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子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鸡子黄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鸡子黄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鸡子黄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归经 28 功能主治 29 鸡子黄的用法用量 210 注意 211 附方 212 各家论述 213 鸡子黄的临床应用 2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鸡子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鸡子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鸡子黄 1 拼音

jī zǐ huáng

2 《辞典》:鸡子黄

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

Jī Zǐ Huánɡ

23 鸡子黄的别名

鸡卵黄(《纲目》)。

24 来源

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黄。

25 化学成份

每100克含蛋白质136克,脂类30克,碳水化物1克,灰分16克;钙134毫克,磷532毫克,铁7毫克;维生素A3500国际单位,硫胺素027毫克,核黄素035毫克,尼克酸微量,对氨基苯甲酸(干燥卵黄)08微克/克。

蛋白质有卵黄磷蛋白、卵黄球蛋白,其含率比约为36:1。还含至少5种唾液酸糖蛋白。

鸡子黄含大量脂肪性物质(鸡子白只含约01%),其中约10%是磷脂,而磷脂中又以卵磷脂为主;上述卵黄磷蛋白,在鸡子黄中就是与卵磷脂相结合的。脂肪性物质中的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占脂肪酸467%)、亚油酸(19%)、亚麻酸(29%)、饱和酸(314%)。又鸡子黄含胆甾醇约13%,葡萄糖(化合及游离)约03%。

还含叶黄素和叶黄素的多种异构物,也含少量胡萝卜素。因饲料能影响蛋黄的颜色,肯定蛋黄还含其它种种色素。

26 性味

甘,平。

①《千金·食治》:"微寒。"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平,无毒。"

27 归经

入心、肾经。

①《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28 功能主治

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

①《药性论》:"和常山末为丸,竹叶煎汤下,治久疟不差。治漆疮,涂之。醋煮,治产后虚及痢,主小儿发热。煎服,主痢,除烦热。炼之,主呕逆。"

②《千金·食治》:"主除热,火灼,烂疮,痓。"

③《日华子本草》:"炒取油,和粉敷头疮。"

④《纲目》:"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

⑤《本草再新》:"补中益气,养肾益阴,润肺止咳,治虚芳吐血。"

29 鸡子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生服、煮食或以药汁冲服。外用:调药涂或煮熟熬油涂敷。

210 注意

《本草求真》:"多食则滞。"

211 附方

①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②治温邪久踞下焦,既厥且哕,脉细而劲:鸡子黄一枚(生用),真阿胶二钱,生龟版六钱,童便一杯,淡菜三钱。水五杯,先煮龟版、淡菜,约二杯,去滓人间胶,上火烊化,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再冲童便,顿服之。(《温病条辨》小定风珠)

③治小儿惊痼:鸡子黄和乳汁,量儿大小服之。(《普济方》)

④治卒干呕不息:破鸡子去白,吞中黄数枚。(《补缺肘后方》)

⑤治卒腹痛下赤白痢,数日不绝:鸡卵一枚,取出黄,去白,纳胡粉令满,壳烧成屑,以酒服一钱匕。(《肘后方》)

⑥治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胎,血尽子死:鸡子十四枚,取黄,以好酒二升煮,使如饧,一服之未瘥,更作服之,以瘥为度。(《普济方》)

⑦治孩子热疮:鸡子五枚(去白取黄),乱发如鸡子许大。二味相和于铁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顷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粉之。(刘禹锡《传信方》乱发鸡子膏)

⑧治热毒疮瘥后,瘢痕不灭:鸡子一枚(酒浸七日后取黄),白僵蚕三七枚(捣末)。上药与鸡子相和令匀,先以布揩疮瘢赤痛,涂之。(《圣惠方》)

⑨治烧伤、湿疹、耳脓:卵黄油加冰片少许,涂上。(《吉林中草药》)

⑩治脚上臭疮:熟鸡子黄一个,黄蜡一钱。煎油涂之。(《纲目》)

⑾治鼠瘘:鸡卵一枚,米下蒸半日,取出黄,熬令黑,先拭疮上汁令干,以药纳疮孔中。(《千金方》)

212 各家论述

①《纲目》:"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正此意也。其治呕逆诸疮,则取其除热引虫而已。"

②《长沙药解》:"鸡子黄,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断呕吐。《伤寒》黄连阿胶汤,用之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者,以其补牌而润燥也。《金匮》百合鸡子汤,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其涤胃而降逆也。排脓散,用之以其补中脘而生血肉也。""温润淳浓,滋脾胃之 ,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

213 鸡子黄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烧伤

将鸡蛋煮熟,去壳取蛋黄,置铜锅内以文火加热,待水分蒸发后再用大火,即熬出蛋黄油,过滤装瓶,高压灭菌备用。用时,将蛋黄油直接涂在经清创处理的烧伤创面上,以暴露疗法为佳。治疗100余例一、二度中小面积烧伤,均获良好效果,未发生继发感染。涂药后,创面有清凉感,疼痛减轻,渗出减少,结痂快,痂皮自行脱落,一般不留疤痕或疤痕不显。

②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

将煮熟的鸡蛋,去白留黄,研碎,置铜锅内加热熬出蛋黄油,贮于无菌磁器中备用。用时先清理创面,然后用浸有蛋黄油的棉片平敷于上,外加包扎。隔日或隔2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止。

③治疗麻风溃疡

先清洗创面,并剪除疮缘过度角化皮肤组织及疮底不良肉芽组织;而后用滴管吸蛋黄油少许滴入疮口,再用复方黄连油膏(由黄连、黄柏、紫草、生地、当归、黄蜡、麻油煎熬而成)护盖包扎。隔1、2天换药1次。治疗麻风营养性溃疡8例,其中浅溃疡4例,3例治愈,1例接近痊愈;4例深溃疡,因年限长,骨质受损,疗效不显著。

④治疗皮肤湿疹

将蛋黄油直接涂抹患部,每日一次。一般用药后局部发红、渗液、瘙痒等即见减轻,经治3、5次即可获愈。如以蛋黄油和入儿茶、冰片,或三仙丹、雄黄,调抹患部,治疗皮癣、脚癣或头癣,亦均有效。

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蛋黄油每天5~10毫升,分2次服。一疗程为4~5天。一般服药1~2天后大便次数及性状即明显好转,用药4~5天可痊愈。如用药2~3天后大便仍无好转,即不必继续服用。治疗20例婴儿患者,入院前或入院后均经多种抗菌素或中药治疗无效;粪便常规检查均见较多脂肪滴,部分病例发现少量白细胞,16例粪便培养均为阴性。经内服蛋黄油后,15例治愈,3例好转,2例无效。平均疗程为34天。以对婴幼儿慢性或迁延性消化不良疗效最为满意

214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鸡子黄的方剂 大定风珠

概述:大定风珠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三,其组成为鸡子黄2个、阿胶9g、生白芍18g、生龟板12g、干

小定风珠

辨》卷三方。处方:生鸡子黄一枚,阿胶二钱,生龟甲六钱,童便一杯,淡菜三钱。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

万应红玉膏

救伤秘旨》:方名:万应红玉膏组成:麻油23两,鸡子黄10个,血余3钱,黄蜡5两,樟冰5两,黄丹6两

阿胶鸡子黄汤

8克生牡蛎12克(杵)络石藤9克茯神木12克鸡子黄2枚(先煎代水)功能主治:滋阴熄风。伤寒邪传少

薯蓣鸡子黄粥

日又来,言服之虽有效验,泻仍不止。遂俾用鸡子数枚煮熟,取其黄捏碎,调粥中服之,两次而愈。盖鸡子黄,有

更多用到中药鸡子黄的方剂

用到中药鸡子黄的中成药 丹参膏

酒调下,1日3次,稍增可知;若有伤动见血,服如鸡子黄者,昼夜67服。制备方法:上切,以真苦酒渍之

活血丸

总录》卷一四五:方名:活血丸组成:桑枝(东南引,鸡子大粗者,细锉)1斗(纳锅中,入米醋,炒黑存性,为

理中丸

中焦虚寒所致者。用法用量: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之,日3次

止血散

细末。《绛囊撮要》之止血散:组成:陈石灰8两,大黄4两(切片)。功效:《绛囊撮要》之止血散具有止血

明目蒺藜丸

鹤亭集方》:方名:明目蒺藜丸组成:白蒺藜16两,鸡子清10枚(拌炒)。主治:内外翳障,视物昏花,迎风

更多用到中药鸡子黄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鸡子黄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前人训鸡子黄,佥谓鸡为巽木,得心之母气,色赤

《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鸡

不过三次瘥。白虎是粪神,爱吃鸡子也。身面肿满∶鸡子黄白相和,涂肿处。干再上。(《肘后方》)年深哮喘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六节·滋补剂

小川连(六分蜜炙)鲜生地(六钱)青子芩(一钱)鸡子黄(一枚)先煎代水。秀按手少阴心主血。中含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白茅根煎汤,以之代水煎药,及将药煎成,又调入生鸡子黄同服。服后效验异常,因名其方为坎离互根汤。爰将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大定风珠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三,其组成为鸡子黄2个、阿胶9g、生白芍18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鳖甲12g、炙甘草12g,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主治阴虚动风证。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的抽搐症、锌缺乏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放疗后舌萎缩等属于阴虚动风者。

大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

该方剂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对温病后期“脉气虚弱,时时欲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各种重症传染病并发脑功能障碍、心脏及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休克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各种温病后期病情均较重,所以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特别是强心、抗休克、纠正脱水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等抢救是十分必要的;本方剂应用时还应结合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详见百科词条:大定风珠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11:44 共89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品名菟丝子

英文名 SEMEN CUSCUTAE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2)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 列,具光辉带;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炮制 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微鼓起。本品表面棕**,裂开,略有香气。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煎煮后可露出**至棕褐色卷旋状的胚。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品名菟丝子

出处《本经》

拼音名 Tú Sī Zǐ

别名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原》),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龙须子(《东北药植志》),萝丝子(《江苏植药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菟丝条。

性状 ①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药理作用菟丝子的酱油(用菟丝子及豆饼酿成)、浸剂、酊剂能增强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力,对心率的影响是前者增加。后二者则使之降低,对麻醉犬使血压下降,脾容积缩小,肠运动抑制,对离体子宫表现兴奋作用。菟丝子醇提水溶液皮下注射于小白鼠半数致死量为2465克/公斤,按30~40克/公斤灌胃并不出现中毒症状;按005克/120克之菟丝子酱油、浸剂、酊剂给大白鼠灌胃,连续70天,并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亦未见病理改变。

炮制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干,入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苦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②《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干,再研末,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性味辛甘,平。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甘,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脾、肾、肝三经。②《本草新编》: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藋菌。②《本草经疏》: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③《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附方 ①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四两。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菟丝子丸)②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分。为细末,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或盐汤下。(《百一选方》)③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洗)一两,牛膝一两。同用酒浸五日,曝干,为末,将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桶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经验后方》)④治腰膝风冷,益颜色,明目:菟丝子一斗。酒浸良久,沥出曝干,又漫,令酒干为度,捣细罗为末。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钱服之。(《普济方》)⑤治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捣罗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⑥治膏淋:菟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螵蛸(炙)各半两,泽泻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奇效良方》菟丝丸)⑦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盐汤每下七十丸。(《纲目》)⑧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⑨治小便多或不禁:菟丝子(酒蒸)二两,桑螵蛸(酒炙)半两,牡蛎(煅)一两,肉苁蓉(酒润)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一两,鸡膍胵半两(微炙),鹿茸(酒炙)一两。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盐酒任下。(《世医得效方》菟丝子丸)⑩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菟丝子四两,黄耆、于白术(土拌炒)。人参、木香各一两,补骨脂、小茴香各八钱。饧糖作丸。早晚各服三钱,汤酒使下。(《方脉正宗》)⑾治消渴:菟丝子不拘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全生指迷方》菟丝子丸)⑿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菟丝子、五味子各一两,生干地黄三两。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二钱,食前。(《鸡峰普济方》菟丝子煎)⒀治痔下部痒痛如虫啮:菟丝子熬令黄黑,末,以鸡子黄和涂之。(《肘后方》)⒁治眉炼癣疮:菟丝子炒,研,油调敷之。(《山居四要》)⒂消渴不止。用菟丝子煎汁随意饮服,以止为度。⒃白浊遗精(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阳不固,渐有遗沥,小便白浊,梦中泄精)。用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肉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酒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九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茯菟丸。⒄小便淋沥。用菟丝子煮汁饮服。⒅腰膝疼痛(顽麻无力)。用菟丝子(洗过)一两、牛膝二两,酒泡过,取出晾干,研为末,将原酒煮糊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⒆身、面突然浮肿。用菟丝子一升,在酒五升中浸泡两、三夜,每饮一升。一天三次,肿不消,继续服药。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者,三经俱实,则绝伤续而不足补矣。脾统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阳明、太阴之气盛,则力长而肥健。补脾故养肌,益肝肾故强阴,坚筋骨,暖而能补肾中阳气,故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者,脾肾虚而生内热,津液因之不足也,二脏得补,则二病自愈。寒血为积者,劳伤则血瘀,阳气乏绝则内寒,血随气行,气弱不能统血以行,久而为积矣。凡劳伤,皆脾肾肝三脏主之,肝脾气旺,则瘀血自行也。②《本草汇言》: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琐阳,甘咸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如《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目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征验也。③《本草新编》:菟丝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专用。遇心虚之人,日夜梦,精频泄者,用菟丝子三两,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遗。此乃心、肝、肾三经齐病,水火两虚所致。菟丝子正补心、肝、肾之圣药,况又不杂之别味,则力尤专,所以能直入三经以收全效也。他如夜梦不安,两目昏暗,双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两,同人参、熟地、白术、山荑之类,用之多建奇功。④《本经逢原》:菟丝子,祛风明目,肝肾气分也。其性味辛温质粘,与杜仲之壮筋暖腰膝无异。其功专于益精髓,坚筋骨,止遗泄,主茎寒精出,溺有余沥,去膝胫酸软,老人肝肾气虚,腰痛膝冷,合补骨脂、杜仲用之,诸筋膜皆属于肝也。气虚瞳子无神者,以麦门冬佐之,蜜丸服,效。凡阳强不痿,大便燥结,小水赤涩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阳也。⑤《本草正义》:菟丝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与其他滋阴诸药之偏于腻滞者绝异。缪仲醇谓五味之中,辛通四气,《经》言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所解极为剀切。《本经》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汁去面皯,亦柔润肌肤之功用。久服则阴液足而目自明。《别录》所谓养阴强肌,坚筋骨,亦阴阳两调之义。茎寒精滑,则元阳不适而至阴不摄也,溺有余沥,则肾阳不布而大气不举也。若夫口苦燥渴,明为阴液之枯涸,寒血成积,亦为阳气之不宣,惟此善滋阴液而又敷布阳和,流通百脉,所以治之。以视地黄辈之专于补阴,守而不走者,固有间矣。

摘录《辞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间日疟 31 病因病机 32 间日疟的方药治疗 33 间日疟的针灸治疗 34 关于疟疾 35 疟疾分类 4 西医·间日疟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间日疟的穴位 2 治疗间日疟的方剂 3 治疗间日疟的中成药 4 间日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间日疟 1 拼音

jiān rì nuè

2 英文参考

tertian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tertian malaria [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

3 中医·间日疟

间日疟(tertian malaria[1])为病名[2]。疟疾之一[2]。见《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是指疟邪侵于少阳之经,以间日发作,止作有时,先伸欠,继而寒战,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渴欲饮冷,苔白滑,脉弦数,终则汗出,热退身凉似无病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

3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32 间日疟的方药治疗

治用小柴胡汤、清脾饮加常山、常山酒等[2]。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3]。

可用柴胡截疟饮[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加减。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3]

本证亦可用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疟为主药;草果、槟榔辛香理气,化痰散结;厚朴、陈皮、青皮理气和中,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3]

除上述两个方剂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验方治疗[3]:

①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二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三日。

②青蒿30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三日。

③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三日。

33 间日疟的针灸治疗

[4]

治法: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选穴:以督脉、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

随证配穴: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可点刺出血。

方义: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穴,又通督脉,故可宣发疟邪。中渚为手少阳经输穴,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寒热往来。间使乃手厥阴经经穴,与中渚表里配合,有疏理气血、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之功。

34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5])为病名[6][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6]。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多发于夏秋季节[3]。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4]。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7][8]。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4]。

详见疟疾条。

35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8]。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7][8]。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7][8]。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7][8]。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7][8]。

4 西医·间日疟

间日疟(tertian malaria)是经按蚊传播,由间日疟原虫(Plamodium vavix)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9]。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者隔日发作一次,多见于中午前后,发作数次后脾大、贫血,但贫血不明显[9]。

5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0克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千金》卷六: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升,芎4两,大黄6两,豉3升,木兰皮半两,甘草4两。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酒渣鼻疱。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1日3次。摘录《千金》卷六《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处方栀子仁7个,黄连5分,黄柏3分(炙),矾石4分(烧),大枣4个(炙令黑)。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小豆许。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时服;如未除,更服。摘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方名栀子丸组成栀子仁1两,栝楼子1两(炒),苦参1两(锉)。主治黄汗,体热,大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送下,1日45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2枚,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方名栀子丸组成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主治瘫痪风。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14 共5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鸭蛋性味甘、凉,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因此,在中医上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等疾病。于大病初愈的体虚等也有着很好的滋补作用。当然鸭蛋的营养价值不仅这些,下面就详细解析鸭蛋的营养价值。

2、鸭蛋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锌等营养素,能够给人体补充大量的营养,并且极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与鸡蛋差不多,但是其矿物质含量则远远高于鸡蛋,因此鸭蛋的营养价值不可忽略。

3、鸭蛋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人体的骨骼发育。盐蛋中含有铁元素,具有补血的功效,能治疗缺铁性贫血。

4、鸭蛋有刺激消化器官,增强食欲的作用,并且有中和胃酸、清凉、降压的作用。鸭蛋有滋养肌肤的功效,对于女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营养美容食品。

5、鸭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给人体补充的养分甚至比鸡蛋还要多,这也大大的增强了鸭蛋的存在感。

鸭蛋的做法多种多样。鸭蛋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做成咸鸭蛋。其余还有番茄炒鸭蛋 ,南瓜炖蛋,蛋包馒头炒饭,和鸭蛋双米饭团等等。

扩展资料

鸭蛋的营养价值

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

鸭蛋腌制后,依旧有较好的营养。它富含脂肪、蛋白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而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清肺火、降阴火。适宜肺热咳嗽。咽喉痛,泄痢之人食用。咸蛋黄油有明目养眼的功效,还可治小儿积食,外敷可治烫伤、湿疹。

强健身体。促进骨骼发育,预防贫血。

促进食欲。能刺激消化器官,增进食欲,使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并有中和胃酸、清凉、降压的作用。

人民网:鸭蛋应该怎么吃 鸭蛋的营养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