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字组词有哪些
蜈字组词有蜈蚣、蜈蚣草、蜈蚣船等。
一、蜈蚣释义。
蜈蚣,蜈蚣目蜈蚣科节肢动物。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蜈蚣呈扁平长条形,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
二、蜈蚣草释义。
蜈蚣草,凤尾蕨科凤尾蕨属陆生蕨类植物。其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其植株高可达150厘米,根状茎直立,短而粗健,密蓬松的黄褐色鳞片;叶簇生,柄坚硬,深禾秆色至浅褐色,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一回羽状,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互生或有时近对生。
三、蜈蚣船释义。
十六世纪,葡萄牙战船,西班牙曾有“航海王”之称。其海船属于轻快型帆船,因船体狭长,两舷有槽极多,俯视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船”。据记载,这种船长十丈,阔兰尺,旁架槽四十余,置洗三十四,由三百人撑驾。锐发弹药如雨,所向无敌。
蜈蚣草的繁殖方法:
一、分株繁殖。
全年均可进行,以5~6月为好。此时气温稳定,将母株轻轻剥开,分开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丛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丛匍匐枝。栽后放半阴处,并浇水保持潮湿。当根茎上萌发出新叶时,再放遮阳网下养护。
二、孢子繁殖。
选择腐叶土或泥炭土加砖屑为播种基质,装入播种容器,将收集的肾蕨成熟孢子,均匀撒入播种盆内,喷雾保持土面湿润,播后50~60天长出孢子体。
三、组培繁殖。
常用顶生匍匐茎、根状茎尖、气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体。在母株新发生的匍匐茎(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茎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转入01%氯化汞中表面灭菌6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接种。培养基为MS培养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
茎尖接种后20天左右顶端膨大,逐渐产生一团GGB(即绿色球状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种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经60天培养产生丛生苗。将丛生苗分植,可获得完整的试管苗。
目录 1 拼音 2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蜈蚣 21 地蜈蚣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地蜈蚣的药理作用 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蜈蚣 31 地蜈蚣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蜈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蜈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蜈蚣 1 拼音
dì wú gōng
2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蜈蚣地蜈蚣为中药名,出自《王安卿采药志》,为《重庆草药》记载的大金钱草之别名[1]。
21 地蜈蚣的别名金钱草、地蜈蚣、四川大金钱草、铜钱草、对座草、一串钱、黄疸草[2]。
22 来源及产地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2]。分布河南、陜西及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2]。
23 性味归经苦、酸,凉[2]。入肝、胆、肾、膀胱经[2]。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2]。
1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感染及结石,水肿[2]。煎服:15~30g(鲜品60~120g)[2]。
2治乳腺炎,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2]。鲜品捣敷并捣汁饮[2]。
25 化学成分本品含对羟基苯甲酸,尿嘧啶,山柰酚、槲皮素和它们的苷[2]。又含氨基酸、鞣质、挥发油、胆堿[2]。
26 药理作用预试还含皂苷及内酯类等[2]。煎剂有利胆作用,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并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2]。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它还能溶解尿路结石,钾盐有利尿作用[2]。动物试验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2]。
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蜈蚣地蜈蚣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蜘蛛抱蛋之别名[1]。
31 地蜈蚣的别名一帆青、九龙盘、蜈蚣草、地蜈蚣[3]。
32 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 Bl.的根茎[3]。分布我国南部,各地庭园有栽培[3]。
33 性味甘、微苦,平[3]。
34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络[3]。
1治感冒高热,肺热咳嗽,疟疾,风火头痛,牙痛,风湿痹痛,腰痛,泄泻,砂淋,经闭腹痛[3]。煎服:9~15g[3]。
2治跌打损伤,骨折[3]。煎服并捣敷[3]。
35 化学成分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蜈蚣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蜈蚣的功效与主治 11 使用禁忌 12 蜈蚣的化学成分 13 蜈蚣的药理作用 14 蜈蚣中毒 141 不良反应机制 142 蜈蚣中毒的症状 143 治疗 15 蜈蚣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检查 1541 水分 1542 总会分 155 浸出物 156 蜈蚣饮片 1561 炮制 1562 性味与归经 1563 功能与主治 1564 用法与用量 1565 注意 1566 贮藏 157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蜈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蜈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蜈蚣 1 拼音
wú gōng
2 英文参考centipede [朗道汉英字典]
chilopod [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 [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ntiped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蜈蚣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Scolopend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centiped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蜈蚣的别名百脚、天龙[2]。
天龙、百脚、螂蛆、百足虫、百足、千足虫、吴公[3]。
蒺藜、天龙。
7 来源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1]。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体[2]。
8 产地蜈蚣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2]。
9 性味归经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蜈蚣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肝经[2]。
10 蜈蚣的功效与主治蜈蚣具有祛风,定惊,攻毒的功效[2]:
蜈蚣治中风,惊痫,痉挛抽搐,破伤风,面神经麻痹,风湿疼痛,百日咳,骨结核,淋巴结结核,骨髓炎,风癣:煎服,15~3g;研末吞服:09~15g[2]。
蜈蚣现用治癌症[2]。
蜈蚣治疗疮肿毒,溃疡,瘘管久不收口,带状疱疹,疥疮,毒蛇咬伤:研撒或油调敷[2]。
蜈蚣治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蜈蚣治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蜈蚣治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蜈蚣治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主: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热酒灌服。另以药末敷患处,出汗即愈。
蜈蚣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一天服一次。
蜈蚣治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蜈蚣治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为末,调猪胆汁敷涂
蜈蚣治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白矾如皂角子大一块、雷丸一个、百部二钱,共研不末,调醋敷涂。
蜈蚣治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蜈蚣治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蜈蚣治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蜈蚣治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征求谁敷涂。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蜈蚣治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红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进三服可愈。
蜈蚣治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11 使用禁忌孕妇忌用蜈蚣[2]。
12 蜈蚣的化学成分蜈蚣水及乙醇等提取物含组氨酸、精氨酸、8羟基赖氨酸、谷酰胺等[2]。尚含甲壳质、谷氨酸、酪氨酸、蚁酸等[2]。
蜈蚣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2]。
蜈蚣还含胆甾醇等[2]。
13 蜈蚣的药理作用蜈蚣粉对小鼠有抗惊厥作用[2]。
蜈蚣提取物等可增强心收缩力,降低血压,诱导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促进免疫功能等[2]。
蜈蚣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2]。
蜈蚣毒液大剂量可使小鼠抽搐死亡[2]。
14 蜈蚣中毒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另含有脂肪油、蚁酸、核弹甾酸等[3]。药理作用有抗真菌,抗结核,抗肿瘤,抗惊厥,抗炎,降压,镇痛,抗衰老,增强免疫及诱导血小板聚集[3]。
141 不良反应机制蜈蚣有溶血作用,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3]
142 蜈蚣中毒的症状蜈蚣中毒潜伏期为30min到4h,中毒量为15~30g[4]。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意识障碍、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血压体温都下降[4]。出现过敏反应者,可出现腰臀部瘙痒难耐、全身皮疹,严重的出现过敏性休克[4]。出现溶血反应者,尿成酱油色及溶血性贫血的表现[4]。
被咬伤者,局部炎症反应,疼痛难忍,可形成水泡及坏死;严重者引起淋巴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发生紫癜[4]。
143 治疗蜈蚣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内服中毒后,用2%~3%的碳酸氢钠液洗胃,然后服用药用炭以吸附毒素;输液,给予5%的葡萄糖盐水或10%的葡萄糖液并加入维生素C。
2对症治疗:给予阿司咪唑、糖皮质激素或氯苯那敏抗过敏治疗,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予抗休克处理,可将氢化可的松加入液体中静滴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如有呼吸困难, 给予吸氧、山梗菜堿等呼吸兴奋剂;心跳减慢的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如出现急性溶血时,可给予碳酸氢钠堿化尿液,必要时给糖皮质激素,减轻红细胞破坏,防止肾衰。
3局部被蜇伤者,立即用火罐拔出毒液,并用3%氨水或5%的碳酸氢钠液或肥皂水清洗伤口;用05%普鲁卡因溶液局部封闭;用蛇药外敷。
15 蜈蚣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152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153 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或棕**,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154 检查 1541 水分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542 总会分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55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156 蜈蚣饮片 1561 炮制去竹叶,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1562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1563 功能与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1564 用法与用量3~5g。
1565 注意孕妇禁用。
1566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57 出处本文2023-08-08 11:00: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