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的坟墓中,有什么关于关羽身世和经历的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山西挖的坟墓中,有什么关于关羽身世和经历的记载?,第1张

关羽,蜀汉五虎将之首,死后地位更加巩固,历代尊崇无比,晋升为武圣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他死后,后世对他的身世却知之甚少。他出生于什么家庭,长辈和妻室是谁,都是谜团。明清时期,小说大行其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关平写成是关羽的养子,很多人也都信了,估计关平泉下有知,也会忿忿不平,俺分明是亲生的,罗大才子怎么能骗人呐?

关羽家族与庞会有怎样的恩怨导致被族灭?

其实也不能怪罗贯中,就算正史也没交代明白关羽家世的详细情况。《三国志·关羽传》中也只是简单提了一句话“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至于关平,《三国志》的叙述更简单:“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只交代了关羽和关平是被孙权杀害的。

正史远没有三国演义对关羽父子的叙述多,罗贯中还给关平虚构了一个爹,说他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之子,关羽过五关时收他为义子,从此跟着关老爷子南征北战,成长为蜀汉一员猛将,甚至能与曹魏名将庞德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可见武功也是了得,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关羽和关平被孙权杀害后,次子关兴一支撑起关家的兴旺。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繁衍生息,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

《三国志》里写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羽和关平被杀40多年后,关羽家族便遭受了灭族之祸。魏军邓艾攻蜀夺下成都,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尽灭关羽满门。南朝刘宋裴松之引用《蜀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庞德的儿子庞会为什么要灭关羽满门,有什么深仇大恨?原来是关羽曾经斩杀了庞会的父亲——庞德。《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让关羽威名远扬,但演义和历史出处却很大。

襄樊一战中,关羽并没有蓄水决堤使用水攻,而是天下大雨导致了汉水溢流的自然水灾,困住了魏军,关羽借势乘船进攻,生擒于禁、庞德二将。于禁投降,庞德却不服,辱骂刘备,关羽恼怒将其斩首。

虽然关羽杀了庞德,但战争就是战争,二者没有私人恩怨,各为其主。如真是庞德之子庞会灭关羽一族,那么离襄樊一战已经过去44年了,庞会复仇可谓40年不晚啊!

不过庞会灭关羽一族质疑声不断,原因在于庞会在历史上口碑不错,是一位忠勇之人,而且那时蜀国已经投降,他没有理由杀害手无寸铁的关羽一家。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蜀人,没有理由不把这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但记录这件事的却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蜀记》的真实性确实值得质疑。

邓艾入成都的时候,严格约束将士,不得滥杀。而庞会此时却跟随钟会,与姜维对峙剑阁,可见没有作案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就算庞会有作案时间和动机,邓艾以安抚为大计,也不会允许庞会这么干。不过既然《蜀记》记载了庞会灭关羽一族之事,想要给庞会以清白,也是需要强力证据的。

古墓揭开关羽身世之谜,关平是关羽亲子无疑,关索就是个传说

我们回到关羽的身世上来,虽然古籍中给出的答案不多,但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终于揭开了关羽身世之谜。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

康熙十七年戊午,解州有常平士于昌者,读书塔庙,……见濬井者,得巨砖,碎之。砖上有字,昌急合读,乃纪侯(指关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大略。……遂奔告解州守朱旦,朱旦作关侯祖墓碑记。记中载侯祖石磐公,讳审,字间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公冲穆好道,以《易》、《春秋》训其子。卒于桓帝永寿三年丁酉,卒年六十八。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殁,庐墓三年。既免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侯长,娶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

这里说的是清康熙年间,解州守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意外发掘出关家的墓碑及墓道。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朱旦据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族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大概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关羽也喜欢读书。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释,就写道:“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 古代大将是将《左氏传》当兵书来看的。

《关侯祖墓碑记》文中云:“(羽父毅)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旁结庐守丧三年,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生子关平。”

这里面提及关羽的父亲叫关毅,也是忠孝之人。死后,关毅为父守丧三年,后来生了关羽,关羽娶胡氏为妇,生子关平。如此看来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编纂的养子。《三国演义》已知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如今差不多500年了,尽管是小说,我们不能当做正史看,但还是很多人信了关平是养子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老爷子是骗了不少人啊!

除了前面史书和墓砖上记载,证实关羽有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外,《三国演义》还出现了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即关索。

《三国演义》中,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担任先锋。另外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也有关索的生平,关索还娶了夔州鲍家庄鲍三娘为妻,夫妻二人同扶汉室。那么这个关索有无其人呢?其实关索的出现也就是明朝民间的传说,没有见任何正史提及。还有人说“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大概就是指的关平。

但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是臆想。史书无载,又无任何证据证实,所以关索也是罗老爷子或者说是明朝人虚构的人物。

关羽的身世有了答案,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关羽家族被庞会所灭。按说关羽就没有后人流传下来。但就在关羽族灭的17年后,也就是西晋灭吴后,关羽后代又在荆州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庞会放过了关家的后人?其实庞会如果执意灭关家,自然不会放过一人。而当所谓的关羽一族被灭后,关羽后人却在荆州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羽家族被庞会所灭,为何荆州复现关羽后裔?

其实史书没有记载关羽的这一支后人,史家也不知道这档子事,是地方县志记载了关羽的这支后裔。

据清光绪年间的《荆州府志》和《江陵县志》载:当年关平随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娶赵云之女为妻,生有一子叫关樾。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关羽和关平父子被杀。赵云之女抱着8岁的关樾逃出荆州,易姓改名,是居乡下,到西晋灭吴后,才重回荆州城,恢复关姓,世居荆州,以守陵家为业。

这一记载未见于史书,但据荆州关姓祖上相传,他们确是关羽的后裔。至于真假,我们可以从清朝对于关家的待遇可见一斑,古人的辨别能力应该不会逊色于我们。

清代雍正年间,关樾嫡系奉祀当阳关林,乾隆年间奉祀荆州关庙,特准世袭五经博士,并免除一切杂派。既然能享受到这些待遇,证明应该是真实的关羽后人。

《关氏家谱》佐证,庞会灭关羽一族之说太荒诞

有趣的是除了关樾这支关羽后裔,河北省冀县也有关羽的后裔,这来源于邓州《关氏家谱》。这版关羽家谱是朝廷编制的,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编修人为嘉庆时的关文榜,据称是关氏五十八代孙。令人诧异的是河北省冀县的关羽后裔,就是继承关羽爵位的关彝那支。

前面说到关羽儿子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关彝,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繁衍生息,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

既然关羽的后裔自蜀汉灭亡后迁移出来的,那么庞会到底有没有灭关羽全族呢?《蜀记》中记载庞会尽灭关氏家,岂不是跟天下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关彝系下这支关氏族人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最后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唐朝时还出了个大官,唐德宗时宰相关播就自称是汉寿亭侯关羽之后。既然《关氏家谱》都没说庞会灭关羽一族的事,那《蜀记》的真实性更是大打折扣了。

历史的真相到底怎样,需要时间验证。史书也是人编的,编者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真相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就像关家祖墓中的墓砖为我们揭示了关羽的身世之谜一样,庞会是否如史书中记载的灭关羽家族,也可能会在某个时候给我们揭示真相。

在2006年的时候,北京的某处施工现场曾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埋葬的十分简朴,甚至连陪葬品都寥寥无几,对此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座普通人的坟墓。不过出于对古墓的敬重,施工人员还是通知了考古部门前来调查,然而,专家经过考察后发现,这座古墓非同一般,因为墓主人竟然穿着龙袍!北京发现简朴古墓,墓主人却身穿龙袍,什么身份?

当时考古部门抵达现场后先是查看了棺木,根据棺木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专家确定这是一座清朝古墓。值得一提的是,在棺盖上还刻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而根据这个关键信息,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古籍,最终得出这所墓室的主人应该是清朝四品大员黄拙吾。在得知了墓主人的身份后,专家们准备对其身上的衣物进行调查,然而当人们脱下黄大夫的官服后,竟然发现他里面还身穿了一件一品大员的官服。这个发现让人们非常不解,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礼制。

抱着疑惑的态度,专家们继续剥落墓主人的官服,然而在一品大员的朝服脱下后,更令专家们惊愕的一幕出现了:在一品朝服里面,竟然还有一件黄袍!这个发现让专家们不淡定了,莫非此人是皇帝?然而这个猜想很快就被打消,因为根据正史记载,所有的清朝皇帝都被埋在了清皇陵中,而且这座简朴的古墓根本不可能是帝陵布置。

就这样,这座古墓的出现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专家们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毕竟除了棺盖上的一串刻字外,并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而这也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不解之谜。不过对此人们开始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个假设,便是这座古墓的墓主人是多尔衮。

作为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多尔衮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说,一品摄政王的身份几乎无人能撼动。不过对于多尔衮而言,他的野心是绝不仅如此的,因此后来皇帝年幼时他还曾想过取而代之。不过后来因为野心暴露,他的下场并不太好。而或许是为了满足他当皇帝的愿望,后人才会在他的尸首上裹上一层黄袍,又裹上四品朝服用作伪装。不过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却无从知晓。

发掘文物最直观的一点就是能够让现代人了解 历史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让我们印证史书,证明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考古发掘的工作,不仅能证明 历史 的存在,也可以证明 历史 的错误,让我们正视过去和现在,并把未来创造得更加美好。

但是随着一些古墓被发掘之后,文物不旦没有得到更好的保存,相反的因为发掘技术不够硬,保存措施做得不到位,导致文物失去了最原始的面貌,比如人们熟知的秦兵马俑,其实兵马俑一开始被发掘出来的时候,是色彩斑斓十分壮观的,由于开墓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保存,变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兵马俑,黯淡无光,有些兵马俑甚至在逐渐变黑。所以才有后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发掘技术好手段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大型的帝王陵墓不进行主动的发掘。

那么为什么还要发掘关羽的坟墓呢?其实现在并没有人能够给出最准确的答案,但是已经有《通知》在前,小新相信对古墓的开采决定,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对要发掘的古墓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2、古墓遭到盗贼的破坏,需要发掘出来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3、一些水利工程或者建筑建设工程动工,区域设计古墓,需要将古墓发掘出来。

反对发掘关羽的坟墓。

汉末三国的文物、记载都比较详细了,没有必要为了挖掘而进行挖掘。

不要打着考察的幌子,就可以为所欲为。有的东西一旦破坏,将留什么东西给子孙后代?适可而止,留有余量,才是尊重古人、尊重 历史 、尊重科学、尊重后代的举措。

1979年,一场大雨过后, 在洛阳以东的偃师境内,一个叫关庄的后山上,出现了一个大洞,像是一座古墓。关庄的村民立刻报告了上级有关部门,于是上级派了一支考古队对这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

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土坑墓,考古队挖掘出一些汉代的随葬品。最令人期待的是棺椁打开的那一刻,人们惊奇地发现,里面只有一颗头骨,没有身躯。这给墓主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是谁,谁杀害了他?随着挖掘的进展,墓碑的出现,这层面纱很快被揭开,出土的墓碑赫然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把墓主人直接指向三国时叱咤风云关羽。

关羽的死因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泪夹石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西北。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因此,关羽长眠的地方,只有两处,一个是埋葬身躯的当陵,还有在四川成都为他所建的衣冠冢,。也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成都关羽墓。而关羽的头颅到底埋到了哪里,一直不为世人皆知。

头颅到底被埋到了哪里,成了一个谜

据史料记载。当年关羽被孙权所擒,把头颅割掉后,送给了曹操。其目的是把杀害关羽的责任推到曹操身上,让天下人痛恨曹操。老奸巨猾的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诡计, 用诸侯的礼节把关羽的头颅厚葬在洛阳城。现在的洛阳古城,和三国时期的洛阳城不是同一地方。那时洛阳城究竟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准确的位置。因此曹操把关羽的头颅埋到到哪里?一直是个谜。

真像浮出水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代的人终于有了答案,偃师关庄村关羽墓的发现,把关羽头颅的埋葬地点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果没有79年的这场大雨,我们可能还无法找到关于头颅埋葬的地点。

后人崇拜关羽,祭奠关羽,他是人们心目中的武圣。不会轻易去破坏他的墓,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的一次抢救性发掘。这就是关羽墓被挖的真正原因。

其实三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墓到现在都没有发现,除了曹操、曹植、曹休与朱然之外,其他人的墓要不然是存在疑问,要不然就是没有被发现,比如说诸葛亮的墓,汉中那座到底是衣冠冢还是墓地,没人弄得清楚,反正也没有被挖掘,再比如刘备墓,到底是在成都的照烈庙还是在永安白帝城,也没人弄得清楚。

曹操墓也就是安阳的高陵,位置在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这里离曹操的大本营邺城很近;曹植墓的位置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曹休墓的位置在河南洛阳孟津县宋庄乡三十里铺村,朱然墓的位置在安徽省马鞍山雨山乡,其实三国时期是中国 历史 较为混乱的时期,战争频繁、瘟疫流行,人口大量减少,而且当时流行薄葬和衣冠冢,因此很难确定三国名人的墓地。

关羽关云长

比如关羽的墓地,一直以来都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关羽被杀的地方,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随后关羽率领几十个骑兵突围,但是在临沮被潘璋手下的部将马忠俘虏,随后关羽与长子关平一起被斩杀,关羽被俘虏地方在临沮,这里是今天的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

关羽被杀后,其首级被孙权送给了曹操,曹操以王侯之礼将关羽安葬在洛阳城南十五里的“关林” ,之所以叫关林,因为这里是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这个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曹操为关羽定做了木制尸体,与关羽的首级一起安葬在关林,这里便能为关羽的一座陵墓。

关林

孙权虽然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 同时孙权将关羽的尸体安葬在当阳 ,关羽在当阳的陵墓起初只是一座普通坟墓,后来经过南宋、元朝、朝朝多个朝代当地官员的共同修建,并且按照帝王的陵墓来修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所以叫做“关陵”,关羽虽然不是皇帝,但在后世朝代关羽一直被神话,并被封为关帝,关帝其实就是帝王了,其实关陵只是埋葬关羽尸体的地方。

另外, 关羽在祖籍地山西运城有一座解州关帝庙 ,这里既是关羽的故乡,也是关羽的衣冠冢,所谓的衣冠冢就是用死者衣服等物品来代替遗体下葬的墓葬,因为关羽死在了当阳,并被就地掩埋,所以关羽老家山西不可能会有陵墓,解州关帝庙只是为了纪念关羽而修建的衣冠冢,并且是从隋朝时期开始修建的。

关羽冢

所以单单一个关羽,陵墓就有三个说法,所以历来关于关羽陵墓还有一个说法,就是:“ 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运城 ”。这既是对关羽一生的写照,也是关羽陵墓在三个地方的说明,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三个地方的关羽陵墓都没有被发掘,不仅没有被发掘,关陵的陵墓还被历朝历代的百姓和统治者所维护。

为什么没有人敢发掘关羽陵墓?

第一个原因:因为关羽的个人威望甚高,同时为人忠义。

关羽这个人虽然性格高傲,但是对于普通士兵和百姓非常好,这个史书上都有记载,关羽只是看不起士大夫,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因为孙权偷袭荆州,才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在逃亡的过程中,手下的大量士兵被吕蒙所引诱,这些荆州兵绝大部分人离开关羽投降了吕蒙,最终导致关羽被俘虏杀害。

关帝庙

关羽虽然死了,原来归属关羽的数万荆州兵虽然投降了东吴,但在内心显然对关羽感到愧疚,因此在关羽被杀后,都到关羽的陵墓去祭拜,时间一长,关羽在当阳的关陵香火不断,同时也让关羽在荆州民间威望甚高,很多人自发保护关羽的陵墓,再加上关羽平时为人忠义,恩怨分明,善待士卒,所以在当时一直受人尊崇,自然也就没人敢发掘关羽陵墓。

而曹操为关羽修建的关林是以国家名义来修建的,所以包括后来的曹丕、曹睿等人继承了曹操的遗志,对于关羽在洛阳的关林也是加以保护,再加上曹操一直喜欢关羽并赞扬关羽的忠义,再加上关羽襄樊之战曾经威震华夏,在整个中原地区鼎鼎有名,因此名声很大,再加上曹操的推崇,所以关羽名声一直很好,也没有人敢发掘关林。

至于关羽在山西的衣冠冢则更加没有会发掘了,那里面连关羽尸体都没有,也没有财宝之类的陪葬品,当然没有人发掘了。

关陵

第二个原因:关羽是三国第一名将。

关羽是三国第一名将,白马之战斩颜良,襄樊之战威震华夏,这是关羽一生两大战绩,都是如雷贯耳,在当时影响深远的,白马之战斩颜良直接为曹操解除了白马的威胁,襄樊之战威震华夏,改变了整个三国的走势,正是因为关羽的壮大,才让孙权起了偷袭荆州的野心,因为孙权不愿意坐视关羽发展壮大。

关羽镇守的荆州是三国的火药桶,也是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区,几乎三国最激烈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而关羽作为镇守荆州十多年的名将,自然为人所熟知,既然是名将,就会得到百姓的尊敬,也就没人发掘关羽的陵墓了。

关羽成为财神和武圣

第三个原因:关羽被历朝历代的百姓和统治者所推崇

关羽死后,不仅是民间的百姓,而且历朝的统治者都对关羽推崇有加,关羽在 历史 的地位也不断在提高,关羽在唐朝就进了武庙,到了宋朝,关羽被封为“公”和“王”,明朝时,关羽被封为“关圣帝君”,清朝时期关羽被封为“关圣大帝”,“武圣”,关羽从一员普通的将军,一步一步被封为帝王,甚至是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已经被神化,到了如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关帝庙遍布全世界,这是非常崇高的尊敬。

关羽甚至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一直受人膜拜,谁敢发掘关羽的陵墓呢!谁敢和武圣、关帝过不去呢?几千年来,没人敢发掘关羽陵墓,直到现在。

谢谢朋友邀请。

发掘关羽的坟墓,我想应该是保护性发掘。近些年我们国家对古墓的发掘加大了管理力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发掘的。因此,大多数陵墓都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发掘的。关羽坟墓的发掘,应该也是这种情况。

谢谢。

本来不想回答这么弱智的问题,但是看到这么多无知的回复,觉得无比悲哀。

我之前就说过,中国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炮制了数亿的识字的文盲。他们除了能认识文字,别的什么科学,逻辑,理性,完全没有!脑子里还是那一套!为什么现在媒体瞎扯,新媒体泛滥,朋友圈鸡汤中药 养生 谣言满天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人民就是这尿性。新文化运动百年来,脑袋上的辫子大家都没了,如同辜老先生所言,心里的辫子一直都在。而且越长越粗壮。

为什么发掘关羽的坟墓?作为一名 历史 专业的爱好者,我主张并支持在技术手段达到的条件下发掘一切有发掘价值的墓葬。古代没有现代如此先进的信息保存手段,无数史实被淹没在传说中。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印证史书,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做过什么事情。没有考古发掘,我们就不能证明我们 历史 的存在,没有考古发掘我们更不能证明我们 历史 的错误。没有考古发掘,我们就无法了解某一阶段时期的 社会 生产力和制度,

因为有了考古发掘,我们挖出了司母戊方鼎,让我们的信史现在可以从春秋推到商代,三星堆让我们一窥消失了的古蜀文化,证明了从上古时代我们国家就存在多元化的文明,二里头的发掘证明了夏文化(不是夏王朝,我认为夏王朝是周人胡扯出来的)的存在,我们发现了千百年来流传经典的错误之处,我们发现了失传已久的文字,我们弄清楚了我们的先人们从哪里来,他们做过什么事情。

继往才能开来,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有真实的 历史 。真实的 历史 不能是后人的杜撰,而必须有实际的史料证明!

况且,考古发掘有价值的都是王侯贵胄的坟墓,他们陪葬的都是当时人民的智慧和技巧的结晶和血汗。做为后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这些瑰宝从发掘出来,它们不应该和几具尸骸一起被岁月慢慢的泯灭,而且应该放在博物馆,让后代能够为之自豪和赞叹!

最后,把杜甫的绝句送给那些心里留着辫子,跪在传统糟粕里苟延残喘意*文化的人: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

发掘关羽的墓,这太有吸引力了,关老爷头上有无数光环,魅力无穷,大家都想知道真实的关公是什么样子。

三国时期,关羽在名声远远超过了其他武将,很多朝代的皇帝、名人也是关公的粉丝,隋开皇十三年至十四年(593--594年),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为关羽的亡灵授“菩萨戒”,关羽在佛教界占了一席之地;宋徽宗于崇宁二年(1103年),加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又在道教取得了合法地位。明未清初时关羽将姜太公挤下神坛,成为“武圣”。清朝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同治九年(1870年),关羽的封号已达二十六个字之多:“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在民间,关羽被敬为“战神、驱邪神、守护神、武财神”。

一个蜀国的武将,被如此推崇,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勾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因此发掘墓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家期望的。

关羽的尸体是否缺少脑袋

如果真的发掘关羽墓地,我首先想知道的是关羽的尸体是否缺少脑袋。

《三国演义》描写的更生动,孙权割下关羽的脑袋用木头盒子装好,送给曹操。曹操打开盒子,

曹操本来想玩个幽默,结果吓着了自己。曹操就让人给关羽脑袋配了一副沉香木雕刻的身体,安葬在洛阳南门外。

而关羽墓地在湖北的当阳,不知道当时吴国的孙权安葬关羽的身体时,有没有雕一个木头疙瘩当脑袋,如果有的话,说不定还有由此判断关羽的真实长相呢。

还想知道关羽到底有多高

史书中没有记载关羽的身高,《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身高九尺,按三国时期的度量衡,九尺相当于现在的217米,这在现在也是高个子了。但古人由于蛋白质摄取少,个子普遍不很高,演义中大将个个身高八九尺,水份很大。如果挖开墓子,看到一个一米六的小个子,那就大跌眼镜了!关羽实际身高是多少,只有打开棺木才知道,非常期待。

想知道“冷艳锯”长啥样

《三国演义》描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张飞出钱给大家制造武器,关羽一点也没客气,打了一把又重又漂亮的家伙。

三国时期的八十二斤,相当于现在的37斤。关羽在骑在马上,能把差不多四十斤的铁家伙玩得滴溜转,可以说是力大无穷。

《三国演义》中说,潘璋擒获关羽后,抢了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自己用了。这个说法有点难以服人,因为古代很少有两米一七的身高,也不是人人都能玩转四十斤的铁家伙。战场上将军打仗用的都是称手的武器。因此赤兔马可能被抢走,刀留在墓中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在发掘时,能看到“冷艳锯”的真面目,那真酷毙了。

也许还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关羽天天捧着的《春秋》,是孔子为鲁国编著的《春秋》?是《吕氏春秋》?是《春秋公羊传》?还是像《三国志》中说的“羽好《左氏传》”?

深埋在地下, 历史 真相永远也不会知道。发掘关羽墓,也许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惊喜,更多的谜团可以迎刃而解,你真的不期待吗?

一座座大型陵墓就是一座座宝藏,而在发掘过程中一件件惊世绝伦的宝物却瞬间顿失颜色,而保存的过程中也遭致损坏,所以挖掘陵墓便成了考古届的禁区,不主动发掘是考古届的规定!

但事实证明考古届的规定没能让人人领悟,今年4月14号,新中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盗掘古墓案在辽宁朝阳法院宣判,主犯死刑,大量红山时期的文物被疯狂倒卖!

关羽乃蜀汉名将,中国武圣,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但十墓九空,自古有之,所以成吉思汗墓任你找遍内蒙,外蒙,都不见影踪!秦始皇陵的数吨水银让多少摸金校尉望而却步,乾陵更是固如金汤,而关羽的墓可能是给了盗墓贼的机会了,国家补救性发掘那是必然!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许多已经确定主人的大墓,却迟迟没有开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与乾陵。那么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开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不过关,其次,皇陵挖掘后的后续保护工作耗时费力。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陵开了一小部分,露出了部分的兵马俑,也有很多人都去看过秦兵马俑。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兵马俑刚出土时的样子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想去甚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兵马俑是土色的,而刚出土的兵马俑却是色彩鲜艳。可是,兵马俑一出土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氧化了。在场的考古学家看着兵马俑一点点失去色彩,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心痛的感觉无以复加。

古代陵墓于现在而言是宝贵的财富,秦始皇陵、乾陵这种大墓更是一个宝库。除去财富不谈,相传秦始皇陵里埋着许多古籍的孤本,若是开发出来,于世界而言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着实支撑不起文物的保护工作,没有将保护措施做到位就开挖,与破坏有什么区别?

此外,我国对古代帝王陵墓采取的措施是不主动挖掘。同时,秦始皇陵也不是我们自己的遗产,而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意味着这是全人类的文明,不是中国想挖就挖的,在挖之前必须先得到世界组织的批准。就算国际组织批准了,并且动用国际力量来挖掘,秦始皇陵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