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学?
金学
金学,该词条分以下三种涵义:
(1)、金学,是当代“辞赋训诂考证学”的简称。其学科创立者,是金学孟先生,故名之。该学科,是用相对的实物(如辞赋碑刻等)或资料论证说明、佐证辞赋现象和辞赋学术课题的专门性的系统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分支;是研究中国传统辞赋中词义、古籍辞赋语法、修辞现象的学科。因此,该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和辞赋语言。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辞赋训诂考证学,“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研究内容的系统科学(张友茂语)”,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重要组成部分。
金氏辞赋训诂学宗旨: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指导辞赋研究,支持古典辞赋欣赏的准确便捷,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金氏辞赋训诂学原则:注意辞赋的社会性,文字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注意辞赋的时代性,辞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辞赋名家潘承祥先生曰:“辞赋训诂,增强了古典辞赋的普及程度。”。
(2)、金学,是“金庸学”的简称。指香港新武侠小说派的开山鼻祖、中华名人--金庸先生形成的“金庸文化现象”---“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世界性的研究热点。金庸迷,对金学的热度可以红学媲美。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文学史家注意,海内外"金学"蓬勃兴起,尤其在台湾,"金学"研究轰轰烈烈,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金学盛行和武侠小说泛滥、文坛浮躁分不开。金学,其开山祖师当属金庸的同行、同事加同好--香港武侠小说家倪匡,20年前,呼“古今中外,空前绝后”。逐渐,金庸小说,被认为是文学的革命。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金学家。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自1955年作《书剑恩仇录》起,共著有15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越女剑)]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被誉为拥有读者最多的华人作家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上升到文学艺术高度,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陶冶性情,给人知识的极大满足。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爱恋难舍。正是金学兴起的奥秘所在。
(3)、金学,是“金石学”简称。金石学开始于西汉(汉朝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考古学传入中国前,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近似欧洲的铭刻学,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北宋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研究范围扩大。清末民初,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本文2023-08-04 01:12: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