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灵璧石欣赏品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灵璧石欣赏品味,第1张

Enhance the theory study of Ling Bi stone improve the taste of appreciation of the stone

灵璧石有“天下第一石”的美誉,又是乾隆帝亲赐,地位已经十分崇高。本文从科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灵璧石,研究灵璧石,深入细致地研究灵璧石各个方面的问题,发掘灵璧石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灵璧石和灵璧石文化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加强理论研究,谱写石文化新篇章

灵璧石的名字是与三千年前的神圣礼、乐相联系的,是与《尚书》、《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长物志》等历史典籍相联系的,是与孔子、汉武帝、李煜、苏东坡、米芾、范成大、宋徽宗、赵孟、蒲松龄、乾隆、郭沫若、王朝闻等众多历史名人相联系的。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古人仅是爱石、赏石,而极少写石、论石。近三十年来,对灵璧石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灵璧石分类、纹理、观赏要素、审美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人,但对灵璧石的形态,对如何欣赏灵璧石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石种其理论和文化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独特性和鲜明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灵璧石的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创新和有所进步,谱写出灵璧石和灵璧石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灵璧石的观赏要素 观赏要素是奇石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关于灵璧石的观赏要素,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周宏升先生的“形、质、色、纹、声、韵”,王文正先生的“形、势、色、质、纹、响”,任树文先生的“声、形、质、色、纹”,刘磊先生的“形、纹、色、质、声”,马青霜先生的“形、质、色、光、声、态”等,笔者的观点是“质、形、色、纹、象、声、意”。可以看出“质、形、色、纹、声”这五个方面作为灵璧石观赏要素的认识是一致的。分歧是在“响、光、态、势、韵、象、意”这几个方面。响和声相通,光是质的表现,态和势可包含在形内。韵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但在灵璧石中不具普遍性和兼容性,不亦作为观赏要素。象,是指物象、图像、形象,纹和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表现,将象包括在纹中显然是不恰当的。有哪一种奇石不是由象完整表现的呢?因此,象作为灵璧石观赏要素之一是灵璧石自身的客观存在,也是灵璧石欣赏所必需的。意,指意蕴、意义和意境,是奇石内涵所在,是把人和石、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联系起来,反映人在赏石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概念,是一种审美。据此才能欣赏灵璧石之美,才能进一步发现和发掘其文化内涵。

名称金鸡迎春

灵璧石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是奇石学的另一个基本范畴。奇石的审美特征是奇石之美在质、形、色、纹、象、意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划分奇石种类和区别每一块奇石的客观依据。灵璧石的审美特征,张家夫先生提出“黑、响、漏、瘦、透、皱”六大特征,刘磊先生提出“瘦、皱、透、漏、奇、清、坚、响”八个特征,马青霜先生提出“瘦、漏、皱、透、伛、黑、声、丑、悬”九美。任树文先生提出“瘦、皱、漏、透、圆、蕴、雄、稳、顽、拙、丑、怪、灵、巧、秀、奇、神、趣”十八个特征。上述二十四个特征(意义相近或相通的合而为一),其中只有瘦、皱、漏、透是大家一致认同的,那么其与典型的瘦、皱、漏、透的太湖石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石种,如太湖石、巢湖石、青州石、栖霞石、房山石、淄博文石、崂山绿石、英石、昆石等的区别在哪呢?

任何种类奇石的审美特征都是所有种类奇石的共同审美特征与本石种的独特审美特征的结合,但惟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才是一个石种存在并区别于其他石种的根据和标志,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与灵璧石类似的石种都是以外部形态为主要观赏内容的。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灵璧石独有的形态审美特征,才能塑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与众不同的灵璧石美好形象。

灵璧石与太湖石形态比较 任何种类奇石的形态都是由质、形、色、纹、象几个观赏要素构成的,但主要是形。作为观赏要素的形,包括形状、外形、轮廓、态势、形象、构造等方面的含义。以灵璧石和太湖石为例比较,论质,灵璧石坚硬、细密、浸润,石肤厚而亮,有沧桑感(它所独有的声与质直接相关);太湖石硬度较低,细密无浸润感,石肤薄而滑,有柔嫩感。论色,灵璧石以黑色为主,其他色彩较多;太湖石以灰色为主,其他色彩较少。论纹,灵璧石有数十种之多,孙淮滨先生说有21种,徐文正先生说有50多种,并多纤细,密布全身;太湖石纹类较少,分布不均,以皱折为典型。论象,灵璧石具有某种物象、形象的石头较多(包括类雕塑石和类画石);太湖石较少。论形,灵璧石和太湖石都属于外部形状不规则、无定型的怪石一类,千形万态,变化无穷,似物非物,似像非像,妙趣横生,极有特色,这是它们受到古人青睐,得以较早开发,共同成为中国名石最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它们的形成条件不同,相似而不相同,相近却又相远。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大特征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瘦,这瘦是因为它形多立式,体多修长,表面多平、凹和皱折,上面的裂、缺、沟、槽和漏、透的孔穴将一个整体分割为许多细小、扭曲的部分,边沿的裂、缺和孔穴的穿透使它的形体在各种背景映衬下显得空灵和瘦削,就像一位苗条清秀的姑娘;灵璧石,孔穴较少,有的完全没有孔穴,说它漏、透缺少普遍性和准确性。灵璧石多变的形体是由上面的孔穴和边沿的裂缺,以及不同走向和走势的沟槽共同形成的,沟槽起着更大更特殊的作用。但是,它的表面多为凸起的弧形,给人以饱满、结实的感觉(任权校先生说的“圆”不知是否指此),更像一位成熟、矫健的男子汉。诚然,用人来比喻一个石种不一定恰当,我在这里主要是想突出灵璧石的独特形象。袁奎荣、邹进福先生在《中国观赏石》一书中指出,我国石灰岩类造型石,“南方的一般比较玲珑,北方的一般比较刚健”,亦指出了太湖石和灵璧石各自不同的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

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提高灵璧石欣赏品味

奇石的文化内涵就是奇石所具有的全部审美内容,以及观赏者通过解读、想象和联想可能发现、认识和扩展的奇石的审美内容及其美学意义。奇石的文化内涵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它依赖于观赏者的发现和发掘。只有深入发掘奇石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奇石的品味,观赏者也正是在发掘奇石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享受着审美的乐趣。

发掘灵璧石文化内涵质、形、色、纹、声、象、意,这些观赏要素的具体表现就是灵璧石美之所在。但这只是自然之美,只有通过观赏者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经验充分发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之得到升华,使灵璧石成为品味高雅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观赏品,并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奇石文化是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的多元结构文化。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奇石诗、文、书、画和园艺作品,就是奇石文化及其多元结构的具体表现。正因为如此,奇石和奇石文化才有了崇高的地位、高雅的品格和巨大的魅力。

古代名石“锁云”赏析在灵璧石中“锁云”这块石头非常著名,原为米芾后裔、明代书画家、藏石家米万钟的藏品,现为上海藏石家周易杉先生收藏。“……造型如锁……全石又似野猿飞奔状,颇具动感。”这是许多人对“锁云”的解读。首先,此石并非“造型如锁”,“锁云”之“锁”非比真锁,而是关锁、锁住、锁定等含义,“锁云”大约是20cm×25cm×7cm的个体,本身很小,一旦与云联系起来,观赏对象就被无限放大了。云是锁不住的,锁不住偏要锁,这反映出一种天真和童心。石是静止的,云是流动的,“锁云”将单纯的静态美变成了动与静相反相成的多元美。石是不变的,云则瞬息万变,“锁云”将一个单一、固定的形象变成了无限多样和变化无穷的活动景象,就像一个永远都在不断演出的大舞台。当我们欣赏“锁云”时,注重的不是石头的形体,而是透过石头的形体,想象那天空中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云,也许还会感叹自己命运多舛的人生和难以把握的机遇。其名称可称其为经典之作,“锁云”反映了藏石者高度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及赏石、命名的方法和技巧,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名称海豚

灵璧石最后被宋玄仁也就是东华帝君下凡历劫的影子封印了。

_ё鹉律钪粘晌殍凳亓司欧迨ノ锏暮焐濉⒀汉脱劾幔蚱屏朔庥 T阼蠊龋蚀丛炝诵枪饨峤纾肽久蘼薮蛄俗詈笠徽健

_殍凳饔檬怯美炊愿赌ё鸷褪辗酢⒆瞧摹

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

垓下古战场,是秦末相争时与决战的地方。古战场遗址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垓下村。

楚汉五年十二月(前202年)发生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最后一次大战,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亡汉兴。对于垓下、垓下聚问题,历来学者颇有异说歧见,尚无一致的看法。垓下、垓下聚是有区别的。垓下是地区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区的聚落名。

何谓“垓下”?《说文》对“垓”的解释是“兼垓八极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据此,所谓垓下,就是八极地之下。有说垓即“堤”或“高冈绝岩”,则垓下是谓在河堤下或高冈下。依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区名,非具体地点。犹如“塞上”、“河上”、“关中”、“山东”等等,是不能指定为具体地点的。

大致说来,楚汉之际的垓下,在睢水、洨水(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大约在北纬33度至34度、东经117度至118度的范围内。具体如何,有兴趣者尚可深入探讨。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如今灵壁、泗县、固镇等县境内多处“霸王城”故址,相传为项王楚军驻地,也能说明历史问题。

《汉书·地理志》“洨(侯国)”下有“垓下”。洨,西汉时为侯国,改为县。东汉应劭注:“洨水所出。”洨水,即今沱河。它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经宿县、灵壁、固镇等县境,至五河县西北会涣水(今浍水)“南入淮”。

垓下就在洨水地区、洨国(县),自《汉书·地理志》所书洨之垓下,“高祖破项羽”之后,一千多年间是无人怀疑的。东汉应劭、魏苏林、晋徐广、南朝宋裴骃、梁刘昭、北魏郦道元、唐颜师古、、司马贞、李吉甫、北宋乐史等都信从班固《汉书》之说,只要细看《·项羽本纪》三家注、《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水经注·淮水注》、《元和郡县图志》等就可了然。

不过,苏林、李奇、刘昭、郦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们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区的聚落,当是那里的一个具体地点。郦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云:“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县,可谓早有定说,毋庸置疑。

“县有垓下聚”之“有”字,请注意之,“有”而非“即”,则“垓下聚”非“洨县故城”。但是,号称长于地理的唐人张守节却在其所撰《史记正义》里说:“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

这是对垓下的一个新的说法。唐代真源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其东十里有没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这个地方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属陈郡苦县,而不在汉沛郡洨侯国。张守节把项刘战于垓下从沛国洨地移至陈郡苦县,真是大错。元代胡三省撰《注》、近世范文澜撰《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取张守节之说,不免有失察之过。

有人说“垓下”乃“陈下”之误,把本是垓下、陈下两地,垓下、陈下两次大战,混为一谈,乃大错特错。拙文《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6期)、《陈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两回事》(载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对此已有考辨,这里不再多言。我是坚信班固、郦道元之说的。

多人以为,垓下在古洨国境内,几乎已取得共识,这是幸事。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有说垓下在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有说垓下在固镇县东、沱河南岸的濠城镇“霸王城”。其实此两说所争议者是垓下聚地点,而非垓下地区。

对于垓下聚,魏晋学者多有提及,只说在故洨县,未曾详言具体地点。自唐代后期以来,学者们考真求实,地理方志古籍指点列图,说的已经较为具体。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虹县):“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里。”按:此处首次指出垓下聚在唐虹县(今泗县)“西南五十里”,即在汉洨侯国垓下地区。这是值得重视的,且可明确地予以肯定。

2、《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

按:此书不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而且明确地指出地点方位和距离,洨故城在虹县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此说与《水经注》郦道元说相符,而更具体化。可以说,这是迄今最为明确而可靠的说法。

3、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东汉书》:‘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县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按:此指出洨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

又肯定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明代属灵璧县。这是沿袭《太平寰宇记》之说而所作的具体解释。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的,并未混二为一。

4、《明一统志》卷七:“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县(灵璧)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乃承《太平寰宇记》之说。其言“垓下”,实指垓下聚。

5、《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垓下聚,(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灵璧)县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把垓下聚、洨城也明确地分为两处。其言两处地点,沿袭了《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之说。

6、《清一统志》卷八七则接受了《史记》、《汉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嘉靖)宿州志》等诸说,加以综合,条分缕析,指出濠城(集)、垓下聚为两地,一在灵璧南,一在灵璧东南,毫不含糊。文长不具引。

7、清代二十三年《灵璧志略》云:“濠城集乃洨县之垓下聚,以此知灵璧东南境有古洨县地也。”又,所附《灵璧河渠原委》云:“今之濠城集,即古之垓下聚。”按:两书作者皆为贡震。所谓垓下聚即濠城集(古洨县),仅此一说,而未举出任何根据。

据以上7例来看,自唐至清,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以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汉洨县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谓古有一定之说。近年固镇县濠城集地区发掘亦可证明。濠城集、垓下聚并非一地,实为两地。《灵璧志略》作者贡震勇于建立新说,把垓下聚移合于濠城集,标新立异,未曾拿出一点像样的证据来,实属无稽之谈。

由此看来,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志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大致是可信的。古人所言地理方位,有时稍有粗略。

也许将来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现,来证实准确的垓下聚遗址。郭、谭两地图集的“垓下”,欠妥,应改为“垓下聚”。至于所谓垓下聚就在濠城集一说,2000年来的历史文献皆不能帮助其说的,考古文物迄今也不能帮其大忙。总之,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安徽 灵璧石 简介

所谓灵璧石,又名磬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浮磐山。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了。它漆黑如墨,也有灰黑、浅灰、赭绿等色。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更奇的是击之灵璧石做的磐。“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一首宋代人赞美灵璧石的诗。灵璧石之美为古今名人喜爱,至今仍是藏石爱好者蒐集的物件。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

灵璧石 的简介

以磬石为原料,雕琢各种人物、鸟兽、鼎彝、文具等磬石工艺品。“灵璧石文化”则指磬石山所产之奇形怪状,特具美学价值的孤块纯天然观赏石而言,两个支系,一为人工,一为天然,合而形成灵璧县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大系。人工加工的磬石,就是现在市场上的砭石,灵璧石也是一种上好的砭石,灵璧石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能发出超声波和红外线,灵璧砭石加工出来的刮痧板,砭石棒,砭石手炼等,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对人体十分有益。

灵璧自古出奇石,明朝时,即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灵璧观赏石分黑、白、红、灰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以黑色最具特色。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其形或似仙山名岳,或似珍禽异兽,或似名媛诗仙。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的石体(形、质等已另有专文论述)融透、漏、瘦、皱、伛、悬、蟠、色,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既包容米芾“四字诀”,亦有为灵璧石自身所独具,诸美毕臻,美轮美奂,无愧“天下第一石”之美称。

安徽灵璧石是什么岩石?

根据灵璧石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构看,以CaO(5506%)、SiO(2676%)、Na2O(273%)、Al2O3(1143%)为主,其他的成分还有很多,但含量均在1%以下。灵璧石属于沉积岩的一种,以石灰岩的成分为主。

安徽灵璧石如何定价

要看岩石的质地、大小、形状、瑕疵、纹路等。

安徽灵璧石该如何摆放?

灵璧石的摆放讲究能衬托出灵璧石的石体(形、质等已另有专文论述)融透、漏、瘦、皱、伛、悬、蟠、色,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既包容米芾“四字诀”,亦有为灵璧石自身所独具,诸美毕臻,美轮美奂,无愧“天下第一石”之美称。 灵璧石一般来说,高而重的奇石不宜摆放在较高位置,应该落地而放,这类巨型奇石摆放在家居地上,会有一种稳定、镇宅的感觉。在高茶几上不能摆放戈壁石、灵璧石、太湖石等奇石,可能有不安全感,而雨花石、黄河石等观赏性奇石可以摆放茶几,其他书桌、书柜等处都可以摆放这些观赏性奇石。写字台或茶几上可摆放石皮较好且平缓的山形石,读书休闲时可摩挲摩挲。电脑桌可摆放画面石,眼睛疲劳时看看舒缓眼睛。收藏爱好者家中,博古架必不可少。 家居有一些花卉植物的,可以把灵璧石配套摆放,则丑陋的奇石与美丽的花卉绿叶相衬托,反而让花卉植物更具有美感。如果书桌上有小盆仙人球之类,则摆放玉石最为恰当,小巧玲珑,不会喧宾夺主,两种都属于观赏性强之物,而植物的绿色柔性美,奇石的刚性美,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效果。灵璧观赏石分黑、白、红、灰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以黑色最具特色。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其形或似仙山名岳,或似珍禽异兽,或似名媛诗仙。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瘦者铁骨铮铮,透者跌宕,漏者遒逦,皱者江河行也,丑者藏美丑而不丑。灵璧石可谓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形态大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神美貌丽。

家里可以放安徽灵璧石吗

可以啊 不过一般放在庭院里 小巧的放在屋子里面观赏是不错的

安徽灵璧石 产地在那里

安徽灵璧石产自于安徽灵璧县渔沟镇附近。

这里是著名的奇石十里长街,奇石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充分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这里的石头不但造型美而且石质相当好自古的“磬”就是这里的石质打磨成“磬”发现来的声音如天赖般动听悦耳。 奇石,异也,有别于一般者为“奇”一般泛指经过天然形成的,大自然雕琢、洗炼的,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具有一定观赏性以及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极高的石品。安徽的灵璧石大都是天然形成未经过任何的加工。所以收藏的价格很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精品石欣赏本是一种雅趣,灵璧石收藏也不例外。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奇石资源稀少,实属珍贵,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不论是个人收藏还是馈赠友人,都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奇石购买人群的范围、数量都逐渐扩大。

新采集的安徽灵璧石怎么整饰

安徽灵壁石的整饰,是指对新出土的原石进行表面处理。一块新出土的石头表面既有泥沙,又有钙质包皮,还有浸泡的杂色和苔藓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云林石谱》中谈到灵璧石:“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两三次,既露石色,既以黄蓓竹帚兼磁末刷治”。 新采集的安徽只有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清理加工,才能让其显露出“庐山真面目”。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石之主题,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尽量是石之内涵显露出来。其次是将原石所携带的泥土、钙质、铁质等沉淀物和多余的附着物,以及松软易损的部分处理掉,恢复其原貌,显露其精华,提高石之档次,增强观赏效果。

整饰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上不允许人为的加工,但不排除一定意义上的清理和粗加工。整饰的程度只能是适度不能过度,过多的整饰可能会弄巧成拙,或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使之失去了自然的风采而毁之。

首先可用清水将安徽灵壁石冲洗一下,并用毛刷把其表面的粘土和包裹物刷洗干净。如表面包裹物比较顽固,但又不太厚,用水冲洗不掉时,可以配置较低浓度的盐酸、草酸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通过化学反应达到清除的目的。

较为坚固的附着物,如留之无用,且影响观赏效果的,可以用扁嘴凿、钢锉、钢刷、砂轮等工具清除,但千万不可对原石进行刻意加工,锤凿斧劈,破坏了安徽灵壁石的完整性。所以,整饰时要保证不损原石品质为佳。

经过以上处理后,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涂蜡、上油、抛光的办法,增加其观赏性。但需因石而异,对造型石而言,保持原由的本色,更能显示自然美。

对于浑身包裹泥土的安徽灵壁石,千万不可卤莽行事,若断然敲击,以免断裂,而一时失手而造成石品损坏。可先置于户外暴晒一周左右,使山泥干硬后,再人水浸泡,待泥土脱落后,用清水冲洗,还应注意刷洗石头间隙里的杂物。

对于石头表面有**附着物的石头,若一时难以清除,可以将其置于露天,日晒雨淋,风吹露浸,时间一久,就会风化。

对附有黄渍的石头,可以用海棠花汁敷于石表面,可将黄渍去掉,最后再将石头放在清水中,漂洗半个月。 宣告:本资讯来源于诚信石业编辑整理所得,更多灵璧石、千层石、龟纹石、灵璧假山石资讯,可咨询官网。

济南哪有卖安徽灵璧石的

我是灵璧的,我们那边一般都是开车到外地去参加展销会,应该没有固定地点,如果你需要买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买到真正的灵璧石。

安徽省灵璧一中杨夫锦简介

英语高阶教师,男,

  我的故乡安徽灵璧,自古就有“南有黄山松北有灵璧石”之称 ,它因山川灵秀,声如青铜色如玉而得名

  我的故乡全县地势低平,地形

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生产境内主要山丘属

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属淮阳山系,徐淮山脉余脉境内大理石矿点较多品种有10余种,分菜玉、皖螺和墨玉三大类皖螺矿床位于朝阳镇境内耳毛山,又称耳毛

山大理石矿,距县城55公里,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期晚期,距今约有7亿年矿体是在浅海环境中,由藻类植物造礁形成的迭灰岩矿体共分4层,均在山北坡,

呈带形,东北西南向延伸,全长500米第一层为灰皖螺,是矿体顶部,西厚东薄,最大厚度为47米,最小厚度为38米,大部分出露在地面上第二层为红皖

螺,厚约8—11米,一半露在地面,一半埋在土中第三层为夹层系灰、红兼杂石料,厚约18—21米第四层为棕红色大理石,是矿体底部,厚约24米

三、四两层石料,全产被粘土覆盖,土层深约4—10余米,开采难度较大耳毛山皖螺类大理石,以其花纹美观为主要特点,质地细腻,色泽艳丽,可加工成大理

石板材,也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储量为4022万立方米

  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享,在供石家族中历来占据显赫的地位《云林石谱》汇

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天下第一石”——乾隆皇帝对灵璧石如此高的赞

美,实在不无道理灵璧磬石色如墨,光如镜,其色泽秀丽,螺纹清楚、雅致、分布有规律,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杂斑、污点、裂纹及其他缺陷,块度

大;磬云石颜色黝黑,有金属般的光辉,古朴端庄是居家、收藏、馈赠友人的上好佳品,彰显艺术品味和文化底蕴另外,灵璧磬石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

素,其表面滑亮浑厚,纹理细蜜,光洁照人,制作的工艺品如茶具、文具、针砭等,乃为珍品

  据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泗滨浮磬”正是

当今灵璧县渔沟区内磬云山其山石色如墨、光如镜、声如青铜,为历代人所称道,用其制作的乐器更为历代所珍重宋史曾多处记载历代皇家来灵璧采磬之声相

传,在北宋时,有人取磬云石制作砚台,雕刻上“灵璧小峰”的画面,献给当朝皇帝宋徽宗,宋徽宗对雕砚十分喜爱,便信手在小峰旁刻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八个字从此,灵璧磬石身价倍增,更加引人瞩目到了明、清两代,各地来灵璧采磬石者越来越多据〈灵璧县志〉记载:“石之灵光闪烁,色如壁玉”“灵

璧”二字由此而得名

  灵璧石不但稀世奇珍,而且高贵典雅,乃传世之宝,为雅世必藏之物,灵璧石,深藏地下600米处,乃灵璧渔沟镇独有--因

产于安徽灵璧县渔沟区内磬云山而得名,历史悠久,享有“天下第一石”美誉,是开发较早的一种美石,位居我国四大名石之首,灵璧县渔沟也被誉为“中国磬石之

乡”其又名“八音石”,击之声如青铜,音韵悦耳,制作的乐器为历代所珍重1986

年,以灵璧磬石为原料,精心研制出编磬、鱼寿磬、石方响、缶等古乐器,被南京歌舞团搬上舞台

  自古以来,灵璧石工艺品一直被历代皇室使用收藏今天,灵璧石工艺品依然完全采用整石精干雕琢,既继承传统工艺,又融入现代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收藏、使用价值由于灵璧石资源较为稀罕,产量极少,加上采集制作难度大,特别是白灵石工艺品,实乃工艺品中的佳品

  远在三千年前,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重要的乐器-----特磬因此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演奏的东方红的乐曲就是用这套编磬演奏的,仅音美,其形、质、色亦佳为历代名人雅士珍爱

 

 灵璧,我的故乡,又是钟馗画的发源地钟馗画,一般特指安徽省灵璧县所产钟馗画像,传说可以镇邪消灾民间相传钟馗打鬼的故事,家喻户晓,更敷演出钟

馗为灵璧人,灵璧所绘钟馗才是其本像的写真,并有每年出一张“活钟馗”的说法而这一说法在古籍里也得到验证,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曾

记载:“……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灵璧钟馗画所表现的钟馗,勇猛剽悍,面目狰狞,有一

种无敢于敌的气魄,灵璧钟馗画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在造型方面逐渐形成“剑眉虎眼、阔额虬髯,粗犷雄强,威武逼人,粗丑中不乏妩媚,英武中显得儒雅,豪放

中露出温柔,雄强中可现兹情”等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中华艺术之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作题材上更加丰富多彩,在解放前夕,民间画师韩本贵绘制的

《百馗图》在上海《申报》上刊登,现代画家赵英汉所绘的新《百馗图》长卷,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共同之处表现在或形象怪异,或天真纯朴,或线条粗犷

雄强,或敷色惊彩绝艳,既有华夏民族的血液,又继承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充分表达了灵璧钟馗画的独到之处

  霸王一叹成鬼雄,玉姬墓前空赋诗

位于县城东75公里处,是项羽爱姬之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

夜饮帐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自刎身亡,后被部属安葬于此墓园占地3942平方米,墓冢和墓

碑修复一新虞姬死于战乱,她殉情自刎,令人击节赞叹,千古以来被视为巾帼英雄唐朝诗人高适、北宋文豪苏轼、南宋诗人范成大、明文豪冯梦龙、清书画家郑

板桥等均到过灵璧虞姬墓地凭吊过虞姬

  故乡的山,大多不高,没有群峦叠嶂的大气,也没有奇兀突立的险峰,只是几个山头紧紧相连,很默契,很团结花斑的大理石点缀它的身资,零星的几个松树傲然屹立,倒也彰显了它的清秀,明目

  故乡的水,宁静,平和,淡泊有江南荷叶成群的美景,却没有江河波浪滔天的大气它只是化成诸多的湖泊,在各自的区域内生存,好象是**土地的眼睛,清澈闪亮

  故乡的父老乡亲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耕养生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家乡,绘制着美丽而又全新的家园

  我为生我养我的故乡而骄傲,我更为这样的故乡而自豪!

中国安徽省灵璧县的"三宝"已走向世界三宝者:一美,一奇,一丑也美者虞姬虞美人;丑者钟馗;奇者闻名遐迩的灵璧奇石。灵璧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首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高山伴流水,琴簧合瑟鸣,闻声解雅韵,自然是知音!“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早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它与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并居首位。其可贵之处在于具备传统的赏石标准:"皱(石皮皴) 瘦(不臃舯) 、透(洞) 、漏(相通)、奇、清、坚、响诸美俱备,璀璨瑰玮,奇绝天下,堪称华夏瑰宝。 灵璧石就产在安徽省灵璧县。据说古人以“灵璧”二字名县,是取其“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义,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特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华之珍品。灵璧石不但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而且石质坚贞,硬度在6-7度之间,是“石之堪作玩者”(明 王守谦《灵璧石考》)。宋代诗人方岩还专门写了首长诗《灵璧磬石歌》,赞曰:“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如玉……” 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享,在奇石家族中历来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宋代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且评述文字最多;明人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 水石章》中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清代赵希鹄在其所著《洞天清禄集 怪石辨》中也把灵璧石排在第一位,并说辩灵璧石的特点和真伪:“色如漆,间有白纹如玉,叩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另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张应文的《论异石》、清代谢的《金玉琐碎》等专著中都对灵璧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王守谦还著有《灵璧石考》,专门研究和探考灵璧石。 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也与灵璧石结下了不解这缘。据《苏子瞻集》载:宋元丰八年,东坡离黄州去金陵、扬州等地,道经灵璧,访张氏兰皋园,见一块“作麋鹿宛颈状”的灵璧石,甚爱,意欲得之,乃作《丑石风竹图》于张氏临华阁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赠。嗣后,东坡先生还专门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以表纪念。“石痴”米芾更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并口称“石兄”。据《灵璧志略》载:“米上司杨杰曾攫得他一块心爱的灵璧石,”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竞不复得,留下了一段两贤相争的佳话。乾隆皇帝受灵璧石之美所染,御赐其“天下第一石”的美号。薄松龄也是灵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纪念馆仍陈列着他当年收藏的数件灵璧石珍品。 灵璧古石,尤其是其中的名石,称利举步之宝,然沧海桑田,历遭百劫,现存世者寥寥。今灵璧县城西关**院西侧,为北宋兰皋遗址,有灵璧石一座,瑰伟异常,是故园遗址,北京的一些公园亦多处存有灵璧古石,如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之南的一座灵璧石,上面刻有乾隆御书“青莲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的陈列物,乾隆南巡时运往北京的,琼华岛上普安殿、正觉殿、见春亭、峦影亭一带的假山,其中有不少灵璧石,嵯峨峭峙。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灵璧石散叠其中。另外,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的一座,状如苍鹰展翅,玲珑剔透,色极清润,摩挲声响,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广州南方戏院内有一座灵璧石,高丈余,立于药洲水上,黛色荧荧,气貌岸然,当时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宁诸公题铭,其中以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书“药洲”题刻最为著称。河南开封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据考为北宋遗石,弥足珍贵。 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此后即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士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有一个叫张鸿的御史决心来灵璧觅石,乘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一轮发坑取石的势潮开始了,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谦甚至担心在过量的采掘中,当地的灵璧石将成“广陵散”。第三次采掘热近几年的事,随着奇石势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众,于是当地农民视采石为致富途径,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一些当地人惊呼: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一座“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以飨后人。 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钟馗是纳福除魔的鬼王。所以逢年过节、搬家开店时就去求购一幅钟馗画挂在室内,以除恶迎福。而灵璧钟馗画正是老百姓最喜爱之物了。 “楚汉之战,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失意之至,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不忍成为项羽累赘,自刎身死。成就一段千古凄美的爱情故事。而灵璧正是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的地方。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灵璧钟馗画就是传统的典型的世界的中国民间艺术。 明人汪云程《逸史搜奇》、清人张大复《天下乐》、金埴《不下带编》中都认为历史上确有钟馗其人。说钟馗是“大傩之仪” 中的方相氏转世生于唐代,“乃灵璧人”,“为人刚直忠勇”,才华出众,晋京应试,名列榜首,后为权奸所嫉害,,,一怒触阶而死。后人仰其品德,痛恨权奸,遂将钟馗写成神话故事,籍以伸张正气,鞭笞奸邪,将世间那些“王法不得而加” 的种种恶德败行加以类型化,“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别,发其隐情”。 自古以来,灵璧就被称为“钟馗画乡”。而据灵璧县志载:灵璧钟馗画艺人代代相传说:钟馗字正南,灵璧钟山南坡人。身体膘悍,聪颖睿智,文章锦绣。大比之年赴京应试,考中头名状元,因为权奸所嫉,以致名落孙山。愤怒之下,触阶而死。阴魂到了阎罗宝殿,阎王见其刚烈,乃封为“嫉恶状元”、“除魔将军”,可任意出入人间地府,捉鬼降妖,从此天下太平。钟馗的忠勇刚正为玉皇大帝所知,遂诏至天庭,加封为“翊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从此钟馗任意出入天庭、地府和人间,成为驱魔大神。宋朝元祜年间,灵璧县衙遭到恶鬼作崇,县官不得安于政事,乃求助于钟馗。钟馗一到灵璧,恶鬼顿时消声匿迹。次日,钟馗辞行他去,县官恳求久安之计,钟馗授意说:“你可请一画师为我画像,悬于衙内,恶鬼必不敢来”。县官遵意而行,画讫,张于壁上,一连数日,确实灵应。以后百姓纷纷效仿,于是钟馗画家愈来愈多,分布城乡各地,以摩写钟馗真像为能事,因此成为“钟馗画乡”。 据查史料载:灵璧钟馗画乡的形成,与吴道子画派名家宋代杨斐有关。杨斐尝作画于泗滨各大庙宇,在灵璧作画时间较长,曾传道子法与灵璧门徒,此应是灵璧钟馗画乡形成的主要背景。再者,由于钟馗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 首先是民间有着崇信钟馗的习尚民俗,其次是由于钟馗画产生于灵璧,把灵璧钟馗画冠以“灵判”,传每一年出一张“活钟馗”等神奇传说。然后是民间传说加上部分书籍载钟馗是灵璧人。其中清代学者金埴在《不下带编》一书里载: “周繇作《梦舞钟馗赋》,其警句云:‘奋长髯于阔臆,斜领全开;搔短发于圆颅,危冠欲坠。’后世画师写其象,须摩唐赋中语乃肖。相传,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 。这就增加了灵璧钟馗画的眩目光彩和迷人的魅力,以致风靡全国;还有清代学者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 钟馗像赞》中评灵璧钟馗画:“……唐玄宗梦钟馗斩虚耗之鬼而病瘳, 因命吴道子绘其像, 遍行天下 玄宗览之阅:‘卿如与朕同梦,盖肖极矣’。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唯灵璧所画,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这段赞语把钟馗画的艺术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为灵璧钟馗画增加了知名度;最主要的是公元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灵壁翟光远的钟馗画获得金奖,使得灵璧钟馗画饮誉国际画坛。上世纪 80年代,灵璧孙淮滨的钟馗画被邀请参加新加坡“中国艺术节”,作品被全部购藏。 90年代,灵璧陈光林的钟馗画在香港一次拍卖会上,其“判官爷”以14 万港币成交。21世纪初,灵璧马林参加“国际徽商大会” ,现场画钟馗,被众多外国友人抢购,影响较深。也正是这些画家,使得灵璧钟馗画多次蜚声海内外,成就了灵璧钟馗画乡。 2006年,灵璧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钟馗画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