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是怎样求雨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代的皇帝是怎样求雨的,第1张

 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祭天,纳西语叫“孟本”,是丽江、中甸等地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民间流传“纳西祭天人”和“纳西祭天大”的俗语,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纳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称为大祭,在春节期间进行,是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故春节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举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

  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任利恩和衬红宝百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后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藏族、白族等三个民族,故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就世代相承下来。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记载,纳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极严洁”。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关于纳西族祭天的记载。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规程和繁杂的仪式,说明纳西族祭天历史的久远。

  纳西族祭天仪式的“天”之内涵,根据对祭天时的祭祀对象—美、达、许三棵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其内涵包括天地自然、人类祖先。祭天的目的在于加强群体凝聚力,加强与天界(自然界)的联系,歌颂祖先以求保佑,以及禳灾祈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祭天有祭天场,一般是在离村不远风景优美的地方,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有祭台。讲究点的祭天场还有内场和外场,周围栽培高大的常青树,风景优美,能容纳几十到一,二百人。没有场地的城郊或坝区中心春节期间也轮流在各家院中围栅搭蓬来祭天。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个村的家族中的几房人组成。每个家族和亲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称。以前,纳西族的祭天群有“浦都”,“故序”,“故在”,“故上”,“阿雨”等名称。这中杂居在各地不同名号的祭天群,是与古代纳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渊源关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数十户,小的十来户。其中,浦都的祭天群数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时间最长,仪式相当复杂。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前举行。

  祭天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尤其忌讳“秽气”,所有成员和用于祭祀的物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除秽仪式”。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祭天场内只能使用纳西族的语言。禁止外人进入祭天场,凡是新增加的成员,包括新出生的婴儿、新嫁来的媳妇和新上门的女婿,都必须向所有的成员赠送礼品后,才被容纳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员。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洁净和专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和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仁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和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颗粒整齐的,须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须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有两家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上百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磋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祭天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射箭打靶仪式,村民集中于靶场,射箭者必须是男子,先由东巴祭司念誓词,众人不断高呼“当咚”(射中),气氛极为紧张而热烈,反映了古代部落社会尚武械斗的历史传统。祭天期间,各村都立有秋千架荡秋千,有的村还跳牦牛舞、狮子舞、白鹤舞和麒麟舞,热闹异常。

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汤祈雨算是一件大事?

这就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商灭夏后不久,而大背景则是不把人当人的奴隶社会中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明早期,汤王祷雨的这一壮举,不唯一己,而为大众,作为一国之君的作为,明显带有国家行为的色彩;汤王不惜以身为牲,为民请命的行为,体现着 “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谁心中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记住谁,或许这就是汤王祷雨在阳城得以千古传颂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汤王祷雨在商汤文化中最具生命力。

商汤执掌王权之后,虽然有伊尹和仲虺两名贤相的辅佐,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五年之内,商都附近都一直持续大旱,骄阳似火,导致河井枯竭,土地龟裂,作物全部枯死,颗粒无收。《管子·轻重篇》说“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连续七年大旱,不仅禾苗草木不生,人民牲畜也是白骨遍野。商汤刚刚接管天下,便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

大家都认为这是天帝所为。商代的卜辞中也有“贞(问):不雨,帝佳旱我。”的记载,意思就是商汤占卜问说:不下雨,是天帝降给我的旱灾吗?《小戴札·表记篇》认为那时候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所以旱灾发生后,不仅商王汤派人郊外设立祭坛,祈求天帝除旱下雨,就连普通的商民也都日日跪在太阳下面祷告。可是骄阳似火,有不少商民便扛不住炎热,多有因此毙命的,中暑的就更数不胜数了。商汤更加焦急了。

为了解决干旱——这是目前的头等大事——汤命人在郊外燃烧积薪,并以白牛、白羊、白猪、白狗作为牺牲,祭祀上帝。祭祀的时候,主管祭祀的史官手捧三足鼎,鼎内盛装的都是牛羊的内脏,并按照汤的吩咐,非常虔诚地向天地山川祷告,并举了六条责备自己的话:“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王政事没有节制和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是不是因为有官吏贪污受贿?是不是因为有小人进谗言、倒行逆施?那是不是有女人无故干涉国家政体?还是我们把宫室修得太过华丽?既然都不是,为何还不下雨呢?”尽管官吏如此天天虔诚地祭祀,苦苦哀求天帝,可是天上晴空万里,依然没有丝毫要下雨的意思。

到了第七年的时候,大旱还如第一年那样,汤实在是没办法了,便命人在桑林边设了一座祭坛,自己也要像普通百姓那样去祈雨。祭祀之前都要占卜,史官占卜后说,要用活人作牺牲,上帝才肯降雨。汤认为,祈雨本是为民,为了人民而残害人民?绝不可以。如果一定要用人牲,那就由自己充任。他剪去头发指甲,沐浴洁身,袒露上身,跪在台前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勿因我一人之过,而伤害万民的性命!”祷毕便坐到柴堆上。正当巫祝要点火燃柴,乌云突然四起,大雨骤然而至,旱情立时便解,万民是一片欢呼。他们为了颂扬汤的德行,作了一首乐曲,就取名为“桑林”,后人也称其为“汤乐”。

“桑林”后来成为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时代,“桑林”仍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桑林”之祭所用的乐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了。

商汤祷雨,历史上有诸多记载。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纪》:“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牲,祷于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数千里。”

所谓“人祷”,即“人祭”。而人祭是一种古代的祭祀礼俗,是将活人作为祭品来祭祀神灵,而这祭品,通常是要被杀死的。

人祭最先起源于原始社会之间的部落战争,因为还是野蛮时代,所以凡俘虏者,妇女娶为妻,儿童或收养或杀害,男子则杀祭于祖先灵前,以告胜利。或许就像独行的狮子进入狮群,必然杀死公狮及幼狮,却保留母狮一样。

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其中有五至十岁的儿童骸骨,便是人祭。商代之后,杀祭的人数多则三、五百人,而且次数频繁。其方式有伐(以戈砍头),刿(割杀),施(剖腹掏肠,或称刳、剔),磔(张裂风干被刳剔的人牲),火(即灸,炮烙人牲),鼐(即烹煮人牲),焚(焚烧人牲),舀(活埋),俎(即菹,做成肉酱),彝(杀而陈尸),等等。据古籍所载,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祭发生在玛雅,当时为了祭祀太阳神,一共准备了三万多名人祭,光杀死这些人祭来准备典礼,便花了三天的时间。

春秋以后,人的价值提高,儒家“仁义”之说兴起,提倡“以人为本”,人祭现象大量减少。但用敌方首领杀祭于社,仍然存在。此后,聚众起事,发兵出师也常有用人头盟祭者。

人们认定是汤的为民牺牲感动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最早的应该是《竹书纪年》,它说:“(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吕氏春秋·顺民》说: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几乎同时 《尸子》 (尸子是秦相李斯的老师)卷下:“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汉初,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之后的历史记载绵延不绝,至今阳城山野间的老农都能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

经过汤舍身秋雨的事件后,商才算正式在人民心中站稳了脚跟。汤临死时托孤于丞相伊尹,让他尽心辅佐自己的子孙。伊尹能不负汤王所托吗?

 朱元璋的故事之朱元璋求雨 ,  洪武四年,从初夏开始,安徽、江西、江苏三省持续大旱,连续四个多月,滴雨未下,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一时间,天下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不是“上应天命,下符百姓”的真命天子,这天之大旱,就是上天对他杀戮太多的惩罚。阅读/zl/转载请保留,  刚刚建立大明政权不久的朱元璋,坐在南京城里的金銮大殿上,急得茶不思饭不想,一筹莫展。这一天,他正与群臣在一起商讨赈灾对策,突然,一个黄门急急忙忙地来报,说南京城下的万里大江水位急降,江底露出了一头镇江铁牛,牛背上赫然出现“日月隐耀,天一生水”八个大字,老百姓层层围观,议论纷纷,不知是何征兆,  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出身,胸中没有多少文墨,他一听,疑惑不解地看着群臣问:“你们说说,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上天的什么旨意”大臣们听了,一个个大惊失色,纷纷跪倒在地上,颔首低眉,不敢作答,他们心里想,“日、月”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个“明”字,这“日月隐耀”不就是影射大明江山前景暗淡、岌岌可危吗谁要是说出来,那可是杀头的死罪!,  朱元璋见他们一个个默不作声,就虎着一张黑脸,看着位列群臣之首的宰相胡惟庸说:“你是首辅大臣,平时见解最多,你就给朕说说,这牛背上的八个大字到底是啥意思”,  胡惟庸一听,赶紧匍伏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才颤颤巍巍地说:“这乃是妖言惑众,圣上不必信!”,  这时,刘伯温闪身而出,急忙说:“圣上,这铁牛,是上古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江神物,这八个大字一定是上天的神谕。微臣已勘破天机,这是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如果不及早赈治,天下就会大乱,大明江山危在旦夕。在江西龙虎山,有一位得道的高人,人称张天师,从者如云,教徒甚广,他麾下的教派名字就叫正一道,又叫天一道,这‘天一’二字,正好应证在他的身上,于今,我们只好顺乎天意,请这位法力无边的活神仙出山,让他施法祈雨,以救天下黎民百姓。”,  朱元璋一听,当场就命令自己的儿子太子朱标带着圣旨,即刻动身启程,请张天师出山。朱标得令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不到三日,就赶到了龙虎山下的天师府。没想到在大旱之年,方圆八百里的龙虎山依然是满山苍翠,泉水丁冬,一座气势恢宏的天师府,古柏森森,华宇连天,门首上挂着一副“麒麟殿上方外客,龙虎山中神仙家”的对联,真算得上好一座洞天福地!,  可事不凑巧,朱标走进天师府,说明来意,张天师座下的道童却说,师傅几日前就上山闭关修炼去了,山上云深雾大,不知师傅仙踪何处也不知师傅什么时候回来朱标没有办法,只好候在天师府里苦等天师回来,可一连等了三日,还不见他回来。正当朱标急得六神无主,正准备回朝复命时,却突然听到天师府外,一阵佩铃作响,只见一位手持云帚,骑着一匹吊睛白额大虎的老道跨进门来。朱标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天师回府了。,  张天师从虎背上翻身跃下,也不行礼,只是对着太子朱标拱拱手说:“贫道早就得到天庭的法旨,这几日已在山中炼得桃木仙剑一把,求雨灵符三张,皇子现在就可以下山,回到南京后,三日之内,在皇城正门前,搭起十丈高台,三日之后的午时三刻,贫道自然会来登台祈雨!”说完,就傲倨地倒背着双手走进 ,命道童端茶送客。,  朱标听了,只好先行赶回南京,火速在皇城根前架起了一座四四方方的高台,等候天师的大驾光临。这一天,不仅南京城里的百姓倾家荡巢而出,万人空巷,就连洪武皇帝朱元璋也带着王子王孙、满朝文武,早早地候在那里,将皇城外面四通八达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午时三刻一到,张天师果然来了,只见他身穿一件七星鹤氅,头戴一顶紫金冠,怀中抱着一柄桃木宝剑,高高地坐在一架八抬敞轿上,后面跟着几百名年轻的弟子,穿着一色儿道袍,手持旌旗仪仗,那威风真的不亚于天子出巡。,  朱元璋看见道路两旁的儿女百姓,一个个箪食壶浆,头顶香炉,黑压压地跪倒一大片。他心里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张天师,在南京城内还有这么多的信徒。,  张天师一来,并没有上前面君,而是直奔高台,只见他踏着罡步,带着四名道童,抬着牛羊三牲、香案法器,拾级而上。一登上高台,道童侍立两边,张天师手持桃木剑,一边指手画脚,一边念念有词,不时口里吐出冲天大火,台下的百姓连声叫好,颂声雷动。不一会儿,张天师从怀中请出一道灵符,一手用桃木剑挑着,对天燃起,一手从香案上拿起一块令牌,抛到台下,大吼一声:“风起!”,  说来也奇,张天师的话音刚落,台下四周顿时尘土飞扬,台下百姓顿觉凉风四起,数月的酷暑刹时顿收。正当朱元璋暗暗称奇时,张天师又燃起了一道灵符,又抛下一块令牌,大叫一声:“云起!”,  真是神了,只见天边陡起一团乌云,刹时间就乌云遮日,彤云布天。台下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欣喜若狂,禁不住齐声山呼“万岁”!,  这一下,台上的张天师更来劲了,他手中的桃木剑越舞越快,七星步踏得人踪全无,只见他突然停身却步,又挑起一道灵符,抛下一道令牌,石破天惊地喊了一句:“雨起!”,  这一次可就怪了,不仅雨没有下来,而且打南边吹来一阵热风,天上的乌云顿时散得一干二净,天空上一下子又变得晴空万里,烈焰当头。接下来,不管张天师在台上如何折腾,就是不见云生雨来。,  张天师狼狈不堪,连忙从高台上连滚带爬地走下来,跪倒在朱元璋面前,满面羞愧地解释说:“圣上恕罪,这南京城中怨气太重,血光冲天,是一些冤魂野鬼惊扰了神灵,请圣上再给贫道三天的时间,贫道一定能请来行云布雨的神仙!”,  朱元璋一听,脸就沉了下来,他心里想:这老道太可恶!自己没本事,还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想到这里,他冷冷地看着他半天没有说话,张天师一见,吓得双腿禁不住直打哆嗦。朱元璋见了,马上转怒为笑,说:“天师不要太过自责,‘日月不明,天一生水’这可是上天的旨意,我相信天师法力,三天就三天,三天之后,你求得雨来,你就上殿面君,朕就授你护国大法师,如若不然……”说到这里,朱元璋冷笑三声,转身拂袖而去,摆驾回宫。,  这一下,可就苦了张天师,夜里,他在借住的道观里,彻夜未眠,通宵观察天像。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领数百弟子穿起葛衣,戴着柳条帽,将南京城中所有龙王庙中的龙王神像全部请了出来,从早到晚,抬着满街游走,在烈日下暴晒,一边敲着铜锣,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天皇皇,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广钦顺闰多厉害,旱涝丰欠由他掌,当!当!当!”,  这是民间的老百姓,在大旱之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才想出的促狭办法,他们把龙王的法像抬出来游街,目的是让他也领教一下烈日暴晒的滋味,看他能不能发发慈悲,降降雨。没想到张天师在情急之下,也使出这一招。一天下来,他和徒弟们一个晒成红通通的虾公,可天上还是万里无云。第三天,张天师一咬牙,命令弟子们将女人的衣物、帽子穿在龙王身上,看他还理不理,可一天下来,他们身上晒死了一层皮,可天上还是一丝儿风也没有。第四天,张天师豁出去了,他叫徒弟们将大粪泼在龙王像上,看他还来不来行云布雨,洗刷自己满身的污秽可一直到天黑,又是满天星斗。眼看在洪武皇帝面前许下的期限已到,滴雨未降,张天师又累又乏,一时急火攻心,昏了过去。,  这天夜里,凌晨时分,张天师乘着夜深人静,带着几个弟子,偷偷地从道观里出来,想悄悄地出城溜之大吉,可没想到在城门口,被守城的护军当场拿住,一下子押解到金銮大殿上。此时,正是早朝的时候,朱元璋一见,就笑哈哈地说:“张天师啊,张天师!你不是法力无边的天师吗想逃!也得来一个水遁、土遁什么的,怎么往城门口闯你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说着说着,朱元璋豁然变色,怒喝道:“天乃至高无上,怎么可能还有老师,你妄称天师,不仅招摇撞骗,还包藏祸心,你以为朕不知道,那镇江铁牛背上的八个大字,是你暗中指使信徒刻上去的吗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张天师一听,他知道已经在劫难逃了,他索性硬着头皮,冷笑着回答说:“哈!哈!圣上既然说我这天师是假的,那么你自称天子,自诩真龙,天下百姓又怎知你这真龙天子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求得天降甘露,那么你就是真!我张天师自去封号,要杀要剐,绝无怨言!”,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他猛一拍座前的御案,大吼一声:“好!我从今天起就设坛祈雨,我倒要看一看,我到底是不是上应天命、下符百姓的真命天子!”,  大臣们一听,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胡惟庸连忙走上前去,大声地劝说道:“圣上,万万不可!这行云布雨的事儿,天数难定,万一……”他言下之意,要是你也没求下雨来,那不就应证了民间的传言,  朱元璋不容置疑地打断他的话说:“朕意已决,勿须多言!”说着,他又看着朝堂之下跪着的张天师说:“我也与你来一个三日为限,如果我求下甘霖,我就罢你天师之位,杀了你以儆效尤!如果我没有祈下雨水,我也甘愿逊位让贤!”说完,他宣布退朝,回宫准备祈雨事宜。,  这一天早朝过后,皇城的东门大开,一群麻衣草鞋的男女从宫门里鱼贯而出,打头的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只见他带着自己的四十多个嫔妃、二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公主一路沿着东大街,向十里之外的鸡鸣山上的山川坛步行而去,这是他们皇家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一到达山川坛,朱元璋就率先袒露上身,盘腿坐在青石板上,无遮无挡地暴晒在烈日之下。皇子们一见,也纷纷脱下上衣,陪侍在他的左右。女眷们也没闲着,她们纷纷自己动手,搭建灶台,捡柴烧饭。刚开始,久住皇宫大院的皇子们还觉得新奇好玩,可半天过后,一个个晒得头晕目眩,苦不堪言。可他们见自己的父皇依然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只好咬牙坚持。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皇帝在山川坛与张天师斗法祈雨,都跑过来看热闹,当他们看见朱元璋真的在烈日下 祈祷,一个个感动不已,也纷纷脱下衣服,一同祷告。,  就这样,一连三天,朱元璋白天袒背暴晒,夜里原地和衣而躺。到了第三天傍晚的时候,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一场持续数月的大旱,顷刻之间就解除了,朱元璋像一尊天神一样,站在风雨中,当场下诏,大赦一批囚徒,减免天下百姓三年的赋税劳役。老百姓们听了,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就这样,不仅一场天灾消除了,而且一场动摇大明王朝根基的谣传也不攻自破,从此后,天下百姓无不归心。,  朱元璋从山川坛一回到皇宫,就召集群臣,把张天师押上金銮大殿上。此时的张天师早就吓得面如死灰,自知死期不远。这时,他突然发现站在群臣之中的刘伯温,与宝座之上的朱元璋四目相对,会心一笑,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抬起头来,看着朱元璋说:“圣上,贫道输得口服心服,实话跟你说了吧,贫道夜观天象,早就算准了这十天之内,必降大雨,那登台求雨,只不过是装神弄鬼的把戏!怪只怪我道行太浅,不及刘伯温刘大人,没有算准雨下在哪一天!”原来,这一曲求雨大戏都是刘伯温暗中导演的,近日来,他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日夜察看天象,只不过他推算得比张天师更准!,  刘伯温一听,走上前来,正色地看着他说:“张天师此言差矣!你们正一道,自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中炼成九转神丹,创立教派以来,一姓相嗣,承袭三十余代,素有‘北孔南张’之称,我的道行与你相比望尘莫及,你不是输在道行上,而是输在人心之上。于今,天下初定,百废俱兴,你却利用天灾,妖言惑众,挑起事端,难道你想让天下百姓重蹈覆辙,又蒙战乱不成你没有算准哪一天下雨,是因为利欲蒙住了你的天目慧眼!”,  张天师听了,羞愧低下了头。朱元璋一见,就接过话说:“刘大人说得不错!朕也不想让你们正一道传承千年的基业,毁在你我之手,你走吧!朕只希望你从此后能够感念苍生社稷,管好你的教众,好自为之!”说完,就默默地挥了挥手,让人将张天师带出大殿。,  退朝后,太子朱标跟在朱元璋的身后,禁不住好奇地问:“父皇!原来那天的大雨,刘大人早就算准了”,  朱元璋一听,回身虎着脸说:“连张天师都没算准,刘大人就能算准记住,这是我们的诚心感动天地!只要我们真心为民,就会政通人和、风调雨顺,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  朱标又接着问:“父皇!这张天师这么坏,你怎么就这样放过了他”,  朱元璋又回过头说:“你可别小看了一个张天师,他的教徒遍及天下,杀了他一人,那我们就树敌千万。况且,就凭他一个老道,能有如此心计闹出轩然 他背后一定有人暗中指使,只要他不死,狐狸的尾巴终究会露出来的!”,  果然,几年后,朱元璋突然发难,一举擒获以宰相胡惟庸为首的一帮谋朝篡位的“胡党”,大明江山才日渐稳固,开创了大明王朝数百年的家国天下。朱元璋求雨

翻开蒙学读物《三字经》,有句话显得十分醒目:“昔仲尼,师项橐(音:tuó)。古圣贤,尚勤学。”几千年来,孔子作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一直被馨香祷祝。这位“项橐”是何许人也,竟然做了孔夫子的老师?

翻检典籍可知,项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童,做孔子老师的时候才七岁。项橐如何能让孔子自愧不如,拜其为师呢?

孔子师事七岁小儿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五》中。秦国丞相文信候吕不韦,想要扩大自己的河间封地。他请张唐到燕国做丞相,以便东西对进,夹击赵国。到燕国去,必然要经过赵国。张唐与赵国有宿怨,不敢赴任。这时,十二岁的门生甘罗自告奋勇,愿意去说服张唐赴任。吕不韦看着甘罗,满脸的不相信。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臣今年都十二岁了!您让我试一下,干嘛急着驳斥我!”结果甘罗三言两语,就说得张唐赴任,从此名声大噪。

据林春溥《战国纪年》的考证,甘罗说服文信侯一事,发生在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统一六国前夕。至于项橐如何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典籍没有交代,但是其中一句“项橐做孔子老师”的传说,却从此代代相传,直到敦煌发现的唐文本《孔子项托相问书》,才将“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记载了下来:

有一天,项橐和他的同伴在路边玩筑城墙的游戏。他们把路上的土堆起来,筑起了一个方形的城墙,项橐坐在里面,有说有笑。这时孔子和弟子坐车路过,被项橐的城墙挡住了去路。孔子就质问项橐为何不让路,项橐理直气壮地说:“从古到今,我只听说过车避开城墙走,还从没听说过城墙避让车的。”孔子顿时蒙圈,只好绕城墙过去。

等过了城墙,孔子又回到项橐的城墙边,打算为难一下这个小儿,于是就问了一堆问题:“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然后得意地看着项橐,而项橐呢?不急不忙的回答说:“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听,连声说道:“厉害!厉害!”。孔子邀请项橐一起玩古代的一种博戏——双陆局,谁知项橐直接拒绝,还讲了一堆道理:“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孔子是既佩服又难堪。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三个问题,大圣人孔夫子却一个字都没答出来,赶忙抛出“后生可畏”给自己个台阶下。孔子对身边的弟子们说,这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一个都答不出来,他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自此以后,七岁小儿难倒大圣人孔子的故事便传了开来。

被孔子拜为老师,让7岁的项橐一夜爆红,却也惹来了杀身之祸。坐落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的圣公山,是项橐的出生地。当地传说,各国诸侯听说此事后,都想让项橐为其所用。为了避祸,项橐藏到了山里,拒绝了齐国国君的邀请。齐国国王恼羞成怒,派兵抓住了项橐,要将他杀死。哪知项橐刀枪不入,官兵们就回到村里,对村民严刑拷打,逼他们说出项橐的秘密。原来,项橐出生时怎么都剪不断脐带,最后用茅草才将脐带割断。官兵们就找来茅草,将项橐割喉,还将项橐的尸体大卸八块 。

项母看儿子死得如此之惨,伤心得昏了过去。昏沉中,却听到项橐说:“我命该如此,母亲请将我埋在西北山前。可惜我道业尚浅,圣公山下十年久旱,哪年再旱了,您就让乡亲们到我坟前烧一炷香,我便到玉皇那里借点雨,给乡亲们救救急。”

俗话说“情深不寿,过慧易夭”,项橐聪明绝顶,却十岁早夭,无法长保。人们惋惜之余,就崇拜起这位神童。在中国的神谱里,除了虚构的神以外,中国民间还生活着许多“俗神”,他们大多由历史人物神化而成,庇护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唐太宗的两员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就神化为“门神”,贴在门板上,让恶鬼不敢进门。项橐死后,人们给他在中国神仙谱中觅得一方位置,成为了小儿神。

明代董斯张撰写的《广博物志》记载,项橐死后,“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人们在安葬项橐的地方建了座小儿神庙,塑上小儿像,山从此叫小儿山。在项橐出生的幽崮顶上,人们还建了一座娘娘庙,塑上了项母和邻居姑嫂二人的泥胎像。不过不知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神却演变成了圣公,塑像也成了白胡子老者。娘娘庙也成了奶奶庙。小儿山也变成了圣公山,有儿崮却被讹传成了幽崮顶。

圣公庙最早建在山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迁移到了山腰以下。据当地老人回忆,迁修后的庙宇,为东西排列并相互连通的三个小院。中院面积最大,是正殿院,内阔三间,殿内有项橐的三尊木刻、泥胎、铜铸的神像。西院也有三间神殿,殿内塑火神、牛神、马神等。清同治四年(1865年)初,圣公庙最后一次重修。

项橐虽然被称作“小儿神”,但是却与儿童没啥关系,在古籍中反倒是拥有了神灵最基本的功能——求雨。

在明人黄瑜的《双槐岁钞》卷六中,便有项橐的神迹故事。

话说正统年间,保定出现了蝗灾。朝廷便命工部右侍郎邵旻去处理灾情。保定府西北四十里有个满城县,县的南门有个先圣大王祠,当地人说,过去但凡遇到蝗灾,就在这儿拜先圣大王求雨,有求必应。当时保定持续干旱,蝗虫遍地,越捕越多。邵旻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带领郡县官员在先圣大王祠斋沐祈祷。果不其然,不久蝗灾便消失了。于是邵旻就命人刻石以记述先圣大王的神迹。看来,项橐降雨的功能还挺灵验的。

乡亲求雨必应,为了感谢项橐,人们便在每天的寒食节前一天,举行盛大的庙会,在清明的后一天结束,成为圣公山传统的节日。

而在项橐的出生地圣公山,民间又为这位神灵增加了送子、送寿的功能。据说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是项橐的生日,每到那天,当地人都会在幽儿崮唱戏以祭祀他。一些婚后无子的青年妇女,会过来进香求子,生了孩子之后又来讨长命百岁索。随后,会举行盛大的“求雨”游行仪式。

据圣公山庙会文化传承人董家同先生回忆,这一天,周围的村民,都来给圣公老爷送驾。前面开道的,不停的往人群中扔鞭炮开路;对于阻碍了送驾的摊子,就用镰刀把棚上的绳子会被镰刀勾断。开道先锋后,是锣鼓队和旗队。董家同回忆,送驾时敲的牛皮大鼓有一米多宽,由四个人抬着,一路敲一路走。殿后的是拿着香火的村民,烧尽的香灰堆得像座小山。有时临沂、江苏的队伍,会扛着木制的圣公像,在各个村子巡游,年年如此,几千年香火不断。

人们不仅在地上为项橐建庙祭祀,还将项橐的形象带入了地下,刻在了汉画像石上。

“孔子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典故,说孔子为了丰富学识、完善儒家的理论体系,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周朝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请教礼乐。汉代,“孔子见老子”故事盛行,作为主要的艺术母题,被工匠频频镌刻在汉画像石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刻有“孔子见老子图”的汉画像石达80余幅,且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和江苏等广大地区。

在《孔子见老子图》中,有一位童子十分引人注目。在山东省嘉祥县城西南齐山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上,一位长者拄曲杖躬立,头上榜题“老子也”;老子右侧躬立着另一位长者,身后有榜题“孔子也”;在老子与孔子之间,有一童子推着鸠车,侧面挥手向着孔子,仿佛在辩论诘问。在他的头顶有榜题,曰“大托”。经学者考证,“大托”即“项橐”。

在“孔子见老子”中,有项橐相伴其间的画像占了80%以上,甚至有学者认为,没有稚童的“孔子见老子图”可能都不能称作《孔子见老子图》。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孔子见老子》缘何在崇儒尊孔的汉代,进入汉墓画像系统?项橐为何又现于其中?

要解答上述问题,要从谶纬学的兴盛讲起。所谓谶纬,即用神秘化的方法,对儒道主要人物和典籍进行穿凿附会,用以阐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在经学没落、谶纬兴起的背景下,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就这样被神化,变成“仙界真人”,为多部谶纬学代言。

老子的神格更高。东汉初年的桓谭,在《新论·祛蔽》里论及老子,说他“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而在明、章帝时益州太守王阜看来,老子远不止如此。王阜撰《老子圣母碑》云:“老子,就是道。道生于无形,起于创世之前,在虚空中浮游,出入幽暗,观看过混合未别、清浊未分的时刻。”老子,已然是“道”的化身,成为“太上老君”神,置于超越宇宙初始的大道君的地位。汉代人相信,若死后得拜见太上老君,“得道受书”,就可以免受鬼官的考谪,获得飞天升仙的机会。在汉画像石这个空间中,孔子带众弟子去拜见的,不是老子这个人,而是“老君”神,即“道”的化身。

至于在孔子、老子之间的项橐,他在汉晋之间,也被神化,有了神格。据南梁陶弘景整理文献、编订神仙谱系而作的《真灵位业图》记载,项橐列在第三级神的左位之末,占据“鬼圣”之位,比孔夫子的“太极上真公”位格要高。故而在这幽冥的地下世界中,项橐依然是孔夫子的老师,推着玩具鸠车,向孔子提出质询,仿佛悠悠岁月从未流动过。(完)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臣之一,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伯温出了不少计策。他足智多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仅参与制订了灭元方略,还参与军机八年,统筹

朱元璋当吴王时,江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朱元璋满面愁容,问刘伯温:“为什么总不下雨呢?”

刘伯温说:“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的人有冤情。”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话深信不疑,立刻派他去调查。

刘伯温经过调查,发现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奏明朱元璋后,错抓的人很快就被释放了。

果然,不出几天就下了一场大雨,旱情得到了缓解。朱元璋非常高兴,对刘伯温更加倚重了。

其实,刘伯温通晓天文知识,他预测出了最近会下雨,所以就借机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封刘伯温做御史中丞。刘伯温尽职尽责,执法严格,责令犯法的人都要依法严惩。

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因为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所以官员们都不敢惩办罪犯。

可是,刘伯温不顾李善长的身份,把那个亲信杀了,由此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这一年恰逢京城大旱,朱元璋非常着急,于是召来刘伯温想办法,寻求治理旱灾之道。

刘伯温乘机对朱元璋说:“如果能好好抚慰战死将士们的家人,也许就会下雨了。”

朱元璋求雨心切,马上按照刘伯温的建议,给战死将士们的家人发放钱物,妥善安置。

可是,这次刘伯温的预测失误了。十几天过去了,天上仍然一滴雨都没有下。

朱元璋对此十分生气,李善长看准时机,在朱元璋面前说了刘伯温许多坏话。

这时,正巧刘伯温得到消息,他的妻子得病去世。于是,他便请辞还乡了。

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常发生。十年即有九旱,农民们多以为天旱是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这就是求雨。

  那么,为什么要用龙求雨呢?龙是什么时间成为雨神的呢?

  龙是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后来又成了国人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由于龙的叱咤风云和独特的威力,它能够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因而又是天子和帝王的象征,富有神力,威风无比。  

  其实龙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和烛龙就是这样,汉代祈雨也常用土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有雨”,随着《华严经》的流行,后人求雨也就专祈龙王了。  

  《晋书·僧涉传》:“僧涉者,西域人,不知何姓。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中天辄大雨。” 由此看来,晋代就有请龙祈雨。不过这是胡僧咒语而来的,并不是烧香磕头的去请雨。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曾辛东郡,天大旱烈暑,时圣善寺有天竺僧无畏,号三藏,善召龙致雨之述,上遣力士,疾召无畏……”这是胡僧咒龙入钵致雨。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祀龙的心理的转化经过,是与胡僧与龙的关系是逐渐的崇拜、崇敬而扩大起来。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后,把佛经中的龙和中国古代的龙相融合起来,然后再产生祈雨之举。

  

  海州地区的求雨的习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每年春季常常发生旱灾。所以,从城镇到乡村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求雨仪式。城镇居民自发组织“保号会”,筹备求雨事宜;有专门烧香拜佛的组织“盂兰会”,热心操办求雨活动。广大的乡村在盼情的形式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发动,群众立即响应,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各地有自己不同的雨神,所以求雨的方法也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祭龙求雨法

  

  求雨仪式与龙是分不开的;求雨前七天内,不准杀生,否则求雨不灵。

  城内的神庙所供奉的“玄天大帝”,又叫“北极大帝”,在诸神中的地位较高,能调遣龙王,所以求雨最大的动作就是请它出坛,即将它的塑像抬到求雨现场,命龙布雨。求雨时街道两则的墙上贴满彩色的标语,叫“雨帖子”,意为对雨下请贴;空中横拉三角形彩旗串,叫“雨吊子”,意为天上的雨掉下来。雨帖子和雨吊子上面写着“风调雨顺”、“沛然下雨”、“大雨倾盆”等等。求雨人要敞头赤脚,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呈现出一派下雨的景色。求雨的队伍最前面的是锣鼓开道(只准两鼓一锣,击鼓多于鸣金),随后抬着北极大帝的神像,神像前放一个瓷瓶,神像后是保号会的求雨队伍,边走边击磬木鱼并唱“求雨歌”;“小人求雨,万民得济;神灵慈悲,赐雨湿地;生灵获救,雨住水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向着“龙潭”(民间把大旱不干的渊子称为潭)进发。到龙潭边,用空瓶在潭内装满水,叫“取水”;抓一条泥鳅放在瓶内,叫“请龙王”再把北极大帝和装泥鳅的水瓶,一起抬回神庙院内,露天让太阳暴晒,直到下雨,才把北极大帝抬进殿内归座,并把瓷瓶内的水和泥鳅送回龙潭内,叫“送龙王”、“还水”,否则下次求雨就不灵了。此中求雨的形式,不仅耗资大、用人多,更主要是北极大帝仅此一尊,只能在城里进行,且知州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参加。

  另外在集镇和大村庄求雨,一般都是在门板上用烂泥塑一条龙,鸡蛋壳作龙眼树枝杈作龙角,小蚌壳嵌在龙身上作龙鳞,泥龙塑好后,搭起一席蓬,把它放在蓬内“正位”,头前摆设香案,点烛焚香磕头祈祷,请求老龙显灵,大发慈悲,行云布雨,挽救生灵。然后求雨队伍敞头赤脚,打着三角形黄龙旗,敲锣打鼓,或配以乐队,抬着泥龙游行,每次停放休息,均要烧香磕头。最后把泥龙抬到有水的河边,烧香、磕头、祈祷,然后推入河内,要它戏水作雨。

  

  二是:女性求雨法

  

  在海州地区的求雨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七个大姐扒阴沟”。在无力抬龙求雨的庄子,可组织七名童女,每人头戴雨帽,手拿锄头,到人家庭院内的阴沟上作象征性的扒掘,意为扒通阴沟准备下雨淌水,边扒边说:“七个大姐扒阴沟,下雨下的漫海州,大河满,小河溜,今年庄稼大丰收”,连扒七家阴沟,连说七遍。

  利用女性,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牺牲,贡献给神灵作为祭品,这在中国是有传说的。因为神灵多为男性,人们便根据现世间男性喜欢年轻女性的奉献而常常施用于神界。古时候中国有所谓河伯娶妻,人们把年轻女性投于江中献于河神的传说。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子牺牲自己在现世间的青春,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及宗教的产物。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迹,似乎也是历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遗传。

  

  三是:扒旱魃。

  

  旱魃能兴妖作邪,迷惑老龙,不让天下雨,造成一方旱灾,而且只旱别人家的地,自己后代人家的地不旱。必须把有旱魃的坟墓扒开,将尸体烧掉,天才能下雨。清末民初,赣榆县夹谷山(孔子会齐侯处)一带,连年春旱成灾,树死禾焦。人们认为旱灾是离海不远的黑林地方某家坟墓内的旱魃作怪。山前山后的八大“黄谷峪”和十二“小洪爽”(夹谷山后边有八个庄名叫黄谷峪,山前有十二个庄名叫小洪爽),共二十个庄子的居民,自发联合到黑林扒旱魃,把一个坟墓内的尸体扒出烧掉。

  那么,旱魃是怎么来的呢?相传黄帝有个女儿,名叫“魃”,住在昆仑山的共工之台上,常穿一件青衣服,摸样不漂亮,据说还是秃头。(《山海经大漠北经》毕元注:“《玉篇》云,女,秃无发,同魃”)。但是她的身体里面装满了大量的炎热,在一次帮助父亲的重大战役中,消耗的能量太多。可怜的天女魃,只能留在地上,不能上天了。她居留的地方,总是旱云千里,颗雨全无。人民受她的灾害极大,都非常恨她,叫她“旱魃”。总想方法来赶逐她。

  “扒旱魃”的习俗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存在,明人杨循吉《蓬轩别记》写道:“河南、山东愚民,遭亢旱,辄指新葬尸骸为旱魃,必聚众发掘,磔烂以祷,名曰‘打旱骨桩’。沿习已久。”虽然明王朝已经下令禁止此风流行,但是,实际上直到清代,这一旱时发墓磔骨的礼俗在民间依然盛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清代法律有严禁这种风习的条文。袁枚《子不语》中“旱魃”条也可见发墓启棺,“获而焚之,足以致雨”的说法。“旱骨桩”又写作“旱孤桩”。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可以看到有关的文字,可见直到近世中原民间依然保留着这种礼俗的遗存。

提起求雨语,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代求雨的祭词,另外,还有人想问期盼雨下大的语。。。。。。。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请问有哪些求雨语,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求雨的祭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雨语

请问有哪些求雨语

1、求雨语:古代求雨的祭词

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在中华的发源地,经常发生。十年即有九旱,农民们多以为天旱是得罪了龙,为求得龙开恩,赐雨人间,就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祈祷仪式,这就是求雨。

那么,为什么要用龙求雨呢?龙是什么时间成为雨神的呢?

龙是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后来又成了国人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由于龙的风云和独特的,它能够化身为和伟人,因而又是和帝王的象征,富有,威风无比。普通人求雨口诀。

其实龙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和烛龙就是这样,汉代祈雨也常用土龙。传入中国以后,因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有雨”,随着《经》的流行,后人求雨也就专祈龙王了。

《晋书·僧涉传》:“僧涉者,西域人,不知何姓。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龙请雨。俄而龙下中天辄大雨。”由此看来,晋代就有请龙祈雨。不过这是胡僧语而来的,并不是烧香磕头的雨。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曾辛东郡,天大旱烈暑,时善有天竺僧无畏,号三,善召龙致雨之述,上遣力士,疾召无畏……”这是胡僧龙入钵致雨。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祀龙的心理的转化经过,是与胡僧与龙的关系是逐渐的崇拜、崇敬而扩大起来。是由于的传入后,把经中的龙和中国古代的龙相融合起来,然后再产生祈雨之举。求雨语大全 慎用。

2、求雨语:期盼雨下大的语。。。。。。。

我先提醒您一下。不要存恶心恶念,只能是正悲念。洪灾的地方就不要求雨大,否则您就是恶心恶念,以后会有。军训求雨语。

有一部《大方等大云请雨经》,可以读一读。八卦求雨图。

《十》云[或为彩色,或为甘雨,或为求水,或为稼穑,或为扇拂,或为凉风,或为求火,或为车乘,或为男女,或为方便,或为,或为温暖,或为清凉,或为忆念,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追求时为诸忧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归敬者,此善男子妙定威故,令彼一切皆离忧苦,意愿满足,随其所应,安置涅槃之道。]

从这个原理来说,念其他大的,念号,也是有效的方法。非常灵的求雨语。

心要专注,有信心,,恒心,发提心……必有效果。人数方面,当然越多越好。可以去院宣传,让大家都发心,念念求雨。求雨图。

以上就是与古代求雨的祭词相关内容,是关于古代求雨的祭词的分享。看完求雨语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括起因就是路过凤仙郡,那里连年干旱,那里的郡侯张贴求雨榜文,经过是孙悟空唤来龙王,龙王不敢私自下雨,孙悟空上天宫,才知道原来郡侯得罪了上天,玉帝在披香殿弄得米山面山还有锁链,后来孙悟空又偷风婆婆风口袋,大闹披香殿,玉帝终于答应给凤仙郡下雨了。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凤仙郡求雨主要表现了的思想

1工作中的一件不经意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2工作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如何去做好某项工作以外,更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3居功不能自傲。

4为老百姓办事情,都是最值得高兴的。

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反腐倡廉、洁身自好,严守三严三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