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3收藏

钓鱼的由来?,第1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著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内陆淡水水域开展垂钓活动由来已久。

  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著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从生活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充满趣味,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格调高雅,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中华大地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提供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古往今来,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他们怀著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走向河边、湖畔,享受生机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领略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钓竿的颤动带给老人以童子般的欢乐,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伙子也会“静如处子”此中乐趣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闻名的钓鱼大师爱扎克.沃你顿曾预言:钓鱼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广泛喜爱的活动。今天,垂钓已经风靡世界。在大陆与台湾,这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青睐,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从钓具的发展看我国淡水垂钓的渊源

  大约五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体已经进化到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学人会了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就是相传的神农、黄帝、尧、舜等时期。在这个接段,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近几十年发掘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胜中,除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用兽骨磨制的刀、齿、镞之外,还发现了很多鱼叉和鱼钩,这对了解我国的垂钓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胜发现的骨制鱼钓和黑龙江小兴凯湖岗上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钓鱼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胜中,如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制鱼钓。这些鱼钓的造型多样,其中有的在钩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数鱼钓还磨有拴钓线的槽,由此可证明当时磨出了的垂钓活动已具有较高水平。这些遗址都位于内陆地区淡水水域钓鱼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比如在《季风》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这表明了春秋载国时期,人们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古代名人时尚钓鱼活动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钓鱼看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他们垂钓的目地不相同,但培养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不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号有虞氏。《孟子.离数篇》说:“舜生于诸溤(音平ping,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也(舜居住地在东方)。”舜很有才干,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泽(今山东东阿、菏泽、梁山、寿张一带)的渔民争著开垦雷泽边上的土地,酿成氏族间的大械斗。舜知道了,就亲自排解。他没著雷泽巡视,饿了就钓鱼充饥,很快平息争地械斗。尧、舜、禹是部落联盟解体前最后的三个大酋长。那时生产还很落后,人们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舜出巡时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一位大游历史家,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台湾岛和钓鱼岛邻近着另一个独立的国家叫琉球,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又曾派陈棱、周镇州等率军攻打,途中经过钓鱼岛。

中国有关领有钓鱼岛的最早文献,至少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至明朝,中国人杨载在1372年首先驻足钓鱼岛。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陈侃《使琉球录》中称钓鱼岛为钓鱼屿,已在我国海域之内。 其间明人在台湾辖区钓鱼岛采珠集药、捕鱼开发从未间断过。明朝中叶,戚继光等抗击倭寇时,就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1654年清康熙帝册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两年进贡一次,称中国为父国,用大清年号。明清期间的多幅疆海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

明朝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卷二《福建使往日本针路》记载,出使琉球使船须经小琉球、鸡笼山、梅花瓶、彭嘉山、钓鱼屿、黄麻屿、赤屿后才到达姑米山,因此钓鱼岛在明朝版图内,不属琉球国管辖,证明钓鱼岛在明朝归中国政府管辖。

清代名著《浮生六记》的佚文,就是清代学者钱泳的手写笔记《记事珠》。正是他的亲手抄录,得以保留下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的第五记《海国记》。 日本主张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理由之一,是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而沈复发现钓鱼岛的时间为1808年,比日本人早76年。海峡两岸学者聚首南京,进一步考证钱泳的手抄本《海国记》。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蔡根祥教授,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萧相恺以及古书发现者彭令,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文物发现及验证的幕后曲折传奇故事。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审阅评估《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清沈复著《浮生六记》卷五)原件专家认证会,于2010年9月11日上午在京召开。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经过缜密研讨,确认了文中所记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作者在使琉球途中与在琉球所见所闻的6200余字出自古典《浮生六记》卷五初稿《海国记》。文中明确记述了古钓鱼台(岛)归属中国。

《记事珠》,发现在钱泳的笔下,有清嘉庆十三年“册封琉球国”的记载、许多关于琉球风物的详细记载,还有沈复的身世及《浮生六记》各卷的标题,共18页,6200余字。公元1808年,沈复随同齐鲲、费锡章出使硫球。《海国记》中记叙着《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

在平江县进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本《使琉球录》的书籍,此书为明朝陈侃所著,是民国26年(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善本—明嘉靖刻本影印。文物专家根据书中记载的大量文字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而日本所称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相距1534年明朝琉球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已落后了350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儿不应人。这首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最近儿子在学这首诗,无意中让我想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渔具可供渔友们垂钓,在古代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用什么钓鱼呢?

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话说姜子牙的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还不一定能钓上鱼,更别说是直钩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钩还不用鱼饵就钓到了很多鱼,不愧为神人也。

据历史记载,古代钓鱼的鱼钩最初是将竹条或木条两头削尖包在鱼饵中,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磨制的鱼钩,再后来有了铁制的鱼钩。还有一种鱼钩是听老辈人讲的,用两片或三片像竹叶中间宽两头尖的片子,用麻线拴住将蚯蚓或者蚂蚱捏起来夹在中间,当鱼把鱼饵吃到嘴里,竹片会张开卡住鱼嘴。

鱼线则是用麻线,再稍稍时尚一点的就是将结茧蚕体内的丝浆收集后,人工拉成单股粗丝,自然干燥后形成的丝线,柔软、光滑、透明、强度大。鱼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多说竹子砍下来是弯的,用火烘烤之后再用重物压直就可以了。鱼漂,最初没有鱼漂,发展到后来有的有用鹅毛,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使用鱼漂,再后来有了铅块。鱼饵,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饵料,都是用一些昆虫之类的,比如现在钓友们一直在用的蚯蚓,蚂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