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古籍如何保护传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少数民族古籍如何保护传承?,第1张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

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

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

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1、卷轴装: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2、梵夹装: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3、经折装:这种装帧形式大家不会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

4、旋风装:旋风装亦称“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5、蝴蝶装: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6、包背装: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7、线装: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8、金镶玉:金镶玉又被称作“穿袍套”、“惜古衬”。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印章的历史与鉴定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的创新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人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不记月日,更不见铸印机构。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字,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2.辽印

辽(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其子民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为此,辽本着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的原则,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别采用汉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为辽神册五年(920年)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得之。1125年金灭辽后,仍继续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废止,前后通行300年。明清以来已无人认识,成了真正的“绝学”。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曾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金建国之初,使用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公印的典范时期,公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如公元1200年的金“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台左侧面刻“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背右侧刻铸印年月“永安五年闰二月”,左侧刻造印机构“礼部造”。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大军队,增设军官,致使同—•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同一‘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系统。这种编号印主要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元公印印面构成的一大特点是印边加宽,有时竟达印文笔画宽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等宽,以后印边不断加宽。

※明清公印的特点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清•陈沣《摹印述》)。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

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应该指出,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个概数,极言其多,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种类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令忍忍俊不禁。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鱼、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

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4从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1、卷轴装: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2、梵夹装: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3、经折装:这种装帧形式大家不会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

4、旋风装:旋风装亦称“ 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5、蝴蝶装: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6、包背装: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7、线装: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8、金镶玉:金镶玉又被称作“ 穿袍套”、“ 惜古衬”。

用office 的Document Imaging OCR文本识别功能,能从扫描文件中识别文字转换成文本或word格式文件;

从开始-程序-office-打开软件

先打开扫描的Tag图像文件格式的文件,点 工具-‘使用OCR识别文本’识别出来,然后另存为文本文件。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