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河东盐池文化:
河东盐池文化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由于运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运城盐池。历史上曾因此地传说为“黄帝战蚩尤”,蚩尤身首被分“解”之地而称“解池”,生产的食盐称“解盐”。
2、禹王传统祭祀文化:
禹王传统祭祀文化是山西运城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禹王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
3、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
绛州澄泥砚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与端、歙、洮砚齐名,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至西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至炉火纯青,历代奉为贡品。清乾隆帝对其尤为珍爱,曾御笔赋诗,并编入《四库全书·西清砚谱》,在砚史上享有极高盛誉。
4、地窨院建筑技艺:
地窨院建筑技艺是山西省运城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地窨院是典型的生土建筑,它是由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逐渐成为分布在晋南、渭北、豫西、陇东等地阳坡台地上的普遍民居院落。窑洞依不同用途分: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
5、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是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口头文学,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
—河东盐池文化
—禹王传统祭祀文化
—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
—地窨院建筑技艺
—万荣笑话
山西运城常平关帝庙
关羽的家庙,又称关帝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内。
南靠中条,北临盐池,庙内泥塑尚存,建筑群体保护较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游览之地。
关羽,字云长,其故里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里。
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大地主大恶霸以后,便逃走在外。
恶霸和官府互相勾结捉拿关羽,并要对关羽的家人诛灭九族,斩草除根。
当时常平里姓关的多逃到现在的古村一带去避难,而云长的父母亲却因年迈,行走不便投井自尽了。
后人为纪念他的父母亲,便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
关羽去世以后,乡人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
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
在运城市东郭镇西南,有一个著名的“黄帝战蚩尤”胜迹——“蚩尤村”(现改名为“从善村”)。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
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
先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队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敌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身首,异地而葬。
因此,这里被人命名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
又传:黄帝的女大臣“风后”死去,被埋葬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渡门,该地因为是“风后陵”所在,后来被人们称为“风陵渡”。
除了尧、舜、禹,晋南大地还分布着多处“尧舜名臣”的遗迹:“羲和墓”在稷山县中舍村;“皋陶墓”在洪洞县士师村;“伯益墓”在襄汾县北社村;“后稷墓”在稷山县稷王山……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使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和“富矿区”。
太原市清徐县是有名的醋乡,也是古代尧帝留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以唐尧的名字命名的“尧城村”,村里有座建筑精巧的“尧庙”,传说是唐尧“初封徙迁”之所。
从“尧城村”出来继续南行,过平遥、介休、灵石,就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劈开灵石口”的夏门镇,这里是霍山山脉与吕梁山脉的交汇处。
放眼望去,公路南面的山谷宽不到百米,汾河从谷中流过。
在古代传说中,这里是汾河南流的“瓶颈”,由于两山相交、隘口狭窄,在“灵石口”以北形成了“晋阳湖”、“昭余祁”等多处湖泊、沼泽,致使水流不畅,常常发生水患。
后来大禹受命治水,劈山石、拓幽谷、疏通水道,汾河才得以畅通南流,也留下了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动人传说。
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的父亲,所以人们把大禹拓宽的这个谷口命名为“夏门”。
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
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
重要文化遗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
重要文物古迹有芮城永乐宫,它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此外还有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鸳鸯塔、万国寺;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等,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公候将相、学者志土,代不乏人。
上古时期就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等历史传说,春秋时富贾大商猗顿,汉代绛候周勃,三国名将关羽,隋未哲学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大将薛仁贵、张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皆为本区历史名人。
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杨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张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东大地上都负有崇高声誉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 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
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
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
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
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
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
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
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
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
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
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
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
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
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
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不久董卓专权。
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
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
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
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
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
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
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
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
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
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
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
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
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
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
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
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以前叫河东,黄河之东,由于运城有盐池,盛产食盐,运往全国,所以后来叫运城!俗话说1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运城!运城有舜耕历山 禹凿龙门,有关羽 春秋时的首富猗顿 司马光 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 , 还有王维 最早的奴隶制朝代夏 现在的夏县有可能就是 安邑有可能是首都!当然了 还有航天员景海鹏啦!希望能帮到你!
运城古为盐贩之泽,因盐池之利而修筑城堡,战国秦昭襄王十一年(前304)。“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这里的盐氏也是城名,是以氏为名。汉代司盐都尉设置于潞村,所以又名司盐城。唐大历年间(776——779),也曾经设治于潞村。不过,上述城堡规模都不大,以后都荒废了。
元初,潞村尚是“弹丸一乡镇。”元太宗八年(1236),盐运使姚行简绘图献议后,始“芟莽夷榛”,立运司于潞村。至元年间(1264——1294)曾一度迁司于解州,后又迁回。延佑年间(1314—1320)潞村更名为圣惠镇,其时虽尚无城垣,但在潞村已渐筑有池神庙、学宫、谯楼和隶役处所。至正十六年(1356),那海德俊任盐运使时始筑城,当时初名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此即运城兴建之始。所以名称经历了称盐邑古城——潞村——圣惠镇——凤凰城——运城的变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确定运城共5项目入选占山西省近五分之一民间文学类中,我市万荣县的《董勇传说》上榜;音乐类中新绛县久负盛名的《绛州鼓乐》上榜;舞蹈类中稷山的高跷上榜;戏剧类中蒲州梆子和皮影戏上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本文2023-08-08 10:40: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