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包括哪几种疾病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痿证包括哪几种疾病呢?,第1张

痿证是中医病名,是指临床以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包括西医所讲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癔病性瘫痪等。

痿是一种以长时间引起的四肢松弛、无力、无自主运动、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阳痿的病因非常复杂,有感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当、劳累久病等。基本病机为肺、胃、肝、肾等。脏腑气机受损,四肢筋脉失养,如肺热津液不散;湿热浸*,气血衰竭;脾胃虚寒,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骨髓肌肉萎缩。主要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区分虚实,明确病位。治虚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清热燥湿,化痰活血。要注意“单服阳明治阳痿”,调理脾胃。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证的临床辨治。痿证指的是一种疾病综合征,表现为四肢筋骨不振[1],手脚痿软无力,肌肉萎缩,长期不能随意运动。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和行走的人更常见。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痿证”有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专章“痿证”,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提出“肺热灼叶”是主要病机,是“治痿只取阳明”的基本方法。根据影响脏腑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五种痿型:脉痿、肌痿、肤痿等。,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这些基本原理有关,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李维代表医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发挥和完善,使魏证的诊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医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总结出了大量的有效方剂和单个验方,为后来的研究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和有效经验。中医讨论的痿,临床上等同于现代西医讨论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周期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等。1672年,英国学者托马斯·威利克斯首先描述了一个典型的重症肌无力病例,其骨骼肌极易疲劳,休息后症状减轻。1868年,杜兴首次描述了一例典型的以肌肉无力和萎缩为特征的肌营养不良症,多从四肢近端开始,双侧对称,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1865年,Charot详细描述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发现。其他肌肉疾病,以后也有学者报道过。现代医学对这种综合征的认识相对较晚。随着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和神经肌肉营养功能的认识,现代医学对类似痿证的疾病有了更完整的论述。但对治疗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对某些疾病几乎束手无策。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对病因和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本病的发病更加具体和明确,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肌肉疾病,由于西医没有特效药,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阳痿证进行了论述,在阳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目前普遍提倡用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假设1。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异常增加,导致其相应受体活性降低,神经传导阈值升高,敏感性降低,相应肌群运动传导障碍。2患丛相应的神经支配神经连接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由于乙酰胆碱抗体的复合作用而降低该部位的敏感性,或由于其他异常复合物的聚集而影响该受体的兴奋性。3胸腺瘤或其他胸腺疾病影响胸腺合成乙酰胆碱的促进作用。同时,胸腺素和胸腺肽的分泌减少,降低了骨髓淋巴细胞转化为T淋巴细胞的能力,导致诊断免疫力下降。4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等障碍可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而发展为全身性重症肌无力。5脊髓前脚损伤、脑桥和延髓运动核损伤、锥体束变性等。某些病原体引起的可导致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并累及相应的机器群出现肌无力症状。6脊髓肿瘤手术引起的肢体痿软不能行走,也属于痿软。比如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早期即术后不需要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可以在康复的同时采用针刺(可加拔罐)结合汤剂治疗。痿证的临床表现痿证的辨证分型为肺热津伤,起病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变得虚弱无力,皮肤暗沉,心烦口渴,咽干,咳嗽,呛咳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湿热浸*初期,症状为四肢感觉异常,其次为手脚无力,多见于下肢,四肢麻木,胸闷,大便粘稠,小便短赤,舌质黄腻,脉滑数。脾胃气虚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无力,脚步渐缓,肌肉萎缩,消瘦并伴有倦怠,食少便溏,面容消瘦,舌质淡胖,脉细或弱。肝肾不足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丧失,逐渐导致下肢废用,腰脊柱酸痛,头晕耳鸣,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数。瘀血阻滞表现为四肢无力,麻木,筋脉抽搐,甚至萎顿不用,舌紫唇青,或舌上有瘀斑,四肢脉络瘀青,脉沉缓。痿患者注意事项:生活中注意谨慎性交,避免浪费肾精,保持精神乐观,避免情绪过度,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有规律的日常生活,首先安排好每天的生活顺序,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熬夜,劳逸结合。2、避寒、防感冒重症肌无力患者抵抗力差,感冒不仅会促进病情的复发或加重,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3饮食要有规律。痿证的病机与脾气虚密切相关。因此,调整饮食更为重要。你不应该饿或饱。你要有规律,有规律。同时,各种营养要合理调配,不能偏食。4注意适量运动,运动增强体质,但不要过度运动,尤其是重症肌无力患者。运动过度会加重症状,所以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有助于恢复健康的运动。病情严重或有长期卧床史的患者,应给予适当按摩,防止褥疮。5患者在治疗中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康复的信心。鼓励患者和患者本身有积极乐观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精神(身体)疲劳。6注意各种感染,保持生活规律,多吃鸡鸭鱼肉、瘦肉、蛋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营养搭配对病人来说很重要。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消化性。7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烟酒等刺激。服药期间禁食绿豆。痿证的病因病机西医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过敏反应等,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萎缩。中医认为阳痿证的原因很多,如阴血不足,滋养不足;杨琪不足导致温暖不足;痰瘀互结、瘀血阻滞、气机阻滞、血液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骨骼、肌肉、皮肤的失养,称为痿证。临床上以肺胃液伤、肝肾亏虚、湿热下注最为常见。1肺热伤津液,感温毒,高热发热,或病后余热燃烧,伤津液耗气,都造成“肺热灼叶”,津液不能布润五脏,从而导致肢体筋脉失养,消瘦。也就是说,在《苏文胃论》中,“肺热焦叶,五脏痿软”。以上病机重在肺热、叶灼,导致五脏失养,筋脉失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损伤五脏之气,使痿证更加严重。2湿热浸*,气血长期不运于湿地,或暴露于雨露之中,浸泡于经络之中,阻碍了营卫运行,抑制了热的产生,久而久之,气血运行不利,失去了筋骨肌肉的支撑和放松,从而瘫痪。也就是说《苏文·魏论》:“有人渐湿,以水为事;若待之,家中湿,肌肉湿,麻痹无情,致肌肉无力。”也有因饮食不当引起痢疾的情况,如暴饮暴食,或辛辣食物过多,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虚,筋脉失养。同时阳明湿热不清,容易灼伤肺金,加重痿证。以上病机重在脾胃,湿热困脾,久则伤中气,化为脾虚湿热,虚实相生,或流于下,伤肾阴。3脾胃虚寒,精微而不失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或久病虚弱,中气受损,会导致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生化来源不足,缺乏儒养五脏、运行血气,造成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弱,四肢无力。如果原痿久治不愈,导致脾胃虚弱,痿会更严重。“医佛必读,痿”云:“阳明胃经亦为水谷之主源,为五脏六腑之海,润泽筋骨主要束骨,益脏腑”;“阳明虚导致血气少,养不了筋骨,所以纵行放松;筋若竖,脉不可画,不必穷足”。也就是痿证进展的原因。以上病机重在脾胃经,多为虚证。但脾胃虚弱,常夹杂湿热郁结,或痰湿郁结。4肝肾亏损,髓筋萎缩一直都是肾虚,或者因为房色太多,醉酒入房,精气流失难以恢复,或者因为劳动过度,极度损伤,精气流失,导致肾水不足,火旺盛,筋脉失养,导致瘫痪。或因五脏失调,火从内起,肾水亏虚,不能控制,以致火闪肺金,肺失所管,津液不能调润五脏,脏腑气伤,就会导致肢体失养,壁软。所以,就像“儒者皆亲,说近时风瘫阳痿坏玄机”一样:“阳痿的症状是肾水不能胜心火,肾主两脚,故骨髓衰竭,乃内功过度所致。”

痿证指的是患者肌肉萎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也可能伴有肌肉萎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疾病,可能是因为湿毒入侵,再加上脾胃功能运化不良导致。湿热蕴结于内,阻滞气机,导致气血不能濡养四肢。这种情况下,患者便会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的情况,影响正常的四肢运动功能,进而导致患者长期瘫痪在床。

痿证是中医学的命名,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脉经收缩、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痿证的范畴较广,是一类疾病的总称,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的疾病或中风后期肌肉萎缩、手脚无法活动,均可称为痿证。

痿证相当于西医中的运动神经疾病、渐冻人、重症肌无力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无法活动。

痿证是以肢体痿软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繁杂。

1.肺津耗伤,津伤不布

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未清,肺津耗伤。

2.湿热浸*,气血不运

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郁化热;或饮食不当,脾胃所伤,湿从内生,蕴湿积热,浸*筋脉,使筋脉肌肉弛缓不收而成痿。

3.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若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肝肾亏虚,精损血耗,筋脉失养,亦可成痿。

脊髓灰质炎为病症名。又称小儿麻痹症。系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病毒由消化道或呼吸道传入患者体内,主要侵害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即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acute anterior 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广泛且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脊髓和脑干运动细胞受累,致所支配肌肉发生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尽管该病已存在多个世纪,至1840年Jacob Heine才做了明确描述,1890年Medin建立了该病的流行病学,因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又称HeineMedin病。尽管近年来由于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其发病已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城市及居民点集中部,但在边远及不发达地区仍可发现,包括既往患者残留的后遗症等,均需治疗。

脊髓灰质炎的病理改变部位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少数病例可波及脑干及脑实质。本病的病毒侵袭的结果主要是不显性的亚临床感染,大约只有1%的人受感染后有临床表现,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出现不规则、不对称、无感觉障碍及无大小便失禁的弛缓性瘫痪,此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但其并非小儿所专有。

根据埃及木乃伊的尸骨推断,脊髓灰质炎在公元1400年以前即已存在。我国在明、清两代的医学记载中,可以看到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1908年Landsteiner与Popper首次将患者脊髓接种猴子成功获得感染。1949年Enders等成功地用人胚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加以传代。1953年Salk发现接种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可预防本病,并在1955年获得推广,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被誉为本世纪医学科学一大成就。1960年开始使用Sabin等发明的减毒活疫苗后,脊髓灰质炎在世界许多地区受到控制。

脊髓灰质炎,在古代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初起类似“温病”、“疫疠”,后期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则属于“痿证”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五脏有热,可使人病痿,盖炽热于内,形痿于外。”又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对热病致痿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发挥。《诸病源候论》及《备急千金要方》有石膏汤主治小儿手足不遂;《小儿药证直诀》有全蝎散治小儿手足偏废等记载。明代《瘟疫明辨》云:“时疫初起腿胫痛酸者,太阳经脉之郁也。”“兼软者,俗名软脚瘟,往往一、二日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之,突然患此证者少,多半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证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以上这些论述表明历代医家很早就对脊髓灰质炎有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近代中医对脊髓灰质炎的治疗,最早报道见于1954年。50年代中期,临床资料迅速增多,在治疗上,运用中药、针灸或针药并治多种方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医药以挖掘传统方剂为主治疗本病,针灸创用了穴位 结扎疗法,对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和纠正某种程度的畸形有较好效果。近10余年来,除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电排针、芒针透刺等法,提高了治疗效果。据报道,本病初起(急性期)治疗效果较佳,用中药内服、外敷治愈率在80%以上,总有效率达100%。如病初失治或治疗不当,导致肢体麻痹或瘫痪则治疗效果较差,迁延越久,疗效越差。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基本治愈率为30%~40%,有效率90%以上。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止瘫痪或肌肉萎缩性残废的关键。

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现针刺可提高血中5HT、5HIAA含量,促进了5HT系统的代谢和加强生理功能调节,使局部组织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提供了组织细胞需要的养料,加速废物的排泄,从而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复。

详见百科词条:脊髓灰质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9:52:45 共3475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