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旗袍、考据民国时尚史,但他仍是一个亚文化年轻人
博主“@廉子雎”以民国时期的古董衣收藏和近代审美考据而被传统文化爱好者知晓。
三年间,廉子雎一共收藏了百余件服饰单品,这一件件跨越近百年的服饰在他的分享中展现着昔日的神采与故事。
无论通过微博上即兴式的资料记录,还是公众号《创刊号FA》上的服装史考据文章,人们了解到不少民国时期的着装、妆容流行趋势,也记住了当时女星们珍贵的影像瞬间。
从廉子雎的公众号《创刊号FA》上,人们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着装与妆容审美
但廉子雎本人却始终保持坚决不露面的神秘感,有人说他可能是位收藏界的老先生,也有人从他自己创作的复古装饰画风格微博头像先入为主地判断是位时髦女性。
事实上,廉子雎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男青年,大学期间攻读服装专业。他并不爱展示自己,唯有在聊到收藏与服装史时,才特别健谈。
廉子雎称自己的爱好是非常自发的,现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叫“传统文化复兴”,毕竟这个题目太大。他更习惯称自己为“民国 时尚 搬运工”,靠收藏把老衣服搬运到自己家里,再靠写作把民国资料里的记录搬运到社交媒体上。
廉子雎绘制的插画,用于微博头像
尽管他在喜爱民国 时尚 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深刻的部分,但一切回归到起点,这只是一位亚文化年轻人对抗孤独感的小众爱好。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传统审美的兴趣,他也为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乐趣而感到开心。
以下,是廉子雎的自述——
2017年我念大四,决定做“民国服饰风尚研究”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我极爱近代 时尚 ,上高中起,会经常从老家山东坐高铁到北京,去中国**资料馆看珍贵的民国时期**放映。播放一开始,我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银幕上那些角色的穿着,比如演员起床的时候穿什么,在家里穿什么、出门换什么鞋,包括室内陈设和场景构造,看着看着我就忘记了平凡的日常与繁重课业。有一次观看了1934年的**《归来》——一部从未公开资源的阮玲玉存世之作,片中阮玲玉的好多套旗袍造型廉子雎都是第一次见,真让人心满意足啊。
为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我在大四时入手了第一件古董衣,此后收藏旧衣服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
印象最深的一件,是2019年一位古董商联系我说上海一位老人因肾病需要透析,无奈医药费昂贵,只能拿出家中保留了一个世纪的母亲衣物变卖。那是一件非常华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巨大叶形纹样铺满了冰裂底纹,质感像是散满了金箔,这是极富张力的设计,可以想象穿着者曾是一位非常大胆的时髦女性。老人也一定是深爱着母亲,才会完好地保留着她的衣物。
服装的做工和美学价值是真实的,其背后的故事似乎也没有真的那么不可考。从这件衣服近乎完美的品相里,能感受到老人保留母亲衣物时的深情,我也乐于帮助老人度过难关。
廉子雎收藏的1920年代中期织锦缎长马夹,据说出自李鸿章旧宅,经历百年,其细节仍旧华美
比起以量取胜,我会比较讲究衣服的美学价值。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从旗袍、大衣、到男士西服,包括领带、鞋履、包袋等小件服饰在内,三年间大大小小共收集百余件单品。从1920年代中期,纹样受西方Art Deco风格影响的几何图案袄裙;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旗袍与西式连衣裙结合改良的时装裙;也有“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先生苏州宅邸中流出的织锦缎圆摆倒大袖上衣。
通过品相好的古董衣,可以看到旧时人们的 时尚 品位和生活状态。但想找到理想的的古董,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是渠道。西方和日本有“卖家即专家”的体系化Vintage复古衣收藏市场,他们可以根据复古衣的品相、年代给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我们的复古服饰收藏主要依托于古董市场,但又不如其他品类受重视。因为缺乏专业的货源渠道和从业者,目前在中国收民国复古衣比较靠缘分和运气。
年轻人的不珍视,为收藏和保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后人很排斥家里老人留下的古董衣,甚至有人叫“死人衣服”,前几年经常发生好货贱卖的情况。跨越了近100年的时间,这些纺织品如今大多已经变得很脆弱。还有古董衣因使用了非专业的照明灯,在一个月的展览后,衣服正面就因为受光产生了明显褪色。买到的人不懂保存,也让人心疼。
陌生,是造成人们对民国审美无感的一大原因。我在大学念服装专业时,教科书中国近代服装史只有2页纸的内容,很多人还会用“拿来主义”来概括当时的服装设计。事实上,相比同时期日本和韩国发展出了东、西两套并行的服装体系,民国服饰中的中西合璧正好显示了我们的“现代美学”,这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对于阐释中国近代的思潮、 历史 都是有帮助的。
建立自己的古董衣收藏体系是我很私人性的爱好,但我希望通过对于旧衣服的展示和相关内容的输出,和更多人“共享”中式摩登美学。
从民国时期**中反映出的审美趋势让廉子雎为之深深着迷,图为影星周旋拍摄于1940年代的照片
约2015年起,我开始在微博上记录关于民国 时尚 的观察,分享自己喜欢的 时尚 史资料、古董衣收藏等简短内容。那时的记录是一种即兴式、碎片式的,比较快乐,更像是在建立一个私人的兴趣资料库。
2020年1月我创立了微信公号《创刊号FA》,用长篇幅文章对多年来的兴趣点进行整合、延伸。比如我曾讨论过1934年五大眉式、1930年代前期长耳坠造型,以及垫肩、美甲、唇妆这类着眼局部的选题。每一次都是小切口,尽量避免泛泛而谈。
但长文章的写作可以说甚至有点痛苦,尤其是 历史 文献的查找,特别费功夫。
为了写一段五千字的公众号文章,往往需要很多天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想要写关于“垫肩”的内容,从保存下来的古董衣和老资料来看,战争时期会比较流行有力量的女性审美,所以很多民国女性喜欢夸张的肩部廓形。但因为旧时描述用词和现在不同,“垫肩”这个词在过去的文字资料中很少直接出现,我有次通读资料几个小时才找到一段关于“平而阔”的倒三角肩部廓形描述文字。
此外,大众能够获取的有效资料并不多,因为我的合伙人是北京服装学院的研究生,我可以用他提供的珍贵高校图书、档案资源,但一般人却很难得到。而且,无论是民国期刊还是书籍,多为实体书或扫描件,大多不是可以检索的光标文字,所以经常要读完一整本书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时还因为古籍的破损,阅读起来非常吃力。
民国时期,女性流行“平而阔”的垫肩造型
因此,我深感将自己的整理和发掘到的珍贵资料,以大家能够接纳的方式传达出来是多么的重要。
好在经过多年来的收集和整理,我在硬盘中大大小小的文件夹里建立了庞大的资料库。从高质量老照片、月份牌资料、古董服饰藏品,到中西方资料对照,每次在确定选题后,我都会从茫茫的资料中选出需要的部分。如今我的手机里也保存有7万多张的与素材,坐车的空隙,我就会随时翻看它们,以此得到新的灵感。
古董衣曾经的主人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民国时期的 历史 。当时的人是如何穿着的、当时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些现代年轻人不太知道的事,是我想要通过收藏和考据表达的东西。
考据与分享是好的,但我渐渐发现有些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传统审美”开始变成一种很严肃的话题,一些有能力考据或是在复原上走得更远的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继而排斥那些只是穿穿传统服饰、赶赶“中国风”潮流的大众爱好者“不够专业”。换句话说,单纯因为美而被吸引的权力,被剥夺了。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1940年的女性广告画。图中的两位年轻女性穿着连体泳装,在海中露出笑容。我评价这张为“ 健康 美”,但随即遭到质疑,因为1940年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有人会觉得在这个时候说 健康 美会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吧。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读者对我的要求更高了,下次我在分享的时候就会尽量结合时代背景,再做更丰富一点的解释。但我同样在反思,对蓬勃健美的憧憬曾更加强烈地存在于饿殍遍地的战乱时代。对于美的单纯赞扬,难道真的只能是精英趣味吗。
廉子雎在微博上分享了1940年代杭穉英绘制的月份牌广告画,两位身穿泳衣的年轻女性在海浪中露出笑容,身后是1932年5月8日对外开放的亚洲第一座水族馆——青岛鲁迅公园的水族馆,正是这幅画在评论区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能够保留至今的古董衣与被史料记载的 时尚 风格往往是贵族式的,毕竟华丽精美的 历史 服饰和期刊封面上的时髦丽人都是高知、高经济水平的人群,而普罗大众的真实状态往往难以考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收藏的大部分古董衣都是来自民间,有些服饰的材质并不一定昂贵,但依然可以看出原主人对 时尚 的向往与追求。比如,前面说过战争期间人们会追求有力量的垫肩造型,即使那些没钱购买 时尚 成衣的女性,也会自己动手自制垫肩缝入肩膀位置;一些老衣服还反映出把长旗袍改短的潮流,为了方便战争期间的行走和劳动,很多女性会把长下摆剪短或折进去,这种出于实用主义的改良形成了当时的流行款式。
所以尽管 时尚 并非是所有人都在消费的普世必需品,但是一个时代的整体流行趋势仍然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 社会 特色与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以为传统审美很脆弱,但我不会担心它会消失,因为中国人的本土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这在 历史 中也得到了印证。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民国风尚是“ 时尚 混乱期”,几千年的服装等级制度在这期间瓦解,人们走向现代化审美的时候也在拥抱西方美学。而回顾民国 时尚 的发展,它在碰撞交融后形成了独立于西方服饰体系之外的时装脉络,在一次又一次通过的自我改造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革新着人们的穿衣生活。
从2017年开始,我们的大环境就在宣传民族文化和传统风尚,比如《国家宝藏》等节目中总会强调“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复兴”这样的议题。博物馆的织绣文物修复展、杭州丝绸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也以完好、现代的方式呈现了服饰的变迁史。这些优秀的展示为大众带来了很好的了解契机,继而引发了当下的复古风、传统服饰热潮。
不过确实,盲目的跟风也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齐的展现,尤其一些单纯觉得有利可图的商家,在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就生产出一系列歪曲服装史的产品,这些错误示范的确会影响到缺乏判断力的尝试者。
比如提到是民国 时尚 ,很多人会联想到前凸后翘、雕龙画风的“古风”旗袍。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实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一种反叛,加之对于西方审美和图样的兼收,形成了非常不同于古代服饰的设计,过于强调“传统感”的设计是有违旗袍本意的。
1940年代初期汉代车马人物刺绣双襟旗袍,民国时的汉墓考古成果被体现在时装上,让战争时期的“古风”服饰多了点现代的卡通感,廉子雎收藏
但我不觉得了解传统审美,就一定代表要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照搬。曾经的时装是在畅想未来的,反倒现在的 时尚 却常常陷入模仿过去的泥淖。我们有时会被古人的智慧与创新打动,就是这种单纯的欣赏,不也挺好的吗。
所以比起将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保护”在某个圈子里,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讨论。能引发一些深刻的部分当然再好不过,但比起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引起大家对 时尚 历史 的兴趣就很好。
如今,一批又批的年轻人活跃在网络社交平台,去分享她/他们对复古文化、时代审美的理解与实践。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复古潮流。即使起初只是享受它的庇护也不错,兴许你也有“反哺”它的一天。
即使现在“中国风”、“复古风”已经成为了新的热点,但从我一路走来的经历来说。“复古审美”这个当年的亚文化,是让我感到不孤独的小众爱好。
从小我就是个在常人看来有些孤僻的人。我会为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笔下那种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剧情张力所吸引,别的小孩写日记时,我喜欢用图像的形式去记录与表达。
中学时我就开始画画,所有上课走神的时候,都是在画画。教科书的空白处、甚至考卷上,都有我随手涂鸦的插画。我也会花一整天独自研究 历史 审美风格,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吧,我显得与身边的同龄人格格不入,也因此遭遇过排挤和校园霸凌。
从小喜欢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廉子雎绘制的插画“愁容”也有其笔下《富江》的阴郁感
出于对 历史 和图像的好奇心,在对于“服装史”还没有明确概念的时候,我就对 历史 服饰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会把古装剧和 历史 纪录片中的造型画下来,正是这种单纯的喜爱促使了我进入服装专业进行学习。
在大一的服装史课程中我才接触到真正的近代服装史,并被20世纪以来的西方 时尚 文化深深吸引。从咆哮20年代、浮华30年代,绮丽的40年代,还有黄金时代群星璀璨的好莱坞,我痴迷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的大时代的 时尚 资料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人在同一时代是否也有和西方媲美的审美风尚。所有的资料收集也是从此开始的。
但在正式到艺术学院求学之前,没有人能给我相关方面的引领,我的家庭并没有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一路自己摸索的状态感觉很野生。
不过好在大多数时候,父母虽然不懂我在做的事情,却仍然愿意为我创造条件。
为了保存我的藏品,我通常将每一件都平铺存放在专属的盒子里,以使其有支撑,无重力拉扯、无折叠褶皱,还得尽量保持室内的恒温恒湿。随着收藏越来越多,这些衣服越来越大地占据了我日常的生活空间,我很难在维持对衣服的保护和自己的生活质量间取得平衡,父母于是在老家的住处清空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摆放我的古董衣。
有一次,我翻到母亲年轻时偷偷在本子上画的画,原来她一直有未能实现的艺术梦想,但造物弄人,她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对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但我现在的自我追求可能就是她年轻时候向往的生活。这让我感到拉近了与她之间的距离。
廉子雎自称这是自己唯一一张照片
因为民国 时尚 这一爱好,我还非常幸运地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中两位成了我的合伙人。
其中一位是认识20多年的小学同学,她是即将读博士的同声传译者,很有思辨能力和研究兴趣,在她的催促和劝说下我才有动力持续产出长文章。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对男装制版、剪裁很有研究,我们可以一起对已有的男装藏品进行整理、断代,并结合我们梳理的 历史 资料进行公众号文章创作。
除了做收藏与撰稿,布置中的工作室也将于不久后开放。工作室可以用来放置收藏的衣服,未来也期望它有一些展示、阅览的功能。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家庭和 社会 关系的期待,我自本科毕业起一直从事和民国服饰无关的工作,现在也是靠其他工作的收入在支持工作室运营的。
在有关传统文化的爱好中,廉子雎找到了伙伴,图为1940年代末穿鱼嘴高跟鞋的中国摩登女郎
我没有运营粉丝群,也没有加入同好会,这也和我的“非交互式”人格有关,我比较喜欢 “隐身”状态。前几天,有一个女孩发微博私信追问我到底是男是女,这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我更希望能够就爱好进行输出和交流,而不是将注意力投射到我这一个体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开放式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家都能从反馈和交流中收获成长。对于复古 时尚 的发扬,我也是有私心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因对民国审美的兴趣而加入进来,我可以“躲”在其中,在它的陪伴下对抗孤独。
1 关于侯叔献的文言文
熙宁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①,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侯叔献②时莅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发汴堤淤田:开筑汴堤排水,让低洼地成为可开垦的田地。②侯叔献:字景仁,宜黄(今属江西)人。官至判都水监,卒于任。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古城中水盈()(2)徐塞古城所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13(1)侯叔献治汴堤的方法是“”---“”---“”。(3分)
(2)从文中看,侯叔献是一个、的人。(2分)
答案解析:
11(1)满,充满(2分)(2)慢慢地、缓缓地(2分)
12堤防多处有破坏塌陷将要毁掉,人的力量不能控制。(3分)
13(1)“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1分)、“急使人治堤陷”(1分)、“徐塞古城之所决”(1分)(2)恪尽职守(爱护百姓)、机智聪明。(1分一空)
2 侯叔献文言文翻译及单字意思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濉阳(今河南商丘)境内挖掘汴堤放水淤田,汴水突然暴涨,堤防坏的很严重,下陷就要崩溃,人力不无法堵塞。担任都水丞的侯叔献当时来到现场。发现上游几十里有一座古城,立即下令掘开汴堤把水引入古城中,下流于是就干涸了,并急忙派人修堤。
第二天,古城里的水满了,汴水又流下来,这时汴堤的塌陷已经修好了。然后慢慢堵上把水导向古城的决口,河堤内外的水高度一样不相互流淌,很短时间就能堵上,众人都佩服侯叔献的机敏。”
塞:堵住,堵塞。
使:让,命令。
侯叔献(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专家。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中进士。始任雍丘县尉,改桐庐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后调制置三司条例司任秘书丞,参与议法。
扩展资料:
侯叔献一生心血都倾注于水利事业。其治水主张,竟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诋毁,说他治水破坏风水龙脉,会招来天神降灾。他不为所动,坚持治水,以水利司钱召募民工修筑圩堤。
鼓励农民开垦淤田,减免农税,使垦荒者获益很大;利用水道,沟通内外河道运输,以至后来高丽国入贡也经由水道。宋神宗嘉奖他:“古人所谓勤于邦,尽力乎沟洫,于卿无愧。”
他长年奔波于水利事业,终因积劳成疾,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于扬州光山寺治水任上。宋神宗停止视朝一日,以示哀思。
熙宁六年,迁河北水陆转运判官兼都水监。他主持引京、索二水,开挖河道,设置河闸,调节用水,既利灌溉,又利水运。后又亲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沟、刀马、自盟三条河流,修复废塞的朝宗闸,开河二千余里,大面积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条件。熙宁八年,主持引汴入蔡工程,使航运畅通。
搜狗百科——侯叔献
3 侯叔献文言文中使和塞是什么意思使:派,差谴
塞:消退
原文:
熙宁中,睢阳界中发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人力不可制。时都水丞侯叔献莅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译文: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睢阳一带筑汴堤来排水,想让低洼地成为可耕的田地。未料汴河水位突然暴涨,堤防崩塌,一时之间无法抢修。当时都水臣侯叔献巡视灾情后,发现上游数十里外有一座废弃古城,命人掘开一部分堤防,引水入古城,于是下游的水量减少,工人才有办法靠近修堤。第二天古城积水已满,河水又开始往下蹿流,但堤防已修复,于是将古城处掘开的堤防堵塞,使河水能沿着河道平稳地流,而城内的积水在短时间内也都消退,众人都对侯叔献的机智聪明佩服不已。
4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5 侯叔献文言文中使和塞是什么意思使:派,差谴塞:消退原文: 熙宁中,睢阳界中发汴堤淤田。
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人力不可制。时都水丞侯叔献莅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
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译文: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睢阳一带筑汴堤来排水,想让低洼地成为可耕的田地。未料汴河水位突然暴涨,堤防崩塌,一时之间无法抢修。
当时都水臣侯叔献巡视灾情后,发现上游数十里外有一座废弃古城,命人掘开一部分堤防,引水入古城,于是下游的水量减少,工人才有办法靠近修堤。第二天古城积水已满,河水又开始往下蹿流,但堤防已修复,于是将古城处掘开的堤防堵塞,使河水能沿着河道平稳地流,而城内的积水在短时间内也都消退,众人都对侯叔献的机智聪明佩服不已。
6 《夏之梦》阅读答案夏之梦 陈静 (1)冬带着它的庄重过去了,留给人的不尽是轻松,还有隐隐约约的疲惫;春带着它的羞涩消逝了,留给人的不尽是欢欣,还有淡淡的惆怅。
冬是漫长的,春是短暂的。(2)夏欢跑着来了,带着他的火热与热诚。
于是,我们几个不安分的女孩子迫不及待的扑向奇妙、丰富的大自然,去做一个温馨的梦。(3)我们来到田野,觅那新的意境,寻那紧张的学习之后的片刻安逸。
(4)伏下身来抚摩一下所钟爱的小草吧。春天我曾来过这里,柔嫩而纤弱的小草像是雏鸡的小嘴,一片鹅黄。
我们竟不忍心再来“踏青”了。看呀,现在的小草,他们伸出坚实的双臂,托举游人的脚步,赋予大地奋发向上的基调。
(5)绿——夏天的绿扑入眼帘。这时,我们才真切的地感到:冬天是呆板无味的,因为她失去了绿;春天是吝啬的,只让风儿捎来一抹绿;唯有夏天才这样慷慨大度,把心中的爱物无私奉献给大地,献给充满幻想的孩子。
哦,夏天的绿这么浓这么酽,这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纺织的巨大的网,笼着小河、村庄、田野。多想伸出双臂把她拥抱,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幻想呀。
(6)小草匍匐大地,捧出一朵朵缤纷的花;含珠带露的金鱼尾,鲜艳如火的红叶李,展翅欲飞的蝴蝶花,还有不知名的小花,丛丛叠叠开得红红火火,奔放热烈,连我们的花裙子也要自惭形秽了。她们在微风中摇曳着、起伏着、闪烁着,催开了我们萌动的心房。
伙伴们,脚步轻些,再轻些,别惊醒她们美妙的夏之梦。(7)漫步小河堤,两旁挺立的白杨树,就像是它们在夏天里写下的诗行。
宽大的叶子闪着光晕,殷勤地投下阴凉,好似一条走不尽的走廊。(8)我们亮起了尖细的歌喉:“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但愿永远这样好……风儿追逐着我们,吹散的长发随意飘动,半掩住由于激动而涨红的脸庞,撩拨起奋发的心绪,飞向悠远的天际…… (9)哦,一条曲折流淌的小溪——一条绕着村庄的银色项链。伙伴们向前飞去了,像一只翩翩的银蝶。
河中漂浮的水草,铺满河底的鹅卵石,无一不闪着它们巨大的引诱力。我们索性脱掉了鞋子,光着脚丫,开心地在水中追逐嬉闹,大声地喊,大声地笑——我们无所顾忌。
为什么要顾忌呢?既然是自己喜欢做的,就不能使感情受屈。(10)我们喜欢这个样子!(11)这就是夏的魅力,大自然的情趣。
(12)忽然,一缕清香飘来,融入少女的纯情与憧憬。哦,那是一簇簇野花的芳香,我们轻轻地闭上了眼睛……17为了突出夏的魅力,文中多处与冬春比较,请在文中找出三季各自的不同特点。
(捕捉关键词语作答)(6分) 冬: 春: 夏: 18文章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你在文章的划线句中选一例作语言鉴赏性的批注。(可从用词、句式、手法上鉴赏其特色。)
(4分) 批注: 20第(10)段的“我们喜欢这个样子”中的“这个样子”具体指什么样子?由人们在夏天的快活样子,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写祥子夏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凄苦的名篇,这个名篇出自哪本名著哪位作者?(4分)21本文第(6)段和以下朱自清《春》中的文段都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从形、色、态三方面描写花的多、盛、美,除此之外,你能分辨出这两段文字在写作对象和手法运用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吗?(6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7冬庄重漫长,失去绿显得呆板无味;(2分) 春羞涩短暂,只有一抹绿显得吝啬;(2分) 夏火热赤诚,慷慨大度绿得浓酽。
(2分)18小草、野花、白杨、小溪。(2分) 热爱夏天,拥抱自然。
(2分)19示例(1):第(7)段描写两旁挺立的白杨树用了“诗行”和“走廊”两个恰当的比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其诗情画意,再现了夏的魅力情趣。示例(2):第(9)段的“闪”字很有动感,用得很贴切,既与前面的“河水”照应,又与后面的“引诱力”吻合。
(答案多元,可从用词、句式、手法上鉴赏其特色。选例1分,分析3分共4分。)
20我们索性脱掉了鞋子,光着脚丫,开心地在水中追逐嬉闹,大声地喊,大声地笑(2分) 《骆驼祥子》、老舍。(2分)21本文第(6)段写的是夏花,(1分)用花裙子与花比较突显夏花多姿多彩的美(2分) 朱自清的《春》文段写的是春花,(1分)虚实结合,用想象虚写树上的花结成果的喜人景象;用蜜蜂蝴蝶烘托春花的烂漫甜美、生意盎然。
(2分)(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则可,《春》两种不同的手法只要写出一点则可得2分)。
7 沥青湖的诱惑阅读答案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闻名于世:(被世界所知道 )
前赴后继:(一个接一个地赶来 )
2、在文中的( )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前一个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后一个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5分)
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葬身沥青湖。鸟是因为(想吃鱼 ),
被沥青粘住了脚,动弹不得。狐狸是因为( 想吃鸟 ),结果也被沥青粘住了。鬣狗和狼是因为( 想吃狐狸 ),结果都被沥青粘住了。豹子、老虎、狮子是因为( 想吃沥青湖里的猎物 ),结果无一例外地葬身于沥青湖。许多动物葬身沥青湖原因都是( 食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4、“……其中很多诱惑就像沥青湖一样致命。”这句话中的诱惑是什么?(举例说明)如果你面对着这样的致命诱惑,会怎样做呢?是指食物,拒绝诱惑,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995年10月,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排查活动,试图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古代遗迹。他们的首要搜索目标,正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附近的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是1959年由考古专家们发现的一座遗址,据鉴定考证,发现该遗址为一座汉晋时期的精绝国遗址,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尼雅村附近,专家们便将其称为“尼雅遗址”。现今的尼雅遗址内部,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果园、畜圈等遗址,出土大量陶器、木器、金属器、石器等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经过几个月来的搜寻探索,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仍无重大所获。可正当大家都感觉灰心丧气时,一个新的发现令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不起眼的古墓,该座墓葬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从墓中出土的文物,以及衣冠华美程度来看,二人都属于西汉时期的贵族阶层。值得一提的是,当墓葬棺椁被打开后,考古专家们发现男尸的右臂上,绑着一块色彩明艳的织锦。织锦的色彩缤纷艳丽,上面还绣有不少字迹。专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通过娴熟的手法,最终将彩色织锦护臂完整取下,送到实验室中进行下一步研究。
通过考古专家们的研究,发现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状,长度为185厘米,宽度为125厘米,周边饰有白绢镶边,分别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织锦质地细腻轻薄,色彩斑斓交织有度,其上织有八个篆体汉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但考古学家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护臂上的文字并不完整。
专家们通过织锦护臂的材质等推出墓主所处的朝代,无法推出其中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很快专家们便有了新的思路——这或许只是半句话,墓中应该还有另外的半句。
但是找到另外的半句,似乎对考古学家们来说是大海捞针,经过推算,专家们确定这块布来自汉朝。这就使得专家们更加的疑惑了,因为汉朝的服饰大多数都是以暗色为主,很少有如此绚丽的颜色。
而且在布上面还画有麻雀、太阳、独角兽等等奇怪的图案,这是喜庆的象征,这其中一定还有其他的内涵。
正在专家们反复推敲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好消息:剩余的一部分文字在同一个墓中被发现了,就在女尸的裤子上。这台裤子花纹与材质用的都是与护臂同款的,是汉朝的精品。
经修复,发现了后面还有13个字。专家们将这其中的21个字拼凑完整,果然有了重大的发现。经还原,墓主想要表达完整的内容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这下就真相大白了,这是汉朝的一场战争。
千年前的战争画面一下子浮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公元前25年,汉朝统治者英勇善战,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土面积,很多少数民族无力反抗,只能屈服于汉朝的管制。
而这一切差点有了反转,同一年,南羌突然逆反,突如其来的逆反让西汉措手不及。面对如此突兀的情况,将军赵充国主动申请平定战乱。但是赵充国在当时已经是一位年岁过高的老将,汉宣帝并不敢轻易将这个重任交给赵充国。
处于形式的危机,汉宣帝决定让会占卜的钦天鉴,命其对形式进行预测。在观察天象后,钦天鉴和皇帝说了一句话:"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大概意思是赵充国英勇无畏,是这场战争的首要人选,并且由他出战,必定会平定战乱。
汉宣帝听从了钦天鉴的建议,命赵充国出战。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赵充国便大败蛮夷凯旋而归。于是汉宣帝举国同庆,这件事也被记载了下来。
墓中的主人是皇室贵族,亲身经历了这件事,十分的喜悦,便将这件事记载在了一块布上,一部分记在了妻子的裤子上。一块小小的织锦护臂,让我们对汉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每一件古物都有它的价值,每一件古物也有它的存在的意义。织锦护臂不仅彰显了西汉丝织工艺的魅力,同时还将传统的爱国情结传递到了今天。
古人们的智慧使我们佩服,钦天鉴通过观察行星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却鼓舞了人心,让朝廷中的战士们认为这场战争势在必得,取得胜利也成了必然。
这一点在《汉书·赵充国传》就记载了过一场西汉讨伐西羌的战争,古代“中国”都是有着地域概念,指中原、中土,至于五星,是古代占辞术语,指五大行星,即:水、火、木、金、土。在古代是: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这从织锦五种颜色也可以分辨出来,在秦汉时期,最常用的是“青赤黄白黑”而织锦用了“青赤黄白绿”,可能是因为黑色不够靓丽采用绿色。
“五星出东方”就是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可能是“五星连珠”,由于五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时间不同,它们交汇概率十分小,而古人以观天象占卜,这种特殊异象也是被赋予了意义。
“五星出东方”织锦护臂的出现,重现了当时汉王朝的强大,诠释了华夏民族当年无比辉煌的历史。不仅如此,它作为一件最早出现“中国”两个字的丝织品,完整无误明确了“中国”的定义,称其是我国一级国宝,完全是实至名归。
美国学者班大为,在他研究中国五星聚的论文当中,就推算出了下一次五星聚会,时间是在2040年,伴随着这一天到来,中国很有可能会再次走向繁荣富强。
但到了那一天,科学家将在一次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复聪汤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复聪汤
别名复聪散(《仁术便览》卷一)。
处方半夏(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甘草(炙)扁蓄 木通 瞿麦 黄柏(去粗皮,炒褐色)各3克
功能主治治痰火上攻,耳聋耳鸣。
用法用量上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200毫升。空腹、临卧各一服。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姚方伯方:复聪汤
别名复聪散
处方半夏(制)1钱,陈皮(去白)1钱,白茯苓(去皮)1钱,甘草(炙)1钱,扁蓄1钱,木通1钱,瞿麦1钱,黄柏(去粗皮,炒褐色)1钱。
功能主治痰火上攻,耳聋耳鸣。
用法用量复聪散(《便览》卷一)。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姚方伯方
复聪汤耳鸣蛐蛐叫、火车响,吵的睡不着、烦的受不了;耳鸣听不见、听不清、头晕脑胀、甚至自卑轻生。耳鸣耳聋病人真是苦不堪言!植入人工耳蜗费用高风险大,滴耳液、助听器、西药扩血管药、中药活血药盲目使用,效果不好不说,延误病情还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这也就是常说的“久鸣必聋,久聋必痴”。
周自铭是广州二医院大名鼎鼎的耳病专家。学术研究、临床工作30多年,专治耳聋耳鸣。2001年8月的一天,是广州十几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副热带气压将广州、深圳等地热成了一座火炉。出门办事的周教授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然后耳朵里面传来一阵阵的蝉鸣声、嗡嗡声、火车轰隆隆的声音,他赶紧扶住旁边的电线杆,对着街边就吐了起来……撑了十几分钟,他好了一点,赶忙打出租车回家。刚开始周教授以为自己只是中暑了,身体不舒服,但当天晚上耳朵就时不时听不见声了……他转念一想,脑子里激灵灵打了个寒颤:“不好,我看了多年的耳病,今天耳病来看我了!”
第二天一早周教授到医院,做了电测听检查和听力检查,发现双耳双侧高频听力下降,正常听力测试是无论低中高频都是10-20分贝左右,他则是25-60,属于中度神经性耳聋耳鸣。这下完了,怀疑成了事实,耳病医生也得了耳鸣耳聋,而且还有炎症反应。
平时给病人开处方,这次给自己开处方,开什么药呢?用地塞米松?吃维生素?那样也太慢了,而且怕有后遗症……用用滴耳油?可那根本就达不到患处!现在就带上助听器?真是不甘心。彷徨无计的周教授想到了向远在西安的大师伯候义明求助。
(候义明教授)
耳病医学界的泰斗侯义明教授,年近七旬,是与同仁堂齐名的“候氏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祖上师传于金元时期治耳奇人李东垣。他15岁就开始坐堂行医,并立志学习李东恒一生专治耳聋耳鸣。无论病情多重、病史多长,经他诊治,立能复聪。他曾为重要领导及外国元首治过病,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尽管在国际耳病学术领域被誉为世界四大非手术医学巨头(另外三位是:新西兰印第安医学学院Maolitan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州州立呼吸病院汉克·杰克逊教授;日本汉方医学泰斗大田和也博士),但他在国内医学界很少抛头露面,一心专注在他所创立的中医耳病医学研究所钻研祖传古方,并固执地从事着耳聋耳鸣中医非手术疗法的研究!
800年中医老古方改良,效果立竿见影:不管你耳病多重,也不管病史多长,3疗程药耳鸣消失,耳聋还声,听力如常人,屡试不爽!
距今8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金元时期,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医学家,名叫李杲,号东垣老人(1180一1251年),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张元素,是中医补土派创始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治耳奇人。
说起李东垣一手治耳绝活,也是一段历史传奇,金元时期是著名乱世,战争特别多,还用上了火药。从战争历史看,是很大的进步,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无疑是倒了大霉,遭了大殃。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被炮火震坏了耳朵,耳聋耳鸣患者遍地都是,数不胜数。
行医途中,李东垣看到老百姓惨遭耳病折磨,经常一个村子竟找不到一个能正常交谈的人。医者仁心,他深感痛心,遍读中医古籍,寻遍名医名药,将近50岁时,才终于苦心研制出一剂特效方,专对耳聋耳鸣有奇效。
李东垣一生钻研医学,去世后将此专对耳鸣耳聋特效方传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候君廷,又经过几朝几代,候氏家族精心完善,到候义明教授这里的时候,他推陈出新,在黄芪、党参等常用药的基础上,又加入多味秘制猛药,药劲十分刚猛,起效特别迅速!它直接针对耳聋耳鸣病根“肾气亏虚,肾阳不足”,通过补肾气,升元阳,迅速提升听力,治耳聋耳鸣。
周教授和大师伯在电话中聊了足足四十多分钟,候义明说道:“耳朵需要血液供养,才能维持正常听力。如果供血量不足,耳朵功能就会收到影响。从这一点上看,耳鸣耳聋的病机像是气滞血瘀,于是现在所有中医都忙于活血化瘀。结果,活血药一吃,听力好一点,可药一停,听力比原来还差,治病要求本。为什么供血不足呢?中医所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也就是说,肾气充益,则血流强劲,耳部供血不足,听觉才灵敏;当人体肾衰,血液供养减少,听力就会逐渐下降,以致出现耳聋耳鸣。所以说,肾气亏虚才是耳聋耳鸣的病根。我行医六十余年,经我手治好的患者不下三十万。虽然病情各异,但总结起来,治疗诀窍就4个字——益气升阳,你也来试试!”
周教授在收到大师伯发过来的益气升阳方后,立马开始服用来验证“益气升阳疗法”的效果,当天他就惊喜的发现耳鸣减轻了很多、头晕头痛的感觉也少了,他每天吃一次,一疗程以后噪音就消失了,能听见10米外同事走路的声音;
两疗程后,做了一下检查,听力提升60多点,完全恢复正常值。耳朵闷胀堵、耳鸣杂音、听音沉闷、高低音缺失等症状完全消失。
连续治疗三疗程后,周教授特意做了个全面检查,惊喜发现:双耳双侧听力回升,低中高频都回到了10-20分贝左右,病情已经相当稳定,接近正常人的水平了。周教授把这些用药情况给远在西安的大师伯候义明一五一十讲了,大师伯笑着说:“像你这样的病人,我见多了,坚持再用3周期我保你耳聋耳鸣不再复发!”周教授听完这话,真是又惊又喜!
事实胜于雄辩,在候义明打来电话沟通时,周教授连连说道:“真是一物降一物,益气升阳理论是完全站的住脚的!您研究的益气升阳方,太神奇了!只有补肾气,升元阳,直接针对耳鸣耳聋的病根——肾气亏虚、肾阳不足,恢复自愈,才能真正彻底根治耳鸣耳聋!”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周教授除了积极配合候义明大师伯不断研究、改良益气升阳方的配方,还极力邀请候义明师徒团队出山,说服他的“传家宝”益气升阳疗法走出本地,发扬光大,造福中国更多的耳聋耳鸣患者。
耳聋一吃就灵,耳鸣一用就停!
药物性耳聋半辈子,终于有治了!
山东淄博矿物集团的张大姐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出过麻疹,当时医疗条件差,用过链霉素,结果小小年纪就得了耳聋,右边还有一丝丝的听感,左边已经全聋了,半辈子陷入无声世界,以至于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并且常在工作中与同时产生摩擦,生活在这个充满节奏的世界里,然后自己却连“听”的本能都没有,让她常常抱怨命运不公。
不过说归说,张大姐从来没有放弃过治疗,吃药、打针、针灸什么她都试试,有时候明知对药物性耳聋毫无效果的滴耳油、中药茶她都不放过,一定要试试,结果这些年那一丝的听感也在逐渐下降,张大姐深感绝望,“完全没了听力,我不是成了废人,同事们怎么样看我,我的工作,我的后半生……”她不敢再想下去了。
2015年,张大姐的命运转机出现了,那一年,她加了候义明教授微信,侯教授所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的老医理老方子让她眼前一亮——“这补肾气升元阳的,我这样的情况不是也可以试试吗!”想到这里,她听从候教授的意见,订购了三个疗程。服用完了一个疗程,她发现右耳的听力没有下降了,原来电视机的声音听起来像蚊子,现在连女演员唱歌都能听分明了,这真是见了奇迹了!坚持服用三个疗程,右耳听力下降果然止住了。张大姐本是个要强的人,这下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她竟然高兴得哭了……新的生活像她展开,她激动的说,候教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候义明教授这个方子,十分巧妙地解决了中医学难题,方子三管齐下,气血双补,方中用的“升麻、葛根”是升阳补气的良药,老年人气虚不足,一吃见效;“蔓荆子、黄芪”功在平顺理气,最适合经脉不畅,气行错乱的患者;“白芍、炙甘草”更是中医补气养血的上等药材,血气亏虚者服之,气血两旺,直达耳窍,耳聋耳鸣不在话下。
老年性耳聋,扔掉助听器照样听得见
有一位铁路局退休的老局长,耳聋20多年,平时连汽车喇叭都听不见,家人从不敢让他单独出门。女儿女婿为他操碎了心,试了各种方法,花了30几万,从美国买的最新西药,可就是不见好。
不得已佩戴了助听器,开始还听得比较清楚,但时间长,听力反而越来越差,不得不换更大功率的助听器才能勉强听得清。患上耳聋后,与外界的交流只能靠写字,有时候着急了,想说话就咿咿呀呀根本没人听的懂,很苦恼。
因为耳朵不好使,他的记忆也越来越不好了,睡觉也睡不踏实,精神状态一日不如一日。除了耳聋耳鸣,他还患者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前列腺增生。每晚起来小便十几次,身体情况更是每日俱下。
(说话基本靠写,几年下来这个耳聋的老局长练了一笔好字)
有天家里没人,自己写字的墨用完了,老先生独自出门买墨,居然被困在十字路口,前不敢前,退也不敢退,正着急被自己久未联系的老战友一把拉回来了,恰好此时老伴寻了过来。
知道自己老局长的近况后,他告诉老局长的老伴,自己三年前也差点遭遇耳聋耳鸣的荼毒,当时是候义明教授的益气升阳方救了自己,还告诉老局长许多耳病名家都是用它治好了耳聋耳聋。按战友教的办法,老先生联系上了侯教授。
老局长刚把病情一说,侯教授就问他,是不是经常感到疲劳,得到患者肯定回答,侯老师又说:"你这是气虚,就容易疲劳!阳气不足,不能上通耳窍,你的耳朵就听不见。如果早两年找过来,用上这个中医老古方,一疗程药保证还声!你耽误了这么多年,又乱吃了不少西药,身体的元气损伤很大,不连吃上疗程,看不到效果!"
耳聋一吃就灵,耳鸣一用就停!
老局长一开始还不信,没想到3疗程益气升阳方用完,他就能亲自给候老师打来电话了,电话里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说感到两耳清凉,头脑清醒,耳朵也不那么闷、那么沉了,头不晕了,脑不鸣了,两耳朵一下子就清亮了,左耳听力26分贝,右耳33分贝,不用助听器,也能与人正常交流了,打电话听别人说话也清清楚楚。
这个老局长只用了1疗程药
就感觉两耳音感明显增强;
用1周
就说耳朵里排出不少脏东西,头晕症状也轻了;
用了一个月
听东西不那么费劲了,耳鸣也全部消失
3疗程药用完了
看电话、听广播跟正常人毫无区别!
一句话,这个奇方能令阳气上通九窍,直达耳穴,专治耳聋耳鸣!按这个方子用药,不论你是何种气虚引发的耳聋耳鸣,都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名方一出,举国无耳聋之患”,一点都不夸张!
益元气,升清阳
再难治的耳聋也不在话下
你可能听很多人说过,“耳鸣是无法去除的”科学发达、医学文明的今天,为何对“ 小小的耳鸣”却束手无策?
耳鸣真的很难去除吗?是的!耳鸣真的很难去除!但是,请注意:这句话并不完整,如果你坚持采取西医去除耳鸣的话,那么耳鸣就是无法清除的,因为……
西医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只知道一味的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扩管改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耳鸣,但根本没有办法彻底改善耳鸣,而且经常用西药产生的毒副作用非常大,长期使用肝肾损伤,得不偿失。
其实耳聋耳鸣跟许多疑难杂病不一样,找对方法,抓住根本,治起来特别轻松,最多一疗程药消耳鸣,两疗程药能听见,三疗程药能听清,耳朵闷胀堵、耳鸣杂音、听音沉闷、高低音缺失等症状完全消失。耳聋的哪怕还有1%的音感,最多三疗程药,就能基本听清别人说话,公交车报站听得一清二楚。
必须牢记:名家治耳金句
句句价值千金
今天,许多耳病名家都在说,用侯义明教授这个老古方临症施治特别灵,病情还不容易反复。他们一致认同:好方剂就该造福社会,尤其是在“耳鸣耳聋”高发的现代社会,对路的中医古方名方特别珍贵!不对路的方子,拿药当饭吃也没用,这个老古方,一疗程药下去,如同关掉开关,耳鸣立马停了!
为了让更多耳聋耳呜患者少花一点钱,少受一点苦,少走一点弯路,侯教授还贡献出毕生治耳病的经验心得,供广大患者参考:
耳病专家侯老师强调,治耳“三大注意”
1一只耳朵有病肯定危害另一只耳
耳朵的听神经是连接着的,一只耳朵出问题,另外一只耳朵迟早也会出问题,如果不及时治,俩耳朵都会耳鸣直到耳聋。
2当心“久鸣必聋“、“久聋必呆”
许多人出现听力障碍后,选择在耳朵上挂个助听器,这就好比耳朵里塞喇叭一样,使耳朵里的各种传感神经受到刺激。一旦出现耳鸣或耳背,离耳聋就不远了,一旦耳聋,就生活在无声世界里,逐步丧失感知最终极易形成抑郁症、老年痴呆。
3用药须练就“火眼金睛”认准品牌,不能乱用
市场很复杂,患者要爱惜身体,你不是小白鼠,药不能乱吃。患者要学孙悟空,练成“火眼金睛”不能看见一样的药名就买,必须认准品牌。大厂出品、大
这首元代诗人尹廷高所写的诗,描绘的正是杭州西湖雷峰塔的美景。 “雷峰夕照”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去杭州定要去西湖,去西湖定要登上雷峰塔,在塔上俯瞰整个西湖美景,吹一吹西湖的暖风,感受一下浓厚的佛教文化,再一同回味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绝对是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我们如今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宝塔,要归功于一位来自杭州,有着76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的名字就是朱炳仁。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不仅让雷峰塔重现往日风采,更由于他的铜雕技术,让雷峰塔有了坚固的外衣,不怕风雨侵蚀。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铜雕艺术世家,他们家几代人都从事着与铜雕相关的工作。从清代开始,他们家就凭借着出色的手艺,拥有了自己的招牌。 他们的铜雕作品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书法刚劲有力,非常受人们喜爱,在当地小有名气。
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朱炳仁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在小时候,他经常可以看到父亲在房间里一丝不苟地做着什么。虽然不太理解,可他非常好奇,就经常凑在父亲跟前看。每当一个精美的作品出现在朱炳仁眼前的时候,他的眼睛睁得很大,激动地边跳边拍自己的小手。 一颗小小的关于铜雕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埋在了朱炳仁的心里。
朱炳仁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铜雕,就打算把铜雕手艺传给他。刚开始,父亲并没有让朱炳仁学习铜雕,而是从书法开始学起。每天早上父亲早早起床之后,都会把朱炳仁叫起来,让他跟着自己学习书法。有时自己很困,眼睛老是“打架”,不过看到父亲严厉的目光,朱炳仁瞬间就打起了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炳仁以为自己只要几个月就能学会,那样就可以学习他心爱的铜雕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父亲还是觉得自己写得不行,一直让自己学习书法。一次次地把字帖交上去,换来的却是父亲一次次地摇头。
就在朱炳仁想要放弃的时候,父亲把他叫了过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 铜雕是我们家祖祖辈辈钻研出来的手艺,是我们几代人的心血,我们对待他得向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马虎不得啊。 ” 听了父亲的话,朱炳仁明白了许多,一心跟着父亲学习,再无抱怨。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炳仁终于写出一手好字,可以学习铜雕了。父亲先让朱炳仁做自己的帮工,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入手。朱炳仁这时才发现, 要把一件精美的铜雕做出来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需经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工序,最后在铜板上作画、写字,形成最后的成品。
朱炳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朱炳仁终于学会了制作铜雕的手艺。学成之后的朱炳仁没有懈怠,他立志要把铜雕艺术发扬光大。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吴越国王信奉佛教,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积攒福德,命人建造了雷峰塔。 历经天灾人祸,原先的木制佛塔早已被毁,清朝时重修的砖制佛塔也因为人们的盗窃,根基受损,最后坍塌。
雷峰塔是佛教的著名建筑, 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许多人都想修复它,让它重现往日风采。 民国时期的梁思成先生就曾经提出重建雷峰塔的想法,并且认为按照它的原貌修复更为妥当。 由于当时当值国家战乱,国家根本没有心思重修雷峰塔,所以雷峰塔一直没有得到重修和保护。
到了80年代,为了发挥西湖独有的特色,杭州市的各界人士又一次提出要重修雷峰塔,并且组建了雷峰塔重修促进会。但由于各种原因,雷峰塔的重修工作并没有实施。直到1999年7月,政府终于决定重修雷峰塔,并且请来朱炳仁帮忙建造设计。
重修工作开始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材质来修建雷峰塔。 当时大部分人想的是仿造古代,修建木质的雷峰塔。因为在北宋最初修建时,雷峰塔就是采用木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代雷峰塔的原貌。
木制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缺陷,遇水容易发潮,遇火难以抢救,对于杭州这样一个雨水较多的城市来说,木制的建筑确实难以保存。 大家费尽千辛万苦重修雷峰塔,如果到时候仅仅因为一场雨就损坏了,那就太可惜了。
如何才能让雷峰塔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呢?朱炳仁想了很多办法,却都无法实施。就在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朱炳仁突然看到自己做的铜雕作品,他灵光一现,将雷峰塔做成铜塔不就可以了吗。 铜的状态非常稳定,不易损毁,一千年也只能腐蚀一毫米。如果能够建成,那雷峰塔就可以和白娘子的故事一样一直存留下去。
这样的想法让朱炳仁非常激动,不过毕竟没有用铜制塔的先例,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一起工作的专家也对此表示怀疑。朱炳仁并没有放弃,他亲自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反复进行实验,仅仅前面的方案设计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朱炳仁证实了铜制塔建造的可行性,并且说服了其他专家。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实际的重修工作就开始了。 为了让雷峰塔披上绚丽多彩的外衣,他一个人就炼出来二百八十吨的铜和二万多张铜片,顶上的瓦片、斗拱、梁柱、墙体、各种装饰全部用铜制成。 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对于朱炳仁来说,只要能够完美地修复雷峰塔,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因为铜制塔相比于其它材质的塔有其自身的优势。身披铜制外衣的雷峰塔铜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被氧化的风险,如果遇到火情,外部的铜片也可以为人们争取到抢救的时间,使大火不会损伤塔的内部结构。此外铜片还有防潮的作用,能够有效应对杭州的阴雨天气。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一座光彩夺目的铜制雷峰塔出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正是由于朱炳仁在重修雷峰塔中所做的杰出贡献,使朱炳仁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铜建之父”。
朱炳仁学习铜雕艺术,除了勤奋之外,更多的是他的热爱。 可能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也可能是从祖辈流淌的铜雕艺术的血液,让他始终沉浸在铜雕的世界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使铜雕艺术逐渐日臻完善,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2006年,朱炳仁参与建造常州天宁宝塔。在完工的最后时刻,天宁宝塔却突发大火,整个建筑几乎毁于一旦。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朱炳仁心里十分悲痛。 他却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流来流去,仿佛有什么指引着它们,去形成不同的形状,有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之美。
朱炳仁看到这些,心里为之一动。以前人们制作铜雕时,都是运用模具,模具是什么样子,做出来的铜雕就是什么样子。 那如果没有模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家之后,朱炳仁马上做了相关的实验。经过一点一点的摸索,朱炳仁在传统铜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创出熔铜艺术。 他开创的熔铜艺术使铜制品打破了模具的束缚,使铜水自然流动直至凝固,让它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美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熔铜和其他的铜雕不一样,朱炳仁常常需要在高温的工作室里工作,而且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从工作室出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长时间的站立让他腰都站不直。 不过只要一看到他的作品,他的嘴角就会泛起点点微笑,这是他用汗水浇注出来的“美丽之花”。
熔铜艺术让自己的铜雕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每次都能做出形状各
本文2023-08-08 11:46: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