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排名前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中国寺庙排名前十,第1张

中国寺庙排名前十: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隆兴寺、清净寺、大昭寺、卧佛寺、塔尔寺、金山寺。

1、白马寺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郊,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白马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2、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灵隐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3、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郑州市)。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95年)。

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来的碑碣石刻共计300多块,其中的一块"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迹,碑文为唐太宗亲笔书写。

4、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寒山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5、隆兴寺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隆兴寺核定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6、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

7、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

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8、卧佛寺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

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盘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9、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塔尔寺院依山势建筑,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10、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皇帝赐字"江天禅寺",沿用至今。虽名称多变,但自唐以来,人们通称金山寺。由于金山位于长江边上,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

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

北京最著名的18个寺庙如下:

1.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北京西山诸寺,以碧云寺为首,这一多半是因为香山的鼎鼎大名,一少半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曾停灵于此。碧云寺创建于元代,寺内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罗汉堂为全国四大罗汉堂之一,最后一进的金刚宝座为全国形体最大的金刚宝座。碧云寺于2001年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卧佛寺

卧佛寺为俗称,本名十方普觉寺,与碧云寺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仅16公里,在今北京植物园内。寺院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历代重修,多次更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名十方普觉寺。寺内有元代铸造的巨大卧佛铜像,并以冬季盛开的蜡梅闻名北京。2001年,卧佛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大觉寺

大觉寺,与碧云寺、卧佛寺同属今海淀区,位于香山西北直线距离约10公里处的阳台山麓。寺院创建于辽代,最初称清水院,为金章宗八大水院中现存唯一完整的寺院。大觉寺以玉兰花名世,曾与城内的法源寺(丁香花)、崇效寺(牡丹花)并称为老北京三大花卉寺院。2006年,大觉寺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潭柘寺

京西各寺院,如果说在全国范围内以碧云寺最为著名的话,那么在北京地界则以潭柘寺最为如雷贯耳。潭柘寺的大名源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这句民谚虽然有些无厘头,但潭柘寺的始创年代确实久远,它始建于西晋时期,是北京地区现存始建年代最为古老的寺院。潭柘寺位于门头沟区的山区,距天安门广场的行车里程约38公里,初名嘉福寺,历代重建更名,清康熙帝赐名“岫云寺”,因寺后的山上有龙潭,寺旁有柘树,故民间称其为潭柘寺。潭柘寺寺内有被评为全国最美十大银杏的“帝王树”。2001年,潭柘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潭柘寺东南直线距离约6公里处的浅山区,戒台寺没有潭柘寺的名气大,但其景致远胜于潭柘寺,它甚至是京西各寺院中景致最优美的寺院,寺内千姿百态的名松景观独步天下。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初名慧聚寺,明英宗赐名万寿禅寺。寺内创建于辽代的戒坛,为全国三大戒坛之一,故被俗称为戒台寺。戒台寺是我国保存辽代文物较多的寺院之一。作为辽至清古建筑,戒台寺于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灵岳寺

灵岳寺与潭柘寺、戒台寺同属门头沟区,位于大山深处的斋堂镇辖域,距离天安门广场的行车里程约95公里。寺院始创于唐贞观年间,当地有“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之说(斋堂,顾名思义是吃斋的地方,为当年到灵岳寺进香的香客吃饭、休息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了村镇,故名斋堂)。寺院历代重修,2013年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距离天安门广场的行车里程约75公里。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辽、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日军轰炸,被大面积毁坏,1980年代后予以全面修复。寺内存佛祖真身舍利,为全国著名的佛真身舍利瞻仰地之一;还存有珍贵的唐辽佛塔,特别是存有始刻于隋代,历唐、辽、金、元、明各代刻就的经石14278块,计刻佛经1122部3452卷,为金石、书法、文字、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云居寺塔及石经”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西诸寺中首批国保仅此一家。

8.万佛堂

万佛堂位于房山区北部,在大名鼎鼎的石花洞风景区正东,与石花洞的直线距离约3公里。万佛堂始建于唐代,现存明万历年间重建的殿宇一座和辽塔、元塔各一座。仅存殿宇名“龙泉宝殿”,殿内存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龙泉宝殿下有孔水洞,孔水洞洞壁存有隋大业十年(614年)的刻经和隋唐时代的雕像。“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正统四年至正统八年(1439年至1443年)。其大雄宝殿中的壁画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为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法海寺作为明代古建筑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价值在京西诸寺中仅次于云居寺。

10.承恩寺

承恩寺毗邻法海寺,位于法海寺东南五六百米处。寺院建于明正德五年至正德八年(1510年至1513年),由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寺院早期疑为明廷由太监把持的特务机关办公地,明清两代均保持了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作道场的“三不”特点,1949年后曾长时间被学校占用。2006年承恩寺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处于维修中,不对外开放。

11.八大处之灵光寺

八大处的八座寺院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寺为八大处之第二处,是八处寺院中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灵光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至779年),初名龙泉寺,历代重修更名,后改称灵光寺。寺内有新建(1958年—1964年)的八角十三层佛塔,塔内奉佛牙舍利,为全国著名的佛舍利瞻仰地(全国有佛真身舍利十大瞻仰地,北京地区有其二,另一处为云居寺)。灵光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京西诸寺中被公布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仅此一处。

12.八大处之长安寺

长安寺为八大处之第一处,也是唯一未被圈入“八大处公园”内的一处寺院。寺院创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原名善应寺,康熙年间整修后,改称长安寺。长安寺在“八大处公园”园门南里许,每天参观八大处的游客摩肩接踵,但长安寺很少有人光顾。

13.八大处之三山庵

三山庵为八大处之第三处,创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

14.八大处之大悲寺

大悲寺为八大处之第四处,创建于辽代,原名隐寂寺,后更名为大悲寺。

15.八大处之龙泉庵

龙泉庵为八大处之第五处。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

16.八大处之香界寺

香界寺为八大处之第六处,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历代重修更名,后改名为香界寺。

17.八大处之宝珠洞

宝珠洞为八大处之第七处,位于平坡山绝顶稍下处,是八大处的最高处,登临宝珠洞,可东眺北京市区。

18.八大处之证果寺

证果寺为八大处之第八处。八大处之二处、三处、四处、五处、六处、七处处于同一条线路,沿山路可先后到达,八处证果寺则位于另一条线路。证果寺初创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八大处中始建年代最为古老的寺院。

      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山山水水、不同的人文风景及历代文史,对于酷爱旅游的我来说,是我毕生追随的心愿。自从家里有了车,每当节假日的时候,我们就喜欢开着车外出去自驾游。这些年来自驾游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很早就听说川西草原的风景迷人,是一个去了绝对不会后悔的地方。这个周末,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心中向往已久的红原大草原。在这里有一座气势恢宏、历史渊源十分悠久、以建筑风格宏伟、壮观、装饰精美、藏书藏宝丰富著称的川西北最大藏传宁玛派寺院--麦洼寺!这座远近闻名的寺院始建于1646年,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竹庆支系,建寺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几百年来寺院高僧大德辈出,佛法兴旺,现在寺院有一千名多僧人,麦洼寺是一座以弘扬和修持龙钦宁提的宁玛派寺院,在佛教界享有盛名。麦洼寺在1982年由十世班禅大师定址扩建后,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座堪称藏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殿堂。在整个寺庙的外面是差不多有2公里多长的转经长廊,长廊里密密匝匝的竖满了转经筒,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最醒目的是号称世界最大菩提塔-和平塔,塔高127米,有45层楼那么高。在我们眼里,宛如世外桃源的麦洼寺山水相依、蓝天白云、景色十分秀美,只见连绵成片的寺院和民居在山间错落堆叠,红白围墙俨然一副典雅的泼墨山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处处洋溢着的神秘气息。

      每到夏天去川西草原游玩的人很多,为了避免拥堵,我们在周五下午就开车出发。第一天就开了七个多小时,长途奔袭差不多跑了450公里,在红原县上住一晚,第二天才去就进去游览了麦洼寺。因为平时我们开车一直都在市区比较多,对于高原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次我们从成都开车走成灌高速转都汶高速,接着走209省道经过理县到达红原。这条线路来往的车辆很多,有的路还正在修实行交通管制,路面比较狭小,弯道陡坡也不少,我的车配置比较齐全、动力不错、操控也灵活,一路顺利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先来一张远景,这就是佛光沐浴下的麦洼寺!接下来,请跟着我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这是进入藏区的第二天,一行来到阿木卡门路口,从这里进去还有差不多八公里就到麦洼寺了。看看天上的蓝天白云,今天我们的运气真不错哦。

    跟着车载导航往里面去,随处可见挂在山上、河边以及路边的五彩经幡。

    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

   刚转过几个弯,呈现在我们眼前是连绵几公里的转经长廊,特别壮观!

     我们都被眼前的这一幅壮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赶紧停下车来。

    我们来到这个令人震撼的地方,此刻的心情万分激动,面前的一切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只见麦洼寺依山傍水,青青的山坡,潺潺流水,宛如世外桃源。

     麦洼寺完美的与大草原融为了一体,让我张开双臂来拥抱这一切吧!

     这里是当地人心中的圣地,我们感受着这里浓厚的藏传佛教魅力!来到麦洼寺是我们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一直到现在,只要闭着眼睛就能回想起这次旅行!

    这是一座很神奇的寺院,一定要用一种虔诚膜拜的心态来观赏。这里是一个人间净土,只有亲身来到这里才能真切的感受这里的一切!

    这座和平塔是一座神圣而宏伟的佛塔,始建于2003年,也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壮观的佛塔号称世界最大菩提塔,塔高127米,一共有23层,约有45层楼的样子,已经成为很多游人朝圣观瞻的一个必去之地。

    寺院门前的草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花香,令人沉醉!

    这个时候,我们都拿出单反、手机不停的拍照,想要把这里的一切都好好记录来。

    远处的草地上是一大片的帐篷,我们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幻想有一双翅膀能在天空飞翔。

    这条美丽的阿木柯河从麦洼寺门前流过,传说这是朱牡为格萨尔王圈养战马的地方,阿木柯河是雪山后面的雪融化后汇集而成的。

    我们继续往前走,心里都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旅程。整个寺院依山而建,空气十分清新。

    在麦洼寺的门外,先给多拍了几张,做个纪念。

    在这里的藏区,麦洼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接着,我们准备进去好好游览一这座古老的藏传寺院。

    在大门两边是长长的转经长廊,从外墙窗子照射进来的阳光,投射在转经筒上,形成斑斑驳驳的金黄。

    每天都有很多藏民前来转经祈福,转山,转寺,转塔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们朝朝暮暮、岁岁年年的必修课,已经融入到血液里的信仰。

    一座雄壮威武的大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前这座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的大殿就是大经堂,始建于1992年,看起来气势恢宏,这里是僧人礼佛诵经的场所。既有藏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汉武建筑风格,规模十分壮观。这里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拍照的,有的地方是严禁拍照的。

    每年在这里举行四次大法会,每年的藏历四月七日为祈愿大法会。在这个远离大城市的地方,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了解到很多关于麦洼寺的历史。

    三重檐宝阁式,十分气派哦!这是一座堪称藏文化和宗教艺术的殿堂。可以用风景如画来形容眼前的一切了,我们都想多了解一下这座神秘的麦洼寺。

    这座寺院楼宇殿堂金碧辉煌,雄伟庄严,站在这里,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走进寺院,感觉这里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处处洋溢着的神秘气息。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

   整个寺院坐西向东,大殿正对面山中自然形成梵文"阿"字,而且以寺院为中心,四周很远的诸多神山山峰均朝向这里。

    麦洼寺从公元1646年建立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如追溯其由宁玛宁提发展而成宁玛龙钦宁提,直到现在的过程,更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现在寺院有一千多名僧人,建有五明佛学院,修行院各一所。在每个大殿中还珍藏和供养着各种珍贵的佛像、塔、法器、壁画以及珍贵经书和名著。

    这是一座以弘扬和修持龙钦宁提的宁玛派寺院,以建筑风格宏伟、壮观、装饰精美、藏书藏宝丰富著称,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据了解,在这座大殿内供奉有流传了一千余年的珍贵佛像、法器、典籍一百余件,现代巨身镀金铜像九尊,大小菩萨、佛塔等一万五千余尊。还有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五拾余套,以及各教派典籍三万余套(册),大 壁画唐卡三百余幅,小唐卡二千余幅。

    寺院的建造精美,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这么通透的蓝天白云,只有在这高原空气稀薄之处才会出现这种像蓝色的天空。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洁净自然,堪称“人间一方净土”。

    这是麦洼寺内,历史最悠久的绿度母经堂。

    我们开车在寺院里面到处游览,在我们面前是壮观的寺院建筑,一路风景如画。

    这里真的是一个很清净的地方,即使周末人也不会很多,想出去走走清净一下远离尘嚣的朋友值得去看看。

    这里不管男女老小,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寺院参拜。

    酷爱自驾游的我们,最喜欢去那些风景秀丽、而且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今天来到麦洼寺,这里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不虚此行哦!

    我们就这样开着车,在这座美丽的寺院里,走走停停,生怕错过了一幅画面一般每年的6月麦洼寺有一年一度的煨爽法会,要举行3天,主要有撒隆达,民族歌舞表演,赛马活动等。

    这里的风景,只能用美!很美!非常美!来形容。准备离开了,我们都期待接来的旅程,能有更的惊喜与收获!

    麦洼寺真的是个修行的圣地,那里没有喧嚣,那里没有迷茫,那里清静肃穆,那里念佛声声回荡,那里是人们修行的天堂。这次我们开车来到这里,不虚此行!感谢爱车的一路陪伴!

祖越寺 ,龙泉寺 ,南泉庵 ,香岩寺

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

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庙宇建筑之一。

相传,在开始建寺时,有一位祖师从这里路过,曾仔细察看该寺的建筑,遂名为祖越寺。

据考证,它最初建于唐朝,当时的建筑宽阔宏伟,大于现在几倍。

后来,在金、元时期,山洪暴发,寺庙被冲毁,遗址就在现址前的低洼开阔处。

从遗址中曾发掘出较大的浮雕石栏板、望柱莲花佛座、柱基、残石碑头、瓷片等。

这些遗物为考察千山的庙宇建筑和宗教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祖越寺现址为明朝时建筑,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曾相继重修、整饰,解放后,又多次进行修缮。

现有建筑七幢,释迎殿为正殿,它的东侧是胡仙堂和客室,正殿阶下为东西配殿,配殿南有钟楼、鼓楼,呈东西对称。

释迦殿正对寺门,门外是一堵石墙,长达五十多米。

祖越寺的建筑比较紧凑、集中、规整。

它建造在蜿蜒、狭长的喇叭形山谷中,山的地势北高南低,寺前的平地边沿距下面坡地约有十余米,庙宇低洼部分全由石块垒筑垫高,可见当时的建筑工程是很艰巨的。

祖越寺殿宇壮观,山色秀丽,景致优美。

东西两面山峰将它紧紧抱合,如双手捧着一颗明珠。

上面峰青壁翠,林涛激涌;下面柱红瓦绿,殿宇辉煌。

寺旁,山水汩汩而下,清新凉爽;后山,小亭岌岌而立,幽静雅致,使人留连忘返。

古人多有游祖越寺颂咏唱和之诗作,今人也多赞叹祖越寺之秀美壮观。

前人用“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的诗句来赞颂,明人徐文华也写诗赞赏:“常遑回合水潺湲,路转坡坨百折还。

上界钟声霄汉杳,前山塔影夕阳间,松涛涨壑千岩响,花雨浮空满地斑。

坐久虚堂疑误入,恍然身世出入寰。”明御史程启充、明前给事中刘琦、给事中薛廷宠、监察御史朱篪、巡按御史史褒善等都有唱和。

有的赞叹祖越寺“岩松宿雾常浮翠,石涧流泉漾落花”,有的赞“山引楼台连碧落”,“山川迤逦画图中”,令人“共来不倦登临兴”,乐游忘返。

龙泉寺 龙泉寺,在千山北沟中部,东距无量观约15公里,立于群峰环抱中,地势宽阔,建筑宏伟,是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

该寺始建于唐代,金元时期规模还小,明代大兴土木,建筑较多,后来重修仍保持明代风格。

该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丛林之中。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

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

寺后有清泉一处,常年流水潺潺,相传是“龙诞水”,又由于山水下流弯曲似龙,因此得名龙泉寺。

寿后山坳有后阁,是明嘉庆年间和尚刘宾创建。

寺周围有松门塔影、瓶峰晨翠、螺峰月夜、黾石朝日、狮口钟声等16景,在千山风景区中亦久负盛名。

清人王尔烈曾吟诗赞叹龙泉寺胜景:“一千峰呈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南泉庵 南泉庵是一座道院。

据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重修碑记载,自唐建庵,中经很多朝代,屡次重修,一直到万历已酉年(公元1609年),“孙公”等人见古刹已成废墟、便募金伐石,开始重建南泉庵。

先后建了佛堂、斋堂、门楼、垣墙等,后来又经数岁补茸,又开拓殿宇三间。

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以后,经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相继重修与扩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现在这样的规模。

南泉庵当年是收藏经版和刻印经文之所。

据清嘉庆十四年九月(公元1809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立之碑文载,南泉庵道人“南泉庵观商议”,“处心数载,募化八年,敬刊经版百余块”,“印经者俱来此”;“道教经版久存千山”,“不意前有之经施散已尽,吾等遂捐资重修刷印,并增金科玉律之版”。

南泉庵收藏经版和刷印经文的经堂现已无存,但遗址尚可见到,一进院门,即可见地下有青石房基,这就是当年经堂的遗迹。

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虽处诸峰环抱之中,但入其境并不觉其狭,反有远峰近坡层次鲜明、深远开阔之感。

《辽阳县志》载:“寺当山阳,山花极盛,春夏之交,满山花开,香气氤氲,故名香岩寺。

昔人谓香岩寺中名胜最多,为一山之冠。

盖龙泉至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纡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万树参差阴翳,时有怪石出没其间”。

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筑,相传始建于唐,最迟也不晚于金、元时期。

寺东山上的“双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现存的最古建筑,塔上有砖雕飞天等图案,建筑美观大方,是香岩寺的著名景点之一。

寺前还有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元代皇庆时雪庵碑,寺内有明、清石碑十余块。

据文献记载,香岩寺曾遭灾被毁,现址是在废旧址上重建的。

清代,香岩寺已远近闻名。

清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年间又相继对其进行重修和扩建。

香岩寺的建筑艺术素为人们所赞叹。

它那精巧的结构,玲珑剔透的雕刻,秀丽华美的装饰,为千山其它庙宇所不及。

这里的庙宇都属单檐硬山式,脊上有彩色浮石雕装饰,斜脊有跑兽,檐下有五铺作的补间、柱头、转角斗拱等,枋下燕尾,有盘龙与脊牛等透雕,梁、柱头有三重昂和逼真的动物、花草等彩色装饰。

这样精湛的雕刻与装饰,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才能。

香岩寺古迹很多,这些古迹又多半和寺僧连在一起。

俗话说:名寺出高僧。

雪庵就是香岩寺的高僧。

《东北文献征略》载:“雪庵和尚名普光,字元晖,号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

元(代)至元(年)间,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图绘宝鉴,但载其善画山水,学关同,墨竹学文湖州……雪庵善书八大人觉经,用笔俊劲,深得鲁公三昧。”由此看来,雪庵是颇有才学的。

《辽阳县志》还记有雪庵的一段轶事:雪庵是元代人,家居鞍山西沟家寨。

当时战事频繁,雪庵从征十年,一日归家,时已夜半,借着月光,从窗外窥见其妻与一个少年同床共寝,心中大怒,顿起杀心。

但又转念一想,何必慈红尘烦恼,不如弃家出走,以断尘念。

于是就把刀扔在窗下,到千山附近崔家屯的“夕阳寺”出家。

他的妻子探听到他的消息,就领着女儿去找他,说:“你冤枉了我,睡在床上的是你走后生下的女儿。”可是雪庵佛心已定,誓不归凡,为避妻女哭诉,就转往香岩寺,在这里苦修得道,成为高僧。

香岩寺的“雪庵塔”、“老祖洞”和“炼魔石”等都是同雪庵有关的古迹。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宋代建筑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宋代建筑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再次,是科技含量较高。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海清寺阿育王塔。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顷,是一处著名的游览区。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称海清寺塔。此塔地处大村,当地老百姓传称大村塔。塔内有瘗入的阿育王“灵牙”,所以又称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概。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景区。历代相传说此塔乃唐朝尉迟恭所修。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72年9月曾来连考察,认为此塔和河北定县料敌塔时代相当,建筑形制相似,誉称为“南北二巨构”。

宁波市奉化区有一个乡村,和鄞州区云龙镇的一个古村同名,都叫王夹岙村。这个村庄是奉化区的“美丽村庄”之一,因《大江大河2》曾来取景而被人所熟知,有人认为它才是正宗的的“王夹岙”。真的是这样吗?事实正好相反,奉化的王夹岙村并没有王姓,村名也是后来才改的,但是村子周边的风景确实很美,而且村外的山上居然有一座露天古寺,充满传奇。

据光绪《奉化县志 乡都》记载,王夹岙村自宋朝景德年间开始有历史记录,因位于黄家山南麓被称为黄夹岙。由于在宁波的方言里,黄、王的发音极为相似,黄常被读作“王”,所以黄夹岙常被人读作“王夹岙”,后来干脆正式更名为“王夹岙”。

王夹岙村的村民既无黄姓,也无王姓,而是以陈姓和景姓为主。村子里的陈姓先祖于明末清初迁自松岙的马头村,后来又分出去两支,分别定居在莼湖岙和余家坝。

奉化的王夹岙村坐落在莼湖街道的西南,东邻黄檗村,南接后琅村,东北和西北角各有一个小型水库,像大白兔的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一个在村前,一个在村后,风景都很美丽。

村前的水库被称为景家水库,确切地说是一个大水塘,水岸被绿树和翠竹覆盖,苍郁的楝树斜伸向水面,枝叶间开着烟紫色的花,水面清晰地倒映着四周风景的影子。水库的西面和北面都是带着院子的民居,感觉有一种背对青山门绕溪的即视感。

王夹岙村不是很大,我在村子里转了两圈,都没有发现《大江大河2》的拍摄痕迹。于是问景家水库北面院子里的住户,她表示也不知道。隔壁的一位帅哥听到我们的对话后,出来指着村西面,告诉我就在那儿。于是我又去村子里逛了两圈,还是没能找到。后来才知道,电视剧的取景地就是村头的几间房子,但是它们太普通了,以致于没人把它当作旅游资源来宣传。

村后的水库面积大一些,地势也高一些,风景也优美许多。这个水库叫祥瑞安山塘,又被称为祥瑞水库。它的南面是高坝,东面是梅林,梅林间有一条便道,旁边散落着一些饮料瓶和卫生纸。可以看得出来,经常有人来这里玩。这片梅林清静而光滑,站在水库边的梅林下还可以欣赏湖上风景,确实是一处不错的约会地。

水库南面的堤坝脚下有一条山路,王夹岙最美丽的风景就分布在这条山路的尽头。这里的山以前叫黄家山,传说曾有老虎盘踞在山顶的山洞里,于是被人们称为虎洞山。从祥瑞水库旁沿着山路往上走,大概500米处有一块宽阔的平地,近山的角落里有香案、香炉、刻石、水池,池上有观音雕像。原来这里是一处露天寺院,名为虎穴禅寺,这处风景叫水上观音。

从这里继续往山里走,在一个陡峭的山岙处有一个寺院,那里才是虎穴禅寺的主体建筑。庙宇建在山坡上,背后是繁茂的树木,前面是幽深的山谷,脚下是高耸的阶梯。虎穴寺门前摆放香炉的地方居高临下,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眺望,山谷和远处的风景尽收眼底。

虎洞山有一个石窟,据说就是老虎盘踞的地方,被称为虎穴,虎穴禅寺的名称因此而来。这座禅寺一半是露天的,一半像被吊在半山上,是我见过最个性的寺院。我来这里游玩时,恰巧遇到一个寺僧,他见我挂着相机以为我是记者,得知我是来游玩的之后告诉我,有一名记者前一段时间刚刚来过。

在奉化区莼湖街道的美丽乡村之中,王夹岙村并不出众,但却是最有特点的。特别之处就在虎洞山和虎穴禅寺周边。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古迹,还是一处秀丽的风景,前来游玩还是挺有意思的。

旅游小贴士:

1门票信息:免费

2地理位置: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

3自驾导航:用导航软件搜索“王夹岙村”,按照导航的指引前往即可,门前有停车场。

4公共交通:宁波站乘坐宁波地铁4号线——“儿童公园”站换乘宁波地铁3号线——“金海路”站换乘291路公交车——“王夹岙村”站下车,步行前往。

这里是楚语乐游记,努力行游中国,推介优美风景,记述旅途风情,每日更文,欢迎关注。

一、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

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二、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初,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印度僧人达摩笈多等曾住寺内译经。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元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了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三、香积寺:

香积寺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唐代寺旁有香积堰水流入长安城内,另一说来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

唐高宗李治曾赠寺院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供养,取名香积寺。历史上,香积寺曾多次遭到破坏又历经多次重修,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唐代建造的善导塔,

是公元680年修建的。塔系青砖砌成,壁厚二米,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

四、青龙寺:

青龙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废。传说,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公主果然痊愈。

于是,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法师事惠果大师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

1986年,青龙寺从日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寺院,每年四五月,樱花盛开,春色满圆,姹紫嫣红,风光异常。至今,青龙寺也以它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五、卧龙寺:

卧龙寺在隋朝时被称作“福应禅院”,唐朝时期,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

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后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

——大兴善寺

——香积寺

——青龙寺

——卧龙寺

香林祖殿第一进为山门殿,面对德化名山莲花峰,与湖山的涌溪碧水相映成趣。前人在门前题一联曰“莲花拱秀,湖水澄清”,大为寺宇增色。山门殿内塑韦驮及肩驮两大金刚像,金刚手执金刚杵,是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的主体建筑,其造型和建筑结构具有佛教寺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屋顶是单檐歇山式,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下端处折向的线脊四条,故又称“九脊式”。中栋的脊,雕龙塑凤,栩栩如生。殿内供奉如来、文殊、普贤、弥勒及十八罗汉佛,是诵经礼拜和做佛事的道场。 第三殿为祖师殿,殿内四大圆柱直径有70厘米,屏风及栋梁皆朱漆五色金箔,雕刻各种图案,整座建筑金碧灿烂,发出夺目的光辉。正殿奉祀许、郑二佛及清水祖师,左边偏殿祀伽蓝,右边偏殿祀库司及林庚一神位。殿宇比较宽广,典雅精致的壁画甚多。窗沿及屋檐上雕刻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等艺术珍品,八面玲珑,令人目不暇接。

由于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山川风景优美,加之寺僧文化素养较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吟咏或作为读书场所。虽屡遭厄运,但还遗留一部分摩崖诗词、题字。壁上有明翰林赖垓的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寺之左路车楼有办学500多年历史,类似书院的“香山社学”旧址,花厅作讲堂,堂上有一对联曰: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锋喜作莲花看。社学办得很出色,在这里培养的人才,大多出类拔萃。明监察史凌辉、翰林院学士赖垓、山东府令林鹏搏等皆于此社学读书中进士致仕。

寺之右路山前有座建筑形式独具一格的六角五层宝塔,名为“观音阁”,每层都有飞檐画栏。最顶层奉祀观音大士,并挂有万岁楼牌匾;第三层为宽敞的会客厅,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联,其中一对游子嵌“香林”的冠头联,颇有佳趣:香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柔肠问今世具几双醒眼?林畔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看古来无二个知音。

香林寺历经千年,兴于清朝,衰于民国。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矿借作办事机构之用,1980年春节失火,大雄宝殿、祖师殿、东西楼被焚烧。在乡人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重建香林寺想,已重建了香林寺祖师殿、西楼等建筑,大雄宝殿、东楼等建筑也在筹建中,香林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