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创新和革新指的是什么
一、古籍中的“创新”,与现今并无多大差别。
在很多典籍中,“创新”写作"剏新",其意一样:
1、创立或创造新的。
2、首先;最早。
例一:
《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 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在语言创新方面,享有特权的诗人理应是先驱。"
注:这里的“创新”,即“创造新的”。
例二:
《元典章·兵部三·铺马》:"有今后剏新归附的百姓有呵,有铺马里上来者,他每的拜见马匹沿路上依在先体例,与草料者。"
这里的“剏新”,即“首先”。
二、“革新”是个新词,古籍中鲜用。而出现于古籍中的是“革故鼎新”,今天的“革新”即属简化而来,其义基本未变,都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之意。
例:
唐·张锐《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
当然有,照片作为藏品,与其他的藏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除了艺术价值和古董文物价值外,还有影像史料的价值。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只关注了影像内容的价值,关注对影像内容的读解,关注影像的史料价值,基本忽视了老照片的古董文物价值,更没有考虑到照片在视觉艺术上的价值。
在国外,摄影收藏已经有了很长久的历史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国际影像收藏市场升温,摄影拍卖也应运而生,许多著名的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摄影艺术展厅,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在2003年就已经收藏有5万多张摄影藏品。在纽约、伦敦、旧金山等大城市,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摄影作品拍卖会。2002年,一张拍摄日期为1825年的老照片以398万美元的成交价被法国国家图书馆购藏。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斯诺50多年前的名作《市政大厅前的吻》,其原版照片以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而2006年2月由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拍摄的一幅《池塘月光》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竟拍出290多万美元的天价。
专家指出,目前由于海外市场成熟,而中国藏家对老照片的冷漠,老照片国内外的价格差距极大,已经有些国外的收藏家长年在中国搜罗老照片。
影像收藏在中国虽然还显偏门,不过从2006年秋季正式登堂入室以来,毕竟也经过了两年多的培育和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九大门类:中国重要摄影家的代表作、中国摄影史名作、国外名家名作、艺术摄影(也称美术摄影)、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影像艺术品、古董文物老照片(历史上著名的影像、有史料价值的影像和有收藏价值的)、在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上标志性照片、底片、影像古籍善本。
同时,各大拍卖公司也开始逐步重视这块市场,比如嘉德,在尝到甜头后在其3月的四季拍卖中再度推出一批老照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拍品为影集《CHINA》(译为:《影像·大清国》)。在这本英文名为《CHINA》的相册中,收录了多位著名摄影师中多人的作品共计71张,既有中国北方的风景(北京、天津),也有中国南方的见闻(上海、广州、厦门、福州、香港、澳门);既有通过外国摄影师眼睛看到的中国,又有通过中国摄影师眼睛看到的中国。这些作品中不但很多都是他们的代表作,而且每张照片所包含的历史信息都非常丰富加之相册品相完美,极为难得,估价为60万元人民币。
而今年的北京华辰拍卖影像板块,将根据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变化推出知名摄影家的古董文物老照片、底片,因为这些拍品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只能被发现、挖掘和重新认识。对藏家、投资者和收藏性资产来说,错过了就不会再有,比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制作的八个样板戏的全套原始老照片等。据相关负责人透露,还将规模性地推出影像的古迹善本,为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提供一个新的种类。
收藏老照片还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中心明确,代表性强的照片价值高
老照片是过去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越是中心明确,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价值就越高。像长城,还有北京故宫,上海外滩等各地的风景的老照片都是藏家追逐的对象,他们对研究各地城市发展,建筑历史等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不但受到个人藏家的喜爱,也是很多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在早期的摄影作品中,民俗照片是对单纯人像作品的一个突破,是第一批从摄影室里走出去拍摄的作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价值很大。很多早期在中国的外国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街头的民俗照片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每张都卖到了1000—2000美元。
第二、尺寸越大,价值越高
由于早期照相技术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冲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因此很多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的照片,拍卖价格都超过万元。
在嘉德近一两年的拍卖中,几张不同的上海全景照片长度都超过一米,成交价高的三四万元,最低也超过了一万元。在目前的古玩市场里,清代的照片很少有大于二十厘米见方的,稍微大一些的照片一般都是几千元的价格。一般的民国风景或集体照,长度超过三十厘米的,价格超过千元;而超过一米的用转机拍摄的长条民国照片,价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第三、摄影师或摄影室的名气大价值高
同样或同类的摄影作品,照片上有摄影师或摄影室的标志或签名,能够断定是知名摄影家的作品的,价格自然高于同类。
在国际上拍卖的中国早期人物和民俗摄影作品中,如知名摄影家汤姆逊的作品有不少都超过了2000美元。而我国早期基本上没有专业的摄影师,大部分是摄影室里的商业摄影师。香港和广州的宜昌照相是中国最早的名摄影室,上海的公泰和苏三兴照相及天津的元彰、梁时泰照相等名气也不小。如果能够断定具体摄影室的作品,自然价格要高于无名氏的作品。
第四、题跋增加价值
相片的题跋有两种:一种是印在底版上的,一种则是手写在相纸背面的。中国摄影师在照片的印制过程中,往往会手工增加相关题跋。这些题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照片拍摄年代、地点和照片内容。因为有些题跋结合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因此也使照片增添了中国色彩,增加了照片的艺术特性。有这样题跋的照片价值更是上一个台阶。
当然除了上面四大因素外,老照片价值还跟照片是否发表过、是否被名家收藏过有关。仝冰雪介绍说,如果是纯文献型的老照片,没有发表过的价格上会比发表过的高。但如果是艺术含量高的老照片,曾经被发表过的,那么其价格却会高出一筹。如果老照片曾经是某名家的收藏物,那么它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如果照片上附有这位收藏家的签名或题字,那它的价格更是可以上一个台阶。
是不是你自己设置了自动清理什么的了,或者是不是有人帮你清理了,还是你自己不小心点到哪里然后清理了,你想一下,别的情况也不可能会出现啊,除非你手机坏了,但是手机坏了为不可能只清理和视频,应该该丢的都丢呀,你还是查看看吧
玉镯看上去问题不大,青铜就难说了。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第二招 看锈色
(1)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布于器物之某一部位,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特殊环境如土层潮湿、过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粉锈多半为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有的真器,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好,染上有害锈也偶尔呈粉绿色,但购藏青铜器必须对此保持警惕,以防上当。
(3)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标准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正像宋元时期的古画一样,除了总的基调色彩因陈旧显得单一外,观其细部色彩也是各有千秋,其感觉是和谐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刺目,就是一枚小小的秦汉时期的青铜带钩,也可体现出这种特色凡锈色过分单一,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速成“赝品,不可取也。
再一招
辨声
(1)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沈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又一招 细察材质
作伪者为省事,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地下,使人看不出器物材质购藏者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如发现有**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
铜器的作伪:
第一,器物整体均伪。作伪者利用真铜器翻模铸造新器,或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如旧时常仿《博古图》上的鸟兽尊。这些伪器作好后,先埋于地下,使其生锈,二三年后再取出。
第二,器物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的“捣撤货“。拼凑器基本上可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器物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残器,而将残器重新配合在一起,使成为一件完整的铜器。例如甑的下部配以鼎,以成甗,这与甑下应是鬲则大相径庭;其二,由真器的残体和伪作的一部分相陪,成为一件完整器物。例如利用缺三足的鼎体,下面再配以校和圈足,使成为豆。以上伪作情况,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拼凑之器。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真器内嵌入别的的真器的真铭,使之成为有铭器。这里需要谈一个问题,即在出土或传世的铜器中,常有这种情况,即器物整体颜色不一致。如湖南前些年出土的戈卣,提梁与器身不同,在传世的铜器中也见有这种情况,因此亦不能绝对认为,一件器物的某一部分与其它部分铜色不同就一定是拼凑器。
第三,旧时一些铜器在出土后,破损残缺严重,作伪者利用其技能,将破损器进行修补,使成为一件完整器,并作假地子和假锈,如有花纹并补配花纹等。对于这种修补器,应辩明哪部分是原器残件,哪部分是后补的。
第四,器物与铭文皆伪,或器真铭伪,或器伪铭真,也有的是真器上已有铭文,作伪者画蛇添足,再添补铭文。铭文的辩伪很重要,铜器伪铭的选材和制作情况也较多样,有的是依据古籍著录的拓本内容为蓝本,刻在真器或新铸的铜器上,有的伪作铭文是利用真铭的一部分铭文,与古籍记载的铭文相拼凑,例如现存英国的晋侯盘,铭辞主要取材于散氏盘铭、石古铭,以及《尚书》、《左传》的词语。
第五,器真,花纹是后刻的,或在真器残存的一部分花纹上再增添假花纹。
第六,铜器辩伪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某一件铜器上,器物、花纹、铭文的真伪共存,这就需要逐一地认真进行辩伪,切不可只顾一点,而忘记其余。
以上简略地将伪作铜器制作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归纳,下面再谈一下铜器辩伪的主要方法与依据。
第一,掌握先秦以至两汉青铜器的铸造、种类、造型、花纹、铭文等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青铜器真伪的基础。
第二,在辩伪工作中,对铜器的第与锈的辨别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先秦两汉的青铜器年代久远,各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器铜质不同,入土或入水的地区土质不同,铜器表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地(皮色)和锈。无论是第还是锈都在一二十种以上,主要有绿、蓝、黄、白、红、黑等等。真器由于制作年代久远,形成的地子一般是发光亮的,而伪作的假地子则发暗。在铜锈上,真锈由于时间久远,锈块结实坚硬,锈不是浮在铜器表面,而是渗透到了内部,假锈是浮在铜器表面,锈块较软,弄下来易搓成粉末状,又因是假锈,锈一下来,就会露出新锈。
第三,在伪造技术上,伪造的铜器外形没有真器那么有生气。假花、假铭也没有真器雄伟浑厚的气韵。真器花纹一般层次分明而平整,而伪花则软而凸散,且没有铸造真花时常出现的铸瘤。真铭文,商周时代一般为铸字,字体匀整,深浅如一;而伪铭则有刀凿痕,字体呆板无神韵。在真器上补刻的伪铭,常有将铭文刻在垫片上,这就大露破绽。在真器上补刻伪铭时也常将器物的锈斑与氧化层破坏,字口内光亮干净,辩者常可一目了然。
第四,真器在一件器物上所表现出的造型、花纹、铭文等方面风格是一致的,而伪器在一件器物上常常出现风格矛盾,这就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比如在汉代铜器上补刻商周文字,对青铜器稍有常识的人都可辨别出。 第五,在铜器辩伪上要多利用考古发掘品和专家们公认的器物进行对照,又增强可靠性。
本文2023-08-08 11:18: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