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分为哪几部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古书的注解分为哪几部分?,第1张

古书注解中“传”、“笺”、“正义”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含义不同:

1、“传”:是传述的意思,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2、“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扩展资料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

“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古书注解

文言文的注释是指对文中个别难以理解字、词、句子加以解释的文字,是帮助学习者翻译文言文的。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注释的起源及分类

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

我不太清楚你具体想问的是什么,如果是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类:

1传注类 (1)训、诂: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2)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3)注:始于东汉郑玄,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与传一脉相承。(4)笺: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阐发,或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2章句类: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但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义疏类: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宋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以后,为方便阅读,始将疏与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原文、注、疏等几部分。

4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解等。

5音义类:注音释义,此类著作注音为主,有事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释义。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王宁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_^)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