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句赏析的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关于诗句赏析的书,第1张

1关于唐诗宋词的古诗词鉴赏书推荐几本

作者:楚云飞

来源:知乎

我想楼主这个提问,也是对所有想读一读甚至有些深入了解唐宋诗词的人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词的人说详细一点吧,只是小硕多有不足~~

首先很多人提到了上海古籍的鉴赏辞典系列。这套书的优点很明显,多请名家专业撰写,深入浅出,内容全面。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体例不一致,有的篇目名家的水准呵呵(可能是弟子代笔),还有就是携带不便,看着好大一本没有闲翻的欲望了。另外如果买这套的词建议买唐宋词的上下册,而不仅仅是宋词的上下册,因为唐五代有很多精彩的词纯宋本没有收。

其次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本也被提及,我想这是本人所共知的书,来问或者其他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这个回答基本上没有太多用处~~当然我仍觉得这本书闲翻不错。

那么其他推荐的我想也是我主要要说的类型,带有较好分析而非过于专业艰深分析的书────

1唐诗小史,罗宗强著。这是一本我一读再读的小书。如果想了解唐诗的全貌,并且了解唐诗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唐诗的成就为何能成为诗歌巅峰的,这本书是非常好的选择。书不厚,文字通俗可读性极强,推荐。

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这是一本我从中学读到研究生的小书,但知名度也是极高的。对文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王国维的份量。我觉得这本书是初学者能得到很多启发,研究者能得到很多滋养的词学著作。薄薄一本,分条陈述,每条短的不过几十个字,哪怕带到旅途慢慢咀嚼一条,也别有风味。著名的人生三境界即由此出,何妨读下不多的全文呢?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叶嘉莹先生有颇多著作,如果对杜甫,李商隐,陶渊明,王国维等有兴趣可以读她的专著。这本书我认为是最适合第一次阅读的先生的书。先生的书以女性独特的敏感细腻解析唐宋词的美感,特别讲究诗词中的兴发感动,可以说风格在诸家中独树一帜。

4杜甫评传,莫砺锋。将我与我同学的一句话合体,那就是现在讲杜甫的有两个人打动我们,一个是叶嘉莹,一个是莫砺锋。莫先生作为南京大学著名教授,在杜甫研究方面很有心得~~这本书比较厚重,却是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杜甫的诗与人的。

5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诗歌的选本如果推唐诗三百首,词我较推重这本。或许因为一些政治原因,龙榆生相对不为大众知晓,但他的选本无论在篇目还是在音韵上,都蕴含很多东西。另外不仅局限于阅读唐宋词的朋友可以读读他的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明清词会让我们刮目相看的。

6唐诗杂论,闻一多。我一直觉得中学语文课本与政治历史课将闻一多平面化了。其实他的古典文学研究别有成就。闻一多论唐诗感情浓郁想象丰富,读起来特别热烈,特别富于色彩。

唐宋诗词值得推荐的书有太多太多,手机党码字这么多也是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读古典诗词,感受诗词之美。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庐山顶峰四处眺望山野时的抒怀写意的情绪。喜好游山玩水的谢灵运,登临“绝顶”,实现了平日里的愿景。诗人放眼远处,只能看得到“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阔瑰丽的自然景色自然让作者感到兴奋。  

本诗甚至抛向世人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问题。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收录了诗人的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其中只有如下六句:  

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然而谢灵运的游玩诗,绝对不可能只有这样寥寥数语的。《古诗归》收录的实际上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至少,根据《文选》李善注等古籍记载,这诗前面还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按照谢灵运所做诗篇的习惯来讲,在《古诗归》里收录的六句后面,极为可能还有很多句话,只是没有看到相关的记载而已。钟、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近乎盲人摸象。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讽,这件事也成了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想当有名的笑话。  

然而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还是完整的更好。至少,《古诗归》所录六句,作为一首诗看,抛开开头有些突兀,总体上是不错的,诗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显得拖沓、累赘,节奏平缓无力。

  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通揽历代有关古籍的记载,概括如下:

一、单一的“质”、“色”、“纹”赏石欣赏形式

1、以石的质地来欣赏,区分优劣。如春秋战国时。倍受当时君王和世人喜爱的“和氏壁”。这为后人的“美石如玉说”开了先河;

2、以石色取胜。汉代张良的“黄石”、魏文帝建“芳林园”景阳山所用的白、紫和五色大石等都是欣赏石色彩的。

3、而魏明帝在重修“芳林园”时,多“采笋城之文石”。纹理、美丽条纹的山石,这成为以后欣赏纹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米芾的“相石法”与太湖石鉴赏方法。

北宋文人米芾总结了太湖石后,提出了“相石法”概括为“秀”、“瘦”、“透”、“皱”。清代文人李渔将米芾的“相石法”归纳为“透”、“漏”、“瘦”三字,并为太湖石的鉴赏作了详尽的解释。主要包括形状、声质、光泽、色泽及皱纹。

1、欣赏形状千奇百怪的太湖石,应讲究瘦且有形,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描述的那样“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方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宫神有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者,有谦棱锐判,如剑戟者。又有如此如风,若拳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里将折气

2、欣赏“洞眼”,长年受湖水冲击而形成的洞穴与透眼,古称“弹子窝气

正由于这些洞眼,给太湖石斌予了神秘感,前后左右的洞穴相通者,为“左右逢源气!下相通者,为“关系通天”.因此,历代文人们把它当作神仙栖息的“别有洞天”而具喜爱有加。被称为“神石”,“仙山”.

3、欣赏石的声音。是在敲击太湖石时发生的清脆的声响。清韵者为上品,沉闷者为下品。

4、欣赏石的色泽,是指石的色彩和光泽,一般来说,以及红色、**、绿色、紫色为上品(赏玉的影响),以常见的灰色为中品,墨灰色为下品。

5、欣赏石的润度,则以温润者为上,浮澡者为下。

三、《云林石谱》鉴赏法

这是一部由宋代杜缩所著的,详尽记载了106种奇石的谱记。对后代赏石影响极大.其中鉴赏方面分为:1、形色,2、质地,3、声音,4、硬度,5、纹理,6、润泽,7、晶形,8、透明度,9、吸水性。

四、“近山形石”类的鉴赏法(包括苑石、怪石、峰石、神柱石、山形石等)。

近山形石,又称近景山石,有近观山石的效果。鉴赏因素有:1、形姿:2、洞穴:3、色彩;4,声响;5,润泽:6、纹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姿与洞穴,它决定了山石的形态,在鉴赏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声响、润泽与山石的化学构成有关,纹理则与山石的物理形成和石表风化水蚀程度有关.近山形石主要表现形式有孤峰、双峰等。玲珑形,险怪形和近山景观.多为高耸秀长,高度大于宽幅。洞穴讲究巧退、穿眼、委曲、透空、相通等;色彩讲究黄、紫、青、白等:声响讲究清脆、微有声、无声;润泽讲究续润、清润、稍润、温润、坚润、微燥等;纹理讲究纵横笼络、多刷道、白纹笼络、石面蟒峋等。

五、“远山形石”类鉴赏法

远山形石主要包括仙山(神仙岛)研山(砚山),盆石,仇池石等相关的景观石。其表现远距离欣赏的群山景观效果,要求视野开阔,视点远.其形姿为宽幅大于高度.一般来说,山峰越多,高/宽之比值越小.这与近山形石不同的是具有群山之峰、峦、崖、壑以及坡脚。峰峦讲究峰峦状、高拔、群山势、十数峰、八九峰、三十六峰、小而起峰等;崖谷讲究险崖、千崖、绝壁、悬崖、飞崖等;洞穴讲究有限透空、苍甄洞天、崖洞相通、崖穴穿眼、玲珑等;色泽更受重视.这是因为远山纹理(即脉络)不消,呈现光滑之肌理,这与中国山水画中“远人无目”、“远山无树”同理.因远山形石宽辐(长度)大于高度.明末文人文震享在其《长物志》中称为“横石”.并称:“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色泽讲究黑、碧、青灰绿、青、灰白等等。

六、象形石类赏法

形象石类包括贡石、禅石、玄石、象形怪石、象形供石、寿石、龙骨石等.其石的形状与大自然中的人物、鸟兽、云朵等可类似.如宋代杨康状曾收藏的形状酒醉后的道士形象的怪石,名为“醉道士石”;唐代李德裕于“平泉山庄”收藏的“狮子石”与“似鹿石”二石,这说明唐代己开始欣赏象形石了。

象形石主要讲究形似和神似,形似讲究整个石的外形或局部外形应与某物相似,而神似则与中国画中的“写意”或“大写意”相仿,讲究神态相似,即为佳品。

七、纹样石鉴赏法

用现代的话讲,纹样石就是纹理石,或图案石。即石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天然的,酷似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山水画似的纹样。其品种有:大理石、黄河石、雨花石、菊花石、以及各种化石类等。《云林石谱》记宋微宗所藏一石为“大若桃,上有鸽鸽,如子豆,栖柏枝上,颇奇怪”.《素园石谱》也记载宋学士吴冲卿家藏一石屏,其上“古木参差,两鸦栖立.俨然图画,遂名鸣树石”,欧阳修收藏有酷似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松图画的石屏,以及具有鱼形的鱼龙石,燕子飞翔形状的石燕等等。古人鉴赏纹理石时,讲究与中国画理相近,如图纹,色彩,质地,反差(留白)命题等。并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欣赏、评品相对应,分上品、中品、下品来鉴赏。

八、文人石的鉴赏法

文人石准确地讲,是具文人味的赏石,它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文人石更注重神似,通过对某种石的收藏,陈列,养护,玩赏来再现文人那“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风骨、气派。并通过苦读瞬想,寄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文人石、孤赏石、禅石、玄石、寿石、仁石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天然石。讲究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以及意境,风水,禁忌。除石本身外,还注重几座、配诗、题名、题对,与木琴,条案,书法,古画,古瓷,茶艺等中国文人相谐调的居室环境相适应.达到“雅之大雅”的效果。把赏石延伸到更加美妙无比的境界之中。扩展石之意境,给人以多方位、多视角的乐趣享受。

文人石更讲究:朴(天然),清(色不繁杂),雅(秀美),瘦(孤傲),慰(慰藉),灵(智慧),润(湿润),态(高远),古(苍桑感),正如江南四大名石“冠之峰”、“玉玲珑”、“皱之峰”、“瑞之峰”,以及清代郑板桥收藏的“竹形石”.文学家蒲松龄收藏的“蛙鸣石”,“三星石”等皆为文人石。这时期,对石欣赏形式和方法更加丰富丰富多彩。

《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

1、《桂殿秋·思往事》原文如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2、注释:

①桂殿秋:词牌名,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②干,即岸,江边。

③青娥: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④舸:小船。

⑤簟:竹席。衾:被子,轻衾即薄被。

3、鉴赏:

朱彝尊一生都珍视着其与小姨子(妻妹)冯寿常的那段恋情,编诗集时独不删《风怀》二百韵,表示宁可死后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即所谓不吃冷猪肉,也要保留之。《静志居琴趣》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与《风怀》诗一样,是那铭心刻骨的情事的记录。《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青蛾”句之妙,在于将“我”之“看”藏掩于“青蛾”与“越山”的映合中,词中之意为:“你说我在看她?哪里!我在看山。我在山吗?那山焉有此“青蛾”美?我何尝要看山!”历来诗人们以青蛾与山黛互拟,朱氏却运以为饱餐秀色的技术处理。时时似在看山,实则时时在看她。“听秋雨”是不眠时听觉感知,“轻衾各自寒”是通过肤觉表现不眠通宵的。失眠者被必寒,时间感受由此推移而出。“共眠一舸”却“各自寒”,乃可望不可及发展到可感知而不可及。白天犹得“见”,夜深唯能“听”,用一颗火热的心在冷被窝里听。“各自寒”,意味着他俩已进入了“目成”阶段,心相默契。所以,当“各自寒”之时,秋雨打篷声其实也已听不到,各自心中都听到的是对方的呼唤。况周颐《蕙风词话》以为此阕单调小令是金风亭长最佳之作,是有眼力的。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4、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书鉴就是写有读书后的感悟或者总结的书签。制作也很简单,可以直接用白纸画一些好看的图案,写上喜欢的话语。

扩展资料

书鉴可以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

书鉴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鉴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鉴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1 如何学好文言文

我是文学专业的,最近考古代汉语我是全班第一98分。

我的经验是多读,主要是古籍。先读注释版的《古文观止》,注意不要买文白对照的。不要从头到尾通读,没事时,随便翻,翻到哪篇读哪篇,但一定要读完读懂。选一两篇比较好的背一下最好。

如果有进步,再买一本无注释的《史记》(最好是岳麓书社版的,价格便宜,内容也全,才20多。)读一遍,重点读本纪、世家和列传。不懂的查古汉语词典,再次声明不要买文白对照版的,更不要买纯白话的。多看就行了。

顺便说一下,楼上两位的看法不妥,《三国》《水浒》已经不属于文言了,是古白话,拿它来指导古文学习的话会误事。

2 怎样学好文言文

熟练掌握课内的文言文,不需要你去背课外的文言文,但是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的意思是说,课后要求你背的段落要背得滚瓜乱熟,没要求背的部分也要熟读,做到出题的时候随便拿出课文中的原句,要能熟练解释意思,其实主要就是对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罢了,尤其是常用到的。

做到了以上一点,至少能保证你的文言文水平不差,中等,甚至是良好,如果要做到优秀的话,除了课内背诵的课文之外,还要注意平时做卷子的时候出的文言文的题目,因为那种文言文一般都是比较陌生一些的,主要看这些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课内一些学过的字词,但是放在做练习的语境下,意思可能完全就不同了,要注意古汉语一词多义的例子很多。

3 怎样学好文言文

很简单的方法,不要看注解和翻译,买本白文本(就是纯原文无注释)的散文,可以买《唐宋文醇》(我就是买的这本,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然后自己看,先看懂简单点的,看不懂的找相关的翻译,把一些自认为重要的或有必要的注释抄到书上,当然,如果能马上记住的就别抄。

我高中时就是这样,到现在觉得很多知识和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不要理那些背啊记的屁方法,那只适于为学而学的人,如果真的有兴趣的话,其实在看的时候,已级是用了心,关键是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用好目前的兴趣。学文言文,只要有了兴趣,且这兴趣不会消退,随着时日,自然会加深造诣。

那些语法书,只能是有了一定的功底后,再去看,以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但是文言文还是需要某种属于直觉判断力,有时候甚至于看得懂,能领会于心,却具体不可道出,这个时候就可以看语法书了,具体解释某个字词句的现象。可以建议你去看《史记》,写得非常好,当然还是看白文本,别有注释,那会让你依赖注解的。

《史记》可以当成一本故事书来读,而且不会太艰涩,非常不错,我高中时就放在案头,闲暇就读,(有时上课也悄悄看的),很享受。读古代文章一定要注意几个要点: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只有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容易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二、要知道作者的生平简历。

这个不比当代的人的文章,你好理解他的社会心态和人生观,因为我们都处在同一时代;但是古文就不同,古代人和你的视角明显不一样,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很重要。三、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法。

这个比较专业了,不过在现在的语文高中课本上可以找到。比如一些古文中特有的文法现象,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四、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汉字。比如通假字现象,异读现象等等。

比如很常见的“不亦说(悦)乎”。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不要觉得学古文很受累 用心去感受先贤的智慧 相信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首先要打好基础,推荐读自学考试的〈古代汉语〉(要全国的,不要北京的)或王力 666zfco先生著〈古代汉语〉,然后准备几本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广泛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要以先秦2汉文章为主,帮你依次推荐几本,〈聊斋志异〉〈古文观止〉(最好是带白话翻译和注解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史记〉读完史记,你的古代汉语水平至少等于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水平啦。

4 怎么学好文言文

1怎样学习文言文? 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得一试的方法。

2怎样进行高效的朗读和背诵? 答:朗读和背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⑴朗读有两种方法: ①按节奏朗读。

在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音调、节奏,表现文章的情感和风格。以求准确地获得语感。

最好按老师的指导进行。 ②快速朗读。

在节奏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快语速,但心中要有文章的节奏和风格,一般来说,节奏越快越好。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强化语感训练,在总复习时尤其重要。

⑵背诵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 在练习背诵前,必须参照原文认真阅读译文,以求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路。

①参照译文背诵 先读原文,再参照原文阅读译文,然后根据译文的词、句回忆相应的原文。如此反复多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还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一举多得,简便高效。

②化整为零 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划分成若干个意义段落,分别记住他们的大意,根据大意提示分段背诵,各个击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清晰地把握原文的思路和层次,把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

③抄写背诵 这是综合运用眼、口、手、心的背诵方法,边抄边读。“手抄一遍,胜读十遍”,做到了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不仅背得了文章,理解也加深了。

④抓三点 比较长的自然段,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进行背诵:段落的首字;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段落所体现的思路或段落的中心。紧紧抓住这三个点,快速朗读该段落,就能迅速地记住该段。

3记忆数量巨大的词汇,如何分清主次?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答:词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古今变化、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重点。

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实词的学习,应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

虚词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重。本书优选的实词和虚词及其用法在古汉语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并按其内在规律进行了整理,可作为具体的参考。

本书还提供了“同根组词”、“相关推断”、“一句话”等简便高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依例类推,灵活运用。 4专有名词常成为阅读的障碍,而且常常是并不知道它是专有名词,怎么办? 答: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中特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在遇到通过逻辑推理不易判断的词时,看看它是不是属于主语或宾语,如果是,就先把它看作专有名词,再根据语境,判断它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不一定要弄清具体的含义,考试时尤其如此。古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现在已经不用,例如:《过秦论》中的“锄鉏棘矜(农具)”、“钩戟长铩(兵器)”,只需弄清它们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

5我该如何对待数量巨大的文学常识? 答: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文学常识,应分清主次,重要的作家作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现象是重要的。例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重要,古文运动重要,“赋、比、兴”重要。

可以进行分类记忆。文学常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6能说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一般特点吗? 答:高考文言文的命题,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学过的原则;重点的原则;检查能力的原则。考察点主要选择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和句式上,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普遍重要的内容。

尽管试题选用大多数考生没有读过的素材,但考察的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 从过去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题的素材几乎都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少,所以必须向课外拓展。

传记类文段的阅读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参看上文“文言文学习要领”的第6点。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说理和描写性质的素材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提高高考试卷素材品质的要求)。

像《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那样的文本,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题型主要是:阅读选择;句子翻译;名句填空。

将来可能增加鉴赏评析。另外,“古诗文鉴赏”题要求的能力也与文言文有关。

大约涉及30分。 7考试时遇到没学过的知识成为解题的障碍,怎么办? 答:你首先要判断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成为障碍,因为不是所有的疑点都足以影响解题。

试卷中加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需要。但是这些知识与教材的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回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据此推断其大意;根据语境推断其大意(可以理解为有限制的猜测),有时只需掌握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即可。

8怎样选择和使用参考书? 答:书市上的参考书林林总总,不同的书对同一知识常常会有不同的说法,主次的选择也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你应该选择那些针对性强、主次安排合理、系统明晰的。

你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标准,最好是听听老师的意见。平。

5 怎样学好文言文

首先,千万不要对文言文有敌对情绪。事实上,学文言文是很有用的。1:高考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同样是十多分,但惟有文言文最有规律,最易得分。2:学好文言文,会显得人很有文化底蕴,知识渊博,并且,学习文言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培养人坚持的过程中,使人的知识面更丰富,使写作文,说话,演讲都变得更有底气。另外,文言文学习还能锻炼人的想象能力(看其字,晓其意)

接着,不必课下花太多的时间,只需把课文中的文言文学好,(背过课下注释,上课认真听讲,提前预习,比较预习的与真实的差异,课下在看一遍课外书,在做相关作业时认真完成,平时多复习,考试考高分)

学文言文,死勤奋太耗力,但不勤奋是万万不能的。一定要注意的是,上课环节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一来,可以解决预习不到位的地方(甚至在不预习时),也可以省下很多的复习时间,因为,你已经记忆里深刻了。还有,要听老师的话,分清主次的学习,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

6 怎样学好文言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读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 “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欧阳修诗云:“学既。

7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材中,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

这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

8 怎样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

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

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

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

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

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