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足中医病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什么是糖尿病足中医病机?,第1张

中医学古籍文献中没有糖尿病足具体病名的记载,类似糖尿病足的记载多散在于消渴,脱疽等病证之中。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曰:其病变多发为痈疽。《圣消录·消渴门》曰: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发为痈疽。《卫生宝鉴》曰: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病源候论·消褐病诸论》又云:津液竭,则经络涩,经脉涩,则营不行,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这些中医学古籍文献说明:糖尿病足乃消渴病的继发,且难以治愈。

导致该病主要原因有二,一为内因,因病久耗伤人体气血阴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阴虚,血虚不能濡润四末;阳虚不能化气利湿,导致筋脉失养,湿邪内生,湿邪蕴久化热,湿热蕴蒸,使虚损之筋脉腐败,热灼津血,血行失常,淤阻下肢脉道,淤阻日久,脉络闭塞,筋骨皮肉失去气血之荣养热腐成脓。二为外因,湿寒等邪侵犯,导致湿邪内蕴,聚湿生痰,寒凝筋脉,气滞血淤,痰淤阻络,久则患肢失于濡养,进而坏死而成坏疽。

治疗糖尿病足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配合运用降糖药合理控制患者血糖,辨证需要把握糖尿病足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抓住临床表现主要矛盾,辨清证型,确定治则,再选方遣药,随证加减。临床主要分四个证型:气血两虚,阳虚寒凝证,痰淤阻络型。治疗根据急则治其标,不忘治其本,缓则治其本,适当治其标

的原则,结合久病必虚久病必淤,久病入络的理论,辅以养血,活血通络之品。

热盛伤阴证。

1气血两虚证

症见:患肢疼痛较轻,患处皮肤颜色淡暗,疮口脓汁清稀,肉芽淡红不鲜,经久不愈,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舌薄白,脉弱。

治宜:补益气血,生肌止痛。

方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白术茯苓、熟地黄、赤芍、白芍、川芎、木香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千姜各9克;口干加天花粉15克,乌梅10克。每天一剂,水煎服。

2阳虚寒凝证

症状:患肢麻木发凉,胀痛,遇冷疼痛加剧,皮肤厥逆不温,得温则减,颜色苍白或青紫,溃疡脓腐不化,形寒肢冷,伴腰膝冷痛喜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细。

治宜:温阳散塞,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方:当归,*羊藿各15克,熟地黄,桂枝,白芍,桃仁,红花各10克,细辛,通草,肉桂,甘草各6克。若冷痛剧者加附子12克,干姜9克;患处皮肤紫暗,舌有淤斑者桃仁,红花改为三棱、莪术各15克。

3痰淤阻络证

症见:患肢肿胀,顽麻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步态跛行,患处肤色暗红或紫黑,伴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淤斑,苔白腻腐,脉沉弦滑。

运动是可以去湿气的。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可以去湿气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可以祛湿排毒,但是,效果有限,还需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去除体内湿气。

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利于合理地进行祛除湿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在生活中需要对湿气进行合理的去除,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参考资料:

新华网,专家支招运动排湿)

中医·脚气病脚气病(weakfoot、beriberi)为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软脚病。《中医药学名词》(2004):脚气病是指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或挛急、肿胀,或枯萎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脚气病又称脚气,是指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或挛急、肿胀,或肌肉枯萎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脚气的病因病机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脚气病的症状以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或不肿满而缓弱麻木,甚至心中悸动,进而危及生命。病从脚起,因名脚气病。症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弛缓,或肿胀,或萎枯,或足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脚气病的分类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临床上,称脚胫肿大者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出现心悸气急等危候者为脚气冲心。湿脚气中又有寒湿脚气、湿痰脚气、湿热脚气、湿毒脚气等。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又有按六经分类者。脚气病的治疗注意:由饮食偏嗜所致之脚气病,治疗期当配合饮食疗法。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营养不良性浮肿,下肢多发性神经炎等多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条施治。方药治疗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常用方剂如鸡鸣散、济生槟榔汤、防己饮等。《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有大豆、乌豆、赤豆治脚气的记载,可用作辅助疗法。针灸治疗湿脚气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解溪、八风等穴为主。偏寒湿者加灸;偏湿热者可放血;恶寒发

详见百科词条:脚气病 [ 最后修订于2016/7/19 21:06:43 共191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荷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要说到它能入药很多人都会心存质疑。其实荷叶可以入药使用并非是现代人的炒作,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把荷叶归为中药之列。

《滇南本草》之中就有记载说:“荷叶可上清头目之风热,止人眩晕,清痰止呕,解人烦闷”;《本草再新》之中也有记载说:“荷叶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散热邪,止火毒”。

可见在古代人们对于荷叶的清热去火而解暑的作用是比较认可的,而经过中医上千年的研究应用,到了现代人们对于荷叶的认识则是更加深入。

1、荷叶可以清热解暑。

荷叶生于水中,质地甘润,古人认为此物最是能在夏季助人清热消暑,止渴除烦。

在一些古籍之中还有专门介绍用荷叶制作做消暑茶的记载,比如《清宫代茶饮精华》之中有记载说,以鲜荷叶同白茅根、竹叶、滑石、芦根等药配伍煮茶饮,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之效。

其实远观古人对于解暑茶的发明和应用,要远比现代人喝的什么凉茶、碳酸饮料等健康许多。

2、荷叶可以健脾化湿。

脾主运化,但却喜燥恶湿,而每当到了夏季暑湿较重,体内也最易蕴结湿邪。所以人们到了夏季就常会出现脾胃运化不畅、体内水湿停滞、皮肤虚白水肿等情况。

而荷叶正有健脾且化湿的效果,比如在《药性切用》之中就有记载说到,荷叶入药可开人脾胃之清气,消人脾内之湿邪,助人脾胃之运化。中医里面就常用荷叶配伍白术、麦芽、枳壳、佛手等药材同用,更能添其健脾化湿之效。

3、荷叶可以降低人糖脂。

到了现代,人们更喜欢追求的是一种身材美。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若是身材过于肥胖,对人的外在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现代人则发现荷叶里面的生物碱等成分有很好的降人体内糖脂含量的作用,坚持使用可以达到助人降低重量、保持良好身材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现代人常见的糖脂含量偏高等问题。

日常之中我们就可以用些荷叶煮水代茶饮,或者同山楂、决明子、丹参等一起泡茶喝,其降人糖脂的作用更佳。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肩凝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肩凝汤 1 拼音

jiān níng tāng

2 处方

麻黄15克,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龙3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3 功能主治

调和营卫,活血止痛。主正气不足,营卫失和,感受外在的风寒湿邪,袭于经脉,留而不去而致。

4 肩凝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柴国剑方

古籍中的肩凝汤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肩背痛

,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柴胡升麻黄(各一钱)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

《医宗金鉴》:[卷五面部吉凶论]披肩

披肩两肩痘成攒,上下阻塞毒透难,清解热毒汤投证,便秘归宗又为先。[注]两肩之痘粘连成攒,其色赤紫滞

《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肩背臂痛

《甲乙经》)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者,藜芦甘草汤主之。(《金匮》)肺朝百脉。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

《外科心法要诀》:[卷八肩部]肩中疽、干疽、过肩疽

肩疽痈发正肩中,疽硬黑陷痈肿红,干疽肩前过肩后,风湿积热血瘀凝。肩中疽图\p0434a139

《证治准绳·杂病》:[第四册诸痛门]肩背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茵陈蒿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临床运用 451 加减法 452 使用禁忌 46 现代适应证 461 急性黄疸型肝炎 462 钩端螺旋体病 463 胆囊炎 47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及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473 保肝利胆作用 47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75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476 对肿瘤的影响 477 参考资料 48 歌诀 49 出处 5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茵陈蒿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出处 6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茵陈蒿汤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之茵陈蒿汤 71 组成 72 制法 73 功效及主治 8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茵陈蒿汤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出处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蒿汤 1 拼音

yīn chén hāo tāng

2 英文参考

yinchenhao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rbae Artemisiae Capillariae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茵陈蒿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肺炎、蚕豆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属湿热黄疸者。

4 《伤寒论》方之茵陈蒿汤

该方剂具有强大、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钩端螺旋体有抑杀作用,因此对急性黄疸性肝炎及钩端螺旋体病应有一定治疗作用。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利胆和促进胆红素代谢作用,因而不仅对上述两种适应证,而且对胆囊炎、胆石症也应有一定的免疫作用。临床可以试用。[1]

41 处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2]。

茵陈蒿18克 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3]

42 功能主治

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3]

茵陈蒿汤功能清热利湿退黄[4]。治湿热黄疽,一身面目尽黄,**鲜明,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口渴,腹微满,大便秘,小便短赤等;近代也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等[4]。

43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2]

先以水煎茵陈,后纳余药再煎,去滓,分三次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4]。

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茵陈减600毫升,纳二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复减,黄从小便去。

44 方解

方中茵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而退黄;栀子清湿热、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出;大黄降泄郁热,配茵陈、栀子通利大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出[4]。

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治宜清热利湿,逐瘀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3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5]

黄疸之发生与消退,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5]

45 临床运用

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凡临床上出现以全身发黄、**鲜明、小便不利、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451 加减法

若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恶者,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大青叶、板蓝根、黄芩、虎杖、白茅根等以除热退黄。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属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3]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6]

452 使用禁忌

茵陈蒿汤方中大黄为苦寒泻下药,久用或大量应用易伤正气。阴黄证不宜用本方。孕妇慎用。[3]

46 现代适应证

茵陈蒿汤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肺炎、蚕豆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属湿热黄疸者。[3]

茵陈蒿汤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6]。

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等[4]。

461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多是由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庚6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但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也可感染。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是病毒直接损伤肝脏,但大多数认为是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二者共同作用导致肝细胞肿胀、坏死,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肝细胞肿胀压迫胆小管使胆小管内胆栓形成,肿胀的肝细胞还可压迫胆管使胆汁瘀积,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及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均可引起黄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腻,黄疸和肝脏肿大。[6]

462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接触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钩体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液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群,即为钩体败血症。之后钩体广泛侵入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毒素与器官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多种细胞因子进行参与造成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功能紊乱。此时肝脏细胞变性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汁淤积;肾脏可出现间质水肿、肾小管退行性变,严重者出现肾小管缺血性坏死;肺部广泛点状出血,严重者呈肝样实变;脑细胞、骨髓等其他器官也出现相应病理改变;钩体病后期则主要是机体变态反应所致损伤。临床据侵犯器官部位、多少、程度、时间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分感染中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6]

463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或细菌性炎症。胆道感染与胆石症互为因果关系,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胆囊管梗阻,胆囊肿大,压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进一步发展为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如果反复发作,胆囊中脓液进入胆管和胰腺管可引起胆囊炎或胰腺炎,也可引起胆囊穿孔,或穿破到十二指肠等器官形成胆囊胃肠道内瘘。[6]

47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茵陈蒿汤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4]。

茵陈蒿汤能增加胆汁流量,降低oddi's括约肌张力;能非常显著地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对血清胆红素亦有一定的作用;能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相对浓度,从而对胆囊结石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茵陈蒿汤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及抗寄生虫作用比较广泛和强大,其中栀子、大黄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3味中药对钩端螺旋体均有抑杀作用。[7]

君药茵陈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完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生长;同时茵陈挥发油对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许多真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ECHO11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茵陈煎剂还能抑杀钩端螺旋体,同时煎剂及挥发油对猪蛔虫及人蛔虫还有麻痹作用。臣药栀子对金**葡萄球菌、卡他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毛癣菌、黄癣菌、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也有杀灭作用;对柯萨奇B3病毒有抑制作用,对HBVDNAP(乙肝病毒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佐药大黄对多种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尤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较为敏感;同时对肠道厌氧脆弱杆菌有抗菌活性;对大多数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等也有抑杀作用。大黄抗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病原微生物代谢及核酸合成。[7]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及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君药茵陈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同时拮抗细胞内Ca2+超载,减轻Ca2+超载引起的细胞损伤。臣药栀子也有抗炎作用。佐药大黄对炎症的水肿、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白细胞游走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能清除超氧阴离子、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大黄素还可抑制白三烯B4生物合成,激活单核细胞分泌肿瘤TNFα和IL1、IL6、IL8,同时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上述炎性因子的分泌,亦能协调植物血凝素(PHA),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NFα。[7]

473 保肝利胆作用

茵陈蒿汤3味药均具有一致的保肝、利胆作用,临床实践也确实证明该方剂的上述作用,用于黄疸性肝炎疗效显著。[7]

君药茵陈煎剂及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及黄酮成分,对试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及坏死程度,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茵陈煎剂能使肝微粒体中的P450含量增加,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还能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减少葡萄糖醛酸分解,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此外茵陈中含有锌、锰等微量元素,而锌参与200多种酶的合成,锌、锰直接参与机体的核酸、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茵陈能有效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促进肝细胞再生;茵陈煎剂、水提取物以及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使胆石症病人胆汁流量明显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其有效成分为茵陈香豆酸(A、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色原酮,黄酮,二炔酮等10多种茵陈成分,这些成分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加速胆汁排泄;羟乙基苯乙酮等还能增加胆汁中胆酸、胆固醇的分泌,臣药栀子水煎剂能促进胆囊收缩,加速胆汁排泄,栀子浸液能抑制胆红素生成,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栀子醇提取物和藏红花苷、栀子苷、栀子素等均能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其水煎剂对暴发型肝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血清胆红素、ALT、AST显著降低;栀子正丁醇提取物对Anie所致的肝组织灶性坏死、胆管周围炎及片状坏死等病理变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佐药大黄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能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 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肝炎病毒繁殖,抑制HBsAg,降低肝纤维化,促进肝血流增加,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AST及ALT,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大黄还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从而改善管胆汁淤积,加强胆红素排泄;能促进胆囊收缩,松弛Oddi's扩约肌,使胆汁排泄量增加;还具有显著的泻下和利尿作用,因而可有效地阻断胆红素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代谢,具有十分显著的降低血清胆红素作用。[7]

47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可从多方面提高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有升高白细胞数目的作用,茵栀黄注射液有诱生和促进干扰素作用,复方茵夏兰汤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T细胞活性。大黄可显著提高免疫功能,可促进肠黏膜单核细胞内钙释放,又可促进外钙内流,因此对肠黏膜细胞可能发挥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对脑细胞也有相似的效果,对巨噬细胞也有此作用;大黄素能协调植物血凝素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FNγ;大黄还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免疫抑制剂的破坏。[7]

475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具有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臣药栀子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温作用,又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作用。大黄则仅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7]

476 对肿瘤的影响

茵陈蒿汤君、臣、佐3味药均有抗肿瘤作用[7]。

君药茵陈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对AFB1诱发的活体细胞遗传损伤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对腹水癌细胞和移殖MethA细胞有抑杀作用,对致癌剂黄曲霉素B1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对亚硝酸钠等诱导的SD食道上皮增生性病变及骨髓微核病变有抑制作用。臣药栀子对S180肉瘤细胞及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佐药大黄恩酮多糖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黑色素瘤、乳腺癌、腹水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的生长,大黄能抑制癌细胞代谢、呼吸,又能抑制癌细胞DNA、RNA蛋白质合成,对宿主正常组织无影响。[7]

477 参考资料

对中毒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山西医药杂志》1975(3):79~93,四氯化炭中毒性肝损伤的大白鼠,在接受茵陈蒿汤治疗后,肝脏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这就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

48 歌诀

茵陈蒿汤大黄栀,湿热阳黄此方施。[3]

49 出处

《伤寒论》

5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茵陈蒿汤 51 方名

茵陈蒿汤

52 组成

茵陈蒿1两,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木通(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黄耆(锉)1两,大黄(锉,炒)2两。

53 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茵陈蒿汤主治黄汗,身体热不退,大小便不利。

5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大小便通利为度。

55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56 出处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6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茵陈蒿汤 61 方名

茵陈蒿汤

62 组成

茵陈蒿1钱5分,川黄柏1钱,黑栀仁1钱,灯心10茎。

63 主治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茵陈蒿汤主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6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滚,热服。

65 出处

《幼幼集成》卷四

7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之茵陈蒿汤 71 组成

茵陈、栀子仁各一两,大黄、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两[4]。

72 制法

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去滓服[4]。

73 功效及主治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4]。治小儿发黄,身如橘色[4][4]。

8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茵陈蒿汤 81 方名

茵陈蒿汤

82 组成

茵陈蒿半两,山栀子(去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桔梗(炒)半两,牡丹皮半两,贝母(去心)半两,荆芥穗(去梗)半两,升麻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8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茵陈蒿汤主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积,小便黄赤。

84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1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但此疟只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86 出处

很好解决,食疗就OK。红豆,薏米。每天坚持吃。这两样东西,是除湿热的绝佳妙品。

推荐你看《不生病的智慧》之中的一本,具体作者名字我不记得了,他的师承很了不起,师傅胡海牙和太师傅陈撄宁,在修道和中医界都是鼎鼎有名,甚至武术界都有名声。

然后不要吃辣的,油腻的,再作死的吃蔬菜。千万不要以为水果能代替蔬菜,那都是骗人的。只有蔬菜能代替水果,没有水果能代替蔬菜。

我在大学,生活没有计划好,没有钱,天天吃蔬菜,搞的我现在看到肉都眼睛放绿光。结果现在脸上没有以前那么热,痘痘都不复发。我以自己亲身经历向你保证。记住蔬菜要吃到我这样的地步,才能有明显效果,而且其他生活习惯也要搞好。别蔬菜吃多了,作息又不规律了。

将《不生病的智慧》其中一本的其中一段,摘给你看。

没办法,疾病就是这么恶心,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由齿痕,舌苔黄中带腻——腻就是舌头上的液体感觉很粘的,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吃人饭不拉人屎”的多了。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有个很直观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所以煮法由讲究: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好了。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天热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还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