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周执羔传
1 周执羔传的翻译
周执羔 - 《宋史·周执羔传》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廷试,徽宗擢为第二。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自京师奔诣扬州,不及,遂从隆祐太后于江西,还觐会稽。寻以继母刘疾,乞归就养,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既又?amp;#91;其党,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绍兴五年,改秩,通判湖州。丁母忧,服阕,通判平江府。召为将作监丞。明年春,迁太常丞。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诏奉常习肄之,访辑旧闻,庀阅工器,制作始备。累迁右司员外郎。
八月,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使还,兼权吏部侍郎。请赐新进士闻喜宴于礼部,从之。军兴废此礼,至是乃复。同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又四试礼部下,始特奏名推恩。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又六年,起知眉州,徙阆州,又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三十年,知饶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乾道初,守婺州,召还,提举佑神观兼侍讲。首进二说,以为王道在正心诚意,立国在节用爱人。二年四月,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升侍读,固辞,不许。
方士刘孝荣言《统元历》差,命执羔厘正之。执羔用刘义叟法,推日月交食,考五纬赢缩,以纪气朔寒温之候,撰《历议》、《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上之。
上尝问丰财之术,执羔以为:“蠹民之本,莫甚于兵。古者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今尺籍之数,十倍于此,罢癃老弱者几半,不汰之其弊益深。”论:“和籴本以给军兴,豫凶灾。盖国家一切之政,不得已而为之。若边境无事,妨于民食而务为聚敛,可乎?旧籴有常数,比年每郡增至一二十万石。今诸路枯旱之余,虫螟大起,无以供常税,况数外取之乎?宜视一路一郡一县丰凶之数,轻重行之,灾甚者蠲之可也。”上矍然曰:“灾异如此,乃无一人为朕言者!”即诏从之。
充安恭皇后菆宫按行使,日与阉人接,卒事未尝交一谈,阉亦服其长者,不怨也。拜疏求去,上谓辅臣曰:“朕惜其老成,宜以经筵留之。”除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上曰:“遂除龙图可也。”经筵二年,每劝上以辨忠邪、纳谏争,上深知其忠。
明年三月,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闰月,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诏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公卿祖帐都门外,搢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2 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 文言文阅读 周书 柳桧传原文及翻译《周书 柳桧传》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遂令桧镇九曲。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桧守节不变。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
译文: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柳虬的第二个弟弟。性格刚强直率,处事纵任意气,缺少文才,善于骑射,果敢有断决。年纪十八岁时,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官职。为父亲守孝期间,哀伤过度,瘦瘠如骨骸支立。守丧期满除服后,任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公元538年),跟随北周太祖(宇文泰)在河桥作战,因为先登上城墙而立有功劳,被授予都督官职,镇守鄯州。大统八年(公元542年),被任命为湟河郡守,仍然掌管军事。不久加授平东将军、太中大夫的官职。吐谷浑入侵湟河郡边境,这时柳桧兵少,人人心怀忧惧之情。柳桧抚慰并勉励他们,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于是率领数十人先攻击敌军,吐谷浑军队溃败混乱,剩下的部队乘胜进攻,于是敌人大败而走。柳桧因这次功劳被封万年县子,食邑三百户。这时吐谷浑强盛,多次侵犯边境。自从柳桧镇守鄯州,每次作战必定击破入侵之敌。数年之后,吐谷浑不敢再入侵。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柳桧改任河州别驾,转任帅都督。不久被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职位。过了三年,被征召返回京师。
这时柳桧的兄长柳虬做秘书丞,弟弟柳庆做尚书左丞。桧曾经对兄弟们说:“哥哥主管文书,,品评选拔人才;弟弟管理各部门,辅佐朝廷。可以说荣耀了。然而四方没有平静,国家还未统一,我柳桧唯有冒着流箭飞石,到危险的地方去(指作战),来报答国家的恩德。”不久,宇文泰对柳桧说:卿过去在鄯州时,忠诚勇敢,显扬昭著。如今西部边境安定天平,无需劳驾你经营治理。九曲,是国家东部边境,当劳驾你镇守它。”于是下令柳桧镇守九曲。不久跟随大将军王雄讨伐上津、魏兴。平定了这两个地方后,立即被任命为魏兴、华阳两个郡的太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联合党羽,攻围州城。于是这些人相互说:“曾经听说柳府君勇猛强悍,他的锋芒不可阻挡。如今既然他在外面,与其将来让他成为我们这些人的心腹之患,不如先攻击他。“于是包围了柳桧的郡。郡城城墙低矮,士兵少而弱,又没有作防御的准备。连续作战经过十多日,士卒活下来的很少了,于是力竭而城池陷落,柳桧身被十多处创伤,被盗贼抓获。不久黄众宝等人进而包围东梁州,于是绑着柳桧到城下,想让柳桧劝说城中投降。柳桧于是大声呼喊:“这群盗贼只是乌合之众,粮食已经吃光了,马上要撤退逃散了,各位要努力守城啊!”黄众宝大怒,于是来到柳桧身边用武器威胁他说:「赶快改掉你的话!不然,就杀掉你。“桧坚守节操不作改变。于是黄众宝杀害了他,把尸体抛弃在水中。城中之人都为柳桧流下眼泪。黄众宝解围之后,柳桧哥哥的儿子止戈才收了柳桧的尸体回长安。柳桧被追赠为东梁州刺史。
4 文言文阅读《崔延伯传》的答案是什么崔延伯,博陵人也。祖寿,于彭城陷入江南。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仕萧赜,为缘淮游军,带濠口戍主。太和中入国,高祖深嘉之,常为统帅。胆气绝人,兼有谋略,所在征讨,咸立战功。积劳稍进,除征虏将军、荆州刺史,赐爵定陵男。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二年,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在州贪污,闻于远近。还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为镇南将军、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将军,赐骅骝马一匹。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扬州建淮桥之勋,封当利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寻增邑一百户,改封新丰,进爵为子。
5 《宋史 周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而丰下,父意其,因言日:“此儿必自吾门。”。”
遂鸣。幼聪明如成人。
意为卫州,坐事削官,起乃十三,至讼父冤,父得复官。考中进士,以将作监丞、通判齐州。
擢为著作佐郎、直史馆,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
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
泰山泰,权御史中丞、考制度副使,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民间利害闻。东封回,近臣以颂,自独以安为戒。
进金部员外郎、判集贤院。始置纠察刑狱司,于是命起,起则请诸君已定,事有不合及司理考之,并听讼,从之。
进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于决明研,举无留事。
真宗尝临幸,自请之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在西廊。诏从之。
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及仁宗始,皇帝若曰:“知我好??当贺我有子矣”遂入宫,怀金钱出,寻以赐起。
改勾当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从祀汾阴,易行河中府,改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数赐书褒。
三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迁礼部侍郎,为枢密副使。尝与寇准过同玮家饮,既而,客多引去者,突与准皆醉,夜漏上乃归。
明日往见,任事臣谢。真宗笑曰:“天下之无事,群臣饮酒,何过之有?”。”
起素善准。准将降,起为户部郎中、知青州也,又降太常少卿、知光州。
稍迁秘书监,迁扬州、杭二州,又改应天府。复为礼部侍郎、判登闻鼓院。
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汝州。死亡,赠礼部尚书,谥曰安惠。
自性周密,凡奏事及其宫者,随即烧草,故其言曰,外人不知者。家藏书万余卷。
能为之。弟张超,亦能作,集古之今书皆是体法,为《书苑》二十卷,历主客郎中。
起子:请食,以孝友闻,殿中丞;延隽,颇善,官太常少卿。
6 《旧唐书·裴耀卿传》古文阅读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
C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 D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切令出储蓄之家 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B科配得所 所定杖刑
C诏以耀卿为副 以明功利 D乃令先期而往 比至而耀卿已还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3分)
②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耀卿“有善政”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选择:CACC
望采纳
吐蕃王朝是藏族在公元7世纪建立的一个政权。藏族是由游牧狩猎在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和从甘肃、青海南下的农业部落西羌之属的发羌融合而成的。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西藏山南地区最早有由氏族成员组成的称为“博”的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时,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当时,吐蕃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与汉族和西北地区诸族部有直接往来。
公元7世纪初期,雅隆部落以武力兼并其他诸部,赞普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自此,他定都逻娑(今拉萨),设官授职,划分军政区域,创制文字,制订法律,统一度量衡,建成自称“博”的奴隶制王朝,汉文史籍称之为“吐蕃”。
公元789年(贞元五年)十二月,吐蕃将进攻的视线转向北庭。吐蕃已经不是第一次进攻北庭了,公元760年吐蕃曾尝试进攻北庭,但在唐朝守军和周边部落的联合攻击下,大败而归。这次吐蕃显然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事先联合了葛逻禄和白眼(白服)突厥等部。之前葛逻禄处在东西突厥之间,常随东西突厥之兴衰而叛附不常,回纥汗国西迁后,又臣属与回纥汗国。回纥对葛逻禄、白眼突厥掠夺甚重,这次吐蕃提出联军攻北庭,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在吐蕃大将达热陆恭(汉地称作马重英)的率领下,三十万联军卷地而来。
三年前李元忠去世,杨袭古继任伊西、北庭节度使,也是唐朝最后一任北庭大都护。此时的杨袭古急向回鹘求援,回鹘大相颉干迦斯领兵救之。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五月,双方展开连番血战,回纥大败,北庭失守,北庭节度使杨袭古帅残部二千人逃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颉干迦斯则听说忠贞可汗被杀,国内政局动荡,于是急忙率兵赶回回鹘。公元789年十二月,就在吐蕃有联军进攻北庭的迹象之时,与唐朝亲睦的回鹘长寿天亲可汗(顿莫贺)去世,其子继位,唐朝封其为忠贞可汗。忠贞可汗刚刚坐上汗位,凳子还没坐暖,就于次年四月被人毒死,其弟自立为可汗。而后,次相又杀忠贞可汗之弟,拥立忠贞可汗幼子继位。六月,颉干迦斯帅大军北还回鹘,次相恐其有废立之心,与新可汗皆出营相迎,跪伏于路旁,对颉干迦斯说:“今日众人的生死,全凭大相吩咐”。幼年的小可汗拜且泣曰:“我年纪幼小,如果您看得上我,立我为可汗,一切都仰仗您,国家大事您说的绝不敢稍有犹豫”。颉干迦斯感其卑屈,拉着可汗的手流泪,遂执臣礼。
安顿了国中的政事,颉干迦斯对于败于吐蕃心有不甘,于是他“悉起国内丁壮”五万人,又联合逃到西州的杨袭古,举兵前来欲复夺北庭。不料进军不顺,在和吐蕃的交战中,连败与吐蕃。回鹘与唐军节营而据,又遭到了吐蕃和葛逻禄的偷袭,回鹘死伤大半。惨败之后的唐军只剩一百六十多人,杨袭古收罗残兵,想要回到西州,颉干迦斯对杨袭古说:“你和我一同回归我的营帐吧,我送你回西州”,杨袭古不疑有他,帅残军进入回鹘大营,结果颉干迦斯突然翻脸,将杨袭古和唐军尽数杀死。从此之后,北庭失陷在吐蕃之手,安西道路断绝,只剩西州还在唐军手中。回鹘遭此大败,元气大伤,葛逻禄乘胜夺取了回鹘占据的浮图川(今吉木萨尔东南,唐朝庭州所在地附近),回鹘国内震恐,将西北部落悉数迁于牙帐之南以避之。回鹘几乎全部退出西域后,葛逻禄势力大涨,接管了天山东部地区。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吐蕃虽然和其盟友将回鹘势力逐出北庭,但这一场大战,吐蕃也是惨胜。《旧唐书 • 南蛮传》中有记载,“吐蕃因争北庭,与回鹘大战,死伤颇重,乃征兵于牟寻,需万人”,吐蕃在连续不断扩张领土的过程中,因兵源不足,对于附属国家的征调,也导致了像南诏这样的附属国,颇受其累。
吐蕃与回鹘的西域之争,《贤者喜宴》是这样的记载的,达热陆恭(马重英)本来是一位因为信奉苯教,而被流放北方的罪臣,后来因修建桑耶寺,需要迎请北方霍尔人的神祗作为桑耶寺的护法神,莲花生大师预言道:“白色天魔之化身将在未来,出现于突厥地区并统治吐蕃,大部分神殿亦将被毁,为不至被突厥人毁灭,赞普应依靠并委托菩提天神”。有鉴于此,“赞普便派达热陆恭率军出征,摧毁突厥修道院,并将佛像等供奉之物及所有财物一并携回”。莲花生大师所说的突厥地区就是泛指现在的塔里木盆地及天山附近地区,而赤松德赞时期,这一地区最强大的统治者正是回鹘。西域地区自公元二世纪便开始信仰佛教,所谓修道院指的应该是佛教寺院。而所谓“白色天魔将统治吐蕃云云,不过是应对回鹘对于吐蕃强大的军事威胁的托词”,《贤者喜宴》其书的记载颇多玄怪之处,虽然不能算作信史,但这处记载也能从侧面说明,在西域的争夺中,回鹘给吐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西州也是西域重镇,它位于北庭、焉耆、伊吾郡的中心,东接伊吾,西联焉耆,近可以庇护安西四镇,以为接应,远可以屏藩河西,牵制吐蕃东侵,北庭失守后,西州、龟兹已成了唐军在西域唯一的堡垒,“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790年(贞元六年)北庭陷落之时,西州尚在唐军手中。但第二次北庭之战中,杨袭古带领西州守军支援回鹘部队,在吐蕃、葛逻禄的联合打击下,只剩一百多人,且杨袭古被杀,从此可知西州守军已凋零不堪。
浮图川(今吉木萨尔东南)被占后,回鹘迁西北部落向躲避,天山东部地区,尽在吐蕃及葛逻禄掌握之中。扔在唐军手中的西州自然不会被放过,敦煌残卷中,有题记写于贞元九年,并明载“去年(即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西州倾陷”,可知西州于公元792年被吐蕃占有。北庭、西州、伊州被吐蕃占据后,唐朝自然是无力收复,但对于以北方霸主自居的回鹘却不甘心,随后几十年,吐蕃和回鹘围绕这北庭数州,展开了几十场血战征伐,西、伊、沙州反复易手,甚至出现了年初年末分别由不同势力占据的情况。这种血腥的拉锯战,不但给生活在此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也将吐蕃、回鹘这两个强大的国家拖入了消耗的深渊,为这两个国家的相继崩溃,埋下了伏笔。
吐蕃当然不会满足于北庭的胜利,孤守龟兹的唐军,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吐蕃的下一个目标。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唐朝升孤守安西的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此时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加疏勒、于阗、焉耆为四镇。 因吐蕃势力不断渗透,郭昕很难完整地统辖四镇。《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记载:“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回纥,北庭、安西无援,遂陷。”其中,敦煌吐蕃 历史 文献中也有吐蕃攻占于阗的记述,“此赞普(赤松德赞)之时,没庐-赤苏燃木夏进兵兑巧(上方),招服于阗为属邦,征派赋税”。可见在安西四镇早不完全在唐军之手,吐蕃已经开始在于阗,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
在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安西四镇仍发生了至少一场血战,自回鹘败退后,“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安西四镇和那些困守西域的唐军,在唐庭心中早已成了一个地理概念,现在知道了西域尚有飞地存在,却只能望而兴叹,束手无策。对于龟兹的争夺,唐史了无记述,但回鹘却不愿就这么成全了吐蕃的霸业。《九姓回纥毗伽可汗碑》中记录了这次龟兹之战的惨烈,“复吐蕃大军围攻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䅑,非人能堪,遂筑京观,败没余烬”。由此可知,赤松德赞年间的这次龟兹之战,是以吐蕃的惨败收场的。
自杨袭古死后,整个西域只剩下了郭昕和他所带领的安西军。周围城镇的汉人知道后,纷纷加入军队为军队补充兵力,因此安西都护府就这么一直支撑着。
贞元十七年(801),麟州沦陷;贞元十九年(803),西州沦陷。元和三年(808),那一年是西域唐军孤军奋战的第四十二年,茫茫西域只有龟兹的城头还飘扬着大唐的战旗。安西都护府的最后一只残兵孤守龟兹。将士们再一次拿起武器走上城头,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也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的陌刀锋利不再,心中的信念却至死未渝。
据薛宗正教授考证,安西都护府最终陷落,应是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个冬夜,而其中的依据,就包括元稹的一首叙事诗《缚戎人》,这是一篇安西都护府老兵的“口述 历史 ”。自安西四镇沦陷后,常有边将捕获从西域来投的汉人,充当吐蕃俘虏,邀功请赏。其中一名从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军老兵,也被当做俘虏,押解回中原。机缘巧合下,元稹与他相遇,并听他讲述一路的遭遇,听罢,作诗记录,诗中句句都是安西都护府唐军的血泪。
元稹与白居易这对好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诗注重写实,通俗易懂。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喊出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的这首长诗,正是发扬这一主张,从中可以推测,郭昕及其将士是如何度过最后一段岁月的。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老兵先是向元稹诉苦,自己家乡本在长城脚下,自小陪父亲戍边,一口流利的乡音依旧不改。在安西陷落后,一路又是如何颠沛流离,才得以回到中原。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这几句讲的是,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入侵,大唐边疆引来异族垂涎。而老兵正是在安西都护府,与吐蕃鏖战多年。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苦守多年的戍边将士,在元和三年的一个冬夜,遭到吐蕃大军突袭,走投无路,据薛宗正推测,此处的“阴森神庙”应是库木土拉千佛洞,“脆薄河冰”则是渭干河,这两个地方正是地处当时的安西都护府。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自安史之乱后,西域与中原多次失联,唐朝和吐蕃几度交涉。战至最后,安西都护府中的士卒,有的垂垂老矣,有的早已离世,老人还记得教孙子们学家乡话,念念不忘家乡的好风光。由此可见,这个老兵,正是郭昕的部下。
那一夜,安西都护府沦陷,郭昕殉国,刀似冰,月如霜,戍边壮士依旧满腔热血,在最后一夜,如壮丽的烟火燃尽自己的生命。
四十二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初心未改。以身许国去,一别千万里。在这片土地上这样的英雄故事,既有往者可鉴亦有来者可追,前有十三悍将归玉门的慷慨悲壮,后有左公扶棺出征的悍勇无双。英雄的血脉世代相承,从未断绝。千年后的今天这片土地被称为“新疆”,意为“他族逼处,故土新归”。
辽,大理,是在 五代战乱时建立。吐蕃南北朝时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时建立的。辽鼎盛时有900万人口,80万军队。西夏有近300万人口,50万军队。吐蕃,大理大概有数十万人口,10余万军队。
辽朝
辽朝(907年-1125年)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朝时期,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狩猎和捕鱼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称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1211年为乃蛮部屈出律所篡,国号仍为辽,1218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分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吐蕃
唐时藏族所建政权。公元七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由雅隆(在今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八世纪后半,赞普墀松德赞时,最为强盛,曾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九世纪中赞音达磨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共历九主,二百余年,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接受大量汉族工艺技术。原信本教,后崇尚佛教。文献有大量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在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称西蕃(番)。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大理国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概公元630年到公元842年;
从松赞干布到达磨大概10位赞普。630年松赞干布即位,到842年达磨去世,一共212年。
松赞干布虽然不是第一个赞普,但是应该说是他统一了吐蕃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
达磨赞普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吐蕃瓦解。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届六旬的老者和朝廷重臣悄悄的来到凉州,就任河西节度使并“判凉州事”。他叫萧嵩。是刚从兵部尚书任上转入河西任节度使,在这个河西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他来到前线指挥大唐与吐蕃的战争,稳定河西局面。
一、新任节度使身世显赫萧嵩在到来之前,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多年,在此前吐蕃攻陷了瓜州并拆毁了瓜州城墙。他的前任王君垡脖换劓袭击杀害。在这个大唐“河、陇震骇”,人心惶惶的关键时刻,他来到前线稳定局面,他自然有一套办法。萧嵩可不是普通的大臣,他是大唐世家之后,在整个李唐,萧氏一族出过八个宰相,号称“八叶宰相”,是不折不扣的名门望族,史称“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萧嵩来自南梁皇族,他是后梁明帝萧岿的玄孙,他的曾叔祖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凌烟阁名臣,李世民赠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萧r。萧r虽然不想魏征那样名声显赫,但是对李氏一族却有特殊意义。
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当秦王的时候,总是被高祖李渊猜忌,李世民自己也“恐惧畏祸”,每次都是萧r仗着是李渊的朋友加亲戚的身份从旁劝说(萧r也是独孤家族的女婿,而独孤氏则是隋炀帝和唐高祖的母家),李世民与李渊才关系缓和,免遭大祸,所以李世民欠着萧r一个大人情。
二、面对强敌,主动出击萧r就是萧家“八叶宰相”的第一位,萧嵩就是第二位。花甲之年的萧嵩来到河西。第一件事情就是同时任命刑部员外郎裴宽和前任节度使王君鄣男母古O煽臀节度判官,也就是自己的助手。这个简单的人事任命有着大学问,因为他向大家表明自己无论新旧,一视同仁,而且牛仙客也却是有能力,深得将士爱戴。这个任命让萧尚书赢得了人心,很快人们就安定下来,抓紧修复被吐蕃毁掉的瓜州城墙。因为他知道,吐蕃人还会再来。果然,在瓜州城墙还没完工的时候,吐蕃人就又重新杀了回来,最后还是靠瓜州都督张守冒险唱空城计才骗过了吐蕃人。
等一切准备好后,萧嵩开始了对吐蕃的一系列打击计划,他先是派遣鄯州都督张志亮又大破吐蕃军队,并且乘胜追击,一直占领了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接着,他又派遣大将杜宾客在祁连山打破吐蕃军队,连安西副都护都在西域对吐蕃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了战果,稳定了局面。
三、反间计杀人,为朝廷除去劲敌萧嵩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这些都是小规模的冲突,吐蕃主力军队并未受损,而且这种打法消耗太大,对唐军不利。唐军前几次战败除了将帅不和,轻敌冒进等唐军自身的原因外,还因为吐蕃有一个号称从未战败的统帅悉诺逻恭禄。当然,说这个统帅从未败过那是假的,他此前刚被唐军在大非川收拾过,不过此人难对付也是实话。萧嵩要想彻底击败吐蕃,这个“威名正盛”,屡破唐军的悉诺逻恭禄必须除掉,他不但是吐蕃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河西守军的心病。可是现在萧嵩除了头疼,也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他,好在,机会马上就来了。
这一年十月,打的精疲力尽的吐蕃和大唐开始了新一轮和谈,吐蕃使者再一次来到了长安。吐蕃使者在大唐受到了很好的招待,不仅被皇帝授予官职,还被赐予红色官服,即只有四,五品官员才能穿的所谓“绯”色官服。吐蕃使者字长安被热情的招待一番后,就又被客客气气的送走了。这次和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谈双方都没有进行让步,看来,谈判失败了,战争还要继续。可是,没过多久,吐蕃那边就传来惊人的消息,威震吐蕃的统帅悉诺逻恭禄突然厄运临头,不但被免职,还有可能被杀掉了。吐蕃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韦达札恭禄获罪谴”。获罪遭谴是吐蕃人常用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它包含的信息就是,此人已被处决甚至抄家。
悉诺逻恭禄终于被自己的君主给杀了,藏王已经任命了新的主帅和宰相。对于这位在数年中给大唐带来重大威胁的名将之死,吐蕃人记载的很简单,但是唐朝人却记载的很详细。藏王赤德祖赞并不是一个很残暴的人,相反,他和唐高宗李治有点类似,是个生活在强势祖母阴影里的有点懦弱和优柔寡断的人,他之所以会杀掉自己的统帅,还是萧嵩的反间计起了作用。唐朝史官们为敌人的死大为庆幸,并记下了反间计的使用――“萧嵩纵反间于吐蕃,云与中国通谋,赞普召而诛之。” 果然是萧嵩的主意,他在吐蕃使者到来的时候,使用了类似于“蒋干盗书”那样的计策,吐蕃人自毁长城。
四、关照下属,副手均获提拔重用萧嵩因为这次反间计立下大功,为唐朝除掉了劲敌,回朝不久就升任宰相。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八十多岁的徐国工萧嵩病逝,跟着他一起出任河西的那些官员都获得了提升,节度判官裴宽后来成了朝廷重臣,另一名节度判官牛仙客则心满意足地接替了萧留下的河西节度使之职,后来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提升为宰相,而那位在瓜州城头唱空城计的瓜州都督张守则调任了鄯州都督,并在后来主持东北防务时提拔了一个日后惹出滔天大祸的胡人,叫做安禄山。
古文献因书写文字、内容及材料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以时代和其他标准,也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作为中国文物组成部分的古文献,主要有甲骨文、帛书、简牍、古文书、传世古写本和古印本。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甲背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为甲骨文。从时代讲,主要是商代和西周早期,即商代甲骨文和西周甲骨文。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
简牍以质地而论,简有竹简和木简之分,牍为木牍。从时代讲,有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和晋简。以出土地点分,有江陵楚简、、里耶秦简、阜阳汉简、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敦煌汉简、长沙三国吴简等。
古文书,主要指书写于绢帛及其他材料的文献资料,自春秋迄于元代均有发现,内容及其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如吐鲁番文书,按其性质可分为官方文书和私人文书;官私文书可分若干种,有诏令、奏表、符牒、辞状、藉账、契券、书牍及其他。文书的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字,如突厥文、吐蕃文、回鹘文、佉卢文等。
(一)天座七赤在位时间表
第一代 聂赤赞布(约公元前825-前785年)
第二代 木赤赞布(约公元前785-745年)
第三代 丁赤赞布(约公元前745-705年)
第四代 索赤赞布(约公元前705-665年)
第五代 默赤赞布(约公元前665-625年)
第六代 达赤赞布(约公元前625-585年)
第七代 舍赤赞布(约公元前585-545年)
(二)上二王在位时间
第八代 直贡赞布(约公元前545-505年)
第九代 布德赞布(约公元前505-465年)
(三)中六列王在位时间
第十代 矣肖勒(约公元前465-425)
第十一代 德肖勒(约公元前425-385年)
第十二代 特肖勒(约公元前385-345年)
第十三代 固肖勒(约公元前345-305年)
第十四代 卓肖勒(约公元前305-265年)
第十五代 衣肖勒(约公元前265-225年)
(四)地八代王在位时间
第十六代 沙南森德(约公元前225-185年)
第十七代 德杵南雄赞(约公元前185-145年)
第十八代 色诺纳德(约公元前145-105年)
第十九代 色诺布德(约公元前105-65年)
第二十代 德诺朗(约公元前65-25年)
第二十一代 德诺布(约公元前25-约公元15年)
第二十二代 德杰布(约公元15-25年)
第二十三代 德珍赞(约公元65-95年)
(五)四赞王在位时间
第二十四代 甲多日隆赞(约公元95-135年)
第二十五代 赤赞林(约公元135-175年)
第二十六代 赤扎棚赞(约公元175-215年)
第二十七代 赤妥杰妥赞(约公元215-255年)
(六)有生卒年代记载的历代藏王
第二十八代 拉妥妥日年赞(公元255-375年)
第二十九代 赤尼松赞(公元333-404年)
第三十代 卓尼德如(公元394-454年)
第三十一代 达日年斯(公元434-505年)
第三十二代 朗日松赞(公元558-629年)
第三十三代 松赞干布(公元617-698年)
第三十四代 贡松贡赞(公元632-650年)
第三十五代 芒松芒赞(公元650-676年)
第三十六代 杜松芒布杰(公元676-704年)
第三十七代 赤德祖丹(公元704-755年)
第三十八代 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
第三十九代 木尼赞布(公元769-798年)
第四十代 赤祖德赞(公元802-841年)
第四十一代 赤德松赞(公元764-815年)
第四十二代 达玛乌东赞(公元803-845年)
第四十三代 朗德维松(公元845-905年)
第四十四代 白科赞(公元893-923年)
本文2023-08-08 09:04: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