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5收藏

茵陈蒿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茵陈蒿酒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蒿酒 1 拼音

yīn chén hāo jiǔ

2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21 方名

茵陈蒿酒

22 组成

茵陈蒿4根,山栀7枚,大田螺1个(连壳打烂)。

23 主治

酒疸。

24 茵陈蒿酒的用法用量

百沸白酒1大盏,冲汁饮之。

古籍中的茵陈蒿酒 《儿科萃精》:[卷六黄胆门]阳黄

汗者,古法主茵陈麻黄汤,外发其汗(如茵陈蒿、麻黄二味,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使黄从表解也)。里实二便秘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黄胆门]阳黄

黄从水道利之则愈。茵陈麻黄汤茵陈蒿麻黄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方歌儿发阳黄身无汗,茵陈麻黄汤极便

《医宗金鉴》:[卷五黄疸门]阳黄

水道利之则愈。(茵陈麻黄汤)茵陈蒿麻黄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方歌)儿发阳黄身无汗,茵陈麻黄汤极便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当归拈痛汤

背沉重,遍身烦疼,脉沉实紧数动滑者。茵陈蒿、条芩苦参、知母(俱酒炒)、炙苍术、焦白术、羌活、防风、升

《医心方》:[卷第十四]治伤寒后黄胆方第五十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茵陈五苓散 41 方名 4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43 处方 44 制法 45 功能主治 46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47 茵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48 茵陈五苓散的药理作用 49 各家论述 5 《医便》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6 《杏苑》卷三方之茵陈五苓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7 《便览》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8 《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85 加减 9 《保婴撮要》卷十方之茵陈五苓散 91 方名 9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内科摘要》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11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五苓散 1 拼音

yīn chén wǔ líng sǎn

2 英文参考

yinchen wuling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茵陈五苓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8首。其中,《金匮要略》方为常用方,组成为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茵陈五苓散 4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4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证治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43 处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2]。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散15克

44 制法

上二味,和匀。

为末[2]。

45 功能主治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2]。

茵陈五苓散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黄疸病。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酒积黄疸,小便不利。阴黄,小便不利。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46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2]。

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47 茵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茵陈五苓散治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4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茵陈五苓散具有利尿和保护酒精肝损伤的作用[2]。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5 《医便》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5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52 组成

茵陈3钱,白术1钱半,赤茯苓1钱半,猪苓1钱,桂2分,泽泻1钱,苍术1钱2分,山栀1钱2分,滑石1钱2分,甘草(炙)5分。

53 主治

湿热黄疸。

5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加灯心1握,水煎,食远服。

6 《杏苑》卷三方之茵陈五苓散 6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62 组成

茵陈1钱5分,泽泻1钱2分,茯苓1钱,猪苓1钱,白术1钱,官桂3分,枳实6分。

63 主治

热蓄发疸。

6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7 《便览》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7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72 组成

黄芩、黄连、山栀仁、茵陈、猪苓、泽泻、苍术、青皮、龙胆草各等分。

73 主治

黄疸。

7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2盏煎服。

75 加减

有积,加莪术、三棱、砂仁、陈皮、神曲。

8 《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8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82 组成

生料五苓散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

83 主治

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

8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碗,加灯草50茎,同煎8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85 加减

酒后得证,加干葛2钱。

9 《保婴撮要》卷十方之茵陈五苓散 9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9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茵陈四苓散

93 组成

赤苓3分,猪苓3分,泽泻3分,白术3分,茵陈3分。

94 主治

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

9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附注

茵陈四苓散(《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

10 《内科摘要》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0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02 组成

茵陈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桂3分,泽泻1钱5分。

103 功效

利湿。

104 主治

酒积。

10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1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1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12 组成

粉猪苓、泽泻、焦白术、茯苓、川连、黑山栀、茵陈、大黄。

113 主治

湿热黄疸。

11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4 《普济方》卷三六九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 《伤寒全生集》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5 加减 6 《医统》卷十八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7 《幼科发挥·附汤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8 《幼科直言》卷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 《医学探骊集》卷五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5 各家论述 10 《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56 制备方法 16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用药禁忌 17 《千金翼》卷十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 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汤 1 拼音

yīn chén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 处方

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

22 功能主治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23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 方名

茵陈汤

32 组成

茵陈4分,大黄4分,黄芩4分,黄连2分,消石(无,以芒消代之)2分,甘草(炙)2分。

33 主治

少小发痫,经日不解,诸治不愈,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热。

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纳消石烊尽,为3服。

4 《普济方》卷三六九 41 方名

茵陈汤

42 组成

山茵陈1两,山栀子1两,川大黄半两,芒消半两,寒水石半两,木通半两。

43 主治

小儿发黄,身如橘色。

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8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

5 《伤寒全生集》卷二 51 方名

茵陈汤

52 组成

茵陈、山栀、滑石、甘草、枳实、黄连。

53 主治

黄,传经热症。

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灯心煎服。

55 加减

渴,加天花粉、石膏;大便燥实,加大黄。

6 《医统》卷十八 61 方名

茵陈汤

62 组成

茵陈2钱,栀子仁2钱,赤茯苓1钱半,葶苈1钱半,枳实5分,甘草5分。

63 主治

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7 《幼科发挥·附汤方》 71 方名

茵陈汤

72 组成

茵陈、栀子、黄柏。

73 主治

黄疸。

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煎汤服。

8 《幼科直言》卷四 81 方名

茵陈汤

82 组成

茵陈、柴胡、薄荷、当归、猪苓、陈皮、车前子、白茯苓、甘草梢。

83 主治

黄疸初起者。

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幼孩兼服抱龙丸并六一散。

9 《医学探骊集》卷五 91 方名

茵陈汤

92 组成

茵陈8钱,栀子4钱,大青叶4钱,炙山甲2钱,延胡索3钱,煅石膏4钱,黄芩3钱,橘红3钱,甘草2钱。

93 主治

中消。食脯饱餐,转瞬又复思食,多食而又羸瘦者。

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宜于初得23个月内,先取上脘、中脘、下脘,太乙针之。留5点钟时乃出针,因勉拟茵陈汤服23剂。水煎,温服。

95 各家论述

此方以茵陈为君,专能清散内热;以栀子、石膏、黄芩、大青为臣,俱寒凉之品,资助茵陈清散之力;以橘红、甘草为佐,提升胃腑之正气;以山甲、延胡为使,使之引药达病所,搜其结热之根。胃热既减,自无中消之患矣。

10 《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 方名

茵陈汤

102 组成

茵陈1分,人参2两,甘草2两,苁蓉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秦艽2两,厚朴2两,乌喙2两,防风6两,山茱萸3两,松实3两。

103 主治

风头眩眼暗。

1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2升半,分5服,强者1日夜尽,羸劣分5服,2日尽。

11 《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 方名

茵陈汤

112 组成

茵陈蒿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葛根(锉)半两,栀子仁半分,栝楼根3分,秦艽(去苗土)1两,升麻1两。

113 主治

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黄赤。

11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 方名

茵陈汤

122 组成

茵陈半两,山栀半两,柴胡半两,黄柏(蜜炙)半两,黄芩半两,升麻半两,龙胆草半两,大黄(炒)1两。

123 主治

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12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13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 方名

茵陈汤

132 组成

茵陈8分,升麻8分,黄芩8分,柴胡8分,知母8分,羚羊角屑8分,大黄1钱2分,石膏1钱2分,栀子1钱,芍药6分,瓜蒂7个,蓝叶(切)1升,甘草2分(炙)。

133 主治

小儿发黄。

1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1升半,12岁为8服,45岁为4服,量儿大小与之。

135 制备方法

上切。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 方名

茵陈汤

142 组成

茵陈蒿1两,白藓皮1两。

143 主治

病人身黄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涎。

1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5 《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 方名

茵陈汤

152 组成

茵陈4两,黄芩2两,栀子3两,升麻3两,大黄3两,龙胆草2两,枳实2两(炙),柴胡4两。

153 主治

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

1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7合,分温3服。不愈更作,以愈为度,不过34剂愈,隔35日1剂。

155 加减

若身绝羸,加生地黄1升,栀子加至7两,去大黄。如气力不羸,依前著大黄。

156 制备方法

上切。

16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 方名

茵陈汤

162 组成

茵陈4两,大黄3两,黄芩3两,栀子3两。

163 主治

一切黄。小便**及身黄者。

1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服,空腹服之。

165 制备方法

上切。

166 用药禁忌

忌羊肉、酒、面、热物。

17 《千金翼》卷十八 171 方名

茵陈汤

172 组成

茵陈2两,半夏(洗)2两,生姜4两(切),大黄2两半,芍药1两半,白术1两半,栀子(擘)3两,前胡3两,枳实(炙)1两,厚朴(炙)1两,黄芩1两,甘草(炙)1两。

173 主治

时行黄疸,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柏汁,腹痛心烦。

1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斗,煮取9升7合,分10服。

18 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 方名

茵陈汤

182 组成

茵陈3两,黄连2两,黄芩3两,栀子14枚,大黄1两(炙),甘草1两(炙),人参1两。

183 主治

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1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185 制备方法

上切。

19 《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 方名

茵陈汤

192 组成

山茵陈3钱,山栀子3钱,秦艽4钱,升麻4钱。

193 主治

伤寒发汗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食不减,小便赤。

1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3钱为1服,水煎去滓,食后服。5日减三分之一,10日减三分之二,20日病悉去。

20 《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 方名

茵陈汤

202 组成

茵陈1两,淡竹叶、大黄3钱半,栀子5大个,通草2钱。

203 主治

伤寒78日内,热结,身黄如橙,小便不利,腹胀,并酒伤,瘀热在内,发热,头有汗,身无汗。

2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茵陈,次下后药,至1盏,调3味。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茵陈汤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集》)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散加干葛一钱。有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黄续法

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黄

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方见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汤)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发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茯苓栀子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栀子茵陈汤 1 拼音

fú líng zhī zǐ yīn chén tāng

2 处方

茵陈叶3克 茯苓(去皮)15克 栀子仁 苍术(去皮,炒)白术各9克 黄芩(生)18克 黄连(去须)枳实(麸炒)猪苓(去皮)泽泻 陈皮 汉防己各06克 青皮(去白)03克

3 制法

上十三味,哎咀,作一服。

4 功能主治

治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身目俱黄,心神烦乱,恶心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小便赤黑。

5 茯苓栀子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用长流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6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四

古籍中的茯苓栀子茵陈汤 《卫生宝鉴》:[卷十四腹中积聚]谷疸治验

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宜茯苓栀子茵陈汤主之。茯苓栀子茵陈汤茵陈叶(一钱)伏苓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此方亢二哥服之效)(《宝鉴》)又谷疸,茯苓栀子茵陈汤,于本方加枳实。《统旨》于本方去黄芩、青皮

《古今医案按》:[卷八]黄胆

一分。作一服。以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名曰茯苓栀子茵陈汤。一服减半。二服良愈。内经云。热*于内。治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罗氏茯苓栀子茵陈汤之类。皆附子茵陈并用。盖本于千金翼。治黄胆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谷疸(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贮藏 3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茵陈酒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酒 1 拼音

yīn chén jiǔ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Yinchen Jiu

22 标准编号

WS3B032990

23 处方

茵陈母子酒 20000g 白术 343 75g 法半夏 343 75g 冰糖 1000g 白酒(65度) 35000ml

24 制法

以上五味,置铜罐中,加盖封闭。隔水加热至沸,煮 7~10分钟,待糖 溶化,取出,倾入缸内密封,静置六个月,滤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绿**的澄清液体;气清香,味辛、甘、微苦。

26 鉴别

(1) 取本品 5ml,加乙醚10ml,振摇,取乙醚层,蒸干,残渣加10%香 草醛硫酸液1滴,显紫棕色。

(2) 取本品30ml,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残渣加甲酸 1ml使溶 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药材 1g,加水 20ml ,小心加热至沸约 5分钟,放 冷,滤过,滤液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残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 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层析法(附录3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 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乙烷苯醋酸乙酯(70∶15∶15)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烘约 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 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三个蓝色荧光斑点。

27 检查

乙醇量 应为36~42%(附录50页)。 总固体 精密量取本品25ml,置 105℃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在 105 ℃干燥 3小时,精密称定。应不少于 2%。 其他 应符合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5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舒筋活络。用于湿热内蕴引起;关节酸痛,脚气渗湿 皮肤刺痒,脘腹痞闷,小便不利。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ml,一日 2次。

210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注  茵陈母子酒: 取鲜茵陈 15000g,除老茎及杂质,加白酒 50000g置容器内,密闭浸渍半年以上,即 得。

3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31 方名

茵陈酒

32 组成

茵陈蒿(炙黄)1斤,秫米1石曲3斤。

33 主治

风疾,筋骨挛急。

34 茵陈酒的用法用量

如常酿酒,饮之。

古籍中的茵陈酒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疸病死证

茵陈醇酒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表实麻黄茵陈酒,里实茵陈栀大黄,无证茵陈栀子柏,尿少茵陈五苓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疸病死证

汤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3表实麻黄茵陈酒,里实茵陈栀大黄,无证茵陈栀子柏,尿少茵陈五苓

《笔花医镜》:[卷二脏腑证治]脾部

头痛。葛花(一钱)枳子(三钱)赤苓(三钱)泽泻茵陈酒芩(各二钱)山栀车前子(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酒

胁下气郁,常忧不乐。以莎根一斤切常令酒气相续。茵陈酒治风疾,筋骨挛急。用茵陈蒿(炙黄)一斤,秫米一

《医方论》:[卷三利湿之剂]当归拈痛方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22 茵陈橘皮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茵陈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橘皮汤 1 拼音

yīn chén jú pí tāng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茵陈橘皮汤

22 茵陈橘皮汤的别名

茵陈陈皮汤

23 组成

橘皮1两,生姜1两,茵陈蒿1两,白术1分,半夏半两,茯苓半两。

24 主治

身黄,脉沉细数,身热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

25 茵陈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4升,煮取2升,放温,分作4服。

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7 附注

茵陈陈皮汤(《类证治裁》卷四)。

古籍中的茵陈橘皮汤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发黄

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此韩氏名茵陈橘皮汤。三则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

《症因脉治》:[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或见微弱,或见空大。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茵陈

《金匮翼》:[卷四黄疸]阴黄

欲坐卧泥水中,遍身发黄,小便赤少,皆阴候也。茵陈橘皮汤(韩氏)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

《玉机微义》:[卷四十五黄胆治法]温中之剂

夏(汤泡七次)上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入姜十片韩氏茵陈橘皮汤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茵陈橘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黄续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