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发热恶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发热恶寒简介,第1张

发热恶寒为症状名。即发热怕冷。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系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寒,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太阳表证的主要征象,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之一。《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参见发热:发热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详见百科词条:发热恶寒 [ 最后修订于2016/1/27 16:18:07 共5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可治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肺热喘咳证。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用,如石膏川芎汤(《云歧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类要》)。取本品清泻胃热,配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景岳全书》)。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如九一散(《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纸膏(《景岳全书》);用治湿疮肿痒,可配黄柏研末外掺,如石黄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外台秘要》)。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

2.《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3.《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含量不少于95%。

2.药理作用:生石膏退热的动物实验,结论不甚一致。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心及兔心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石膏有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家兔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石膏使之振幅增大,大计量则紧张度降低,振幅减小;石膏在Hands液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液能使烧伤大鼠降低了的T细胞数、淋转百分率、淋转CPM值显著恢复;石膏有缩短血凝时间、利尿、增加胆汁排泄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的经验,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有良效;据报道,用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0g,研末,水煎多次分服,治疗发热病200例,有效181例(新中医,1980,6:28);用白虎加桂枝汤等治疗重症成人期特应性皮炎10例,服药1—3个月,均获显效(1991,4:42);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划痕症42例,获显著效果(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79);用竹叶石膏汤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4例,均治愈(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6:52);另可用石膏等治疗糖尿病、麻风病神经痛、乙型脑炎、流感及外科炎症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症状 5 辨证分析 6 治法 7 方药治疗 8 关于破伤风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破伤风·阴虚邪留证 1 拼音

pò shāng fēng ·yīn xū xié liú zhèng

2 英文参考

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4 症状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患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 辨证分析

正邪剧争,风毒受挫,正气亦伤,阴血亏耗,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象。

6 治法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治宜补血养阴,疏通经络。

7 方药治疗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可用四物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8 关于破伤风

破伤风 (tetanus[2])为病名[3][4]。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称金疮痉[4]、伤痉、金疮中风痉[3]。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1]。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本病西医亦叫破伤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胃阴虚的方剂 2 治疗脾胃阴虚的中成药 3 脾胃阴虚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脾胃阴虚 1 拼音

pí wèi yīn xū

2 英文参考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脾胃阴虚为病机, 胃阴虚和脾阴虚的综合病机[1]。指脾胃阴液不足,失其濡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2] 。脾与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营养的生化,故胃阴虚常引致脾阴亦虚,出现脾胃阴虚[1]。

参见胃阴虚、脾阴虚:

胃阴虚又称胃阴不足[3]。见《类证治裁·脾胃》。即胃的阴液不足所表现的症候[4]。指胃中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胃气不降,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2]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胃热、胃火炽盛,或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所致[4][3]。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吞咽不利、口干唇燥喜饮、嘈杂、食后胸膈痞阻、大便干结,甚则干呕呃逆、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4]。治宜滋养胃阴[4]。《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注:此阴指胃阴而言)。”《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麦冬、川斛、桑叶、茯神、蔗浆”等药均可选用。

脾阴虚指脾阴亏虚,失于濡养,散精不足,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2]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5]。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5]。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5]。

4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方为方名,即《医方考》卷三之滋阴八味丸。又名知柏八味丸、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卷一)。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的主要成分为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知柏地黄丸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浓缩丸)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方 [ 最后修订于2017/6/3 10:41:56 共911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