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怎么教育孩子读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代名人怎么教育孩子读书?,第1张

  古代名人怎么教育孩子读书

 “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文重教、好读尚学,并借由家规家训勉励子孙耕读传家,将书香绵延,将文脉赓续。

 读书有其乐,亦有其法。那么古人在家规家训中为何如此重视读书,又是怎么教育孩子读书的呢他们的读书之道给予着今人的我们怎样的启迪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耕读密不可分。晴耕雨读,田园牧歌,刚放下锄头,又拿起书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写照。这种经久场景形成的传统反映在家规家训中就是对读书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认为,读书不分资质,不分男女,凡人皆可以也应该读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福建连城的培田吴氏则在家训中直截了当地表明:“士为民首,读书最高。”

 那么古人缘何对读书如此看重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誉为“家训之祖”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遗子万金不如教子一经。黄庭坚有诗曰:“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家族血脉的传承,不是财富的传承,也不是官职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坚固也是会倒的,留下的财富再多也是会用尽的,只有书香、品德,才可以润泽久远,世代绵延。

 学而优则仕。经由读书中举,进而做官,被古人认为是经世致用的重要途径。然而读书不能只是为了科举,带着做官的目的去读书。郑板桥给弟弟郑墨的家书中明确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也说:“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也就是说不管读书将来有何用,开卷读书即有益。抱着这种心态,读书实际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少人在家书中也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读书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在家书中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明末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则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不拘外物,怡然自得,此种境界,令人向往。

读书在于勤

 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翻阅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对“勤读书”的强调相当普遍。《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说:“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是个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画粥”的典故就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情形。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邹平长白山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后来,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是王阳明家书《示宪儿》开头的一段,“勤读书”被放在了第一位。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是个勤读的励志哥,他45岁出仕为官之前,曾在家乡附近的千年古刹安国寺苦读六年,至今当地遗存有“于清端公读书楼”。

 于成龙山寺六载时光,素衣斋食,清心寡欲,吟风沐雪,致学经典,立志“吾儒治经须惜分阴以砺其学”,以“读书宜明行术,不徒虚声以盗名誉”为读书之目的、人生之信念,这为他后来二十多年仕宦生涯中一直坚守廉政勤能的品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种坚持与习惯也传之后人。《于氏家训》中说:“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精读泛读 可以得兼

 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读书名副其实,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脑。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动脑则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含义。

 至于书须精读还是泛读,古人也各有看法。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在张英看来,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将领不操练士兵,面临打仗时全用不上,白白浪费精神。

 曾国藩读书是出了名的“慢”,特别强调耐心、专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给诸弟们的家书中,他是这么说的:“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子部、集部,“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

 不过,曾国藩的好友、也是湘军重要将领的胡林翼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若仅仅以辞句相夸耀,非所以励实学也。”

 实际上,精读和泛读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并用,也可以交替使用,全依所看之书和所读之人。梁启超就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范本”: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体贴到身上去”

 当然,读书的过程不止于把书看完,还要去践行。正如吕祖谦在《家范·学规》中所说,“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读书最终要映射自身,躬行实践。

 左宗棠在给妻弟周汝充的书信中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读书是与他人的精神交流、灵魂对话,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否则感觉所读之书美则美矣、趣则趣矣,却于己了无所得,这便是“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读了书和没读一个样。

 曾国藩曾说:“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在曾氏看来,读书之道关键在于“体贴到身上去”,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真正让知识、思考融入进自身,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最是读书滋味长,斯言诚也。

1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 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 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 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 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 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 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 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 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 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 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诲就能成才;智能低下的人,即使谆谆教诲也毫无用处;才智平庸的人,不教导就不明事理。在古代,贤明的君王 有所谓胎教之法:王后怀胎三个月时,应当让起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乐、饮食按礼制加以节制。

君王将胎教之法写 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在襁褓之中,太师、太保就阐明忠孝礼义,以此对他引导教育。

平民百姓即使做不到这样,也应当在孩子的婴儿 时期,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让他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不让他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

这样到了五六岁, 就可以少受鞭笞的惩罚。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从而产生孝心。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一味溺爱,常常做不 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过于迁就,任其为所欲为。

应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应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孩子懂事 以后,以为从前所作为符合规范,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这时才去管教他们,即使将他们捶打鞭挞至死,父母也难以树立威信。

父母越来 越忿怒,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终将要败德破家。

孔子说过:“少年形成的性格,就会习惯成自然。”俗话又 说:“教育媳妇趁初来;教育孩子要赶早。”

这话说得很对! 凡是不能很好教育子女的父母,也并非要让子女走向犯罪,只是难于下狠心呵责怒骂,怕伤了孩子的脸面;不忍心鞭鞑,怕孩子受皮肉之 苦。可是,比方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治病呢?又应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怎么会愿意呵责虐待自己的 亲生骨肉呢?实在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

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 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

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 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

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 傲慢。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

父子之间要有威严,对孩子不能过于亲昵;骨肉之间要亲爱,不能过于简慢。如。

2 文言文《教子》翻译

教子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3 文言文 〈教子〉 全部翻译

你是要整篇的还是这一段的全部啊?

这是这一段的!全篇的你打开下面那个网址吧!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 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 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 傲慢。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

4 教子语内容

[原文]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译文]人生最大的快乐,莫如读书;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子女。[原文]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养之,又积善以滋养之, [译文]养育子弟如同培养名贵的花卉,既要用多种学问来培养他,又要靠多办善事去栽培他。

[原文]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②;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③。 [译文]有钱的人教育子女,必须注重道德;贫穷的人教育子女,必须让他坚守气节,不做非礼之事。

[原文]士之所行,不溷流俗④,一以抗节于时⑤,一以诒训于后。 [译文]读书人所作所为,不混同于一般世俗,一定要坚持当时高尚的气节,一定要为后世留下为人处世的榜样。

[原文]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译文]教育子女,就要引导他的性情,扩展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士气,纠正他的过失,这五方面一项都不能偏废。

5 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①教

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③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④,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

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

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

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

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注释

①书疏:此转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

②伏:通"服"

③免:同"俯"

④业:职业,指服事公卿一事

6 教子语内容

[原文]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译文]人生最大的快乐,莫如读书;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子女。

[原文]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养之,又积善以滋养之,

[译文]养育子弟如同培养名贵的花卉,既要用多种学问来培养他,又要靠多办善事去栽培他。

[原文]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②;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③。

[译文]有钱的人教育子女,必须注重道德;贫穷的人教育子女,必须让他坚守气节,不做非礼之事。

[原文]士之所行,不溷流俗④,一以抗节于时⑤,一以诒训于后。

[译文]读书人所作所为,不混同于一般世俗,一定要坚持当时高尚的气节,一定要为后世留下为人处世的榜样。

[原文]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译文]教育子女,就要引导他的性情,扩展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士气,纠正他的过失,这五方面一项都不能偏废。

7 朱熹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 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 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 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 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原文: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得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 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教子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要做一个知“礼”的人。

朱熹曾经给皇帝宋宁宗讲学,在他的年代,他不仅是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的,也是这样教育皇帝和全天下的读书人的。有人说,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而营造这个幸福的人,朱熹也应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朱熹一直认为为人要以“勤、谨”二字着眼,讲究“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为根本,做人治学都要勤奋刻苦,敦厚忠信,见善思齐。这种教育理念很具有现实意义。

除了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朱熹对成年子女们的要仍然很严格。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有所节制的,决不能变成“爱而无穷”的溺爱,更不能不根据儿女的情况期望值太高。

1 纪晓岚家书 教子之术翻译

父母有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负:担负,承担)现在(古文中今讲为现在)我居住(寄讲为寄居,旅讲为居住)在京华(北京)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道德教育(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你等的责任。妇女大多有偏爱之心,竟不知道(殊不知),你以为是对他好的办法,可却害了他。这些道理是什么呢?大约(不肯定翻译为大约)是:一要戒掉赖床(晏起:很晚起床)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关爱众人);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金科玉津: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你应该永不忘记(铭诸肺腑:永不忘记),时时刻刻用(它,之,代词,代他)来教育子孙(古文中的三往往须指)。虽然只有16个字,但浑括无穷,你要仔细的领会,后代的成功立业的方法,都在这里面!最后一句不知其意!

本人不才

2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讲的是一个小孩先天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不让他学习,最终小孩变得连一般人都不如仅供参考,。

3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 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 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 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 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 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 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 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 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 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 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诲就能成才;智能低下的人,即使谆谆教诲也毫无用处;才智平庸的人,不教导就不明事理。在古代,贤明的君王 有所谓胎教之法:王后怀胎三个月时,应当让起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乐、饮食按礼制加以节制。

君王将胎教之法写 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在襁褓之中,太师、太保就阐明忠孝礼义,以此对他引导教育。

平民百姓即使做不到这样,也应当在孩子的婴儿 时期,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让他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不让他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

这样到了五六岁, 就可以少受鞭笞的惩罚。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从而产生孝心。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一味溺爱,常常做不 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过于迁就,任其为所欲为。

应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应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孩子懂事 以后,以为从前所作为符合规范,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这时才去管教他们,即使将他们捶打鞭挞至死,父母也难以树立威信。

父母越来 越忿怒,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终将要败德破家。

孔子说过:“少年形成的性格,就会习惯成自然。”俗话又 说:“教育媳妇趁初来;教育孩子要赶早。”

这话说得很对! 凡是不能很好教育子女的父母,也并非要让子女走向犯罪,只是难于下狠心呵责怒骂,怕伤了孩子的脸面;不忍心鞭鞑,怕孩子受皮肉之 苦。可是,比方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治病呢?又应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怎么会愿意呵责虐待自己的 亲生骨肉呢?实在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

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 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

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 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

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 傲慢。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

父子之间要有威严,对孩子不能过于亲昵;骨肉之间要亲爱,不能过于简慢。如。

4 初二语文同步拓展 《教子之术》(纪晓岚) 和 《螳臂挡车》 的全文+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 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 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5 文言文《教子》翻译

教子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6 颜之推教子文言文断句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译文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注释①书疏:此转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②伏:通"服"③免:同"俯"④业:职业,指服事公卿一事。

7 孟母断织教子文言文翻译(初一)急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与《伤仲永》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仲永的父亲不使学,让仲永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1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著名烈妇郑善果母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

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copy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

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

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

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bai忠勤之士也。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断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du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候开国,位居三品,秩奉zhi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长己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奉,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瞻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dao炱(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2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春节快到了,第一件大事是把母亲接到我家来过年。

耄耋老人,犹如一座历史久远、文字依稀、解读不完的丰碑,每一个斑点,每一个符号无不记载着陈旧的,但看不够、听不厌的故事。

母亲平时寡言少语,尤其在父亲90岁那年无疾而终后,更是鲜有欢笑。不过,一旦儿孙绕膝,缠着请她讲故事时,她的脸上便会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大概由于我是长子,或是小时候太顽皮之故吧,母亲总喜欢把我这个六十多岁的儿子,当做故事里的主人翁,当着孙辈、曾孙辈的面,讲述我“小时候,一到夏天,经常约几个小伙伴光着 偷偷去游泳,大人们知道后,都拿着长竹竿想把孩子赶上岸,突然一个个都不见了,过了好一会,才在对岸的水草丛中露出了一个个小脑袋……”,又说我“小时候很喜欢爬上大树掏鸟蛋,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了人家的水缸”……。孩子们冲着我笑得前俯后仰时,“丰碑”更为光彩夺目,乐不可支。此时,母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分明成了生命凯歌的曲谱,每一个褐斑分明成了长寿基因的光标,每一根白发分明成了人生档案的目录。作为笑料的我,能为合家老小营造幸福和谐的氛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而洋洋自得。母亲的故事,使我回到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在母亲的眼中,我永远是孩子;在我的眼中,母亲永远是丰碑。

我们众多的兄弟姐妹,都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母亲历来爱看小说,看过后,便会有声有色地讲给我们听,什么《家》、《岳飞》、《白蛇传》、《牛郎织女》、《狸猫换太子》、《包龙图审夜堂》等等,使我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我们更爱听母亲自己的故事。

母亲出生在绍兴城内的一家中药店内,外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药店倌”兼行中医。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寇的铁蹄蹂躏绍兴,外祖父不幸惨死在日机的炸弹之下,外婆带着我母亲及舅舅,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也相继失散。后来,母亲跟着亲戚跑到上海,在其叔叔的帮助下,保荐到一家英国人开的印刷厂里当排版工人。由于母亲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技术精湛,不久便被选调到香港总厂工作。但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的军舰又把战火烧到了香港,母亲跟着父亲从同胞的尸体中奋力钻出来,拼命爬上一艘国际红十字会的轮船,逃离了香港。在逃难途中,经过千难万险,花了三年时间才回到慈溪老家。每当母亲给孩子们讲完这些悲愤的故事,总忘不了教诲我们:有国才有家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含泪把我这个家里唯一的正劳力送到部队参军,嘱咐我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可见其“舍小家为国家”的一片纯朴赤诚之心。

在都市生活惯了的母亲,随父亲来到乡下老家这块处于交通末梢的海隅僻壤,用闭塞的世俗陋习、繁琐的农家活计、精细的女红针线、沉重的生活负担,重新编织起农村的艰辛故事。

早上起得最早的是母亲,淘米煮饭、放饲鸡鸭、洗洗刷刷、张罗孩子起床;晚上睡得最晚的是母亲,扬谷割菜、关闭庭院、缝缝补补、呵护儿女睡眠。吃饭时,母亲总要等到大家吃完了才吃点剩菜剩饭,唯恐我们吃不饱吃不好。粮食困难时期,米饭里掺和着很多的麦碎或番薯干,实在叫人难以下咽,孩子们想吃白米饭,简直是一种奢望。母亲背着家人,偷偷地盛起一大碗麦碎或番薯干,上面盖着小菜留着自己吃,尽量把较白的米饭盛给我们吃。

母亲把孩子们扶养长大培养成人,用文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实属不易。

如今母亲有幸跨入了太平盛世,不必再为国破家亡而胆战心惊,不必再为饥寒交迫而辛劳憔悴,尽情地用夕阳的辉煌,编织甜蜜的故事吧!

悲愤的故事、艰辛的故事、甜蜜的故事,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3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译文: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

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教子》

南北朝,颜之推《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扩展资料

教子的其他故事:

1、孟母三迁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4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5 《孟母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欲啖(给。吃)女

6 古文《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怎么翻译

1孟母三迁 遂迁居市旁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此又非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7 孟母教子古文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8 求孟母教子的三则文言文及解释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9 古代慈母教子的故事

“侃母教子”与“廉政家风”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

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她那出色的言传身教常使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

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

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幼小的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 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 “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放心吧,母亲,陶侃记住了。”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颇为不解,”娘,你——”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

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

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

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墓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

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一代贤母湛氏去世了,人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她葬于新淦县城。 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

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

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

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

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

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难堪。谁料,他母亲却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

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呢。

1、这句话出自文言文《陈母教子》,全文是:陈晓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2、翻译: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3、《陈母教子》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写了宋代冯氏教子读经,三个孩子先后皆中状元的故事。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冯氏有三子陈良资、陈良叟、陈良佐,一女梅英。冯氏训子读书甚严,盖状元堂令其苦读。朝廷开科选士,大儿、二儿先后中头名状元。三儿夸下海口,以为必得头名状元。谁知状元另有其人,名王拱辰,后被冯氏招为女婿。三儿陈良佐仅中探花,被冯氏痛责。陈良佐羞愧之下,发愤攻读,再次应试,终于得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