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情由来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关于事情由来的诗句,第1张

1有关古诗的来历或故事

材料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 材料二: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出自《己亥杂诗》) 材料三: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 材料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出自杜牧《赤壁》) 材料五: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材料六: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

2古诗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用"则"和"*"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

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

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

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

"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3古诗诗的由来

神造了声音穹苍满了歌唱赞美 诗歌是主恢复中的另一个宝藏。

首先我们要认识诗的由来,诗歌基本上是一个人因里面魂里的享受而有的情感、情操的发表。神造了人、造了声音,人不只会发声(动物、植物也都会发声),一般说来,人还有忧伤、欢乐,且有爱的神与我们联结的历史,即是他在我们里面的行动,而在我们的人生中产生欢乐、感恩、颂赞、珍赏。

这宇宙是满了惊叹号,有神、有神的爱、有神的光、有神的一切,有他无限的度量,万物都满了歌唱。启示录四章启示,在天上有个宝座,有天上的政府,有众长老、天使,每天在这位是爱的神周围作甚么呢?乃是满了歌唱、赞美的声音。

从已过的永远,这宇宙就满了赞美,四活物第一个赞美,就是圣哉、圣哉,将荣耀、尊贵归与神,二十四位长老也称赞他是配得荣耀尊贵。不仅是在已过的永远里满了赞美和歌唱,当神造了宇宙进到时间里,更是满了赞叹;神铺张诸天时,穹苍歌唱,星星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大声欢呼、珍赏、赞叹神的创作。

神有经纶,神有创造,在宇宙中有啦啦队欢呼。接着神产生了人,就开始了神与人联结的历史。

神在人身上历代的工作 在整个旧约看见神在人身上一步一步的作、精心制作的工作。在亚当身上,我们看见神的救赎;在亚伯身上,我们看见亚伯承继了亚当所看见的异象,走了蒙救赎的路而往前去;在以挪士和他的爸爸塞特身上,我们看见人因着呼求神而卸下了人虚空的重担,得着神而被神充满。

在以诺身上,我们看见呼求神的人与神同行,呼求成了他的呼吸,成了一个离不开的活活的人位。在挪亚身上,我们看见与神同行的人与神同工-建造方舟,结束那个世代,带进全家的得救,成了新造的族类。

这一切的历史,这个所有的过程我们都看见神在人身上精心、有步骤、有经纶的一步一步的工作。 旧约中五卷诗歌书对神的珍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神的子民经历这样一位是爱的神,这样一位有智慧、经纶的神,这样一位在我们身上有旨意的神,他们愈经历就愈产生经历中的赞叹,赞叹到高峰就只有诗词歌赋能将这个赞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且精粹、流传并洋溢。

所以,在旧约中从创世记到以斯帖记都属于神与人联结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中,从约伯记开始,就有五卷书是专专的说到在这一大段的历史中他们经历了神自己而产生的赞叹,洋溢到最高处而成为诗词歌赋。

这五卷已经反映了神与人联合的历史整个过程中对神的珍赏。 得救的乐歌-约伯记 约伯记说到一个自义的人,约伯末了表明“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伯四十二5)他里面有诸多的感谢和对自己的懊悔。约伯就把这一些的感受,洋溢为诗词歌赋。

虽然约伯记没有几个人喜欢读,因为都是辩论,但就着我们的经历来说,一生都应该赞叹你的得救,因为我们都是自义的人一生就是这么自义,我们若是把我们与神辩论的对话都记录下来,可能比约伯记还要厚;虽然可能我们没有像约伯的三个朋友那么有学问,但论到辩论可能是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连强盗都能满了辩论,所以应当有约伯记。虽然约伯记我实在不喜欢读,最多读一读最后几章就感谢赞美主了,因为以前的历史实在不堪回首,可是别忘了,连那些辩论都是诗歌的体裁呢。

我们也不知道为甚么约伯这么有诗意,连辩论、骂人、吵架都是用诗来表达的。回头来说,我们也相信,他是太有感觉了,那个自义的约伯在神眼中真是太可恶了,所以他就把那个可恶的约伯自己把他描述下来,流传千古让人知道,这么好的约伯竟然在神眼中可恶到达一个甚么地步?但感谢神,无论他怎么辩论,到最后神仍然来向他开启。

我们岂不都是这样得救的吗?所以你要常唱得救的乐歌。这个得救的乐歌就是你的约伯记。

从诗篇到歌中之歌-雅歌 之后,神的子民摸着了神,就开始追求他、亲近他,在对他的享受中享受他作一切的恩典,这就是诗篇。诗篇就是神的圣民与神联结,经历神的恩典和厚爱所产生的诗歌。

之后不仅享受神的爱流出来的恩典,也渐渐的摸着神作光而流出来的实际,所以就有了箴言。箴言给我们看见基督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作智慧,它是一个人位化的名字,“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好像一个人在街市上呼喊一样。

事实上就是指着基督。当我们享受了基督作恩典,我们就逐渐逐渐体会、领悟基督作实际,所以就有许许多多的智慧发生。

我愈摸着三一神自己,就愈看见日光之下的虚空;我们愈摸着日光之上的荣耀,我们就愈看见日光之下的循环何等无味。因着这样,就有了传道书作许多的对比,而让人看见日光之下一切经历的虚空。

当然,这个诗歌之后又达到最高峰,所以称作“歌中之歌”,全是以基督为我们独一的范围,在他里面来追求他,一直追求到香草山上,也就是国度的出现,完满的彰显。 诗歌-完整的生命历程 这五卷书都是用诗歌体裁,虽翻成中文之后,我们不太容易看出这个诗歌体裁,但它在原文的确是这样,翻成中文后比较能看出的是诗篇的对句体裁,还有诗篇中那些好像诗歌的体裁一样。

感谢主,在圣经里有这五卷,而这五卷都很丰富。得救的乐歌大概有四十多章(共四十二章);因着在爱中的浸润和享受诗。

4古诗的由来,古诗的来历

“诗”在中国文字出现之时就有了,但“古诗”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南北朝时代。

而如今,凡是1840年以前的诗歌都可以称为“古诗”。 起源显然在中国,具体地点很难考究。

先来了解一下古诗(旧体诗): 关于旧体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体非格律诗,或古体诗,亦叫古风。比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等,这样的诗都是非格律诗,也就是古风。

另一类就是旧体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每句字数或五字,或七字,简称五言、七言。一首诗四句或八句,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

在一首诗中,每一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有其严格规定,而且在规定为八句的那种格律诗中,还严格要求中间四句对仗。 在旧体格律诗正式形成的唐代以前,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形式,是非格律体。

例如《诗经》,就是以四言为主,最经典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估计大家多少都知道,这就是《诗经》的主要特色。但《诗经》中也有一言到九言的杂言诗,每一首诗的字数,平仄,韵脚等,都无什么规定;《楚辞》呢,多用4、6、8言,句数也没有一定,例如屈子的《离骚》、《九歌》等,基本上都是用的四、六、八言;汉魏时代的《乐府》和南北朝的各家诗,有五言和七言,有的是两者兼用;这期间,开始产生了稍微有点格律的新体诗,就是“永明体”,比如类似绝句的五言四句的小诗,这种类似于绝句形式的小诗就是古绝。

同时也有五言八句的近体,但这种新体诗格律不严,完全和格律的几乎没有,形式上也只限于五言,跟唐代锁定型下来的格律诗还不是一回事。只能说,古绝的出现,开始使非格律诗开始向格律诗过度。

旧体格律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首先,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又是方块字,容易形成对偶,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出现过不少的对偶句。到了齐梁时代,骈体文开始盛行,促使作者们已经注意形式,自觉的强调运用对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要求诗中适当的运用对偶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对偶,正是后来形成旧体格律诗的因素之一。 其次,汉语的声调,到中古时代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齐永明末期,沈约等人概括出了“四声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歌必须在每一句的五个字中,声调要有差异(就是要求有平仄之分),上下两句之间,音律不能一样。发展到唐代,正式提出了”八病“说,这就为后来旧体诗的平仄律打下了基础。

从”四声”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仄(上、去、入)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连接律联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于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句与散句兼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

就这样,从永明体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终于把旧体格律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应该指出,旧体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什么人硬造出来的。

因此,一经产生之后,即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连绵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这都足以说明,旧体格律诗(包括词曲)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我们的民族风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成就。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

1 说明练习写文章重要性的文言文

说明练习写文章的重要性用现代文可以这样说:“练习写文章可以培养人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人们大脑的思考,练习写文章对开发人的智力非常重要”。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文言文,即:练习:练。写文章:作赋。

可以培养:能训。人们:人。

观察思考:观与思。的习惯:之习。

可以提高:以升。语言表达能力:语叙之能。

促进人们大脑的思考:促人脑思。对开发人的智力:于掘人智。

非常重要:尤重。“练习写文章可以培养人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人们大脑的思考,练习写文章对开发人的智力非常重要”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练作赋能训人观与思之习,以升语叙之能,以促脑思,练作赋于掘人智尤重也。

2 有意义的文言文+分析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启示:勤劳的中华民族

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少时浪荡,无所用心,戏游河边,巧遇老太婆铁杵磨针,而得到的启事,他从此发奋苦读勤学,终于功成名就。 “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的“警枕”说的是他从睡眠中挤出更多时间读书,自己设计了一个用木头削成圆形的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头就会撞到床板上,人就会惊醒。他一生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张蘅发明的地动仪,马钧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的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

3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

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

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优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

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

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

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

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

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自护其短》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

后来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块地上没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与陈伯之书(节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某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4 文言文中〞以〞的作用及意思有哪些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 什么文言文是写读书好处多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6 之在文言文的作用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弗酣缔叫郫既惦习定卢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其中包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主要展示了秦始皇兵马俑和秦代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陕西历史文化。

西安博物院:这是一座以展示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收藏了大量的汉唐文物和历史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这是一座以碑刻艺术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碑刻和墓志。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展示唐代文化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展示了唐代长安的文化、艺术和生活。

汉阳陵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展示汉代文化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是中国最大的汉代陵墓群之一。

西安半坡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展示史前文化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展示了半坡文化的生活和艺术。

陕西自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展示自然科学为主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展示了陕西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博物馆,如秦腔博物馆、唐代仕女画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博物馆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无论人生路上有多少纷繁热闹,终将抽身出来,独自细数似水流年。年轻时总害怕“不合群”,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为了合群而合群,马不停蹄地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与繁华。随着年龄渐长,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其花费时间与精力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去结交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还不如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

独处,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陈道明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弹钢琴,用毛笔抄《道德经》之类的古籍,挥笔泼墨画山水,或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读书,写杂文。窗外天空纯净如水,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冯小刚笑话他一个人宅在家里,远不如一场饭局有用。陈道明淡然一笑:“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声?不汲汲于名利,静下心来做一些无用却静谧美好的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是啊,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才能静下来,回归真实的自我。人生需要独处的时刻,在独处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回归精神的安宁,回归灵魂的本真。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我是一个独处者,我不喜欢团体、流派和文学圈子。在日本,我没有任何作家朋友,因为我想……保持距离。吃素食,一个人待着,写作,跑步,思考,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收藏内裤。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村上春树说自己喜欢买内裤,尽管穿不完。但仍会乐此不疲地不断买回,然后把这些“宝贝”一条条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整整齐齐地码在专用抽屉里,内心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充满了丰盈的满足感,堪比“小确幸”。“小确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北宋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经沧海的苏轼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独游泗州南山,在南山里喝着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清淡的山野小菜入口,苏轼不由自主感慨一句:“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84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梭罗放弃了城市里的高薪工作,一个人身居远离闹市的瓦尔登湖畔。他自建小木屋,一待就是很多年。他独自从事着最原始的建设与耕种,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无从想象的东西。“我搬到森林,是因为我要认真地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华吸个干净……我要坚毅地生活,摆脱所有没有生命力的人和事……这样,当我死时,才不会发现:我没有活过。”

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有下面两句:“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等人物。” 第一等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等人物是那些刻意和现实的热闹保持距离的人,是那些即使于黑夜素衣孤行,在孤独的情境中,依然内心丰盈明朗、独品清欢的人。

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最好的修行。古人说“君子慎独“,君子拥有更优质的独处能力。能在独处时安然自得,必能在热闹中淡然自若。中国功夫有一种独特的修炼方式,叫做“闭关”,在一段时间内独居一处,潜心修行,不与任何人往来。而中国功夫的顶级武学,都是在独处时创造出来的。譬如风靡全世界的武学门派——咏春拳,就是叶问独处时调整改进的。叶问在家里练桩,四周空无一人,只有他与木桩相对,手与木桩的碰撞声在寂静的宅子里回响。就是这样独处的空间,叶问改进了攻守兼备、刚柔并济的咏春拳,并驰誉天下。

只有独处时,才能超越俗世的尔虞我诈,抛开一切凡尘琐事,回归静寂的心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能在静寂中反省、思考、开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与其挂着空洞的笑脸,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面对真实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作家蒋勋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往往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豁达的心胸,高远的人生境界。 李白最懂独处的妙处,独自一人在花间月下,无人同饮,便邀月邀影对酌,别有一番乐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辞离官场,归隐田园,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独享一份好光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世间纷纷扰扰,在其间行走,容易让人蒙尘,若不会独处,往往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了。 一个人若总牵绊于琐事,受困于名利,又怎能为心灵守得一方净土。 有一句话说的好: “生命为自己而存在。它是朴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众人之前的杂耍。” 随着年龄渐长,渐渐发现: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生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静静地开,悄悄地落。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独处,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苏东坡写过一首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的是苏东坡深夜宴饮,回来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僮仆已睡熟,鼾声如雷鸣,怎么敲门都没人应,苏东坡只好独自倚着木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

如此静夜,置身茫茫天地之间,听着江水滚滚东流,苏东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短暂如江水一逝不复返。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暂,却为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你争我斗,浪掷时光,苏东坡不禁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惟愿驾着一叶扁舟遨游天地之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独处让人醒悟,让人悟到自身的渺小,让人看清生命的真相。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跳脱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困于得失成败,抵达高远的人生境界。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想,这样的境界,唯有独处时才能抵达。因为,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赋能,更是一种自我认知。

善于独处的人,认为独处是无上的静美、自由。亲爱的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请尝试着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在风淡云轻的日子里,执一卷宁静,品一盏香茗,读一书雅字,赏一窗风雨,亦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在这个汲汲营营的世界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独处才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

 独处是一种人生修行

 《礼记》有云,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叫“君子慎独”?真正的君子,哪怕一人独处,也不会停止对自己内心的叩问。很多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和人设,在人前硬撑,在人后却原形毕露。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的一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恰恰是独处之时。决定你人生格局的,不是旁人眼中的高低贵贱,而是深夜无人时内心的波澜起伏。独处时,无人干涉,无人督促,是选择放纵还是坚守本心,全靠内驱力。

 演员陈道明曾说,独处是对一个人的审视。他的生活恰恰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旁人看来,以他的学识经历,足可以称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论是被国学大师季羡林赞许过的才华,还是被无数观众追捧的演技,都足以让他在人群中成为最耀眼的中心。这样的人,完全可以享受旁人的注目与追逐,但他依然选择独处,享受独处。

 闲暇时,比起在众多饭局见往来逢迎,他更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或是挥毫泼墨,或是弹琴看书,时不时钻研古籍,兴致来了就写上几篇杂文。好友冯小刚曾笑话他,成天宅在家里的功夫,不如参加一场饭局更有用,他却不以为然。如果人生都要追求“有用”,那该多无趣啊。

 正如周国平所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一个人在独处时,才能将平日摄取的外界信息加以沉淀,不至于在繁复的世界里迷失本心。经得起独处的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独处是留给自己的温柔

 人生海海,每个人都在奋力前行。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残酷的成人世界里,独处是留给自己最后的温柔。人总是需要一点独属于自己的时间,舔舐伤口,消化所有负能量,给心灵一个休憩的小站,然后重新上路。

 记得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很多人到家之前,总喜欢在车里再待上一会儿。

 一个网友这样回答:

 关上车门,你可以是肖邦,可以是钱学森,可以是张大千,可以是葛优,可以是三毛,可以是张爱玲。你有你的世界,这个世界全凭你的意愿。打开车门上楼,你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你需要考虑房贷,工资,柴米油盐。

 从公司到家之间,唯独在下车前的这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在这里,你可以暂时逃开外界的喧嚣,卸下生活的伪装,哪怕只是听一首歌,刷个段子,静静地抽上一支烟,也能给疲惫的身心带来莫大的慰藉。

 之前在综艺节目《新生日记》中,主持人李艾自曝和丈夫婚后分房睡。她话音刚落,就引得在场的明星妈妈们困惑不已,众多网友更是纷纷唱衰这种相处模式。现在看来,李艾的选择很明智。

 丈夫是她的经纪人,两人工作时间几乎都在一起,如果回家后依然如故,那这样的婚姻无疑是令人窒息的。选择分房睡,是让彼此在密不透风的相处中,找到一点独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其实,普通人对待感情未必不能如此。一段好的感情,不会因为片刻的独处而分崩离析,给彼此留下独处的时间,才是对感情双方的信任与负责。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紧紧抓住一切,把握分分秒秒,但很多时候,抓得越紧,流逝得越快。

 不妨放松一些吧,真正爱自己的方式,是给这一身的疲惫一点独处的空间。高质量的独处,胜过盲目合群

 鲁迅曾说:“猛兽总是单独行走,牛羊才成群结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低效的、盲目的社交与应酬绑缚,反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诉求。其实,高质量的独处,胜过盲目追求合群。想起大学时同宿舍的姑娘小含。刚进校园时,大家还忙着尝试新鲜生活,她就开始独来独往。

 清晨六点就出门晨跑、朗读、自学外语,晚上十点从图书馆回来,继续挑灯夜战,看专业书、读原文。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异常充实。

当我们还在为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纠结,考虑是否要和刚认识的同学一起逛街时,她三下五除二,把这些可有可无的社交活动斩了个一干二净。

 这样的她会不合群吗?并没有。每逢集体活动,她总是准时参加,和人相谈甚欢。虽然不曾参加各种小团体,但也报名参加了不少含金量高的活动。

 她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把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对她而言,低效的、重复的、为了追求合群而勉强参加的活动,都不如自我精进的独处来得重要。

 同样是大学四年,有人到毕业时才慌忙发现,自己成天和伙伴们一起吃饭、一起社交、一起混迹各种圈子,最后却连一份好看一点的成绩单都拿不出来。

 而像小含这样的学霸,早就手握优质offer,马不停蹄地奔往人生下一站了。

 诚然,热衷社交与埋头学习,本质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但在选择如何分配所拥有的时间上,是茫然跟从,强求合群,还是心怀笃定,朝着认准的方向前进,这在冥冥之中,已经决定了人生后半程的模样。

 与其耗费宝贵时间追求别人的认同,不如把机会留给独处的自己。

 聪明的人,懂得让独处更有意义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这个过程无关他人,只与自己有关。

 独处,就是不断审视自身、完善自我的过程。那么,怎样让独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呢?大家不妨从三件小事做起。

 其一,学习一项技能,主动充电。

 在这个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代,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一条信息、一个电话、一条推送打断注意力,而独处,恰恰能让你告别外界的干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学习一项技能,是为独处时光赋能升级的最佳方式。

 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呈现了谷歌员工的成功秘诀。

 原来,每个谷歌员工都可以拿出工作时间的20%自由支配,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以做任何感兴趣的项目,学习任何新技术。

 难怪有人说,决定一个人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不是他上班的8小时,而是下班之后的私人时间。

 无数伟大的创新正是独处时不断精进学习的成果,掌握了独处时间,就掌握了成功的秘诀。

 其二,培养一项爱好,无关功利。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身在闹市,心有东篱南山。

 独处是对人生的滋养,这绝不仅仅体现在,要利用这段时间去超越他人,而是意味着,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件向往已久却始终未能如愿的事。

 培养一项非关功利的爱好,就是达成心愿最好的方式。

 无论是静静地练字,还是尽情地舞蹈,无论是沉默着长跑,还是下厨钻研美食,这些爱好虽然看起来“无用”,但却蕴含着最简单的快乐与满足。

 其三,打扫个人房间,复盘人生。

 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丰盈往往并不同行,当我们被满目的繁华迷了眼时,定期清扫私密居所,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断舍离”。

 还有什么事比打扫房间更适合独处时做吗?在一段完全由自己掌握的独处时间内,一边清扫浮尘,一边为人生复盘。

 某种意义上,个人房间就是一段时间内生活轨迹的呈现。

 打扫房间,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好思考这个阶段自己的得与失,从而整理心情与思绪,继续前行。

 有人说,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旅程,但林语堂却说: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成年人的独处,是纷繁热闹过后的平静,是喧嚣名利过后的真心,是人生自有诗意的笃定。

 愿你享受独处,拥抱这难得的独处时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