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术的起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阴阳术的起源?,第1张

阴阳术的起源  阴阳道(日文:おんみょうどう)源自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成富有特色的一门自然科学与咒术系统,成为日本神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日本法术的]代名词。

史实上的阴阳道,以“天文”“历法”“漏刻”等为正职,而并行“占卜”“追傩”等事。同时身负科学家与方技师的身份。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往往讹传为法术的使用者。以安倍晴明‘占事略决’的“十二神将”为例,其所指的是中国六壬法中配合“黄道十二宫”十二月将所需的神将,乃是作为占卜推算之用,民间却将之讹传为晴明所使役的十二式神。时至今日,虽因梦枕貘‘阴阳师’一书的畅销,而令阴阳道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民众对阴阳道的正确认知却尚待加强。

而奉行阴阳道的术师,称之为阴阳师。

阴阳术发源于中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总结了当时大部分前人知识形成的学科,不过这人叫什么我就无从得知了。我国现在的阴阳术已经不是当日我们所了解的了,因为很多的阴阳术知识都已经被划分在别的支派里,如风水、五行、占梦等。

但是最早用上阴阳术的知识的学科是中国的占侯术。简单点理解日本阴阳术的所用的占卜法在中国的占卜学上就是占候术。但是它们之间又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我们术者一派而言,占候术和阴阳术是很值得学的,因为它们之中所含有的综合术派成分十分之多。如果有些初学者把占候术简单地理解为占卜,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反而更像它原来的本意。占卜是对以后的事物通过一定得规律手法而进行认知的过程的总称。而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占卜法绝大部分就是当日占候术的分支, 好像占梦术,占星术、先天演卦、紫薇斗数等我们现在常用的占卜法就是。它们就是在历史的过程中慢慢地在占候术里被划分出来独立成系的。可以说, 占候术我们所知道最早也是最根本的占卜法,它开始的年代以中国古籍里所描写,大概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前的时代。然而整体的部分被划分出来也就预示者整体自己所有的范围变小的事实。占候术在明、清朝时已经变的十分之渺小, 在当时纪晓岚先生所编辑的《四库全书》中对占候术书籍的收录几乎是术学类之少的一派了。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去学占候的人也实在是为数不多这一事实。而且在那时候占候术的定义已经从原本的“占示万物变化之理中的隐义”转变为它的字面义“占卜气候变化的寓意”。

阴阳术的占理就是建立在占候术里“万物的显象和五行之气的内部联系,体现世间一切。”这个理念之上。所以大至日食、地震、台风等,小至梦境、受惊、风吹尘动都可以用以占卜的! 这也解析了为何我们看到日本的阴阳师总好像什么占卜法都用的原因。 但是在中国的占候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却失传了。这在日本的阴阳术也差不多有同样的现象, 而且相方遗失的几乎是同一部分的知识,那就是阴阳术和占候术的中心点:“天文术”。如果我没记错,中国的天文术占候法总结于战国时代而到汉代时失传。

司马迁,汉代人,被后世称之为“太史公”而传颂后世的人。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被处以宫刑的男人就是中国占候术天文术派最后的传人,因为这是他们家学(家传的学艺,一般情况下是只传长男)。

而 在日本,阴阳术一直是贺茂家掌管的技术,但是到了平安时代,却被一分为三。这是由于两个人所造成的,那就是贺茂忠行和安培晴明这对师徒,那也是后来天文术变成土御门家家学的由来(贺茂家保留下的是历计术)。可惜的是在安土桃山时代的那次变革和武士对阴阳师的迫害(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是信基督教的)。阴阳道便不可避免地向民间流演开去。现在还残存着的阴阳道仪式,绝大部分都是在那个时期传入民间、经过"变质处理"的东西。

阴阳术中包括占卜、方违、反闭、秘术、式神等有好多,但是一时间写不完。反闭就是用术时所用的步法和身法;抚物就是用以消灾的替身;式神,这就不用介绍了。但是学阴阳术, 最先要学的不是这些, 而是阴阳五行之理, 因为阴阳五行的变化是阴阳术的一切基本。

《礼记》礼运诗解5真礼遍在

题文诗:

情生阴阳,万物有情,情通天地,圣人作则:

天地为本,故物可举;阴阳为端,情通阴阳,

可睹人情;四时为柄,随时无失,农事可劝;

日星为纪,敬授民时,故业可别;月以为量,

因材施教,故功有艺;鬼神为徒,综核名实,

故事有守;五行为质,故事可复,终则复始,

能始能终;礼义为器,事行有考,行必有成;

人情为田,人以为奥,四灵为畜,饮食有由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龙以为畜,鱼鲔不淰:

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

龟以为畜,人情不失先王有事,秉执蓍龟,

陈列祭祀,祀地埋牲,宣祝嘏辞,设制立度,

国之有礼,官之有御,百事有职,礼行有序

礼不达下,先王患之:飨帝于郊,以定天位:

祀社於国,以列地利:禘于祖庙,教民仁爱:

旅祭山川,以傧鬼神:祭祀五祇,所以本事

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前巫後史,

卜蓍瞽侑,皆在左右,中心无为,以守至正

礼行于郊,百神受职;礼行於社,百货可极;

行於祖庙,孝慈服焉;行於五祀,正法则焉;

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脩礼藏,真情遍在

正文:

(孔子家语)圣人作则,(作为则法)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天地为本则万物苞在於其中)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阴阳之为情始)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四时各有事故事可得而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日以纪昼星以纪夜故事可得而分别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有度量以成四时犹功业各有分理也艺犹理)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鬼神不相干各有守)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五行终则复始故事可修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考成)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四灵鸟兽之长四灵为畜则饮食可用),故饮食有由也。

(礼记)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郑玄注: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此言兼气生之效也。别,彼列反。被,皮义反,徐法义反。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天地以至於五行,其制作所取象也。礼义人情,其政治也。四灵者,其徵报也。此则《春秋》始於元,终於麟,包之矣。吕氏说《月令》而谓之“春秋”,事类相近焉。量,犹分也。鬼神,谓山川也,山川助地通气之象也。器,所以操事。田,人所捊治也。礼之位,宾主象天地,介僎象阴阳,四面之位象四时,三宾象三光,夫妇象日月,亦是也。柄,本又作枋,兵命反。量音亮,下同。畜,许六反,下同。治,直吏反。麟,艮人反。近,附近之近。操,七刀反。桴,薄侯反,徐音普沟反。介僎,上音界,下音遵。

[疏]“ 故人”至“为畜”。正义曰:此一节以前文论人禀天地五行气性而生,此以下论禀气性之有效验,各依文解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者,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故云“天地之心也”。王肃云:“人於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也。“五行之端也”者,端,犹首也。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王云:“端,始。”用五行者也。“食味”者,人既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故有此下之事也。五行各有味,人则并食之。“别声”者,五行各有声,人则含之,皆有分别也。“被色”者,五行各有色,人则被之以生也。被色,谓人含带五色而生者也。五行有此三种,最为彰著,而人皆禀之以生,故为五行之端者也。然味言“食”,声言“别”,色言“被”,各别,随义为言也。注“此言兼气性之效也”。正义曰:此并是五行彰著之事,而人气性有之,故云“兼气性之效也”。然前注“五行秀气”,亦言“兼此气性纯”,而此云“气性效”者,前明之始,此明之末,以末故云“效”。效,犹验实也,即五味五声五色,是其效也。“故圣”至“为畜”。“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则,法也。本,根本也。人既是天地之心,又带五色、五行、五味,故圣人作法,必用天地为根本也。祭帝於郊,祭社於国,是用天地为本也。然则自此至“四灵以为畜”,凡十句,分为三重;此至“五行以为质”七句,明圣人制教所法象也;又自“礼义”、“人情”二句,明圣人为治政之时事也;又“四灵”一句,明徵报之功也。“以阴阳为端”者,端,犹首也。用天地为根本,又自阴阳为端首也。犹如剑戟以近柄处为根本,以锋杪为端首也。圣人制法,左右法阴阳,及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法阴阳为端首也。“以四时为柄”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是法四时为柄也。剑戟须柄而用之,圣人为教象,须法四时而通也。“以日星为纪”者,纪,纲纪也。日行有次度,星有四方,列宿分部昏明,敬授民时,是法日星为纲纪也。“月以为量”者,量,犹分限也。天之运行,每三十日为一月,而圣人制教,亦随人之才分,是法月为教之限量也。“鬼神以为徒”者,鬼神,谓山川鬼神,助地以通气,是以为地之徒属,圣王象之,树立群臣,助已以施教,为已徒属也。“五行以为质”者,质,体也。五行循回不停,周而复始,圣人为教,亦循还复始,是法五行为体也。“礼义以为器”者,此以下二句,明圣人为治政时事也。上既有法象为先,故可执礼义为器用,如农夫之执耒耜也。“人情以为田”者,礼义以为器,可耕於人情。人情得礼义之耕,如田得耒耜之耕也。“四灵以为畜”者,此一句明徵报也。圣人既法象天地,用礼义耕人情,故获天地应以徵报也。四灵并至,圣人畜之,如人养牛马为畜。然“自天地为本”至此凡十句,上四句皆以“以”字在於事上,从“月以为量”以下六句,“以”字置於事下者,上明天道,事远,故“以”字在事上,连於天也;后明地道,事近,故“以”字居下,欲连於人。按前经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备论四者,此经云“天秉阳”,覆说天有日星;次经云“地秉阴”,地有四时,并有月也;次经云五行之动,覆说五行也,於前天地阴阳鬼神五行之中,唯说天地与五行,举其大者。此经总覆前事,故云“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皆覆说前事,“礼义以为器”,覆说上“舍礼何以哉”。“人情以为田”,覆说上人情也。“四灵以为畜”一句,论若行以前诸事,施之得所,则四灵报应也。注“天地”至“是也”。正义曰:“天地以至於五行,制作所取象也”者,天地阴阳四时日星月量鬼神五行等,皆外物,非人所行,故云“所取象也”,谓圣人所法象以为教也。云“礼义人情,其政治也”者,此是人亲自行,故云“其政治”,谓圣人行之为政,以治天下也。云“此则《春秋》始於元,终于麟,包之矣”者,言此一经初以天地为本,终以四灵为畜,是当《春秋》始於元年,终於获麟也。“包之”者,谓《春秋》元年以后,获麟以前,包笼此天地阴阳四时星辰日月之等。按《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为五始。元者,气之始,则天地也。春者,四时之始,则四时也。王者,政教之始,则礼义也。正月者,十二月之始,则月以为量也。公即位者,即一国之始,亦礼义也。熊氏云:“《春秋》书‘郊祭天’,是天也。书‘地震’,是地也。书‘冬无冰’,是阳也。书‘大雨雹’,是阴也。书‘春夏秋冬’,是四时也,又四时阴阳也。隐元年,‘公子益师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春秋》记事皆书‘日’,是日也。庄七年,‘恒星不见’,是星也。《春秋》记事皆有‘月’,是月也。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是鬼神也。桓二年,‘取郜大鼎’,是金也。成十六年,‘雨木冰’,是木也。桓元年秋,‘大水’,是水也。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是火也。庄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是土也。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也。《春秋》得礼则褒,失礼则贬,是礼义也。恒元年,‘公即位’,先君被弑而行即位,安忍其丧?其情恶也。庄元年不书‘即位’,文姜出,不忍行即位之礼,其情善也,此是人情也。哀十四年,‘西狩获麟’,是四灵为畜也。”云“吕氏说《月令》而谓之“春秋”,事类相近焉”者,吕氏,谓吕不韦也。说十二月之令,谓为《吕氏春秋》,事之伦类,与孔子所脩《春秋》相随近焉。《月令》亦载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五行、礼义之属,故云“相近”也。云“器所以操事”者,操,执也,谓操执所为之事,若手秉耒耜耕田之事,手操执之。云“田人所捊治也”者,捊,谓以手捊聚,即耕种耘锄也,即上“污尊而抔饮”之类也。云“礼之位”至“三光”,是《乡饮酒义》文。宾於西北象天,主於东南象地。介是宾副,坐於西南,象天严凝之气,始於西南;僎是主人之观礼者,坐於东北,象阳气之始:是介、僎象阴阳。主人在阼阶西面,宾在户西南面,介在西阶东面,僎在房户之间南面,以四者位殊,故为“四面之位象四时”。云“三宾”者,众宾三人,在正宾西南面,是为“三宾”也。《礼器》云“君在阼,夫人在房”,象日月也。云“亦是也”者,以礼之取象,其数非一,以无正文,故取此义而明之,故云“亦是”,言亦是法象之义也。

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郑玄注: “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物,天地所养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情以阴阳通也。睹,丁古反。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事以四时成。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事以日与星为侯,与作有次第。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艺,犹才也。十二月各有分,犹人之才各有所长也。艺或为倪。倪,五计反,视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山川守职不移。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事下竟,复由上始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考,成也,器利则事成。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奥,犹主也,田无主则荒。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由,用也。四灵与羞物为群。

 [疏]“ 以天”至“由也”。正义曰:此一节覆明前经诸事,若行诸事,治理皆应,则万事得成也。以天地为本,故万物可举也。天地生养万物,今本天地而为政教,故万物可举而兴也。“以阴阳为端,故人情可睹也”,人情与阴阳相通,今法阴阳为教,故人情无隐,所以可睹见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生长收藏,随时无失,故民不假督励,而事自劝成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列,犹次第也。日中星鸟,敬授民时,无失早晚,故民事有次第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艺,犹才也。十二月限分,犹人才各有所长,圣人随人才而教之,则人竭其才之所长而为功,故云“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山川鬼神,各有分职不移,今为教引鬼神为徒属,则事无失业,故云“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五行周而复始,运回无穷,为教法则此,则事必不绝,故云“可复”,复,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考,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治国用礼义为器,是器之利者,故所治之事,行必有成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上“人”是人民,下“人”是圣人。奥,主也。田无主则荒废,故用人为主。今以人情为田,用圣人以为田主,则人情不荒废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由,用也。灵是众物之长,长既至为圣人所畜,则其属并随其长而至,得以充庖厨,是“饮食有用也”。注“情以阴阳通也”。正义曰:按《易·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是万物之情,因阴阳而通也。注“事下竟,复由上始也”。正义曰:五行相次,终而复始,凡所营为之事,亦终而复始,故云“事下竟,复由上始也”,谓事於下终未竟了,更复从上而始也。注“考成”至“事成”。正义曰:考,成也,《释诂》文。《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器利则事成也。

(孔子家语)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谂潜藏也)凤以为畜,而鸟不獝(<羽氐>);麟以为畜,而兽不狘(<犭越>);(<羽氐><犭越>飞走之貌也.<羽氐>况必反<犭越>况越反)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於蓍龟人情不失也)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瘗谓祭祀之瘗缯谓若增封太山宣谓播宣扬之.瘗於列反缯慈陵反嘏举下反)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御,(治也)职有序。

(礼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郑玄注: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淰之言闪也。獝、狨,飞走之貌也。失,犹去也。龟,北方之灵,信则至矣。鲔,于轨反,鱼名。淰音审,徐舒冉反。矞,字又作獝,况必反。狘,况越反。闪,失冉反。

[疏] “何谓”至“不失”。正义曰:此一经以上有四灵之文,更复解四灵之事,故记人假问答以明四灵也。“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者,问答四灵名也。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於他物,故谓之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解饮食有由之义也。淰,水中惊走也。鱼鲔,从龙者,龙既来为人之畜,故其属见人不淰然惊走也。“凤以为畜,故鸟不獝”,獝,惊飞也。鸟从凤来,凤既来为人之畜,故其属见人不獝然惊飞也。“麟以为畜,故兽不狘”,狘,惊走也。兽,从麟者,麟既来为人之畜,故其属见人不狘然惊走也。“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以龟知人情,龟既来应人,知人情善恶,故人各守其行,其情不失也。然上三灵皆言其长来而族至,则此应云“龟以为畜,而甲族驯狎”,今独云“其感信而至”者,与上三族相互也。此言感信,则上亦感仁义礼而至也。但因龟是知人情之易见者,故就龟而言耳。又初陈四灵,麟在初者,孔子获麟,记者,随时所见为先也。后列以龙为首,依四方之旧次也。注“淰之”至“至矣”。正义曰:读淰为闪者,淰是水中之形状,故字从水。闪是忽有忽无,故字从门中人也。人在门,或见或不见。獝见飞而獝起,狘是狘然惊走,故云獝、狘,飞走之貌也。云“龟,北方之灵,信则至矣”者,按《月令》冬云“其虫介”,注云:“龟鳖之属。”则龟为水虫,水主信,故信则至。知水主信者,《易·乾凿度》云:“阳气合闭信之类。”故北方水为信。水既为信,则土为知也,故《乾凿度》云:“四时之义,皆法中央。”中央土者,可以兼四方之行,知之决也,是土为知。但水、土二行俱有信、知,故《乐纬》云:“宫致凤皇身信,羽致幽昌身知。”又《中庸》注云:“水神则信,土神则知。”是土、水俱有信。知龟属北方水,《大戴礼》及《乐纬》云:“介虫三百六十,龟为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长。毛虫三百六十,麟为长。”按《月令》“春,其虫麟”,则龙属东方木也。“夏,其虫羽”,则凤属南方火也。“秋,其虫毛”,则麟属西方金也。按《异义》:“说《左氏》者以昭二十九年传云:水官不脩,故龙不至。以水生木,故为脩母致子之说。故服虔注‘获麟’云:‘麟,中央土兽,土为信。信,礼之子,脩其母,致其子,视明礼脩而麟至,思睿信立而白虎扰,言从父成而神龟在沼,听聪知正则名川出龙,貌恭性仁则凤皇来仪。’又《毛诗传》云:‘麟信而应礼。’又云:‘驺虞,义兽,有至信之德则应之。’皆为以脩母致子之义也。”若郑康成之说,则异於此,脩当方之事,则当方之物来应。故《异义》:“《公羊》说哀十四年获麟,此受命之端,周亡失天下之异。《左氏》说麟是中央轩辕大角兽,孔子脩《春秋》者,札脩以致其子,故麟来为孔子瑞。陈钦说:麟,西方毛虫,孔子作《春秋》有立言,西方兑,兑为口,故麟来。许慎谨按:公议郎尹更始、待诏刘更生等议石渠,以为吉凶不并,瑞灾不兼。今麟为周亡天下之异,则不得为瑞,以应孔子至,玄之暗也。”《洪范》五事,二曰言。言作从,从作乂。乂,治也。言於五行属金。孔子时,周道衰亡,已有圣德,无所施用,作《春秋》以见志,其言少从,以为天下法,故应以金兽性仁之瑞,贱者获之,则知将有庶人受命而行之。受命之徵已见,则於周将亡,事势然也。兴者为‘立言’之说密也。“如郑此说,从陈钦之义,以孔子有立言之教,故致其方毛虫。熊氏申郑义云:“若人臣官脩,则脩母致子之应,《左氏》之说是也,若人君脩其方,则当方来应。孔子脩《春秋》为素王法以立言,故西方毛虫来应,未知然否,且具录焉。或以脩母致子,康成所以不用也。故《异义》:“《公羊》说麟,木精,《左氏》说麟,中央轩辕大角之兽,陈钦说麟是西方毛虫。许慎谨按:《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郑驳云:“古者圣贤言事亦有效,三者取象天地人,四者取象四时,五者取象五行。今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是则当四时明矣。虎不在灵中,空言西方虎者,麟中央得,则无近诬乎?”如郑此言,是麟非土精,无脩母致子之义也。四灵配四方,如上所说,若其取象,理有多途,虎虽属西方,以其浅毛,得属中央土也。故《月令》“中央土,其虫倮。”注云“虎豹之属恒浅毛,又於阴阳虎属寅”是也。麟属东方,取其性仁,则属木也,故《公羊》说“麟者,木精”。郑云:“金九以木八为妻,金性义,木性仁。得阳气,性似父,得阴气,性似母。麟,毛虫,得木八之气而性仁。”《鹖冠子》云:“麟,北方玄枵之兽。”是取象不一也。凤属南方,亦属中央,故《乐纬》云“官致凤皇”是也,龟属北方,亦属东方,《五行传》云“一曰貌,时有龟孽”是也。龙属东方,亦属天,《五行传》云“皇之不极,则有龙蛇之孽”是也。《五行传》又云:“二曰言,时则有介虫之孽;三曰视,时则有倮虫之孽。”是取象既多,理非一概。今以烦而无用,故不备言其数也。《释兽》云:“<鹿吝>,麕身,牛尾,一角。”京房《易传》云:“麟,麕身,牛尾,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广雅》云:“麒麟,狼头,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锺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槛槛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故呼为大角之兽也。”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郑玄注 :皆卜筮所造置也。埋牲曰瘗,币帛曰缯。宣犹扬也。缯或作赠。蓍音尸。瘗,於例反,一音於器反。缯,本又作增,同,似仍反,又则登反,又似登反。故先王患礼之不达於下也。患下不信也。

[疏] “故先”至“有序”。正义曰:此一节论上既言龟知人情,故此言卜筮所造置之事,故先王有事,秉蓍龟。龟既知人情,因美龟德也。先王圣人,将有大事,必秉执蓍龟而问吉凶。言蓍者,凡卜皆先筮,故兼言之也。“列祭祀”,自此至“礼有序”,皆秉蓍龟事也。陈列祭祀,谓郊庙以下,皆用卜筮也。“瘗缯”者,瘗,埋也,谓祀地埋牲也。《祭法》云:“瘗埋於泰折,祭地也。”币帛曰缯,缯之言赠也,谓埋告又赠神也。“宣祝嘏辞说”,宣,扬也。祝嘏有旧辞,更宣扬告神也。“设制度”者,谓造宫室城隍车旗之属也。“故国有礼”者,上诸事既并用卜筮,故国家必有其礼也。“官有御”者,国既有礼,故百官各御其事也。“事有职”者,官既有御,故百事各有职主也。“礼有序”者,凡所行礼,皆有次序也。“故先王患礼之不达於下也”。正义曰:此一经为下生文,虽并用卜筮,而民下犹未见信,先王患之,更为下诸事,使达下也。

(孔子家语) 先王患礼之不达於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养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後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於社,而百货可极,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孝慈之道为远近所服焉)礼行於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言礼之宝藏)

(礼记)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郑玄注: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此所以达礼於下也。教民尊神,慎居处也。宗,宗人也。瞽,乐人也。有,四辅也。傧,皇音傧,敬也,旧必信反。朝,直遥反,下同。筮,巿制反。瞽音古。侑音又。

[疏]“ 故宗”至“至正”。正义曰:此一节论上云“礼有序”,故记人因说礼须达下之事。“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者,天子至尊,而犹祭於郊,以行臣礼而事天也,是欲使严上之礼达於下。天高在上,故云“定天位也”,亦即是必本於天也。“祀社於国,所以列地利也”者,天子至尊,而犹自祭社,欲使报恩之礼达於下也。地出财,故云“列地利也”,亦即是命降于社之谓肴地也。“祖庙,所以本仁也”者,王在宗庙,以子礼事尸,是欲使仁义之教达於下也,亦即降于祖庙之谓仁义。“山川,所以傧鬼神也”者,王自祭山川,是欲使傧敬鬼神之教达於下也。傧,敬也,亦即是降於山川之谓兴作也。“五祀,所以本事也”者,王自祭五祀,是欲使本事之教达於下也。五祀是制度,故云“本事也”,亦即是降於五祀之谓制度也。“故宗祝在庙”者,前明因事鬼神,使礼达於下,此明因委於人,使礼达於下也。宗,宗伯也。祝,大祝也。王在宗庙,则委於宗、祝,示不自专以达下也。“三公在朝”者,在朝职事,则委在三公也。“三老在学”者,乞言则受之三老。“王前巫”者,若王吊临,则前委於巫也。“而后史”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不敢为非也。既言“前巫”,故云“后史”也。“卜筮瞽侑,皆在左右”者,卜筮主决疑。瞽是乐人,主和也。侑是四辅,典於规谏者也。示不自专,故并置左右也。“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者,既祭祀尊神及委任得人,故中心无为,以守至正之道也。注“此所”至“辅也”。正义曰:自“祭帝於郊”至“五祀,所以本事”,是祭祀尊神也。自“宗祝在庙”至“皆在左右”,是慎居处也。左辅右弼,前疑后承,皆侑劝人君为善,故以侑为辅。其四辅之义,已具於《文王世子》。

郑玄注:  “故礼行於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於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於五祀,而正法则焉。言信得其礼,则神物与人皆应之。百神,列宿也。百货,金玉之属。应,应对之应。宿音秀。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也。脩犹节也。藏,若其城郭然。藏,如字,徐才浪反。

[疏]“ 故礼”至“藏也”。正义曰:此一节论上文礼既达於下,有功而见徵应。“故礼行於郊,而百神受职焉”者,百神,天之群神也。王郊天备礼,则星辰不忒,故云“受职”。“礼行於社,而百货可极焉”者,王祀社尽礼,则五谷丰稔,金玉露形,尽为国家之用,故云“可极焉”。“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者,王祭庙尽礼,而天下皆服行孝慈也。《诗》云“无思不服”是也。王云:“孝慈之道,为远近所服也。”“礼行於五祀,而正法则焉”者,王祭五祀以礼,而天下法则各得其正也。然前有山川兴作,此不言者,法则之事包之也。“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也”,此经覆说祭在上诸神,是义之脩饰礼之府藏也。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代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现象,乾象天、兑象泽、离象火、震象雷、巽象风、坎象水、艮象山、坤象地。

八卦,见于《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生自太极、两仪、四象中,“四象生八卦”。

它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八卦起源

1、伏羲画八卦于卦台山,后来甘肃天水和河南还有伏羲画卦台

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镇。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

2、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

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

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

3、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

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为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里的月卦等在《归藏》《易经》有残迹。

其后来的论文《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于筮数论,论证四象性大衍筮法在东周占统治地位之前的数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复杂的筮数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阴阳六象本质上是六卦,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长的卜筮历史,抽象阴阳观起源非常古远。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为一派。此后,中医史上名医辈出,学派如林……,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挖掘研究弘扬伏羲古中医药学文化作一探讨交流。敬请同仁斧正指导。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文化的雏形

1、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

太极是由无(元)极衍化而来。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是仰观俯察的顿悟,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也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伏羲是人祖,也是中医药学的始祖,为世景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补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线,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传承性渗透与其所属民族的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和系统。中医学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然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伏羲文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甚至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必须寻求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因。如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伏羲是远古最早用太极阴阳符号来表示描述记载自然界事物特性的人。《卦台山》记:「伏羲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渭南镇西北的卦台山,仰观俯察时,突然从渭河北岸九龙山之阳的龙马洞飞出一匹龙马,身负图案,飞落在分心(姓)石上,伏羲看到后,顿悟出世间之事原来只是阴阳而已。」于是用白点表示阳,黑点表示阴,用阴(--阴爻),阳(—阳爻)符号来区分男女性别,日、月、白、昼,表现宇宙自然、地理、气候、天文、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形态、脏腑、表里等。《周易·系辞上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2、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人与自然运动变化的特定符号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名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内传·系辞上》曰:「阴阳之本,绸温相得……,此所谓太极也。」《朱子语类》曰:「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之万物之根也。」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伏羲以太极、阴阳符号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观察事物动静变化的客观规律。「以阴阳变化来阐释宇宙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切现象,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从元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演绎出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消长、整体观念、运动变化的生命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我国古代易学、中医学、养生、道教、天文、地理等文化领域共同发展的基础理论。

  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

1、阴阳是伏羲古中医学最具代表的理论学说

阴阳是中医学的精髓理论,是辩证法,是方法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代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整体性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 「清阳于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以事物形态而言:活动的、外向的、上升的、阳热的、明亮的属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阴阳的对立统一观应用于中医学而言,则对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者属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者属阴。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帝王世纪》云:「伏羲氏……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妖枉焉」。伏羲尝百药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天水自然地理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天然药苑,天水山川有约600余种中草药,市场流通的常用的约400余种。我国学者张光华指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采摘野果、根茎、花、叶为主要的食物,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感风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种疾病随时发生。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国先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初步总结认识了生长在阴湿和阳坡地带,各种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在治疗手段上,伏羲氏把目光投向砭石,用石头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用以 人体阴经和阳经某些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九针在此时尚无明确的名称,其名称的确定是《灵枢》作者的成就。但伏羲既以制出石针,最初的经络、穴位等在当时也应初现端倪,只是尚不如《灵枢》系统完整罢了。因此,数千年来伏羲被我国医药学界奉为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

2、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五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极为普遍。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阴阳一样,最初是独立的学说,随着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广泛应用,其巫术、占卜、风水等的兴起,五行与阴阳被当时的不同学术流派综合推崇为阴阳五行学说,与远古及后世朴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之中,东方通于木,西方属金,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中间为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自然界物质的不同属性。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主要是利用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阐明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中医五脏学说脱胎于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五行配五脏的规律是:火属心,水属肾,金属肺,土属脾,木属肝,为阴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属小肠,水属膀胱,木属胆,金属大肠,土属胃,为阳五行。外五行为:土主肌肉,口与四肢,木主筋骨,金主皮毛,火主血脉等。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内合脏腑,外络躯体孔窍的协调网络,构成人体的五大系统,阐明了伏羲古中医的理法、方、药、证、治理论的体系及功能。五行学说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学说,它涵盖著自然界的各方面,它不仅应用于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而且还将人体的组织、情志、药物的性味、自然界的变化,风、暑、湿、燥、寒、生、长、化、收、藏,相生、相克、乘侮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指导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说明疾病的传变,应提前预防。《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是对伏羲古中医重视治未病思想的充分肯定。

3、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古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骨架

伏羲通过阴阳的变化,演绎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由阴爻与阳爻组成,「但通过排列组合便形成一种藉以通晓万物变化的体系,并成为后代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均以八卦作为阐述生理、病理、医理的理论骨架。」伏羲八卦将人体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由此而知,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伏羲古中医生命哲学思想的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自然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人体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这是伏羲古中医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的独有特色。

后世医家用八卦将耳、手、足、眼划分成八个部分,藉以解释疾病的生成与治疗。中医临床辨治疾病组方时,首先要看其病在何脏何腑。如失眠的病人多为肝肾阴虚或心肾不交,组方应取坎位,离位或震位,以滋补肝肾,温通心肾;如肺虚咳嗽的病人,多为脾肺两虚,组方应取坤位,兑位以培土生金,以达脾肺之功。在归经上同样辨识病在哪条经络。如脊背两侧膀胱经痛的病人,可取坎位,因坎卦属水对应任脉、耳、肾与膀胱;如病痛在脊椎者,取其乾位,乾卦属金,对应脊椎、督脉。」《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卷一云: 「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描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之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卷一云:凡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出了人体内的「气」也有阴阳之区分。

伏羲古中医药学虽没有典籍秘藏,但其所创立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

八卦是一个诠释天地万物的利器,那么看似神秘的八卦符号是否真的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呢?八卦在确定以后,根据天地万物的情况与特征,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对八卦的每一象进行了命名。

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和识别,在一个卦符中,以实线表示阳爻,以断线表示阴爻。从空中俯瞰,我们可以正确的理解,八卦的平面方向设置,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南、西、北、东。

伏羲通过观察,终于明白,他在树上划出了八卦的符号。

伏羲画出的八卦,确实能概括出天地万物的景象,八卦最上方的那个阳爻,表示乾卦,体现阳气最旺盛,象征主宰万物的天,每一卦都有三个爻,初爻,二爻,三爻,初爻在最下方,二爻居中,三爻在最上方。

与乾相对应的下方就是坤卦,它有三个阳爻组成,是阴气最为旺盛的体现,象征冬至过后一阳来复,阳气上升,春天就要到来,此时,阴阳交感,春雷隆隆,春雨沥沥,伏羲根据这种现象,将这个阶段定名为震,象征雷,此卦初爻为阳,上两爻为阴,表示这个阶段阴大于阳。

离在八卦的上方,象征着火,此卦两个阳爻,分列上下,阴爻居中,表示到了仲春时分,随着阳气的上升,天气越来越热,此时大地干旱,就像被火烘烤着一样。

在八卦的右上方是巽卦,象征着风,初爻为阴表示一阴,回归上两爻为阳,表示夏至后,爻热的天气中阴爻送爽,阴气发生,爻热的天气开始降温了。

在八卦的右方是坎卦,象征着水,两个阴爻分列上下,阳爻居中,初爻的阴表示大地,上爻的阴表示到了秋分时节,很容易出现旱或者涝,秋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并且江河之水都是从西流向东。

在八卦的左上方是兑卦,象征着河,这个卦初二两爻为阳,三爻为阴,与兑卦相对应的是八卦的右下方的艮卦,象征着山,此卦初二两爻为阳,三爻为阳。

兑卦反映东南方向江河湖泊较多,艮卦反映西北方向山脉纵横,向各处延申,为万山之祖。

从空中去看,我们就可以正确的理解,八卦方向的设置是顺时针顺序,依次为南西北东。

在远古的年代,八卦的命名,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先祖,对自然最质朴直接的感知,它结合人们熟悉的自然界现象,类象天地,曲成万物,在这个符号中,八个卦的位置和爻象相对相错。

乾坤卦象征天高地底,成上下相对之势,从卦象来看,三阳对三阴是谓天地定位,这一对卦象征山高水低,水流向东南,注入江河湖海,山在西北,水在东南,遥相呼应,卦爻对立相合,是为山泽通气,阴阳相感,则雷电产生,见风吹则散,此对卦爻也是对立相和,是谓雷风相博,而水火相克,隔岸相对,阴阳相分,卦爻对立相和,是谓水火不相射,河图衍生的八卦符号表示着完整的阴阳循环,其中的每一卦都能相互转化变通,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对世间万物,进行了精炼的归类与对比,因此八卦脱离了孤立的符号意义,最终成为表现万物之间的经典符号,事物的阴阳循环中的产生与消亡,八卦完全对应着这一过程。

在八卦确定了万物的名象之后,伏羲感到此八卦并不能表示时空的多变性,这次意外的发现,原来同一时间里,不同地域的天气是不同的,伏羲发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秘密。

伏羲发现,在同一时间下有八种不同的空间,表现也各自相异,在同一个空间里也会出现八种不同的时间,例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反映了季节轮换的时空多变性。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伏羲发现,天与地都存在各自的八卦特征,八卦同时包含了时间与空间两个概念,将时间和空间一一重叠,八卦相交,就成为了六十四卦,这才是以表达世间的森罗万象。

岩石上那个组合真是太漂亮了,六十四卦是外圆内方的图形,有天圆地方的含义,圆主方,方主地,其实圆图是对八卦运动的详细描述,在阴阳八种不同的升降变化中,阳生阴降,形成左右对峙。

左有泰,右有否,左边阳生,外卦从阴到阳依次排列,右边阴生,外卦从阳到阴依次排列表示自然的秩序,以此表现阴阳运动对事物的影响与启示,例如:冬至过后震卦发生,从复制无妄的内卦为震,外卦从坤、艮、坎、巽、离、兑、乾表现为一个地静天动的现象。是对先天八卦气变的细化分解,方图表示乾,阳赋予万物生命,所以阳在下,阴在上,依对角的顺序,乾至坤,依次排列,取象天地相交,通泰之意,同时也表现了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的地理环境,在方图中,乾至坤为经卦,泰至否为纬卦,周边二十八卦,象征周天的二十八星宿。

从夬到泰 以乾为体

从履到否 为乾之用

从剥到否 以坤为体

从乾到泰 为坤之用

乾主大始 坤主收藏

阳卦所生主贞,阴卦所生主悔,六十四卦,均有八卦,贞悔相交的规律,贞主生,主正,悔主退主亡,内三爻为贞,为主,是本卦,外三爻为悔为辅是之卦,从图中发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乾坤相交,得泰否二卦,乾卦在下为泰,乾主贞,坤卦在上为否,坤主悔,泰卦是通泰,否卦是闭塞,就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比如:水火相交,得既济,未济二卦,离卦在下为既济,离主贞,坎卦在上为未济,坎主悔,是事物完成与否的两个方面。

八卦和六十四卦

魏真人自序

会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宴然闲居,乃撰斯文。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神。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叙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伏食,雄雌设陈。四物念护,五行旋循。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非徒累句,谐偶斯文,殆有其真,砾硌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后嗣宜遵。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沦寂无声,化形而仙。百世而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

乾坤坎离章第一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立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馀六十卦,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陂。邪道险阻,倾危国家,可不慎乎?

君臣御政章第二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誃离仰俯。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溢,充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讥刺,诘过贻主。辰极处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发号施令章第三

发号出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陈两象,未能究悉。在义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按历法令,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查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为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风雨不节,水旱相伐,蝗虫涌沸,山崩地裂。天见其怪,群异旁出。孝子用心,感动皇极。近出己口,远流殊域。或以召祸,或以至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来,由乎胸臆。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炁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坎离戊己章第四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证。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晦朔合符章第五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出为徵。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际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卦律终始章第六

朔旦为复,阳炁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临炉施条,开路生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寅,运而趋时。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夬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尘。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姤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伏于阴,阴为主人。遁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阴信阳诎,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牙孽,因冒以生。剥烂肢体,消灭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渺,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复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性命根宗章第七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息后末,当虑其先。今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炁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斯之时,情和乾坤。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无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养己守母章第八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曲阁相通,以戒不虞。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 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进退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满上升,膺籙受图。

日月含吐章第九

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阳失其契,阴侵其明,晦朔薄蚀,掩冒相倾,阳消其形,阴凌灾生。男女相须,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金化为水,水性周章,火化为土,水不得行。男动外施,女静内藏,溢度过节,为女所拘。魄以钤魂,不得*奢。不寒不暑,进退合时,各得其和,俱吐证符。

流珠金华章第十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解化为水,马齿阑干,迫促时阴,拘蓄禁门,逐相衔咽,咀嚼相吞。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严父施令,教敕子孙。

三五至精章第十一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并,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炁所临,何有不倾。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得真性,何敢有声。

四象归土章第十二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为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阴阳反覆章第十三

刚柔迭兴,更历分布。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杀伏,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复始。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以类相况章第十四

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广求名药,与道乖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

父母滋禀章第十五

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禀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如喉辄僵,不能俯仰。当此之时,虽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驰走?

姹女黄芽章第十六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使其然也。资始统正,不可复改。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禀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时,著而见之,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其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牝牡相须章第十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意当相须。假使二女共室,颜色甚姝,苏秦通言,张仪合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推心调谐,合为夫妻,敝发腐齿,终不相知。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两参差,失其纲纪,虽太乙执火,黄帝临炉,八公捣炼,淮南调治,立宇崇坛,玉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