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附子理中汤》—— 误用最多的“阳”药!

虽说附子理中汤不是直接出自于《伤寒论》,但是其配伍方式最早是出现在伤寒论的,只是丸剂改为汤剂。所以原始版权还是要归仲景所有。之所以说其是误用最多的阳药,是因为以干姜附子为主的方剂,只有附子理中汤可以在药房里买的到的,而其组方和容易让怕冷和脾胃不好的人,轻易的对号入座。所以其误用最多。

《医方考》

人参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术(炒,各一钱)

脾肺虚寒,痰涎壅塞,少有动作,喘嗽频促,脉来迟细者,此方主之。

此证为虚而脉为寒也。虚则宜补,参、术、甘草所以补虚;寒则宜温,干姜、附子所以温寒。

百病损脾胃,所以但凡身体不舒服的人,总会影响饮食,而所谓的“体虚怕冷”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并非如此就可以判断真的是脾胃虚寒,因为很多亚健康的人,都是如此,如果人人皆为虚寒,岂不是随便吃点阳药就可以痊愈了么。

实际上,任何气血不畅,都会引起类似的状况,甚至很多湿热证,都会出现假虚寒的情况,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外界压力问题,最容易出现看似虚寒,实际是热困于内的症状。而如此的症状,如果盲目服用附子理中汤,甚至是不加附子的理中汤,都会引起内热加深,上火,腹泻,甚至痉挛等等的问题。

很多网友因为身体问题找医生没办法解决,就自己盲目诊断和试药,这个可以理解。我也有过如此经历,但是对于身体情况的诊断,并非一朝一夕可学,尤其是虚寒的情况,必须落实到脉上。否则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

对于虚寒的判断,迟脉是非常明显的判断,附加的一般有细弱,沉细,也就是一分钟跳动在60以内,无力,不容易摸到,摸到了也是像细线一样。这是典型的虚寒脉象。虽说虚寒也会出现非迟脉的情况,但大部分时候,比较少见。尤其是年轻人,亦很少有虚寒的情况。除非真的是每天雪糕凉啤酒不断,冬天不穿衣服满街跑。

以上内容并非信口开河,皆为本人中医心悟及治疗经验所得。这种看似虚寒,但实际上经常上火,饮食正常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心灵层面的矛盾,比如犹豫,胆怯,焦虑,想的多做的少,压力大但是又不敢面对,等等。这些情况在目前的社会体系下十分常见。而由此引起的各种所谓的亚健康的情况,并非虚寒,也并非脾胃,服药可以缓解,但难以痊愈。

这类情况,切勿盲目尝试火神派药物,尤其是现在的火神派早已面目全非。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祖国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辛、性温,作用趋向能上能下,可攻可补,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祛淤生新、润肠通便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归富含挥发油、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烟酸、叶酸、亚叶酸、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B12、维生素E,以及钾、钙、镁、锌、硒等矿物质其临床主要用途有:(1)补血养肝,治疗肝血虚所致的头晕目花、四肢乏力、月经后延或量少色淡等症;(2)和血调经,治疗经血不调、痛经等病症;(3)润肠通便,治疗产后或老人便秘近年来医药学家研究发现,当归还有以下作用:(1)抗缺氧作用;(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作用;(3)美容护肤作用;(4)补血活血作用;(5)抗动脉硬化作用;(6)抑菌作用……

  附子《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

  别名:黑附子、川附子。

  处方用名:制附片、熟附片、生附子。

  药用部分:根。

  归经:入心、肾、脾经。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功能;回阳救脱、温肾助阳、温中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辛热燥烈,能助心肾之阳,有回阳救脱之功效。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亡阳脱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汤。

  2.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形寒足冷、阳痿遗精、尿频数等证。常与熟地、杜仲、菟丝子等药同用,如右归丸。对于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证,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3.有散寒燥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属于寒湿偏胜者,多与桂枝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孕妇均忌用。

  

参考资料:

  1.附子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或过量易中毒,出现心律不齐,甚至心跳停止。炮制与煎煮能分解乌头碱,使毒性减低,但强心作用不变。故临床多用熟附子,用量大时宜久煎(1小时以上)。

  2.附子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3.乌头有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反射机能等有麻醉作用。因此,附子止痛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说明:

  附子辛热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故可治以上诸证。附子、乌头、子母同株,母根名乌头,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祛风。故温肾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驱风,多用乌头。二药皆有毒必须炮制,同时宜久煎。乌头毒性尤甚,配蜜同用,即能解毒,又可缓痛,适用于寒证的心腹剧痛、疝气痛及风寒湿痹的全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证

  其他名称:净麻黄 带节麻黄 蜜炙麻黄

  主要成分: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等。

  性状:草麻黄呈细长园柱形,少分枝,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线纹,内髓部红棕色——朱芯麻黄。气微香、味微苦涩。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咳嗽气喘,水肿,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

  用法及用量:煎服3-6克(宜先煎,去水面浮沫),蜜炙者用3—9克。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未知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其它:注意: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者,高血压患者均忌用。

  药物名称:干姜

  类 别:根茎类

  英文名称:Dried Ginger

  别 名:无

  来 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Rosc 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叶2列,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约2cm,光滑无毛。花茎自根茎生出,高约20cm;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苞片淡绿色,卵圆形;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条纹及淡**斑点;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时很少开花。

  生 长 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四川、贵州。

  采 制: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没药烯(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芳樟醇(linalool)、桉油素(cineole)及α-龙脑;另含辛辣成分姜辣素(gingerol)及分解产物

  性 味: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温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芮筛莽(客话名:毛毛蒿)

  菊科艾属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叶及嫩茎、花穗。质征(饣央)、辣、臭、咸、唊、微冷。功善赶毒退气,赶表,止塞。

  枸杞是茄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果实呈椭圆形,大如黄豆,色彩艳红妖丽。枸杞子是名贵的滋补良药,在中医里,它是重要的常用配方之品,味道甘醇,药性平和,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枸杞树全身都是宝,叶子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莲,籽为枸杞子,根称地骨皮,都是常用的中药材。枸杞的叶、花、梗、果的主要用途还是入药,常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清热消渴、血虚萎黄、睧眼花等症。柴达木盆地是青海枸杞的主要产地,自巴隆至宗加四十多公里的戈壁砾石滩,枸杞树小块成片,和"沙漠植被之王"梭梭树交错生长,枸杞树一墩连一墩,冠大篷宽,枝高达二至三米,单株覆盖达三四平方米,群落覆盖率达百分之二十以上。 柴达木枸杞颗粒大而饱满,肉质肥厚而核少,色泽艳丽而味甘,可与闻名国内外的宁夏枸杞相媲美。据料研部门检验分析,柴达木枸杞糖份和安基酸含量还高于宁夏枸杞,是制造养生滋补品的上好原料。柴达木枸杞现已畅销全国各地,并进入台湾、韩国等海外市场。枸杞树还能驻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是一种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良植被作物。

  苏子又名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

  可榨油,目前以白苏种植为多。�苏子用途很广,幼苗和嫩叶可以食用,籽实可以作为芝麻

  的代用品。苏子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来制作雨伞、雨衣、油漆、油墨等。苏子饼

  渣是家畜的好饲料,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苏子茎呈方形、直立、叶对生、有叶柄、呈卵圆

  形、边缘有锯齿,叶片绿色,叶掖内生有侧枝,主茎和分枝的顶部着生着总状花序,花小、

  白色。自花授粉,每个蒴果中有4粒种子,种子球形有网纹,分白色、褐色、灰色等。千粒重

  3~15克,种子含油率47%~50%,出油率40%~43%。苏子适宜在冷冻的温带种植,对土壤要求

  不严,村边、地头、房前屋后均可生长,大面积种植最好选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土壤肥

  沃湿度大的田块幼苗徒长,结实晚、产量低、品质也差。苏子可纯种成套种,直播或育苗移栽

  均可。苏子播种不宜过早,否则由于温度低,发芽慢,从播种到开花的时间也长、营养生长旺

  盛,结实率低。但播种过晚、发芽快、生长也快、没有充分的营养生长就转为生殖生长,产量

  也不会高。所以播期要适当。我省渭北一带以4月上中旬为宜,撒播或条播的,每亩播量0�5

  公斤。覆土3厘米左右即可。为防止播种后遇雨造成土壤板结,可采用柴草等覆盖。当幼苗长

  到5厘米左右时间一次苗,防止苗荒,苗高15厘米时可以完苗。我省渭北旱塬每亩留苗8000~

  10000株为宜。如果育苗移栽,水肥条件较好的,每亩地栽植3000株为宜。收获的标准是:

  茎秆变黄,摇动植株时籽粒有少量晚落即可收获。过早收获籽粒成熟不好,千粒重低,含油率

  也低。收获过晚极易脱粒造成产量损失,一定要把握好收获期。收获时从根部割下捆成捆。

  摊开晒干用棍棒或镰架槌打即可。苏子的病虫害较少,病害多为锈病,易发生在苗期,感病

  子叶背面有橙**的斑点,扩大后子叶破裂,严重时落叶、影响结实。虫害以蚜虫为多,如有

  发生,用普通的防蚜药剂均可防治。

目录 1 拼音 2 《保命歌括》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五苓散加附子苍术木瓜汤 1 拼音

wǔ líng sàn jiā fù zǐ cāng zhú mù guā tāng

2 《保命歌括》卷四 21 组成

五苓散、附子、苍术、木瓜。

22 主治

寒湿,小便自利,大便泄泻,身重自汗。

古籍中的五苓散加附子苍术木瓜汤 《临证指南医案》:附录

苁蓉石菖蒲丹溪滋阴大补丸即还少丹去楮实。黑地黄丸苍术熟地五味干姜虎潜丸熟地虎胫骨龟板黄柏知母琐阳当归

《银海指南》:[卷三]汤丸备要

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即前平胃散,合后五苓散。五苓散(仲景)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

《婴儿论》: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人参(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五分)生姜(二分)苍术(三分)陈皮(五分)浓朴(五分)上九味咀。以水二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蜕五钱,水煎洗肿处,再温再洗,肿痛立消,洗后与五苓散加灯心。治阴囊忽肿,多坐地为风,或虫蚁吹着。八

《明医杂着》:[卷之六]附方

目录 1 拼音 2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9 《金匮》卷中 91 方名 92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功效 95 主治 96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用法用量 97 制备方法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1 拼音

yì yǐ fù zǐ bài jiàng sǎn

2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别名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

3 处方

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 败酱15克

4 制法

上药三味,杵为粗末。

5 功能主治

排脓消肿。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6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顿服。

7 备注

本方所治肠痈,是由素体阳虚,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湿排脓,轻用附子扶助阳气,以散寒湿,佐以败酱破瘀排脓。配合成方,共奏利湿排脓,破血消肿之功。

8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9 《金匮》卷中 91 方名

薏苡附子败酱散

92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别名

附子汤、薏 苡附子散、败酱散、薏苡败酱汤

93 组成

薏苡仁10分,附子2分,败酱5分。

94 功效

排脓消肿。

95 主治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96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用法用量

每取方寸匕,以水2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97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8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血积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肠痈何故亦然那?痈成于内,血泣而不流也。惟不流,气亦滞,遂使腹皮如肿,按之仍濡。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有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然大肠与肺相表里,府病而或上移于脏,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结,败酱苦寒以祛毒而排脓。务令脓化为水,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抑何神乎。

2《金匮要略心典》: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99 附注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薏苡附子散(《准绳·疡医》卷二)、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败酱汤(《张氏医通》卷十四)。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薏苡仁附子败酱散”,《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薏苡败酱散”。

古籍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肠痈

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详肠痈始发。证未昭著。但以腹之支急。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注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尤〕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

《金匮要略心典》:[卷下]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