。

阴交穴主治腹痛、疝气、水肿、月经不调、带下[10]。

阴交穴主治肠鸣,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带下,血崩,阴痒,不孕,恶露不尽;小便不利;水肿,少腹胀满,奔豚,鼻衄,腰膝拘挛,疝气[8]。

现代又多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等[2]。

阴交穴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以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3]。

治腹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疝气,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13 刺灸法

阴交宜灸不宜针[4]。

131 刺法

直刺05~1寸[2][8][2],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脐部[8]。

向下斜刺1~15寸,针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8]。

直刺1~15寸[3]。

直刺1~2寸[10]。

注意:孕妇慎用[2][8]。

132 灸法

可灸[2][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3]。

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至皮肤温热舒适[8]。

14 小关穴的配伍

阴交穴配曲泉、照海治疝气小腹痛[2]。

阴交穴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2]。

阴交穴配蠡沟治阴痒[2]。

阴交配涌泉,有行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肠气撮痛连脐,小便淋沥不尽。

阴交配石门,有通经活血的作用,主治崩中漏下,小腹硬痛。

阴交配行间,有养阴清热,行气化湿的作用,主治痞气,肠鸣腹痛。

阴交配子宫、三阴交、气海,治崩漏[8]。

阴交配石门、委阳,治小腹坚痛、小便难[8]。

阴交配百虫窝,治绕脐痛[8]。

阴交配天枢,治腹胀[8]。

阴交配阳池、三阴交,治血晕[8]。

15 文献摘要

《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针灸甲乙经》:奔豚上腹膜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水胀,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阴疝引睾,阴交主之。舌纵涎下,烦闷,阴谷主之。女子手脚拘挛,腹满,疝,月水不通,乳余疾,绝子,阴痒,阴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挛,腹满,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可灸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气痛如刀绞,腹膜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小儿陷囟。

《席弘赋》: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

《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 41 关元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关元穴的定位 47 关元穴的取法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关元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4146 治疗尿潴留 4147 治疗老年性 炎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4149 治疗痛经 41410 治疗遗尿 41411 抗休克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 51 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石门穴的定位 57 石门穴的取法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石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调整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露 1 拼音

jīng lù

2 英文参考

Guānyuán C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ímén CV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精露为经穴别名:1关元;2石门。[1]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

精露为经穴别名,即关元[1]。《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穴位 关元 汉语拼音 Guanyuan 罗马拼音 Kuanyuan 美国英译名 Pass Origin 各

号 中国 C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C4 富耶氏 VC4 德国 KG4 英国 Cv4 美国 Co4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2][3]。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2][3]。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41 关元穴的别名

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43 穴名解

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

关,是闭藏之意。亦为枢机开合之关。元,气之始也,指元气。本穴位居脐下3寸,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以其该处为人之根元,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医经精义》云“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关”与“元”喻以重要之意。[5]

44 特异性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3][4][2]。

关元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

45 所属部位

下腹[6]

46 关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4]。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2]。

关元穴在任脉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关元穴的取法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7]。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

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2]。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功效。

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作用[3]。

关元穴位于脐中下3寸,当“肾间动气”之处,别名“丹田”,为保健要穴[9]。

关元穴邻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治疗妇科病、男性病及小便异常[9]。

关元穴乃小肠募穴,可泌别清浊,通利二便,治疗二阴病[9]。

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中风脱证、羸瘦无力,以及因虚所致眩晕等虚劳之证[9]。

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主治真阳不足、脏腑虚惫等证,以及妇科病、男性病和小便异常等[5]。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3]。

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8]。

关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尿闭,遗尿,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阴挺,阴痒,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遗精,阳痿,早泄,白浊;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水肿,黄疸,消渴,心悸[7]。

现代又多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3]。

关元穴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2]。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关元穴有保健、强壮作用[3][2]。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3][7],局部有酸胀感[7],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 [7]。

直刺1~15寸[2]。

直刺1~2寸[8]。

注意: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7]。

针前排空小便[3]。

孕妇慎用[3][8][7]。

4112 灸法

可灸[3][8]。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2]。

可灸,如药物天灸,或用间接灸,或温灸至局部温热舒适,艾炷灸壮数多累计百余壮,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7]。

412 关元穴的配伍

关元穴配中极治小便频数[3]。

关元穴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3]。

关元穴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3]。

关元配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关元配太溪,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关元配涌泉,有补肾气,行水气的作用,主治滑精,腰痛,气淋。

关元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关元配心俞,温补心阳,治心悸[7]。

关元配肾俞、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早泄[7]。

关元配三阴交、地机,治痛经[7]。

关元配合谷、足三里、气海,治中风脱证[7]。

关元配隐白、血海、足三里,治崩漏[7]。

4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杯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艾灸家犬“关元”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过滤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对膀胱张力有明显调整作用,故对遗尿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有人灸家犬“关元”,发现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心率不增加。[7]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 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对男子 缺乏症也有一定疗效。艾灸小鼠“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7]

针刺家兔关元穴,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加[5]。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关元可使肿瘤患者免疫力增强。如给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直接灸“关元”,结果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组织坏死程度亦较对照组轻,细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对肝脏腺苷三磷酸酶反应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应接近正常,均较对照组反应强。艾灸“关元”可延长肿瘤鼠的生存期。[7]

艾灸小鼠关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壮,10次后能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小鼠的存活期。

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组织学观察,艾灸关元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可延长接种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免疫反应增强。艾灸关元,确能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产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搏指数稳定增加,动脉血每分钟氧运输指数和混和静脉血氧分压也呈相应增加。[5]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现代研究证实,刺灸关元氧摄取率明显降低,氧耗量明显增高,故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针刺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的“关元”,可使抗体效价增高[3]。

4146 治疗尿潴留

关元捻针,可使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缩[3]。

4147 治疗老年性 炎

配复溜、三阴交,行弱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隔姜面饼灸,每次灸30分钟,每5日灸1次。

4149 治疗痛经

配三阴交,针关元时针尖向下,针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热感为度。

41410 治疗遗尿

取关元透中极,配百会,行中强度 ,留针20~30分钟,针后灸关元。

41411 抗休克

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的血压及体温均有升高作用。

灸刺关元穴,对实验家兔因组织胺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组织胺引起的家兔实验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关元可增加兔的心输出量,不增加心率,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以及钠、钾离子的排泄。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

精露为石门之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石门 汉语拼音 Shimen 罗马拼音 Shihmen 美国英译名 Stone Gate 各

号 中国 CV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VC5 富耶氏 VC5 德国 KG5 英国 Cv5 美国 Co5

石门为经穴名(Shímén CV5,RN5)[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属任脉[10][11]。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 石门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石门,三焦募也……任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

石,坚也。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石通实,不通。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穴在脐下2寸,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当护之则坚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5]

54 特异性

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

55 所属部位

下腹[6]

56 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石门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4]。

石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11]。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仰卧取穴[10]。

石门穴在任脉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石门穴的取法

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10]。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2/5与下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12]。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11]。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石门穴具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的功效。

石门穴有补肾调经、清利湿热作用[10]。

石门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坚硬,大便闭结,经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等证,针之可愈。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10]。

石门穴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8]。

石门穴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阳痿;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淋证;瘾瘕,奔豚,疝气,水肿[12]。

现又多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等[10]。

石门穴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11]。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水肿,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12][10][11],局部有酸胀感[12],可向外 放散[12]。

直刺1~2寸[8]。

注意:孕妇慎用[8][10][12]。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12 灸法

可灸[10][12][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1]。

强身保健则用温和灸[12]。

512 石门穴的配伍

石门穴配商丘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10]。

石门穴配三焦俞、关元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10]。

石门穴配关元治产后腹痛[10]。

石门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石门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石门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石门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石门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石门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12]。

石门配水分,治小腹拘急痛[12]。

石门配三阴交,治妇女多子[12]。

石门配中极、归来,治疝气[12]。

石门配灸关元、气海,治消渴[12]。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奔豚气上,腹膜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类经图翼》:一传欲绝产,灸脐下二寸三分,阴动脉中三壮。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

对成年女性,针刺石门的避孕率很高。动物实验中亦观察到,艾灸“石门”,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并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助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12]

灸雌白鼠“石门”可以降低其受孕率,有一定避孕作用[10]。

5142 对血压的调整

针刺石门穴,可调整避孕妇女的血压,又可降低实验性高血压[10]。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岔气这个名词,其实岔气在医学上被称为急性胸肋痛,是一种很常见的不适现象,出现岔气症状之后,会引发背部或者肋骨两侧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对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治疗岔气的偏方都有哪些呢

治疗疝气的偏方大全?

 疝气是非常容易在小孩子身上出现,小偏方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有效,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可以使用小偏方,疝气也可以用偏方治疗,那么,治疗疝气最佳方法偏方有哪些

 橘核,木香,荔枝,柴胡还有厚朴各10克,川楝子,白芷,桃仁,青皮,小茴香各7克,大茴香,海藻,昆布各3克,加水煎服。

 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主治疝气。

 青盐,雄黄,白矾,花椒,樟脑粉各10克,蓖麻子50粒,共研成细末,分成5份,每次讲一份粉末用开水调成糊状,敷在左手手心,一天换一次,内服外敷同时进行,轻者一次,重者两次可治愈。

 茯苓、白术、台乌药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伴咳嗽者,加桔梗、川贝母各6克;疝痛甚者,加木香、元胡各6克;体质虚者,加黄芪、当归各6克。

 这个特效方是针对腹股沟直疝的,用荷梗即藕杆,不拘数,泡水,经常饮用,病好为止,每天一次,干梗切碎洗净100到150克,熬一碗水。30分钟即成,初得愈快,陈病较慢。

 到中药店买丝瓜瓤2根,剪成数段,每次用几段放在药锅中煎熬半小时,每日当水饮用(不加任何东西),两周后即可治愈。以后曾有几个小孩照方治疗都除了根,大人病情较顽固,治疗时间要长些。

 红皮蒜2头,柑核50克,金橘2个,白糖50克,蒜去皮,同其他三味用水两碗,煮成一碗。顿服。可消肿止痛,用治疝气疼痛异常。

 每天用干荔枝(鲜荔枝也行)5至6个去壳用水煮20分钟,加冰糖(小粒的5至6块)再煮10分钟( 可以连煮3 次)。每天当水饮用,3至4个月后可治愈。

腹股沟疝气症状?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尽快发现疾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就必须了解疾病的症状,在得到症状初现的信号后尽快赶往医院,防止病情被延误。那么腹股沟疝气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一、包块。在发病后患者的腹股沟处会有包块出现。一般患者站立行走时包块比较明显,在安静休息时包括会暂时消失。时有时无的包款会带给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在初期时,大部分患者经过休息身体不适可获得缓解。

 二、消化系统症状。腹股沟疝气是腹部某器官从原来的位置,跑到了另外的位置而引起的一种症状,通常小肠、结肠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所以肠道组织位置改变,会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因此而体质下降。

 三、生殖泌尿系统症状。人们的生殖泌尿系统与腹股沟非常临近,所以当,腹股沟疝气发生后,生殖泌尿类的疾病在此时更易出现。幼儿如果发生腹股沟疝气,其生殖器的正常发育会受到影响,成年人则会影响性功能和生育,老年人则会产生尿急,尿频,尿多等等一系列泌尿系统的症状。

 四、小肠坏死、肠梗阻。当疝于小肠,结肠内嵌顿,无法回纳到腹腔就可造成这两种现象,同时患者还会有剧烈腹痛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对生命健康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在临床上,保守疗法很难治愈疝气,确实的方法是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前准备,禁食一天,局部剪毛消毒。

2将奶牛保定,一般采用侧卧保定。

3麻醉,采用5%水合氯醛全身麻醉,或腰旁神经传导麻醉,局部进行浸润麻醉。

4将内容物还纳腹腔,将疝囊提起后切开疝囊。如果发生粘连,则小心剥离。

5如果嵌入的肠管坏死则切除,然后进行肠吻合,再送入。

6首先缝合疝轮,涂抹青霉素,然后缝合肌肉,涂抹青霉素,最后缝合皮肤。

7术后处理,静注10%安钠咖10~20毫升,维生素C50毫升,10%葡萄糖1500毫升,生理盐水1000毫升,连用3天。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而老人得了疝气,该怎么办呢?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下老人疝气中医治疗吧!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 方法

 1、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2、升麻,黄芪,大枣。用法:水煎服。

 3、黄芪,升麻,桂圆肉,人参(党参),炙甘草。用法:水煎服。

 4、伴小茴。活鲫鱼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5、荔枝核,桔核,大小茴香。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老人疝气食物治疗方法

 1、茴香粥。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入粳米煮为稀粥。每日分2次服,3~5日为一疗程。此方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功效。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橡皮肿等症。

 2、荔枝粥。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先煎荔枝核,取汁,入粳米煮粥,任意食用。有温中、理气、止痛功效,可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3、茴香无花果饮。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同水煎服,每日2次。可用于疝气,有温中散寒功效。

 4、纸煨麻雀。生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 其它 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空腹以酒送下。可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有温补肝肾及散寒功效。

 5、橘核茴香粉。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分混匀即可。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有温补肝肾、散寒作用,可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6、楝脂二香脬。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将猪脬洗净,入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有补肝肾、散寒作用,用于疝气坠痛。

 7、茴香香乳煎。大、小茴香各9克,香乳少许,同水煎。每日1次,饮服后取汗。有温阳散寒之功,适用于小肠疝气坠痛。

老人疝气的护理方法

 1、做好心理护理,吸烟者应在术前两周戒烟,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休息,较大疝块的患者应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尽量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至疝气更加严重。

 3、观察腹部情况,若出现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不能回纳腹腔时应立即 报告 医生手术。

 4、术前一日备皮做好皮肤清洁,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

《辞典》:柚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òuPí别名柚子皮(陶弘景),气柑皮、橙子皮(《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果皮。秋末、冬初收集,剖成5~7瓣。悬起晒干或阴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柚"条。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此外,江西等地亦产。性状干燥果皮,多为5~7瓣,少有单瓣者。伸长后的皮片直径约为25~32厘米,每单瓣长10~13厘米,宽5~7厘米,厚05~1厘米。皮片边缘略向内卷曲;外表面黄棕色或枯**,有时呈微金**,极粗糙,有多数凹下的圆点及突起的油点;内表面白色,稍呈棉絮状。质柔软,有浓厚的柚子香气。化学成份参见"柚"条。性味辛甘苦,温。①《唐本草》:"味甘。"②《本草求原》:"苦辛。"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甘,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肾、膀胱三经。"功能主治化痰,消食,下气,快膈。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①《列子》:"已愤厥之疾。"②陶弘景:"下气。"③《纲目》:"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④《四川中药志》:"解酒毒,治肾脏水肿,宿食停滞,湿痰咳逆及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及气虚者忌用。"附方①治冷腹痛:桃子皮(去白)二两,茶芎四两,青藤香二两。合捣成细粉。每服二钱,黄糖、捞糟兑服。(《重庆草药》)②治宿食停滞:柚子皮、砂仁、鸡内金、侧耳根、查肉、神曲。煎服。③治老年咳嗽气喘:柚子皮,蒸鸡冠油服。④治老幼疝气囊肿:柚子皮、樱桃、八月瓜、卵子草、茴香根、香樟根、算盘子根。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柚皮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46 共7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