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白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白饮简介,第1张

白饮即米汤,以其色乳白,故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五苓散方条下:“上五味,白饮和服方寸匕。”米汤送服药散,有助胃气以行药力的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白饮 [ 最后修订于2016/1/5 15:01:48 共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大辞典》·竹节三七竹节三七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学楷《百草镜》。别名竹三七、野田七、竹节七、白三七。来源及产地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japonicusCAMey呈竹鞭状的根茎。主产云南。性味归经甘、苦,温。入肝、脾经。功能主治功在补益气血,化痰止咳,散瘀止血。1治病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结核咯血,咳痰不爽;胃出血,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倒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9g;研末服,15~3g。2治外伤出血。研粉撒。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运用竹节参的肉质直根称峨三七,又名芋儿七。功用与竹节三七基本相同。化学成分根茎含与人参皂苷类似的多种竹节皂苷(Chikusetsusaponin)。亦含人参皂苷、伪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2等。还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以及痕迹量的β檀香萜烯、β金合欢烯。药理作用大鼠口服本品煎剂,对多种实验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效。能抑制非特异性 (游泳)引起的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对肝糖原的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本品皂苷还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辞典》·竹节三七出处《百草镜》拼音名ZhúJiéSānQī别名土参、土精、血参(《花镜》),甜七、竹根七(《草木便方》),竹节参(《科学的民间药草》),竹节人参(《现代实用中药》),竹鞭三七、罗汉三七(《中国药植志》),竹节七、竹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萝卜七、白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水三七(《贵州草药》),明七、野三七、鸡头七(《元南经济植物》)。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呈竹鞭状的根茎。9~10月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玻炕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根茎横卧,呈竹鞭状或串珠状,内质肥厚,白色,节间短。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无毛,有纵条纹。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柔,

详见百科词条:竹节三七 [ 最后修订于2016/3/31 14:22:50 共23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大辞典》·石灰石灰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矿灰。来源及产地石灰巖经加热煅烧而成,或再经吸收水分而得的粉状物。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熟石灰:解毒,止血,收敛;生石灰:蚀恶肉。1治烫伤,熟石灰500g,加水1000毫升,浸泡搅拌,沉淀后取清液加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2治创伤出血,下肢溃疡,熟石灰研末敷;腮腺炎,熟石灰和醋调涂;头癣,熟石灰加水搅拌取上层乳状液和少量桐油,调成膏状,搽患处。3治赘疣、黑痣。生石灰醋浸,取液点涂局部。化学成分本品主成分为氧化钙,吸水后生成氢氧化钙。《辞典》·石灰出处《本经》拼音名ShíHuī别名垩灰(《本经》),希灰(《别录》),石垩(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药尔雅》),锻石(《日华子本草》),石锻(《本草图经》),矿灰(《纲目》)。来源为石灰巖经加热煅烧而成。原形态主要由方解石所组成,为致密块状体。光泽暗淡,呈土状或石头光泽。颜色变化甚大,视其所含杂质的种类及多少而定。透明度也较差。非常致密时多呈贝状断口。性状①生石灰为不规则的块状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质硬。粉末白色。易溶于酸,微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后,则逐渐风化而成熟石灰。②熟石灰又名:消石灰。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偶见块状物。化学成份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见夹杂物为硅酸、铁、铝、镁等。石灰巖加高热,则发生二氧化碳而遗留氧化钙,即生石灰(石灰)。生石灰遇水,则成消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生石灰或消石灰露于大气中,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钙;因此,石灰陈久,成分都成为碳酸钙。性味辛,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蜀本草》:"有毒。"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无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肝、脾。"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治疥癣,湿疮,创伤出血,汤火烫伤,痔疮,脱肛,赘

详见百科词条:石灰 [ 最后修订于2015/12/15 9:37:48 共257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茅根的别名 7 白茅根的处方用名 8 白茅根的来源 9 白茅根的产地 10 白茅根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白茅根的生药性状 12 白茅根的炮制 121 白茅根的炮制方法 1211 白茅根 1212 茅根炭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5 贮存方法 13 白茅根的性味归经 14 白茅根的功效与主治 15 白茅根的用法用量 16 白茅根的化学成分 17 白茅根的药理作用 18 白茅根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总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白茅根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白茅根 187111 浸出物 187112 鉴别、检查 18712 茅根炭 187121 浸出物 1872 鉴别 1873 性味与归经 1874 功能与主治 1875 用法与用量 1876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茅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茅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茅根 1 拼音

bái máo gēn

2 英文参考

rhizoma imperatae [朗道汉英字典]

lalang grass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RATAE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Imperat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gon grass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茅根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2]。白茅根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涩[2]。

白茅根味甘,性寒[2][1]。归肺、胃、膀胱经[2][1]。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2]。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血热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尿少,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Imperat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gon grass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白茅根的别名

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1]。

7 白茅根的处方用名

白茅根、茅根、茅根炭[2]。

8 白茅根的来源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2]。

9 白茅根的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1]。

10 白茅根的采收与初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2]。

11 白茅根的生药性状

白茅根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白茅根的炮制

元代有蜜炒(《卫生宝鉴》)和烧灰存性(《十药神书》)的方法[2]。

明代有炒黄、枣制(《普济方》)、蜜炙炒(《鲁府禁方》)、捣汁用(《外科正宗》)等法[2]。

清代有炒黑(《医宗金鉴》)的炮制方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2]。

121 白茅根的炮制方法 1211 白茅根

取原药材,微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2]。

1212 茅根炭

取茅根段,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2]。

122 成品性状

白茅根为圆柱状短段[2]。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呈浅黄棕色[2]。切断面中心**并有小孔[2]。体轻,质略脆[2]。味微甜[2]。

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涩[2]。

123 炮制作用

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如治气虚血热、小便出血的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热病呕哕、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圣惠方》);治疗急性肾炎水肿的急性肾炎方(《中药临床应用》)[2]。

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如十灰散(《十药神书》)[2]。

124 炮制研究

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钙、三萜类化合物、糖(约188%)及多种钾盐,其利尿作用可能与多种钾盐有关[2]。动物实验证明,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炒炭前缩短[2]。有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茅根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茅根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70℃,烘制16分钟[2]。

12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2]。茅根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 白茅根的性味归经

白茅根味甘,性寒[2][1]。归肺、胃、膀胱经[2][1]。

14 白茅根的功效与主治

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2]。

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1]。

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3]。

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如治气虚血热、小便出血的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热病呕哕、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圣惠方》);治疗急性肾炎水肿的急性肾炎方(《中药临床应用》)[2]。

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如十灰散(《十药神书》)[2]。

白茅根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眼内外各种出血,尤以血灌瞳神、目衄为宜。可单用或与仙鹤草、蒲黄等配伍。

15 白茅根的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品60~120g)[1]。

16 白茅根的化学成分

白茅根含白茅萜酮醇、白茅酚A、B,还含多量蔗糖、葡萄糖、钾盐,少量草酸、柠檬酸等[1]。根茎中含薏苡素(Coixol)[1]。

白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钙、三萜类化合物、糖(约188%)及多种钾盐[2]。

17 白茅根的药理作用

白茅根根茎中含薏苡素(Coixol),动物实验中,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对骨骼肌也有抑制作用[1]。

白茅根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多种钾盐有关[2]。动物实验证明,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炒炭前缩短[2]。

18 白茅根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白茅根

Baimaogen

IMPERATAE RHIZOMA

18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183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18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形小,有的含硅质块。下皮纤维1~3列,壁厚,木化。皮层较宽广,有10余个叶迹维管束,有限外韧型,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含硅履块。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柬鞘纤维环列,木化,外侧的维管束与纤维连接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黄白色。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常由1个长细胞和2个短细胞相间排列,长细胞壁波状弯曲。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增厚,层纹和壁孔明显,壁上有硅质块。下皮纤维壁厚,木化,常具横隔。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茅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一法)。

1851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40%。

187 白茅根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白茅根

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本品呈圆柱形的段。外表皮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有的可见稍隆起的节。切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或中空,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187111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80%。

18711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8712 茅根炭

取净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焦褐色。

本品形如白茅根,表面黑褐色至黑色,具纵皱纹,有的可见淡棕色稍隆起的节。略具焦香气,味苦。

187121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70%。

1872 鉴别

(2) 同药材。

1873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1874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盘,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1875 用法与用量

9~30g。

1876 贮藏

置干燥处。

188 出处

  药名

  玉

  别名

  玉英、白玉、玄真、纯阳主、赤玉、天妇、延妇

  汉语拼音

  y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Nephrite;Lapis Sapo

  归经

  肺;胃;心经

  中药化学成分

  1 软玉 主要化学组分为Ca2Mg5[Si4O11]2[OH]2,还有少量铝(Al)。

  2岫玉 主要化学组分为Mg6[SiO10][OH]8,同时杂有透闪石、方解石等,所以有少量的钙混入。

  功效

  润肺清胃;除烦止渴;镇心;明目

  考证

  玉,药用首载于《本经》上品“玉泉”条,谓:“玉泉……一名玉札。生山谷。”

  1.《吴普本草》曰:“玉泉一名玉屑……白玉体如白头公。”

  2.《别录》又出“玉屑”条,云:“屑如麻豆服之……生蓝田(在今陕西),采无时。”并有“玉泉”条,云“玉泉……生蓝田,采无时。”

  3.《本草经集注》注“玉泉”云:“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又注“玉屑”云:“玉屑亦是以玉为屑,非应别一种物也……好玉出蓝田及南阳(今河南)徐善亭部界中,日南(今越南中部)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今新疆)诸处皆善……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

  4.《开宝本草》谓:“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据上文本草用玉,分“玉屑”、“玉泉”两条。对于玉泉又有“玉之泉液”与“玉为浆”二说,但《本草图经》、《本草衍义》都对“泉液”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玉泉今固无有”,“‘泉’乃是‘浆’字,于义方允”。然则用玉入药,因加工方法不同,实为玉屑、玉浆(泉)两种。

  5.《本草图经》云:“……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礼器及乘舆服饰多是于阗国玉……采玉之地云玉河,今仪州出一神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然服玉食玉,惟贵纯白。”

  6.《本草别说》云:“仪州栗玉,乃黄石之光莹者。凡玉之所以异于石者,以其坚而有理,火刃不可伤为别尔,今……栗玉乃轻,小刀刃便可雕刻……”

  7.《纲目》引《太平御览》云:“交州(今广西、广东及越南)出白玉,夫余(今松花江中游)出赤玉,挹娄(今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出青玉,大秦(古罗马帝国)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蓝田出美玉……”说明玉之产地不同,品类亦异,药用玉多以纯白为佳,硬度大于刀,但(圣惠方)治痃癖方,白玉、赤玉同用,又不限白玉一种。

  综上所述,药用白玉,硬度大于刀者,即今之软玉(亦称和田玉),其产地只有于阗有采收记录。古文献所记其他产地,或地在国外(如日南辖今越南中部),或无真正白玉(软玉)产出(如南阳只产白色独山玉,又名南阳玉)。“交州白玉”,是蛇纹石质、方解石质、叶蜡石质等假玉,再从陈藏器云“术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的制玉膏法看,能溶于有机酸、苦酒(醋)中的“玉”,只能是方解石质玉(大理石)、蛇纹石质玉,也就是“岫玉”。若以色白、硬度大于刀、产于阗的玉石为古代入药的真玉,则因其稀缺、价格又贵,入药(尤其民间入药)必受限制。

  科属分类

  硅化合物类

  拉丁文名

  Nephritum;Lapis Sapo

  主治

  喘息烦满;消渴;惊悸;目翳;丹毒

  生态环境

  玉的产状主要有矿坑中的山料(多无外皮;即所谓“玉英”)、溪谷中的“山流水”(这一玉料名称类似于药学名称“玉泉”,多呈棱角状),及经过反复冲刷、搬运磨蚀的籽料(多无棱角而包有外皮;即“璞”)。

  各家论述

  1《海药本草》:“按《异物志》云:出昆仑。又《淮南子》云:出钟山。又云:蓝田出美玉,燕口出壁玉。《别宝经》云:凡石韫玉,但夜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

  2《本草图经》:“书传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五色玉,青白者常有,黑者时有,黄、赤者绝无,虽礼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今仪州出一种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或云亦黄玉之类,但少润泽,又声不清越,为不及耳。然服玉食玉,惟贵纯白,它色亦不取焉。”

  3《纲目》:“按《太平御览》云:交州出白玉,夫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大秦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蓝田出美玉,色如蓝,故曰蓝田。《淮南子》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观此诸说,则产玉之处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圭苍壁,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礼记》云:石蕴玉则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也。《博物志》云:山有彀者生玉。《尸子》云: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地镜图》云:二月山中草木生光下垂者有玉,玉之精如美女。《玉书》云:玉有山玄文,水苍文,生于山而木润,产于水而流芳,藏于璞而文采露于外。观此诸说,则玉有山产、水产二种。各地之玉多在山,于阗之玉则在河也。其石似玉者,珷玞、琨、珉、璎、璎也。北方有罐子玉,雪白有气眼,乃药烧成者,不可不辨,然皆无温润。稗官载火玉色赤,可烹鼎;暖玉可辟寒;寒玉可辟暑;香玉有香;软玉质柔;观日玉,洞见日中宫阙,此皆希世之宝也。”

  采收和储藏

  采挖后,除去附着的沙土及杂质。

  资源分布

  1今产新疆三山两河产玉区(即古于阗国)和葱岭蓝田产区;白玉主产和田一于田地区者,又名和田玉。台湾花莲也产白玉(色偏黄绿)。常见共存矿物有柱晶透闪石、方解石、蛇纹石或金云母等。

  2产吉林、辽宁等地。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服;不可久服,不宜研末服。

  1《本草经集注》:“恶鹿角。”

  2《本草图经》:“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润藏府,滓秽当完出者;若为粉服之,即使人淋壅。”

  3《纲目》:“畏蟾肪。”

  4《雷公炮制药性解》:“畏款冬花。”

  动植物形态

  1软玉 为粒径在001-0001mm或更小的针状、纤维状、毛发状个体交织排列呈毛毡状结构。纯镁质者块体白色,或带绿色调(含FeO≤1%);条痕白色。近透明到半透明,玻璃状至脂肪状光泽。肉眼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6-65。相对密度290-302或30-32(随色调及共存矿物不同而稍有变化)。韧性强,不易打碎。

  2岫玉 为蛇纹石的隐晶质致密体块状集合体。一般呈绿色,淡绿色,也有呈白色、淡**。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硬度25-35,相对密度22-26。

  功效分类

  润肺清胃药;除烦止渴药;镇心药;明目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软玉 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淡灰白色,有的微带淡绿色调;条痕白色。蜡状光泽,有的具丝绢光泽。体较重,质细腻坚硬,用小刀不易刻划成痕,砸碎后,断面呈刺状小片。气无,味无。以质坚硬、色白、元瑕、滋润者为佳。(2)岫玉 为不规则块状。淡绿色;条痕白色。半透明;油脂光泽,手触之具有滑腻感。硬度较低,用小刀可刻划成痕。以质较硬、色淡绿、无瑕、油脂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1)软玉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可达Ⅱ级绿色;近平行消光;正延性符号。横切面呈菱形,其上有两组解理缝;解理角56°与124°;对称消光。二轴晶;负光性;光轴角相当大,近90°。

  (2)岫玉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或微带绿色,纤维状;低正突起至低负突起。干涉色Ⅰ级灰;波浪状消光;正延性符号。二轴晶;负光性;光轴角=30°-50°。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软玉的组份以透闪石为主,尚有少量微斜长石。

  差热分析曲线:软玉吸热:796℃(大),919℃(小)。670℃始失重至850℃终结失尽结晶水。

  性味

  甘;平;无毒

  药材基源

  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的隐晶质亚种软玉,或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的隐晶质亚种岫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150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目。

  出处

  《中华本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白扁豆

白扁豆为中药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扁豆之处方名。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白扁豆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扁豆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苋白色或淡**,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白扁豆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3:00:05 共23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药名·白芥子 41 白芥子的别名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43 白芥子的来源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45 白芥子的产地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48 白芥子的炮制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4812 炒芥子 482 成品性状 483 炮制作用 484 炮制研究 485 贮存方法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4132 来源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41332 黄芥子 4134 鉴别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41352 总灰分 4136 浸出物 4137 含量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74 测定法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413812 炒芥子 41382 性味与归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41384 用法与用量 41385 贮藏 4139 出处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芥子 1 拼音

bái jiè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brassicae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sinapis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white mustard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芥子:1中药名;2方剂名。

4 中药名·白芥子

白芥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

芥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多用于痰多咳嗽。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 白芥子的别名

芥子,芥菜子[1]、辣菜子[1]。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2]。

43 白芥子的来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被疏粗毛。茎直立,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具长柄,叶片羽裂,顶裂片广椭圆形,较大,3裂,侧裂片2~3对;上部叶裂片较少。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强;子主心上位。长角果广线形,长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长喙。种子圆球形,淡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45 白芥子的产地

各地有栽培。

白介子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1]。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2]。除去杂质[2]。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白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8 白芥子的炮制

唐代有蒸熟捣(《备急千金药方》);微熬(《外台秘要》)[2]。

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2]。

4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断面浅**,有香气逸出时即可[2]。用时捣碎[2]。

482 成品性状

白芥子为圆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白芥子),或**至棕**(黄芥子)[2]。味辛辣[2]。

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483 炮制作用

生白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白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84 炮制研究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芥子内服后能 黏膜,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2]。此苷本身无 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 性[2]。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分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2]。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炒芥子中芥子苷含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2]。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苷和芥子油[2]。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因炒后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难以奏效[2]。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线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线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苷量高,损耗低,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

48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白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白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1]。

1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反胃吐食,胃寒疼痛,寒湿痹痛,面神经麻痹[1]。煎服:3~9g[1]。

2治阴疽,痰核,煎服或研末调敷[1]。

3扭伤、挫伤,各种神经痛,研末醋调敷[1]。外敷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1]。

白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堿(sinapine)、4羟基笨甲酰胆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羟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白芥子含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堿、芥子酶等[1]。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 作用,可致充血、发泡[1]。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过量可致胃肠炎[1]。其水浸剂在试管中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平喘作用[1]。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芥子

Jiezi

SINAPIS SEMEN

4132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或芥Brassica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1332 黄芥子

较小,直径1~2mm。表面**至棕**,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4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和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丙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丙酮一甲酸水(35:5: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413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413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20%。

41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8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芥子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20分钟(功率250W,频率20kHz),滤过,滤渣再用甲醇同法提取三次,滤液合并。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1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50%。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413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至深**(炒白芥子)或深**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芥子,表面淡**至深**(炒白芥子)或深**至棕褐色(炒黄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气。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80%。

(总灰分)同药材。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40%。

鉴别

同药材。

浸出物

同药材。

41382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4138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

4138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413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

52 功能主治

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

54 摘录

《外治方》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白石脂 31 白石脂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白石脂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石脂 41 拼音名 42 来源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摘录 5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白石脂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白石脂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化学成份 510 鉴别 511 性味 512 归经 513 功能主治 514 白石脂的用法用量 515 注意 516 各家论述 517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石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石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石脂 1 拼音

bái shí zhī

2 英文参考

halloysitum alb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白石脂

白石脂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31 白石脂的别名

高岭土[1]。

32 来源及产地

硅酸盐类矿物白陶土[1]。

33 性味

甘、酸,平[1]。

34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主治久泻,久痢,吐血,衄血,崩漏,带下,遗精。

35 白石脂的用法用量

煎服:9~12g;或入丸、散。

36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常含铁、镁、钙等杂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石脂 41 拼音名

Bái Shí Zhī

42 来源

矿物硅酸盐的白陶土(Kaolin),与赤石脂类同,惟色白或带淡红、淡**。成分在比例上稍与赤石脂相异。一般认为以色白细腻粘舌无泥土、砂石等杂质为佳。

43 性味

甘、酸,平。

44 功能主治

为涩肠止泻药。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

45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白石脂 51 出处

出自1《本经》。

2《吴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

3《别录》:白石脂,生泰山之阴。采无时。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5《本草图经》: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然今惟用赤白二种

52 拼音名

Bái Shí Zhī

53 英文名

Kaolinite

54 白石脂的别名

白符、随、白陶土、高岭土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矿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olinite

56 原形态

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或单斜晶系。单晶体呈片状,罕见,且个体极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片状晶体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体成疏松鳞片状、土状或致密块状,偶见钟乳状。纯者白色,如被铁、锰等杂质混入可染成浅黄、浅灰、浅红、浅绿、浅褐等色。条痕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块体无光泽或呈蜡状光泽,细薄鳞片可呈珍珠光泽。硬度13,相对密度261268。具有滑腻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强,但不膨胀。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高岭石是粘土矿物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粘土质沉积物的主要矿物成分。

资源分布:主产山西、河南、江苏、河北、山东。

5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粉白色或类白色,有的带有浅红色或很浅**斑纹或条纹;条良白色。体较轻,质软,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土状光泽。吸水力强,舐之粘舌,嚼之无沙粒感;具土腥气,味微。以色白、细腻、吸水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正突起低。干涉色为Ⅰ级灰白色。于扫描电镜下成堆叠的假六方片状;于透射电镜下为假六方片状,厚度均匀,轮廓清楚。

59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铝(Al2O3)395%,水(H2O)140%;还常含锶、钡、锰、钛、锌、铅、铜、锂等元素。

510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1g,置瓷蒸发皿中,加水10ml与硫酸5ml,加热至产生白烟,冷却,缓缓加水20ml,煮沸23min,滤过,滤渣为灰色。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发生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检查铝盐)②取滤液1ml,加氨试液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数滴,沉淀即显樱红色。(检查铝盐)

511 性味

甘酸;平;无毒

512 归经

肺;大肠经

513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固脱;收湿敛疮。主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遗精;疮疡不敛

514 白石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515 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516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白石脂,敛肺气,涩大肠,《金匮》风引汤用之,专取其杜虚风复入之路也。

2《本经》:主黄疸泄痢,肠bi脓血,阴蚀下血亦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3《别录》: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bi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4《药性论》:涩大肠。

5《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漏,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6《珍珠囊》:固脱。

517 摘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