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往往在“道术为天下裂”、思想者纷出的时代里,容易萌生出种种或者深刻的、或者片面的思想,但随着历史的由分而合,思想也渐渐由分裂转向综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常常也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思想交流,渐次兼并和吞食小国的结果,使各种地方性的思考汇集与融合到了一起。
战国末年,随着政治统一趋向的明显,终于产生了《吕氏春秋》这部企图调和诸子的著作。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战国时期,群雄鼎立,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当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却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于是就广招门客并予以厚待,据说一时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都有很多辩士,如荀卿等人便以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合众人之论而为《吕览》,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虽然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但仍可以根据该书的基本趋势而定为秦汉时期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包括了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及人生思想,尽管体系庞大,却不乏真知灼见。
《吕氏春秋》虽然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论”而成,但开篇《序意》便冠以“文信侯曰”的字样。该书即使不出于吕不韦的手笔,也必然经过他的同意,《序意》中无疑也有他的见解。文中“法天地”的思想,“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圣;三者咸当,无为而行”的思想,以及“行其数,循其理,平其私”,以达到崇“公”的思想,都是所谓黄老道德思想。
《吕氏春秋》在政治思想上也有不少因袭儒家的地方,它赞成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反对家天下,讴歌禅让的形式,有进步的意味。
《吕氏春秋》还主张继续分封诸侯,保持贵族制度。《慎势》说:“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意思就是,从前代的历史来看,分封诸侯众多的天子才能福泽深厚,声名远扬。然而战国末年消灭诸侯割据走向统一,是当时的趋势,主张分封诸侯的观点无疑是倒退的。但它又主张政治上的统一,譬如《谨听》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执一》也说“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而《察今》中“故治国,无法则乱”,又是很明显的法家思想。由此可见,《吕览》把法家的赏罚跟儒家礼义糅合在一起,它的政治、道德思想是儒法兼而有之。
此外,《吕氏春秋》很重视阴阳家的《月令》,它把“月令”作为十二纪的架子,而十二纪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月令》分“孟春之月”等十二月,即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月。
《吕氏春秋》全书均以论说为主,不仅思想上兼收并蓄,艺术也是博采众家之长。诸子散文善于以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思想,《吕氏春秋》也不例外。据统计,《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有300篇之多。这些寓言故事的组织形式,与《庄子》,特别与《韩非子》的“储说”相似。不少文章中寓言故事占了大部分篇幅。《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取材说理各有重点。《吕氏春秋》的发表,打破了秦国因有的法家定于一尊的传统,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思路。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知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尽管如此,《吕氏春秋》保存了许多古代遗文逸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保存了不少有关农业技术的记载,是宝贵的文献。在文学建树上,《吕氏春秋》在短暂的秦国统治过程中相对涌现的少数作品里独占鳌头,它文风畅达、言简意赅,有很多足可称道之处。
燧人说。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回答者:htrong7 - 助理 二级 2-13 14:40
三皇五帝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伙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zhuān xū)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suì,读“岁”音)人、伏羲(xī)、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读“专”音)顼(读“须”音)、帝喾(读“库”音)、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读“摇”音)、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jià sè)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回答者: 564783 - 总监 八级 2-13 14:44
三皇五帝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伙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zhuān xū)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suì,读“岁”音)人、伏羲(xī)、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读“专”音)顼(读“须”音)、帝喾(读“库”音)、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读“摇”音)、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jià sè)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回答者:wd拜仁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3 14:46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
一提起《山海经》,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说:这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确实,《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都是让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的各种奇人异兽的情景,但是我认为现在大家接触的都只是《山海经》的表层,甚至只是听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山海经》,因此人们只会把它当成是闲暇之余借以消遣娱乐的课外书,另外《山海经》由于故事性和趣味性极强,常常被孩子们当成兴趣书来读。
实际上《山海经》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一部荒诞不经的神话小说是不可能流传成千上万年的,同时它是一部集古代 神话,巫术,宗教,地理,物产,医学 ,医药和中代历史,民俗,民族 为一体的奇书。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说《山海经》是一部失落的天书呢?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其实《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先秦古籍。大概诞生于战国后期,当时很多人认为其荒诞不经,还因此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王室变故。《山海经》是根据西周王室收藏的众多典籍整理而来的,当年西周王室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其中一个王子为了躲避祸乱,防止西周王室的珍贵典籍毁于战火,于是便将其偷运出去,这位王子本来想去投奔当时已经称王的楚国,但是走在半路上又听说楚国也发生了内乱,于是只好放弃了投奔楚国的打算,从此之后这批珍贵的典籍就在历史上失踪了。
后来篡位的周敬王找到了王子逼他交出这些典籍,但是却遭到了拒绝,王子死后这批典籍便流落到了民间,后来有人专门根据这些珍贵的典籍整理出了《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 31000 字。记载了 100 多邦国,550 山,300 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打开《山海经》,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动植物还有一些神魔鬼怪。这些怪物虽然颜值不高但是据说有预兆吉凶的超自然功能,山海经里的神兽都具备各自独特的属性,有的还带来灾难和不幸,有的却能带给人们机遇和幸运。
《山海经》讲的是海外大荒、遥远国度中的怪物、怪人、奇风异俗,是岁时月令,是古人时间知识的反映。书中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海外诸国比如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等等的人物形象的描述,画面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都是平时所罕见的,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幅写照远方国度风土人情的地图,明代以前,只有东晋的郭璞认真研究它并做了注解,但是仍然留下许多“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字句等待后人破解。
山海经中聚集了能预兆吉凶的神物,记录了海外大荒的岁月,所以才说《山海经》是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但由于古人觉得它荒诞不经,对它并不重视,这部“天书”也因此失落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以亲身实地勘验的方式,按照《山海经》书中记载的距离和方向,在 北美大陆上实地勘察,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找到了书中的路线图 !《山海经•东山经》中 详细地描述了美洲中西部的四条山脉 ,其中的山峰、河流、植物、动物,几乎完全吻合。
在这之后发表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著名论题。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一直以来这也是个争论比较多的话题。
此外,西方考古学家大卫·理查,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了中国的《山海经》。据研究《山海经》中的异兽很有可能是毁灭上次文明的核辐射产物。
他认为在地球上曾经存在多次文明,并且可以断定有一次文明毁灭于核战争。除了出土的相关恐龙化石可以将人类了解地球的时间点再向前推移外,此前地球不可能完全是一片空白。证据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非洲就发现了一处20亿年纪的核反应堆,其后至今地质考古发现了多处类似放射性武器爆炸留下的证据。
大卫·理查在一次宣讲中用收集到的原子弹爆炸的玻璃化砂石与考古砂石进行了对比,发现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除了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曾记载过与原子弹爆炸如出一辙的场景外,在印度,《马哈巴拉塔》中也记录过这种被叫做“婆罗门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的武器,在南美神话中有类似的“马修玛丽”,凯尔特人的神话里叫做“闪电弹”。《摩诃婆罗多》还提到这些武器看上去,“像一支巨大的铁箭,使人感到像是死神派遣来的巨大使者。”
大卫还表示自己对《山海经》非常的感兴趣,并且认为其中的地理范围正是人类经历过和毁灭后的辐射保护范围,并认为其中提到的奇珍异兽是核辐射导致的,他表示他希望可以从更多的中国神话故事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
除了他之外,中国有很多研究专家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并表示《山海经》中真的可能藏着改变人类历史的千年秘密。《山海经》对于古代思想和学术的影响,主要源于其中的时空知识对于中国古代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它就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幅“藏宝图”,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现。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太多未解之谜,如果你想试着解开这些谜团却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山海经》的话,我在这儿给朋友们推荐一套正版《山海经》
不过想要看的朋友,应该都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怕看不懂里面的文言文,这里给打击推荐一本《山海经》,这本是全注全译白话文版本。本书全译无删减,语言平实,不至于佶屈聱牙,读起来费劲。还有详细注释,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全书一共六册,内容易懂好理解,而且里面还有一定的配图,可以增加我们阅读时的乐趣。包装也非常的精致,可以用来收藏。
整整6部经典,只需要98块钱,但是却可以给你带来很多趣味,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自己看完还可以讲给孩子听。
没事的时候,拿上一本山海经,随着时间的累积,您的文化底蕴也将越来越深厚。
楚国(26)山海经(8)典籍(1)《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分别解释《仪礼》中《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就是。
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
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历来都是研究者们的重点,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对五帝问题的考究,大家对五帝是哪五帝,、历史上有几种关于五帝的观点、各自的背景如何等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五帝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分析了现存古文献中关于五帝说源流的记载。 一、现存文献中的「 ”五帝”异说 「 ”五帝说”是学者对历史上的五帝构成及其排序的观点。「 ”五帝”一词在周朝的文献中便有记载,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尝麦解》中: 「 ”赤(炎)帝未摄,乃说于黄帝,执虽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太常),用名之曰绝鲁之野乃命少吴,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 此后,在各种先秦文献中有关五帝的记载陆续出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五帝说: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说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五帝说,在《五帝德》中始有明确提出。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礼记•祭法》、《古乐》、《尊师》等。《史记•五帝本纪》也同样采用了这种五帝说,这使得这一五帝说在我们国得到了巩固地位。 2、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主要的特点是它将太皞、少皞这两位在东方古史传说中有名的两帝结合起来了。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淮南子•时则训》、《天文训》、《汉书•魏相传》。这种五帝说与上一种五帝说是两种先秦时代最重要的五帝说,也是之后各种五帝说的基础。 3、少昊、颛顼、喾、唐尧、虞舜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的来源是五行相生论,最早出现在《世经》当中,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古文尚书•序》、《尚书•大传》、《三坟》、《五典》等。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成为「 ”六人五帝说”,是上一种五帝说加上黄帝为首而来,记载在郑玄的《中候敕省图》中。 5、喾、尧、舜、禹、汤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是王莽时期所创,并定位了国家典制,后随着新朝的灭亡而被废除,记载在《汉书•王莽传》中。 6、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出现在《资治通鉴•外纪》以及《梁书•武帝本纪》当中。 二、各种「 ”五帝”说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各种五帝说的源流进行的分析看来,第一和第二两种五帝说才是先秦时代流行的五帝说,也符合大多数人对于五帝的认识。第五种和第六种更多地带有政治色彩,属于后人的五帝说的改造。第三种和第四种都来源于《世经》。 在我国古代,帝与王的名号有时候是可以互换的。到周朝以后,帝与王的称号才开始有分开使用。关于「 ”五帝”的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战国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而春秋、战国前期也还不是很多。除此之外,人们关于五帝的性质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五帝是神帝,有人认为五帝是人帝。也有人有着神帝起源、人帝形成等观点。 然而,在上古传说及《山海经》等书中的上古人物还有很多,例如太碑和少碑。但《五帝德》、《世本》及《史记•五帝本纪》却略而不谈。我们认为,第一个五帝说是属于华夏的五帝说,而太眸、少睁却起源于东夷。因此华夏的五帝当中没有他们的位置。但《吕氏春秋•十二纪》当中的记载却是他们登上了帝位。 按照《吕氏春秋•孟春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文献中的记载看来,青帝应为太睐。 太晖,少牌为东方明神,秦人做畴祠之理所当然,就如同商人棉舜,周人楠替一样,而且在此后二百多年,西人祠西神,东人祠东帝各守疆域,互不侵越,但是随着战争的延续,国家在不断地壮大,人民也一天天不断增多,对于被征服的人民的信仰,统治者们也仍然给予了重视。在战国初年,秦灵公三年(前 422 年)「 ”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 随着秦国的势力大增,曾在献公时「 ”作哇畴标阳而祀白帝”。到此时,秦人做畴有六:三个祭白帝,其余三个祭青帝、黄帝、炎帝。祭黄帝、炎帝比立西畴晚 348 年,比立密畴晚 250 年,白帝少悍的祀典最隆重,因为他是秦人所自出,青帝太睁同样受到尊崇是因为他是东夷集团的明神。在二三百年后,并祭黄、炎,是因为被统治者的信仰所致。徐旭生先生认为:「 ”这个次序是很清楚的”。 秦人崇奉四帝是出于信仰和政治上的必需,但到了吕不韦的宾客著书的时候,五行学说正如赤日中天,帝不足五,似有遗憾,少悍、太蝉‘黄帝、炎帝之外,还须再添一位。出于东夷秦人的观点,这一时期的人物,有人选资格的,不出两位,一为顿项,一为帝舜,因为他们二位同此集团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有虞氏出于高阳(顿项),帝制项比帝舜早,而且顿顿具有宗教主的人格,所以相硕理所当然成为这位待选的五帝之一。到这里,东夷集团的五帝说也确立了,虽然在《五帝本纪》中并没有采用这一五帝说,但它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十二纪》和《月令》等文献中采纳了这种五帝说,并且《礼记》也成为了十三经中重要的经典。 三、先秦五帝说可以并存 先秦时代的两种五帝说都有充分的来源和依据,这也是为什么先秦时代两种五帝说可以并存。第一种五帝说因为其文献根据齐全,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得以采用,因此有了巩固的地位;而第二种五帝说也来源于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称誉。正因如此,这两种五帝说在先秦时代都有其合理性。而不管是哪种学说,他们都表达了人们对上古英雄人物的赞颂与敬仰。 参考文献 田延峰 (2011) 论秦的畤祭与五帝说的形成 前沿(6), 144-147 李衡眉 (1997)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2), 178-189 牟钟鉴 (1984)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比较分析——兼论秦汉之际的学术思潮 哲学研究(1), 45-52 赵文娜 (2007)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首都师范大学)
1 宜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宜 yí 在古文中的意思是:
1、用作形容词,意思是:适宜;合适。
古文出处:战国末年·吕不韦属下门客集体编撰《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释义:现在世道时局变了,是时候变法了。
2、用作动词,意思是:应当;应该。
古文出处: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3、用作副词,夜叔叔:大概;也许。
古文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释义: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
4、用作副词,夜叔叔:当然。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释义:当然啊,百姓认为我很吝啬。
5、用作名词,意思是:事宜;事情。
古文出处:先秦·戴圣《礼记月令》:“以待来岁之宜。”
释义:用来等待来年的事情。
6、用作动词,意思是相安、和顺。
古文出处:先秦·戴圣《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释义: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7、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2 宜在古文中的意思例子最好是课本上的◎ 宜 yí形容词(1) (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宜,所安也——《说文》 宜,事也——《尔雅》 宜得其所也——《苍颉篇》 君子宜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矣,是适宜的了,是应该的了)——《吕氏春秋·察今》(2) 又如:宜子(女子富有生育能力);宜民(使民众安辑);宜时(适时);宜春(适宜于春天)◎ 宜 yí名词(1) 煮熟可吃的肉弋言加之,与子宜之——《诗·郑风》(2) 祭名祭祀土地之神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尔雅》(3) 适宜的事(4) 丰收如:宜年(指丰收之年) (5) 通“仪”法度,标准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6) 通“谊”( yì)合理的道理、行为将施于宜——《国语·晋语四》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宜无嫌于往初——张衡《东京赋》◎ 宜 yí助动词(1) 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不宜有所过(“宜”,应该;“过”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诸葛亮《出师表》宜乎众人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乎: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同“然”众矣:人很多了)——宋· 周敦颐《爱莲说》国亦宜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如:宜蠲(应该减免);事不宜迟;不宜操之过急;宜速归;宜然(应该这样);宜当(情理上必须如此) ◎ 宜 yí副词(1) 当然 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左传》(2) 大概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3 宜在古文中的意思◎ 宜 yí形容词
(1) (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宜,所安也。——《说文》
宜,事也。——《尔雅》
宜得其所也。——《苍颉篇》
君子宜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矣,是适宜的了,是应该的了。)——《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宜子(女子富有生育能力);宜民(使民众安辑);宜时(适时);宜春(适宜于春天)
◎ 宜 yí名词
(1) 煮熟可吃的肉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诗·郑风》
(2) 祭名。祭祀土地之神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尔雅》
(3) 适宜的事
(4) 丰收。如:宜年(指丰收之年)
(5) 通“仪”。法度,标准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
(6) 通“谊”( yì)。合理的道理、行为
将施于宜。——《国语·晋语四》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宜无嫌于往初。——张衡《东京赋》
◎ 宜 yí助动词
(1) 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不宜有所过。(“宜”,应该;“过”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诸葛亮《出师表》
宜乎众人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乎: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同“然”。众矣:人很多了。)——宋· 周敦颐《爱莲说》
国亦宜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宜蠲(应该减免);事不宜迟;不宜操之过急;宜速归;宜然(应该这样);宜当(情理上必须如此)
◎ 宜 yí副词
(1) 当然
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左传》
(2) 大概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4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自古至今都有源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不论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龙的传人,龙凤后裔,还是说自己是中华儿女,中国人,都得从“三皇五帝”典故谈起。“三皇五帝”几乎成了我们中国人先祖的代名词。那句广泛流传的诗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更使这一典故深入人心。大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三皇五帝”四个字的。
但是,如果要问“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的话,能够说全的,可能为数不多了。
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呢作为一名中国人,不能一概不知。
“三皇五帝”一说,首见于汉代成书的《周礼》一书,其《周官春官外史》章曰:“掌三皇五帝书”。
虽然史学家与神话传说的说法不尽相同,仔细分析之后便不难发现,两者的说法并无本质差异。一般而言,他们都是采取简化的方式去描述一段的历史的。
在古代,三与五,皆生生之数,古人对生殖、数字、动物、植物等的图腾崇拜,逐渐形成崇三尚五的习俗,最终以三五之数,象征生命万物生生不息,活力无限,和谐统一的整体宇宙模式,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宇宙生命蓝图。
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说,只不过是人们希望通过突出三、五之数,弘扬宇宙生命万物的三五之德,彰显生命万物生生不息,活力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然本性罢了。然历史本身不是三或五的简单罗列,不必一味地固守三、五规律。
因此,“三皇五帝”典故,可以有广狭之别。它可以是三皇和五帝两部分内容的简称,是谓狭义“三皇五帝”;还可以是三皇、五氏、五帝,以及三王四部分内容的简称,是谓广义“三皇五帝”。
本文倾向于广义“三皇五帝”一说。这样一来,在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古人物,便可归纳为盘古、三皇、五氏、五帝及三王九位了。
盘古因开天辟地,当为天下第一始祖,盘古之后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三皇之后是五氏,五氏主要包括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位神祇;五氏之后是五帝,五帝也有多种说法;五帝之后是三王,三王主要包括夏朝的大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武王姬发三位帝王。
其中,盘古开天辟地,五氏各有所长,三王建立三代,疑问和异议相对较少,三皇和五帝,众说不一,比较繁杂,需重新梳理,辨明主次。
三皇之说有多种。
第一,天皇、地皇、人皇。《古今注》曰:“所谓三皇,就是三才。”三才即天、地、人三者概称。《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
第二,伏羲、神农、黄帝。先秦古籍《世本》曰:“三皇世系: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汉空国安《尚书序》和皇甫谧《帝王世纪》三皇均为伏羲、神农及黄帝。《玉函山房》辑佚书引《礼稽命征》三皇亦为伏羲、神农、黄帝。
第三,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说:“遂人以火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故托农皇于地。”
第四,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
第五,伏羲、神农、燧人。《白虎通德论》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
第六,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号篇》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第七,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引》三皇为伏羲、神农、共工。
第八,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五帝之说也有多种。
第一,黄帝、颛顼、喾、尧、舜。我国目前公布的历代纪年表及司马迁《史记》均以五帝为起始纪元,五帝依次为黄帝(轩辕)、颛顼、喾、尧、舜。黄帝被排在三皇之外。《史记》主要依据《大戴礼记》的《五帝德》和《帝系》划分的。《国语鲁语》、《吕氏春秋古乐》等均持此说。
第二,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易系辞》、《战国策赵策》、《庄子-缮性》、《淮南子-俶真》等均持此说。
第三,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等均持此说。
第四,少昊、颛顼、喾、尧、舜。先秦古籍《世本》曰:“五帝世系:帝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第五,五帝为五方神灵。东汉王逸《楚辞惜诵》曰:“东方太昊(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把五帝分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位神祇。
我们采用神话传说与历史知识相互综合、相互映衬的方法,将盘古之后的三皇称为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之后是五氏,五氏分别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之后是五帝,五帝分别为轩辕(黄帝)、颛顼、喾、尧、舜;五帝之后是三王,三王分别为夏朝的大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武王姬发。这样,既与神话传说大致吻合,又与传统历史基本一致。下面我们分别做一分析探讨,以明“三皇五帝”要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三皇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天、地、人称作三才,三才之最,即
本文2023-08-08 09:00: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