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竹国之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4收藏

关于孤竹国之迷,第1张

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关于“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

目前学术界对孤竹国名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三是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它是氏族图腾。

关于孤竹国建国的时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待考),约公元前1600年。

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三说根据《卢龙县志》所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从此史籍不见孤竹国记载。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才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其活动踪迹继续留在华夏的历史上约千年之久。

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

其二,姻亲关系。

其三,边境安全的需要。

三千年前,今河北省东北部属孤竹国。孤竹,是怎样一个国家因史料阙如,所知甚少。本文试对历史上的孤竹国谈些粗浅看法。 疆域·都城 孤竹,又写作觚竹。《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四荒,意思是四方边远的国家,觚竹作为北方边远国家的代称,是个较大的方国。 孤竹国的疆域,史书勾画了轮廓:南一“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括地志》);北——“兴中府,古孤竹国”(《辽史·地理志》),兴中府即辽宁朝阳市。近年来,考古发现提供了佐证:辽宁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县的北洞村出土的铜窑铸有“孤竹”铭文,这个县和尚沟商墓出土金钏和卢龙阚各庄商墓出土的金钏十分相似。朝阳魏营子遗址出土了夹砂红陶绳纹鬲(口沿有堆纹花边),卢龙双望遗址也出土了这种陶鬲。这些地下发现的器物,印证了从朝阳到卢龙广阔地区同属孤竹。现在辽宁省葫芦岛有个孤竹营子村,这个村名可能出于附会,但总会与历史上的孤竹有些因缘。综上述,可以约略得知:北起朝阳,南到海,东到大凌河,西到滦河中下游都属过孤竹国。 孤竹国都城在哪里因当时生产为游牧与农耕兼作,很可能迁移过多次。文献记载:“辽西郡令支县(按:令支在今迁安东一有孤竹城”(《汉书·地理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这个孤竹城或许是商末到春秋时的孤竹国都城,具体地点不详,但总可约略说明今卢龙县一带是孤竹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传国千年 孤竹国君,与商王朝皇室同姓,墨胎氏,传说为商汤王十八所封,属于同姓“内服”诸侯,担任商朝的“亚”职,辅弼王朝施政。 孤竹方国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虽史籍佚于记载,但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近年来,孤竹国畛域内多处出土商代铜器。辽宁喀左县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的大鼎;朝阳收集了一件弦纹鼎,是商代中期的典型铜器;内蒙哲里木盟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弦纹佤,时代相当殷商安阳前期;河北省卢龙县抄道沟出土了商代晚期一批小型铜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了饕餮纹鼎,乳钉纹簋等,也属于商代晚期。上述铜器的发现,说明孤竹及其附近地方是商王朝政令所及的地区。 周灭商以后,孤竹为周的方国。到春秋时,孤竹主要势力范围局限于今燕山以南卢龙一带。公元前650年,齐桓公“北伐山戎,剃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国语·齐语》)。孤竹传国千年,至此灭亡。 《韩非子·说林》说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传说齐桓公“迷惑失道”的地方,距卢龙很近。叫迷谷(在滦河西,今属滦县

  1完颜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完颜伟,完颜仲元,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分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时间起于公元1115年,终于公元1234年,共历经9个皇帝。

  2马佳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3佟佳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4富察: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富察额师泰,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5费莫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6纳喇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纳喇穆占,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7乌雅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乌雅福崧,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8爱新觉罗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裕庸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9瓜尔佳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鲍(包)、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10钮祜禄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注:所谓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发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样就有了郡望。

  蒙古族的起源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文献资料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语系方面推论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