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宁波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第1张

宁波名胜古迹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25公里处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发现。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由相互叠压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历史。遗址的第四文化层里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产工具骨耜,证明长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遗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桩、板、柱等木构建筑残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凿有榫卯,为干栏式建筑遗存,是人类建筑技术上的奇迹。出土的工艺品有小猪、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饰件等,用彩绘、刻画、捏塑、编结等手法制成。遗址出土了6支木桨,说明宁波的先民们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了水上活动。遗址还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亚洲象、犀牛、四不像、猕猴、梅花鹿等动物的遗骨。继河姆渡遗址之后,市域内又发现了八字桥、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岙、茗山、塔山等属河姆渡文化的遗址30余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天童禅寺

天童禅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27公里处鄞县东吴镇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称之为"古天童"的东谷,开山祖师为义兴。唐重建时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东谷地狭谷浅,徙建于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传祖师义兴在修行诵经时,感动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珑岩,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赐为"天童景德禅寺",南宋嘉定年间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赐名"天童禅寺"。几经兴衰,现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气势轩昂,中轴线上有伏虎亭、古山门、内外万工池、七浮图、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先贤堂、罗汉堂等,两侧为配殿、禅堂、钟鼓楼、僧房、客房等,总计999间,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全国少见。天童寺在海内外负有盛名,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现辟为天童寺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青松夹道,爽气扑面,抬头可见翠岗之上古塔挺秀,此为进山入寺的第一门户小白岭,岭上有五佛镇蟒塔、铁蛇关、揖让亭等胜迹。过小白岭,渐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长,松茂竹密,与千年古刹天童寺构成了"深径回松"、"清关喷雪"、"东谷秋红"、"南山晓翠"、"平台铺月"、"凤岗修竹"等10大胜景。旖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抒怀,王安石游览天童时有诗:"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描绘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态环境还保持着原始风貌,并作为国家森林公园予以保护。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20公里处鄞县五乡镇宝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晋太康三年(282)始建。相传阿育王寺的开山祖师慧达为求贮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行至会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祷,忽闻地下有钟磬之声,有舍利宝塔自地下涌出,遂建庐守护。因原址狭隘,后又另择宝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赐额"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历1700多年来,几经兴衰,现存寺院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东西二塔、新建的仿楼阁式塔等建筑组成,占地12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风光秀丽,殿宇巍峨,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时将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书匾额,唐代高僧鉴真在东渡日本时曾卓锡在此。另外,寺内还藏有许多文物,有唐代书法家范的所书"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张九成撰写的"妙喜泉铭"碑,唐贯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钦锡龙藏"经等。寺附近有"佛迹亭"、"极目亭"、"仙人岩"、"月现岩"、"七佛潭"等胜景。

梁祝古迹遗址

梁祝古迹遗址宁波市鄞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南8公里处鄞县高桥镇。遗址由梁山伯庙、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组成。相传梁山伯为晋代人,曾任县令,有政绩,晋安帝时追封为义忠王,建义忠王庙,后称梁山伯庙。梁祝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梁祝故事最早见于梁元帝《金缕子》一书,宋代的《四明乾道图经》有详细记载。墓地内曾有大量的晋墓砖出土,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传说,但遗留有墓与庙的仅鄞县一处,现已辟为梁祝文化公园。

上林湖青瓷窑址

上林湖青瓷窑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60公里处慈溪市桥头镇境内。越窑是中国著名的瓷窑之一,主要分布于绍兴的曹娥江两岸和宁波地区,而上林湖窑址则为越窑的中心产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环山,湖形狭长,岸线曲折,长达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着东汉、三国、唐、五代至北宋的120余座青瓷窑址。上林湖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唐陆龟蒙在《秘色越瓷》诗中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给皇上的贡品,自唐以后还由明州远销高丽、日本以及阿拉伯诸国,成为中国古代外销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为晚唐,其主要产品有壶、罐、碗、盘、盏、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炉、砚等,并烧造出珍贵的"秘色瓷"。瓷器的纹饰,以花草、鱼龟等为题材,采用刻、画、镂、堆塑等手法,技巧娴熟。北宋后期,越窑生产衰落。

保国寺

保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区北部江北区洪塘镇安山村灵山山腰。相传创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法,寺毁;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现建筑群由山门、经幢、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及钟鼓楼、斋房、僧房、偏殿等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余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大殿的平面进深大于面阔,前槽安装有3个镂空藻井,斗拱古朴粗壮,为七铺作单拱双杪双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设计,别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为全国现存木构建筑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样,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现存的木构中也极为罕见。大殿的外观原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现为重檐歇山式。保国寺大殿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前人题赞"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寺内还藏有珍贵的唐代经幢两座。寺四周层峦耸翠,流水潺潺,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是宁波市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天封塔

天封塔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海曙区大沙泥街。是古代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后汉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以后元、明、清历代均曾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时,因塔灯失火,烧毁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拦、楼梯等木结构,仅存砖塔身,1989年重修。现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层,有飞檐、平座、栏杆等,朱栏青瓦,飞檐翼角,呈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风貌。游客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天封塔院建筑毁于清后期,现尚存天王殿。

鼓楼

鼓楼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海曙楼,是宁波城市建立的标志。位于宁波城内中山西路公园路口。唐长庆元年(821),明州的州治从今鄞县的鄞江镇迁至今宁波市区,并在今公园路一带建筑了明州城,鼓楼即为明州城的南城门。唐末在今老城区的环城马路一带增筑了罗城,则以公园路的老城为子城,成为州官衙门的所在地。五代时,鼓楼称"望海军楼(门)",宋时称"奉国军楼(门)",置有刻漏,鄞县令王安石登楼并撰有《新刻漏铭》。元初被毁仅存残阙,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远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并更名为"海曙楼"。现存建筑系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门宽5米,楼为五开间,三重檐歇山顶,飞檐翼角,气势雄伟。1930年后在鼓楼上置大时钟和警钟。

它山堰

它山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西南26公里处鄞县鄞江镇西它山之麓。鄞西为四明山区,每逢雨季,山洪暴发,人为鱼鳖,旱时,则咸潮上溯,良田被毁。唐大和七年间(833),山东琅NB044人王元任县令,为根治灾患,率众踏勘地势后在此建造了它山堰。为增强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它山堰全长1137米,面宽48米,堰高305米,用长23米、宽1米、厚03米的条石砌筑而成。它山堰建成后江河分流,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归江,使鄞西7乡20余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内居民得以饮用。为纪念王元NB045为民造福的功绩,当地群众在它山之巅建造了遗德庙、"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泄涝的功能,被誉为水利史上的奇迹。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中山西路。天宁寺为市区内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称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为天宁万寿寺。几经兴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宁禅寺。寺前原有东西两塔,东塔毁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为西塔。西塔系砖结构楼阁式方塔,高约12米,每边长约32米,五层,逐层收缩,每层叠涩出檐,四壁均设佛龛,底层四面开门,内呈筒形,塔壁厚约076米。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造此砖纪"铭文。1995年对东塔塔基进行了发掘,发现东西两塔大同小异。天宁寺塔是长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砖塔,也是全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

七塔寺

七塔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江东百丈街。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称东津禅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栖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由普陀山宝陀寺迎来观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称。其大雄宝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像,以代释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图,故称"七塔报恩禅寺",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现寺院由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钟鼓楼及偏殿、僧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为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内还藏有开山祖师《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铜钟、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罗汉像等。

后海塘

后海塘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东北,东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长4800米,其中东端1300米与镇海的古城墙合在一起,用条石垒筑。海塘始筑于唐,原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为石塘。历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时间;道光二十八年(1848)进行全面整修,拓宽塘基,塘身采用条石交错的竖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强的蛎灰抹缝,使海塘更为牢固,不但有拒潮挡浪保城护田的作用,还兼有城防作用。聪明的镇海军民将镇海县城的北城墙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这段城塘之上设有城垛、望海楼、警铺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战争中发挥过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万历元年(1573)的"定(镇)海县建城碑亭"一座,石质,内立"增筑定海城碑记"碑,为当时的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记述了镇海建城的历史沿革。

郡庙

郡庙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即宁波府城隍庙。位于宁波城内药行街西端。始建于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后遭火毁,明洪武四年(1371)迁今址。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中轴线上有照壁、正门、仪门(戏台)、正殿、后殿,东西为厢房、偏殿、偏屋等。正门面县学街,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上悬"宁波府城隍庙"额,仪门后连戏台,台顶为鸡笼顶藻井,朱金木雕,装饰华丽轻巧。正殿为五开间重檐硬山式,明间前建抱厦,用材硕大,气势轩昂,庙内藏有明正统十一年的《宁波府城隍庙之碑记》等碑刻27方。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张苍水、钱肃乐等志士为抗击清军入浙,曾在庙内聚众起义。

高丽使馆遗址

高丽使馆遗址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月湖东岸宝奎巷一带。是昔日宁波港对外交往和中国与高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中国与高丽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到了北宋,两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熙宁七年(1074)宁波开始接待高丽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宁波建造了高丽使馆,供高丽使节居住。现仅存遗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宁波市鄞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25公里处鄞县东钱湖的韩岭、上水及福寿山一带。由史诏墓道、史弥远墓道、史渐墓道、叶氏太君墓道等组成。史诏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师越国公,墓道现存石羊、石虎、石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弥远,史浩的第三子,曾为相25年,墓道现存石笋、羊、虎、马、武士等。史渐,史浩之堂弟,赠太师齐国公,墓道现存石刻有羊、虎、马、武将、文臣等。叶氏太君,慈溪人,史诏生母,赠冀国夫人,墓道现存石笋形神道柱一对及残损的翁仲等。这些墓道石刻,武将气宇轩昂,文臣沉静含蓄,马鞍等处饰缠枝牡丹、海兽波涛等,雕技细腻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填补了南宋石刻艺术的空白,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

广济桥

广济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南22公里处奉化市江口镇南渡村,横跨于县江之上。该地自唐以来为明州(宁波)经奉化至台州、温州的驿道必经之地,原只有船渡,因与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对应,故称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桥,但因河宽水急,屡建屡毁。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当地人汪及易木桥为立柱式石墩廊桥,元至元年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缮。现桥东西向,长52米,宽66米,为四孔石墩廊桥。桥墩立柱式,每墩用6块断面为长方形的条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连接地NB038与横额,有明显的侧脚。桥墩上搁粗大的圆原木桥梁,铺设桥板,桥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间,并藏有记载广济桥历史的碑石数块。

游仙寨

游仙寨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52公里处象山县赤坎村南。寨城东北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约1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6米,南北长约121米,占地18万余平方米。墙断面呈梯形,外砌块石,中为填土,高约8米,上宽12米至21米不等,顶部外侧有高18米的城垛,城门设在西南面,有残存瓮城,城门宽25米,与瓮城门相距10米,城外有宽约5米的护城河环绕。寨城内道路纵横交叉,路面用鹅卵石铺成,当年的兵营已不复存在,但尚可见到排列整齐的断墙残基。城内西北面有大小两处当年练兵的校场遗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现仅存一处。寨城北侧的山上有几座烽火台。游仙寨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属爵溪所管辖,有225名官兵驻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进犯象山,攻游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户秦彪与弟秦汉率兵杀敌,俱战死,后人多有赞叹。游仙寨作为象山县城、爵溪所城之门户,历代有驻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间后不再驻守,寨城渐废。

天一阁

天一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月湖景区的芙蓉洲上。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建于1561~1566年之间。范钦一生爱好藏书,致仕后在宅第的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为"天一阁",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书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后,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丈量书楼、书橱的营制尺寸,并据此而建造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阁和文汇、文宗、文澜等南方三阁,以置放《四库全书》,天一阁遂名闻天下。现天一阁为重檐硬山式,观音兜山墙,楼上一大通间,楼下6间,有藏书30万卷。阁前为天一池、"九狮一象"假山,阁后有后期迁建的尊经阁和"明州碑林"。近几年,天一阁又扩建了东园,建造了书画馆,迁建了清代藏书楼"抱经楼"和"水北阁",以及数幢古建筑,掘池垒山,植木栽竹,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南国书城"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古老的明州城。

范宅

范宅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海曙区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区入口处。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坐北朝南,由三开间的台门、二门、照壁和单檐硬山顶三开间的前厅、后厅、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结构简朴,用材硕大,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是宁波市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筑。范氏的后人盐运使范廷谋,在清乾隆年间曾任台湾知府,对台湾的建设作出过贡献。

钱肃乐故居

钱肃乐故居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江东潜龙巷。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建筑由台门、厅堂、后楼及厢房等组成,现仅存三开间、单檐硬山式的厅堂。钱肃乐(1606~1648)字希声,号止亭,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太仓知州等职。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钱肃乐与张苍水等在郡庙组织义军抵抗,迎鲁王监国。后追随鲁王,官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联合各路义军,转战在浙闽沿海一带,曾连克兴化、福清等30余城。由于鲁王政权的腐败,官宦之间的倾轧排挤,致使连江等相继失守。钱肃乐忧愤至极,病故于连江的琅江舟中。南明政权赐太保,谥号忠介。著有《正气堂集》、《越中集》、《南征集》等。后世为纪念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将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条马路命名为"忠介街",现故居已辟为纪念馆。

张苍水故居

张苍水故居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海曙区苍水街。张苍水抗清失败后,隐居于象山县南田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严辞拒绝清军的劝降,矢志以岳飞、于谦为榜样,于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义。遗体葬于南屏山下,现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轻时读书的书房及张氏后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门上有砖匾"近圣人居"四字。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将宅前大路命名为"苍水街"。

黄坛、前童明清古建筑群

黄坛、前童明清古建筑群黄坛清代古建筑群位于宁海县黄坛镇。保存完整的有司马第居易堂、益善堂、厚贻堂、**楼等。这些建筑的石雕砖刻精细美妙,梁枋、门窗等处的木雕艺术更是堪称一绝。前童明清古建筑群位于宁海县的前童镇。该镇"家家用活水,户户有雕墙",整个村庄清溪环绕,曲折精致的卵石路面,别具一格。现整个村庄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其中较好的传统民居有10余幢。除明代古建筑外,均为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建筑,门窗等处雕饰精美,屋脊、马头墙的做法风格独特。

白云庄

白云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西郊乡前丰村。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别业。康熙七年(1668),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来此处授徒讲学,创"甬上证人书院",白云庄成为浙东学派的发祥地。清末,书院废圮。1934年重建。现白云庄由人字坡大门、牌楼式二门、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厅堂及后屋组成。相邻的宅院为史学家万斯同的故居,由大门、中厅和后厅组成。西边有万泰之父、明都督万邦孚及万泰第五子浙东学派中坚人物万斯选墓。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约29公里处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下龙山东南麓。坐西朝东,馒头形封土,正面形似观音兜墙面,条石错缝叠砌,中竖圭式墓碑,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字。墓前有祭台,置石桌、石凳。墓周围青山环抱,林木葱郁,更有潺潺溪水,鸟语花香。墓对面的虎山坡上有其父亲、东林党的著名人物黄尊素墓。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冬选长期从事著述读书的龙虎草堂旁作为其安息之处,并营建了简朴的寿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宗羲因病逝世,儿孙遵其"不棺而葬"的遗愿,简单而庄重地将其安葬。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史学家全祖望撰写神道碑,萧山毛奇龄撰写墓志铭。

四先贤故里碑亭

四先贤故里碑亭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45公里处余姚城区龙泉山腰。四先贤指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均为余姚人氏。原碑分别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和清末,其地在江边"接官亭"处,后迁今址。现碑亭系1982年重建,由四座单间歇山顶石结构亭子组成,坐北朝南,亭高355米,每亭阔093米,深184米,内立一石碑,亭柱上镌有楹联、眉额。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南郊公园南面王家桥东侧,前有南塘河的支流由东向西流淌。历史上为全氏家族的葬地。墓地略高于周围的农田,现墓地上有墓三穴。全祖望墓在东南侧,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长8米,宽48米,里为砖椁,外用块石砌筑,墓碑横长式,上刻"谢山全太史墓"。全祖望(1705~1755)是黄宗羲的私淑弟子,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史学家、文学家。

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岸天主教堂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区江北岸中马路,面临三江口。明崇祯元年(1628),葡萄牙籍教士将天主教传入宁波。清顺治五年(1648),意大利人己济泰始建天主教堂,不久为清兵所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国人郭忠传在药行街购地再建教堂。几经兴衰,现仅存部分房屋。现存的天主教堂为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区的法籍苏主教兴建,在中法战争中,清廷降旨得以保护,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增建了钟楼。现教堂由钟楼、教堂、主教公署、本堂区和偏屋等组成。其钟楼高耸挺秀,教堂穹隆高大宽敞,呈哥特式建筑风貌,是浙江省最雄伟的天主教堂,也是外来建筑文化在宁波市的代表作。

五桂楼

五桂楼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约28公里处余姚市梁弄镇。是清代诸生、藏书家黄澄量的藏书楼。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自幼好读书藏书,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赢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遂于嘉庆十二年(1807)在住宅之南建造了藏书楼。因其远祖有兄弟五人,在当地很有名望,人称"五桂",故以"五桂"为楼名。五桂楼坐北朝南,由大门、天井和正楼组成,四周高墙护围。正楼三开间单檐硬山式楼房,五马头山墙。楼下明间上悬"七十二峰草堂"匾,为其读书会友之处;楼上明间悬白水山人胡芹所书"五桂楼"匾,朝南设花格窗、板窗和玻璃窗三道,以根据气候关启调节。所藏古籍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黄澄量死后,其后人继续收藏古籍,藏书增至6万余册,数量直逼天一阁的藏书,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现存藏书8600余册。

朱贵祠

朱贵祠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为高节祠,又名慈廓庙,俗称朱将军庙。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门外郑山山麓,面对大宝山。朱贵(1779~1842)字黻堂,祖籍南京,曾祖父于清顺治年间流寓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朱贵行伍出身,因战功先后任榆林、凉州、西安等地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调任金华协副将。鸦片战争爆发后,为抗击英军入侵,二十二年一月朱贵奉命率昭南、共南、韦南三子及甘陕籍精兵900余人屯兵慈溪县城慈城(现属江北区)大宝山待命。二月初四拂晓,英军头子璞鼎查率2000余人直扑大宝山,朱贵率兵迎击,战斗从早到晚,在无援兵情况下,他亲执大旗,身先士卒,奋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朱贵与第二、四子及将士220余人英勇阵亡。二十三年秋,参加慈溪县秋试的举人联名捐资为朱贵建祠,二十六年祠成。祠由台门(连倒座)、正殿组成,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祠内有林则徐题写的"忠规孝矩"额及礼部右侍郎关钟骏撰写的"慈廓庙碑记"等。祠后山上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

庆安会馆

庆安会馆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为祭祀天后娘娘的宫殿,又称"甬东天后宫"。位于宁波城区奉化江、甬江、余姚江汇合处三江口的东岸。这一带在明清时期为木材的集散地。清咸丰三年(1853)建。坐东朝西,面临三江,中轴线上有接水亭、照壁、宫门、仪门(连戏台)、后殿、左右厢房及偏屋等。现接水亭、照壁、仪门(连戏台)及部分厢房、偏屋已毁。宫门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两边为高耸的马头山墙,大门开在明间,前封檐墙上有砖雕飞椽出檐及花板等砖饰,雕刻细腻精美。正殿为祭祀天后的神殿,外观比较独特,明次间为重檐歇山式,梢间为硬山式,马头山墙。明间廊柱为石质蟠龙柱,从云间俯冲直下的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次间廊柱为石质凤柱。两侧墙面上嵌有"西湖十景"的浅浮雕石刻各一方。与正殿相连的后戏台藻井为螺旋式,玲珑精巧。庆安会馆

江西历史上的名人:

秦汉之交 :吴芮、梅鋗

汉朝:徐稺、唐檀、程曾、陈重、雷义

三国吴: 聂友、徐整

晋朝:陶侃、陶渊明、许逊、吴猛、慧远、周访、雷焕、周续之、熊远

南朝:雷次宗、胡藩、邓琬、吴迈远、胡谐之、黄法氍

隋朝:林士弘

唐朝:郑谷、钟绍京、綦毋潜、刘昚虚、卢肇、王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许和子、吴武陵、熊孺登、陈陶、来鹏、来鹄、任涛、陶玉、杨筠松

五代十国 董源、巨然、徐熙、李颇、王定保、沈彬、孙鲂、宋齐丘、元德昭、钟传、卢光稠、危全讽、谭全播、刘江东、曾文辿

宋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乐史、李觏、刘敞、刘攽、刘恕、洪皓、洪迈、洪适、洪遵、曾几、刘过、刘辰翁、谢枋得、王钦若、王安国、王雱、曾布、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江万里、王韶、张叔夜、杨再兴、曾安止、陈自明、孔平仲、谢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万顷、邓剡、王炎午、向子湮、赵长卿、赵善括、袁去华、石孝友、张辑、俞国宝、朱弁、吴曾、罗大经、罗烨、姚勉、陆九龄、傅子云、李燔、徐元杰、欧阳守道、徐梦莘、徐天麟、罗泌、彭大雅、周应合、赵希鹄、杨无咎、陈彭年、陈恕、夏竦、陈执中、刘沆、欧阳澈、杨邦乂、汪应辰、京镗、崔与之、马廷鸾、侯叔献、张潜、舒翁、曾民瞻、严用和、赖文俊、佛印禅师、慧南、方会、陈景元、王文卿

元朝:马端临、吴澄、虞集、揭傒斯、范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渊、程钜夫、刘将孙、赵文、姚云文、曾允元、刘埙、陈苑、陈澔、刘时中、汪元亨、饶介、颜辉、方从义、陈汝言、熊朋来、阴时夫、熊梦祥、杜本、张留孙、刘玉、陈致虚、释惟则、赵友钦、危亦林、杜可用、彭莹玉

明朝: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谭纶、邓子龙、朱权、魏良辅、艾南英、吴与弼、胡居仁、娄谅、罗伦、罗钦顺、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王时槐、刘元卿、邹元标、练子宁、胡俨、陈诚、夏原吉、金幼孜、胡广、李时勉、陈循、周忱、彭时、费宏、桂萼、舒芬、毛伯温、张位、姜曰广、袁继咸、杨廷麟、朱宸濠、刘綎、梁寅、刘崧、张羽、李昌祺、邓志谟、陈际泰、郭子章、陈邦瞻、张自烈、魏良弼、胡直、章潢、邓元锡、邓以赞、郭诩、何震、廖均卿、龚廷贤、徐贞明、周颠、张宇初、邵元节、伍守阳、邓茂七、娄妃

清朝:朱耷、魏禧、李绂、江永、蒋士铨、黄爵滋、陈宝箴、陈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吴宏、罗牧、牛石慧、闵贞、揭暄、雷发达、彭士望、谢文洊、朱轼、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谟、王聘珍、罗有高、谢启昆、戴衢亨、纪大奎、舒梦兰、刘凤诰、曾燠、乐钧、吴嵩梁、陈用光、陈孚恩、齐彦槐、杨希闵、高心夔、龙文彬、李有棠、尚镕、柳华阳、黄元吉、傅金铨、陈炽、朱益藩

1-6年级古诗汇编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②腊月酿的酒。③豚:猪。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②之:去,到。③故人:指老朋友。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使:出使。②浥:湿润。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洞庭:湖名。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③潭面:指湖面。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②谙:熟悉。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③子规:杜鹃鸟。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⑥傍:靠近。)

译文: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②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③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美丽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碧空中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悠闲地游动。老渔翁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乐而忘返。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瓜洲:长江北岸。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榆关:山海关。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③聒:声音嘈杂。)

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弄:逗弄。)

译文:草铺满横野有六七里长,笛子伴着晚风发出几声鸣叫。从外边归来已经是黄昏后,不用脱掉蓑衣枕着月亮睡到天亮。

舟过安仁 (宋) 扬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译文: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词牌名。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吴音:泛指南方的方言。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老翁、老妇。⑥亡赖:同“无赖”。)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小学六年级

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天净沙·秋》元白朴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昔:从前。②矣:语气助词。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思:语气助词。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③潜:暗暗地,悄悄地。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⑤野径:乡间小路。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持:用来。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③漉:过滤。④菽:豆。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⑥釜: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鸟鸣涧 唐 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②闲:安静。③时:时而,偶尔。)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④平明:清晨。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若:好像。③等闲:平常。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任:任凭。②尔:你。)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闻:听说。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③漫:随意地,胡乱地。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不见,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须有好酒助兴,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恨不得马上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以从襄阳转向洛阳。

己亥hài杂诗 清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喑:哑。万马齐喑:比喻。⑤究:终究,究竟。⑥抖擞:振作精神。)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浸:泡在水中。②潇潇:形容雨声。③子规:布谷鸟。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⑤白发:老年。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译文: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译文: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分类复习古诗词

1、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之涣)、《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赠汪伦》(唐·李白)、

2、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明·于谦)、《竹石》(清·郑燮)

3、描写春天的诗——

《春晓》(唐·孟浩然)、《咏柳》(唐·贺知章)、《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唐·杜甫)、《鸟鸣涧》(唐·王维)、《清明》(唐·杜牧)、《春日》(宋·朱熹)

4、描写童年的诗——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所见》(清·袁枚)、《牧童》(唐·吕岩)《村居》(清·高鼎)

5、描写秋天的诗——

《山行》(唐·杜牧)、《望洞庭》(唐·刘禹锡)、《秋思》(唐·张籍)《天净沙·秋》(元·白朴)

6、描写思念家乡的诗——

《静夜思》(唐·李白)、《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长相思》(清·纳兰性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写物的诗: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1描写神兽的诗句

描写“神兽”的诗句有: 论罪等饕餮,囚衣御方良。

——《观秘阁苏子美题壁及中人张侯家墨迹十九纸率》黄庭坚 ·北宋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麂》 杜甫·唐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

——《杂感》陆游·南宋遥想当年汉武,猎河西、貔貅飙举。——《水龙吟·雷台铜奔马》 张行·唐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

——《满江红(万灶貔貅)》 黄机·宋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夏州叛 满庭芳》 徐君宝妻·宋鏖战动貔貅,尽半生残梦,一夕寒秋。

——《望海潮》 李践·元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沈唐·明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惜别行》杜甫 ·唐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怀菩萨故事成古诗》 陈与义·宋麒麟之台,羁雌众雏故山曲。

——《送尹补阙元凯琴歌》张说 ·唐天降麒麟瑞。—— 《千秋岁》黄公度·宋 任是麒麟阁上,争如鹦鹉杯中。

——《朝中措 寄杨漕》元好问·元 驾白麒麟,鞭青鸾凤,次第孤山客。——《酹江月 念奴娇》黎廷瑞·宋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

——《经旷禅师院》贯休·唐。

2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神兽

是我平时搜集的,呵呵当时是好奇,那,借你用吧不过出处找不到了……中国古代五大瑞兽:东方青龙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

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

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

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

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

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

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

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

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南方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

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

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