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有清 胡翼修主编的《天门县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请问哪里有清 胡翼修主编的《天门县志》?,第1张

  这个人的名字不叫胡翼修,而叫胡翼。

  他是安徽歙县人,单名翼,字筠亭。

  历史上的地方志,往往有修、纂的职责区分。一般而言,做某地的地方官,能提倡修志,肯出钱刊刻的,就算是好官。如果碰巧在他的任内这部志书修成了,他在志书上所挂名的职务,就是“主修”。而一般具体去编写这部志书的,往往另有其人,或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或是县衙的属官,或是当地的学官如训导、教谕之类,这个人,在志书上挂名的职务就是“编纂”,今天一般称其为“主纂”,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部书的“主编”。

  这部乾隆本《天门县志》,胡翼就是主修,而主纂(或者叫主编)则是章镳。

  一般做方志目录,多半会这样写:

  乾隆《天门县志》,胡翼  修,章镳  纂。

  但是方志目录流传得多了,就难免会失真、走样,后来翻刻或引用的人,因为不明其体例,就会乱抄一气,把胡翼  修连写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人名:胡翼修。然后又误写为该志是胡翼修这个人所主编的。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天门县知县胡翼想为本县纂修一部新的县志。但修县志毕竟要有人去做这个具体的编写工作,于是他跑去找章镳商量。

  章镳是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乾隆七年进士,乾隆十六年曾担任过安徽应城县知县,因为种种原因,到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被罢官了。此后章镳无法再当官,家累又重,只好到处找关系,去担任一些书院教习之类的职务好养家糊口。胡翼想给天门县修志的这一年,章镳刚刚跑来天门县,担任天门县书院主讲。

  清代的各县,一般都有学官,如训导、教谕,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局长。但这些人,不是没有什么实际学问,就是混吃等死打发日子,不肯做修志这种具体工作。而章镳任职的这个天门县书院主讲,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县示范中学校长一职,不算是官,所以得听当官的指示,否则有可能连这个饭碗都被官员们敲掉,叫他修志他就得去修。

  碰巧章镳有个独生儿子,此时正跟着老爹在天门县书院当他的大少爷。此人天生一脸大麻子,人送外号“章麻子”,相貌很丑陋。章麻子读书实在是不太给力,但对四处游山玩水之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前一年就拿了老爹的血汗钱,跑到陕西去游逛了一通回来,现在正赖在老爹的宿舍里混日子。

  这一年,这章麻子已经二十七岁了,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只是个秀才身份。偏偏他对这个修志的事情很感兴趣,一听说县里要修志,就兴冲冲地写了一大篇文章,号称《修志十议》,都是些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你们要这样、要那样,应该怎么编、不能怎样编。天门县的当地人,并不晓得他是老几,就算是当志书主编的章镳,也未必就把他儿子这番满口教训人的话当回事——天下哪有儿子教训老子的道理?

  到了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章镳主编的这部《天门县志》就修成并刊刻了,历史上称其为《天门县志》乙酉本。

  此志乙酉本的原件,现在存世并不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仅有九部,甚至连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收藏此本。

  好在因为此志与章麻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有一定的知名度,于是后世又有一种抄本和一种民国翻印的石印本传世。其中民国石印本,采用了多色套印,致使该志呈现出五色斑斓的面貌,非常漂亮。

  下面贴张图,可以看一下这个版本的概貌:

  但是章麻子在志书编成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一则他自以为为此志编修提出了多么了不得的理论,结果没被别人重视。二则他的确为这部志书写了几段小文章,如《天门县志艺文考序》、《天门县志五行考序》及《天门县志学校考序》,虽然文章都是豆腐块式的,但他自以为是很了不得的文章,却被老爹拿去直接用了,也没给他署个名字。整部书的前面,有全体纂修人员的名录,其中也没他的名字。于是在给他自己的族孙章汝楠写信时恨恨地说:我给这本县志写了多么好文章,结果被个庸俗的人给我改掉了十分之六七。

  所谓庸俗的人,大概就是指这部志书的主编,也就是他的老爹章镳。

  这个章麻子,十四年之后才考中了进士,但也一直官运不顺,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给别人做幕僚或是帮别人编书,当个枪手之类角色。

  后来过了很多年,有些无聊人,将他从故纸堆里发掘出来,以为奇货可居,吹嘘他是很有建树的方志学家,此后他就有了一些小名气。

  他的名字,叫章学诚。

  民国石印本《天门县志》,又把章麻子的那篇《修志十议》从他的文集《文史通义》中扒出来,附在乾隆乙酉本县志的前面,当成很光彩的一个记录。

  该志卷前的PDF,下载附件看看吧。

能确定年代的话10万以上,器皿要完整!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年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划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嘉庆朝会典

再辑于嘉庆六年(1801),告成于二十三年(1818),由大学士托津、曹振镛任总裁。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迄嘉庆十七年(1812),展至二十三年(1818)。书成,分为《清会典》80卷,《清会典事例》920卷,目录8卷;《清会典图》132卷,目录2卷,总计1140卷。会典卷数略减于前而事例大增于前,图别为卷。

我估计网上朋友,谁也不会有这一套东东,那得多大的学问家啊,或者是大型图书馆。电子化更是难找啊。

建议你找古籍出版社或者到北图去问一问。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会典的抄本和会典馆本均已残缺不全外,刊本尚保存完好,但流行不广,即光绪朝会典刻本和石印本迄今遗存的为数亦不算太多。

五朝会典除会典馆本外,还有以下几种本子:

一、《四库全书》本,见《全书》史部政书类,收有乾隆朝会典、会典则例;二、《图书集成》本,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据乾隆朝会典排印,无会典则例;三、上海石印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光绪朝会典影印,无会典事例、会典图;四、《万有文库》本,也只收《光绪朝会典》,无会典事例、会典图。五、台湾影印本,台北中文书局和新文丰出版公司据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均有《清会典》、《清会典事例》和《清会典图》。

线装书局首次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整理出版——《大清五朝会典》。

班固。根据历史古籍网官网上显示的消息,《汉书》班固有司马迁传,虽然文章大部份是抄的《史记》的太史公自述,但结尾处的评价是班固自己写的。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浚”原写做

读“jùn ”

本意是深挖或者榨取

“元”在这里是原理、道理、本源的意思

 

“浚元”就是穷究其理,仔细研究的意思,很符合书院的钻研精神

 

 

 

“培元”就是“固本培元”,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基础的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是顾炎武。

根据中华古籍网、中国权威的出版物数据服务平台可知:《天下郡国利病书》收录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人文地理政治之要,并权其利病以图治,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号亭林,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深感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于是他便着手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他还往来南北做实际调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他的这种面对现实研究当代史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精神和学风是难能可贵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