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书籍有哪些,你知道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书籍有哪些,你知道吗?,第1张

茶经(图文版)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中国茶经》

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茶道入门》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

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这些年下来,时不时都会收到茶友发来消息问,有没有什么关于茶知识的书籍推荐,可作为系统性学习,或者适合初喝茶的茶友看的书等等。仔细回想了一下,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似乎都没有相对完整的答案回复他们。刚看到这个问题那我就简单的说说茶道方面的书籍,

在茶叶领域,正统的书籍有很多,比如推荐《茶叶审评与检验》,你能从中大致了解清楚评茶的主要方向有哪些,对于许多初学饮茶的茶客来说完全够用了,阅读起来也不难,通俗易懂。

还推荐《茶经述评》,这本书在我看来非常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对陆羽《茶经》的解读,同时还有自己的见解。但也有必要说的是,书中有些观点与现今存在些差异,但依然还是很值得阅读。还有一本《茶叶全书》,相当于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当你有了正统作品、专业的论文期刊阅读经历后,再去看一些比较有新意的观点之时,你就能判断这些观点哪些能够对你有帮助,哪些不会被误导。

以上是我对茶书籍学习的一些看法,当然,也仅仅是供以参考。最关键一点,依然还是多喝多实践。

前些年我学茶道时也收集了不关于茶道的书籍,这些书均出自  古籍阁    的茶道电子书合集,包括了茶道从入门到精通的全部资料,非常全面

历年来收藏的茶道书籍目录:

《茶鉴赏手册》《[中国茶具百科·彩图版]》《[中国茶典]》《[中国茶疗]》《[中国茶韵]》

《[茶与中国文化]》《[茶与茶艺鉴赏]》《[茶当酒集]》《中华茶文化寻踪》

《中国十大名茶冲泡方法-茶道》《中国茶文化丛书:《数典》》

《中国茶文化丛书:《纪茗》》《中国茶文化丛书:《说泉》》

《中国茶文化丛书:《谈艺》》《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中国茶文化图典》《中国茶经》《[品茶录:中华茶文化]》

《[唐]陆羽撰、沉冬梅校注:茶经校注》《[图解茶经经典图解畅销版]》

《[图解茶经:认识中国茶道]》《[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国茶经[全彩典藏版]》

《中国茶经·完整版版》《[茶文化与茶具]》《[茶文化博览·中国茶典]》

《[茶文化概论]》《茶艺风情中华茶文化丛书07 》《茶艺风情中华茶文化丛书07》

《茶路历程中华茶文化丛书01》《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陈文华》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9茶哲睿智》《中国茶系列茶具清雅+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

《茶具清雅中华茶文化丛书》《[茶道]文字版》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华茶文化寻踪》《[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彩图版]》

《中国十大名茶及相关知识略》《弘扬茶文化 从零开始学泡茶》

《茶疗百疾》《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10茶趣异彩》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3茶具清雅》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4茶道玄幽—中国茶的品饮艺术》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5茶饮康乐》

《中国十大名茶及相关知识略》《中国文化新论丛书-茶与中国文化》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其社会价值》《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丛书:《习茶》》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6茶馆闲情—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8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与文献》

《茶典茶集2(茶艺、茶俗、茶诗文)中》《茶典逸况中华茶文化丛书》

《辞典》:孩儿茶出处《饮膳正要》拼音名HáiérChá别名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西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原形态①儿茶(《本草述》)落叶乔木,高613米。树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状剥离,但不脱落。小枝纤细柔弱,棕色或绿褐色。叶为双数2回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连同叶轴长6~12厘米,均被长伏毛,叶轴基部具长圆形腺体;羽片10~20对,长2~4厘米,具短柄;小叶片28~50对,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状,几无柄,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或白色;花萼基部联合成筒状,上部分裂,裂片半圆形,有稀疏的毛:花瓣5,长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稍向内凹;雄蕊多数,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连果柄长6~12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扁而薄,紫褐色,光泽。种子7~8枚。花期8~9月。果期10~11月。云南、广西等地有栽培。②儿茶钩藤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革质,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厘米,宽达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侧脉6~7对,除下面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腋生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厘米,上部近花处有小的轮生总苞4片;花淡粉红色,直径5~7毫米;花萼合生,先端5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碟形,花冠管细长,裂片5,倒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外被短柔毛,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多,较花药长1倍。蒴果,细长略呈棱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具短梗。种子多数,线形。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制法商品有"儿茶膏"和"方儿茶&

详见百科词条:孩儿茶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10:16 共40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根据史料古籍整理下!详细名单如下:

  宋代茶名产地茶类录

  茶名 产地 茶类

  建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北苑茶(贡茶) 今福建建欧东 绿茶饼

  壑源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曾坑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佛岭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沙溪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洪井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龙茶凤饼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大团(团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大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大凤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小龙(小龙团)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小凤(小凤团)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石乳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密云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瑞云翔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御苑玉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万寿龙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上品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新收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玉华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北苑报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兴国岩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兴国岩小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兴国岩小凤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无比寿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龙园胜雪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试新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上林第一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乙夜清供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承平雅玩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龙凤英华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玉除清赏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启沃承恩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玉叶长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雪英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千金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玉清庆云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无疆寿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兴国岩銙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南山应瑞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京铤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白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云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万春银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金钱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宜年宝玉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长寿玉圭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蜀葵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太平嘉瑞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琼林毓粹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浴雪呈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壑源佳品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旸谷先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寿岩却胜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延年石乳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青凤髓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叶家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武夷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火前(明前) 今福建武夷山 绿茶饼/散茶

  社前 今福建建欧东 绿茶饼/散茶

  龙茶(龙团)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玉蝉膏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小团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先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龙苑报春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雨前 今福建建欧东 绿茶饼/散茶

  上品龙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细色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散茶

  建安石崖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清风使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银线水芽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散茶

  耐重儿 今福建建欧 茶膏团

  生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水拣茶 今福建建欧 绿茶饼

  福州腊面茶 今福建福州 绿茶饼

  福州玉津 今福建福州 绿茶饼

  方山茶 今福建福州 绿茶饼

  方山露芽 今福建福州 绿茶饼

  漳州蜡茶 今福建漳州 绿茶饼

  古雷茶 今福建漳浦 绿茶饼

  啖山茶 今福建建宁 绿茶饼

  骨子 今福建南平 绿茶饼

  玉泉茶 今福建长汀 绿茶饼

  延平半岩茶 今福建武夷山 绿茶饼/散茶

  麦颗 今福建建欧,

  四川都江堰市 绿茶饼/散茶

  邛州茶 今四川邛崃 绿茶饼

  沙坪茶 今四川都江堰市 绿茶饼

  月兔茶 今重庆彭水,黔江 绿茶饼

  都濡高株 今重庆彭水,黔江 绿茶饼

  宾化茶 今重庆南川 绿茶饼

  夔州真香茶 今重庆巫溪 绿茶饼

  多波茶 今重庆石柱 绿茶饼

  多陵茶 今重庆石柱 绿茶饼

  白马茶 今重庆武隆 绿茶饼

  狼猱山茶 今重庆 绿茶饼

  水南茶 今重庆合川 绿茶饼

  罗村茶 今四川广元 绿茶饼

  兽目茶 今四川江油 绿茶饼

  赵坡茶 今四川广汉 绿茶饼

  扬村茶 今四川什邡 绿茶饼

  石花茶 今四川彭县 绿茶饼

  仙岩茶 今四川彭县 绿茶饼

  堋口茶 今四川彭县 绿茶饼

  蝉翼 今四川温江/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片甲 今四川温江/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雅山茶 今四川温江/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鸟嘴 今四川温江/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雀舌 今四川温江/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味江茶 今四川都江堰一带 绿散茶

  纳溪梅岭茶 今四川兴文 绿散茶

  峨眉白芽 今四川峨眉山 绿散茶

  峨眉雪芽 今四川峨眉山 绿散茶

  火井茶 今四川邛崃 绿散茶

  蒙顶籛茶 今四川雅安 绿散茶

  蒙顶路镌茶 今四川雅安 绿散茶

  蒙顶鹰嘴茶

  (白茶) 今四川雅安 绿散茶

  蒙顶石花 今四川雅安 绿散茶

  蒙顶井冬芽 今四川雅安 绿散茶

  蒙顶压膏露芽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蒙顶压膏谷芽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蒙顶紫笋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蒙顶研膏茶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蒙顶茶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蒙山茶)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

  合州水南 今四川合川 绿饼茶/散茶

  涪州三般茶 今四川涪陵 绿饼茶

  火番茶 今四川邛崃 绿饼茶

  圣杨花 今四川雅安 绿饼茶/散茶

  泸州茶 今四川泸州 绿饼茶/散茶

  径山茶 今浙江余杭 绿饼茶/散茶

  径山雨前茶 今浙江余杭 绿散茶

  白云茶 今浙江杭州 绿散茶

  香林茶 今浙江杭州 绿散茶

  宝云茶 今浙江杭州 绿散茶

  垂云茶 今浙江杭州 绿散茶

  顾渚紫笋 今浙江湖州 绿散茶

  湖州紫笋 今浙江湖州 绿散茶

  吴兴紫笋 今浙江湖州 绿散茶

  龙井茶 今浙江杭州 绿饼茶/散茶

  黄岭山茶 今浙江临安 绿饼茶

  天笕岭茶 今浙江诸暨 绿饼茶

  天台茶 今浙江天台 绿饼茶

  天台云雾 今浙江杭州 绿饼茶/散茶

  宁海茶 今浙江宁海 绿饼茶

  举岩茶 今浙江金华 绿饼茶

  婺州方茶 今浙江金华 绿饼茶

  紫高山茶 今浙江黄岩 绿饼茶

  白马山茶 今浙江仙居 绿饼茶

  延峰茶 今浙江临海 绿饼茶

  小溪茶 今浙江天台 绿饼茶

  魏岭茶 今浙江天台 绿饼茶

  紫凝茶 今浙江天台 绿饼茶

  雁荡茶 今浙江乐清 绿饼茶

  龙涎茶 今浙江乐清 绿饼茶

  细坑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焙坑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大昆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小昆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嵊县鹿苑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紫岩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胡山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瀑布岭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真如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五龙茶 今浙江嵊州 绿饼茶

  丁坑茶 今浙江绍兴 绿饼茶

  茗山茶 今浙江萧山 绿饼茶

  瑞龙茶 今浙江绍兴 绿饼茶

  卧龙茶 今浙江绍兴 绿饼茶

  花坞茶 今浙江绍兴 绿饼茶

  日铸雪芽 今浙江绍兴 绿饼茶/散茶

  瀑布仙茗 今浙江余姚 绿饼茶

  天尊岩茶 今浙江桐庐 绿饼茶

  建德乌龙茶 今浙江建德 绿饼茶/散茶

  鸠坑茶 今浙江淳安 绿饼茶

  西庵茶 今浙江富阳 绿饼茶

  龙坡山子茶 今浙江湖州 绿饼茶

  草茶 今江西/江苏 绿饼茶/散茶

  云山茶 今湖南武冈 绿散茶

  衡山茶 今湖南衡山 绿饼茶

  鼎州芽茶 今湖南常德 绿饼茶

  小方茶 今湖南安化 绿饼茶

  大方茶 今湖南安化 绿饼茶

  绿芽茶 今湖南安化 绿饼茶/散茶

  双上茶 今湖南安化 绿饼茶

  小卷生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开卷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开胜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小巴陵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大巴陵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黄翎毛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岳州黄翎毛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邕湖含膏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岳阳含膏冷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

  金茗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

  片金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

  岳麓茶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

  潭州茶末 今湖南长沙 绿末茶

  独行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

  灵茶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

  长沙石楠 今湖南长沙 绿饼茶/散茶

  月团 今湖南长沙/陕西洋州 绿饼茶

  白鹤茶 今湖南岳阳 绿饼茶/散茶

  草子 今湖南/湖北/广西 绿散茶

  杨树 今湖南长沙 绿散茶

  雨前 今湖南长沙 绿散茶

  雨后 今湖南长沙 绿散茶

  焦溪茶 今江西南康 绿散茶

  窝坑茶 今江西南康 绿散茶

  云居茶 今江西南康 绿散茶

  泥片 今江西赣州 绿散茶

  虔州斺茶 今江西宁都 绿散茶

  双港茶 今江西铅山 绿饼茶

  谢源茶 今江西婺源 绿饼茶

  庆合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运合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禄合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福合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嫩蕊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仙芝 今江西上饶/

  安徽贵池等地 绿饼茶

  金片 今江西宜春 绿饼茶

  绿英 今江西宜春 绿饼茶

  临江玉津茶 今江西樟树 绿饼茶

  黄蘖茶 今江西宜丰 绿散茶

  紫源茶 今江西高安 绿饼茶

  庐山云雾 今江西庐山 绿散茶

  双井白芽 今江西修水 绿散茶

  双井鹰爪 今江西修水 绿散茶

  黄龙茶 今江西南昌 绿饼茶

  筠州紫源茶 今江西高安/宜丰 绿饼茶/散茶

  周山茶 今江西铅山 绿饼茶

  白水团茶 今江西铅山 绿饼茶

  小龙凤团茶 今江西铅山 绿饼茶

  九龙团茶 今江西安远 绿饼茶

  龙团/九龙茶 今江西安远 绿饼茶

  仙人掌茶 今湖北当阳 绿饼茶

  巴东真香 今湖北巴东/重庆奉节 绿饼茶

  蕲州团黄 今湖北蕲春等县 绿饼茶

  两府茶 今湖北武汉武昌 绿饼茶

  宝山茶 今湖北武汉武昌 绿饼茶

  双胜茶 今湖北武汉武昌 绿饼茶

  进宝茶 今湖北武汉武昌 绿饼茶

  鄂州团黄 今湖北赤壁/崇阳 绿饼茶

  大拓枕茶 今湖北江陵 绿饼茶

  荆州碧涧茶 今湖北江陵 绿散茶

  茱萸 今湖北宜昌一带 绿饼茶

  明月 今湖北宜昌一带 绿饼茶

  碧涧 今湖北宜昌一带 绿饼茶

  紫花芽茶 今湖北宜昌 绿饼茶

  清口茶 今湖北秭归 绿饼茶

  归州白茶 今湖北秭归 绿饼茶

  龙芽 今安徽六安 绿饼茶

  广德芽茶 今安徽广德 绿饼茶

  胜金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耒泉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华英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早春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紫霞茶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白乐金芽 今安徽歙县 绿饼茶

  池源茶 今安徽贵池 绿饼茶

  闵坑茶 今安徽青阳 绿饼茶

  鸦山茶 今安徽宣城 绿饼茶

  龙溪茶 今安徽舒城 绿散茶

  庐州开火新茶 今安徽舒城 绿饼茶

  太湖茶 今安徽太湖 绿散茶

  舒州开火茶 今安徽太湖 绿饼茶

  天柱茶 今安徽岳西 绿饼茶

  霍山黄芽 今安徽霍山 绿饼茶/散茶

  虎丘茶 今江苏苏州 绿饼茶

  洞庭山茶 今江苏苏州 绿饼茶

  水月茶 今江苏苏州 绿饼茶

  蜀冈茶 今江苏扬州 绿饼茶

  禅智寺茶 今江苏扬州 绿饼茶

  阳羡紫笋 今江苏宜兴 绿饼茶

  常州紫笋 今江苏常州 绿饼茶

  义兴紫笋 今江苏常州 绿饼茶

  都茗茶 今广西上林 绿饼茶/散茶

  容州竹茶 今广西北流 绿饼茶

  古县茶 今广西桂林 绿饼茶

  修仁茶 今广西鹿寨/荔浦 绿饼茶

  吕仙茶 今广西灵川 绿饼茶

  吕岩茶 今广西灵川 绿饼茶

  灵川玉津 今广西灵川 绿饼茶

  城固团茶 今陕西城固 绿饼茶

  西县团茶 今陕西南郑 绿饼茶

  信阳茶 今河南信阳 绿饼茶

  浅山簿侧茶 今河南光山 绿饼茶

  东首茶 今河南光山 绿饼茶

  高树茶 今贵州务川 绿饼茶

  鹦鹉茶 今贵州思南 绿饼茶

  生黄茶 今贵州遵义 绿饼茶

  普洱茶 今云南思茅/西双版纳 绿饼茶

  普茶 今云南思茅/西双版纳 绿饼茶

  五果茶 今云南昆明 绿饼茶

  韶州生黄茶 今广东曲江 绿饼茶

  春紫笋茶 今广东封开 绿饼茶

  夏紫笋茶 今广东封开 绿饼茶

  罗浮茶 今广东博罗 绿饼茶/散茶

  西樵山茶 今广东南海 绿饼茶

  天子茶 今广东罗定 绿饼茶

  凤山茶 今广东潮阳 绿饼茶/散茶

  资料来源:古典史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着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着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清末,中国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资料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身为华人您觉得自傲吧!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概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文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苦丁茶的别名 8 来源 9 植物形态 10 采制 11 性状 12 化学成分 13 性味 14 功能主治 附: 1 用到中药苦丁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苦丁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苦丁茶 1 拼音

kǔ dīng chá

2 英文参考

Broadleaf Holly Leaf

3 概述

苦丁茶

4 中文名

苦丁茶

5 拉丁名

Folium llicis Latifoliae

6 英文名

Broadleaf Holly Leaf

7 苦丁茶的别名

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

8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大叶冬青llex latifolia Thunb的叶。

9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5m。树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浅裂,枝条粗大,平滑,新条有棱角。叶革质而厚,螺旋状互生,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锐尖,或稍圆,基部钝,边缘有疏齿,上面光泽,下面主脉突起。聚伞花序,多数密集在上部叶腋;雄花序1~3朵,雌花序则仅有1花;苞片卵形,多数;萼4裂,裂片卵形,有缘毛,黄绿色;花瓣4,椭圆形,基部愈合,长为花萼的3倍;雄花有雄蕊4,较花瓣长,花丝直形,花药卵形,中央有退化了房,两性共强雄蕊与花瓣等长,子房球状卵形。核果球形,成熟后红色,有残留花柱;分核4颗,有3棱。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竹林、灌木丛中。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

10 采制

全年可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11 性状

叶呈卵状长圆形,革质,不皱缩,有的纵向微卷曲,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味微苦。

12 化学成分

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醇(lupeol)、蒲公英萜醇(taraxerol)等。

13 性味

性大寒,味苦、甘。

14 功能主治

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

用到中药苦丁茶的方剂 源吉林甘和茶

96g桑叶145g淡竹叶193g广藿香289g苦丁茶72g水翁花72g荷叶289g川木通96g栀子

甘和茶

6g紫苏叶56g荆芥56g柴胡56g青蒿56g苦丁茶38g神曲(炒)38g桔梗38g麦芽(炒)30

杜仲双降袋泡剂

WS3B232497处方:杜仲叶700g苦丁茶300g制法:以上二味,取苦丁茶适量粉碎成粗粉

消痰噙化丸

uàwán《玉案》卷三:方名:消痰噙化丸组成:苦丁茶5钱,孩儿茶5钱,牛黄4钱,天花粉3钱,川贝母

翘荷汤

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

更多用到中药苦丁茶的方剂

用到中药苦丁茶的中成药 源吉林甘和茶

96g桑叶145g淡竹叶193g广藿香289g苦丁茶72g水翁花72g荷叶289g川木通96g栀子

甘和茶

6g紫苏叶56g荆芥56g柴胡56g青蒿56g苦丁茶38g神曲(炒)38g桔梗38g麦芽(炒)30

杜仲双降袋泡剂

WS3B232497处方:杜仲叶700g苦丁茶300g制法:以上二味,取苦丁茶适量粉碎成粗粉

鹅毛管眼药

、石菖蒲、茯苓、银花、连翘、甘草、玄参、枳壳、苦丁茶、枸杞子、木贼草、望月砂。功效:清火明目,消肿

更多用到中药苦丁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苦丁茶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耳

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苦丁茶鲜菊叶金银花生绿豆皮川贝母鲜荷叶梗益元散某(女

《邵兰荪医案》:[卷一]暑

(钱半)川朴(一钱)省头草(三钱)条芩(钱半)苦丁茶(钱半)通草(钱半)蔻壳(钱半)滑石(四钱)介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头痛

头痛左齿痛。连翘薄荷羚羊角夏枯草花黑栀皮鲜菊叶苦丁茶干荷叶边某高年气血皆虚。新凉上受。经脉不和。脑

《叶天士医案精华》:五窍

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苦丁茶鲜菊叶金银花生绿豆皮川贝母鲜荷叶梗益元散因大声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