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名字
希腊神话 智慧女神雅典娜 欧州的:爱芙罗黛蒂 荷拉 普西芬妮 海斯提阿
中国的 洛水女神宓妃
中国上古的时候,有许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其中以美著称的,当推洛神宓妃。她是上古大神伏羲的小女儿,在洛水游泳时溺死,但她没有像炎帝的小女儿精卫那样化为厉鸟,以衔石填海的方式展开可笑的复仇行动,而是转型为主管洛河的水神,大约是企图阻止它再度肆虐、淹死其它的无辜孩子吧。这种釜底抽薪的统治方式,显然比精卫的复仇主义更为理性有效。
宓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聪明理性,而且还在于她的美艳性感。据王逸注《楚辞—天问》宣称,当年后羿在世的时候,曾经在梦中与洛水女神宓妃做爱。这一传说强化了宓妃的风流语义,令她成为众多文人的“意*”对象。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诉说政治失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回顾了他单恋宓妃的心路历程。当年他曾命令云神丰隆乘云驾雾,去寻求宓妃的所在。他把兰佩解下来拜托了月老蹇修去向她求爱,而宓妃起初半推半就,忽然又断然拒绝他的求爱。对此,屈原的失望难以言喻,他说,宓妃晚上回家时在穷石那个地方过夜,清早梳头时在洧盘那个地方盘起云鬓,一味只图守护美貌而自我满足,成天都欢快地在外游玩,虽然貌美却不懂得礼节,于是屈原宣布自己将离弃她而另作它求。屈原对宓妃的这一道德批评,并未击中女神的要害,反而露出了自己的“酸葡萄”心态。
魏晋诗人曹植在洛水边上写下《洛神赋》,形容她外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远看去,就像是太阳从朝霞里升起,又像是芙蓉站在绿色的波纹上,双肩瘦削,小腰婉约,秀颈修长,皎洁如玉,云鬓高耸,丹唇娥眉,明眸皓齿……,在她身上几乎堆砌了一切赞美女人的语词。尽管曹植笔下的洛神只是前女友宓妃的一个隐喻,但宓妃的美艳和魅力,似乎已成不可动摇的定论。
唐代诗人徐凝的一首《赏牡丹》诗,也透露出对这位上古美神的怀念:“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人怀疑洛阳牡丹是宓妃亲自设计和创造的伟大作品,因为它的美丽香艳,很像是宓妃**本人的化身。但除了美貌,宓妃的真正事迹,古籍却很少提及,由此显得更加神秘莫测。
宓妃守望的家园洛水,是中原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滋养了汉文化的发育生长。据说当年洛水里出现过一只神龟,背上负着“洛书”,也就是一种奇特的龟文,记录了有关八卦方位的密码,世人称之为“洛书”,与另一部“河图”并列为中国史上最神秘的文本,向我们昭示了洛水的双重本性:一方面贡献美女,一方面出产玄理。从肉体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它勾勒了中国文化的上下边界。
之二:巫山神女
中国历史上最好色的女神是巫山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注称,当年楚怀王出游巫峡,住在名叫“高唐”的宾馆里,大白天昏然入睡,梦见神女前来倾诉她的爱情,引得怀王龙心大悦,跟她热烈地云雨了一番,事后又在巫山南面修建“朝云观”,以纪念这场短暂而美妙的“一夜情”。后来楚怀王之子顷襄王在御用诗人宋玉陪同下游玩同一地点,也做了一个类似的美梦,顷襄王醒来后诉说了梦中奇遇,并下令宋玉作《高唐赋》和《神女赋》来描述这两场令人惆怅的梦交。其中的《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整体性象征,夸张而热烈地描述了国王和女神的交媾过程。宋玉的辞赋制造了一个悠远的文化后果,那就是“巫山云雨”从此成为指陈男女交合的隐喻性代码。
上古时代的女神,几乎都出自名门望族,这是中国神谱的一个重大特征。巫山神女似乎也不例外,《高唐赋》注说她是炎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太平广记》则说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尚未出嫁就夭折了,葬身于巫山南坡,被称为巫山之女,生前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洋溢着了罕见的情色光辉。《山海经—中次十一经》说她还叫“女尸”,这并非指她的死亡之身,而是指一种职业名称,即代神受祭的女巫。
瑶姬死后化成一株瑶草,叶子重叠茂盛,果实像菟丝子,据说吃了后可以增加妖媚指数,眼见得是一种用来催发情欲的药草。有人认为“瑶”字通“*”,“瑶姬”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姬”的另一种称谓。在一个以生殖力为标记的母系氏族社会,*荡就是最高的美德。
“瑶姬” ,是女巫、催情草及其媚术的三位一体,她的使命,就是用药草和仪式来制造情色的氛围,为部落男女的交媾、生殖和繁衍做出安排。在她身上,叠印着楚民族祖先女神的模糊原型。
宋代词人陆游无法压抑对巫山神女的好奇,曾经专程前往奉节凭吊。他在旅游随笔《入蜀记》里写道,民间将巫峡十二峰中最纤丽奇峭的一座命名为神女峰,从前,这里每逢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就有音乐声在峰顶盘旋,引发一片遥相呼应的猿声,直到次日清晨才慢慢终止。陆游登山的那天,天空万里无云,只有神女峰顶出现了几片白云,犹如凤鹤在上面起舞徘徊,久久不散。陆游为此深感惊异,以为那是一种小小的奇迹。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在所有这些奇妙的地理景象背后,镌刻着远古风俗的不朽生命。
之三、四: 娥皇与女英
中国历史上最可歌可泣的性神是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封髓丹 41 封髓丹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 46 出处 5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之封髓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 55 出处 6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封髓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封髓丹 1 拼音
fēng suǐ dān
2 英文参考feng sui micro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rrow Storing Pi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封髓丹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其中,《御院药方》卷六方为常用方,又名凤髓丹[1]。组成为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2]。具有功能降心火,益肾水的功效[1]。治遗精梦交[1]。
4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封髓丹 41 封髓丹的别名凤髓丹[1]。
42 处方
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2]。
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一两[1]。
黄柏90克 缩砂仁45克 甘草60克
43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2]。
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1]。
44 功能主治封髓丹具有功能降心火,益肾水的功效[1]。治遗精梦交[1]。
封髓丹具有降火止遗的功效。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夜梦遗精。
45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服[2]。
每服五十丸,用肉苁蓉半两切碎,酒浸一夜,次日早煎三五沸,去滓,以酒送下[1]。
每服50丸,用苁蓉15克,切作片子,酒300毫升,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空腹时送下。
46 出处《御药院方》卷六
5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之封髓丹 51 处方商黄柏半两,刘寄奴半两,新莲蕊半两,破故纸(羊肠煮)1两,母丁香、蛤蚧(微炒)1对,枣针半两。
52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降心火,益肾水,升阳壮气,添精补髓。主诸虚。
54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渐加至7080丸,空心温酒送下。
55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
6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封髓丹 61 方名封髓丹
62 组成黄柏3两,甘草(炙)7钱,砂仁1两,苁蓉(炙)5钱,莲须5钱,芡实(炒)5钱。
63 功效滋阴降火,固精封髓。
64 主治肾气虚弱,相火妄动,梦遗滑精,阳关不守。
65 封髓丹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66 制备方法目录 1 拼音 2 《证治汇补》卷二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人参养卫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各家论述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养卫汤 1 拼音
rén shēn yǎng wèi tāng
2 《证治汇补》卷二 21 组成人参2钱,白术(炒)2钱,麦门冬(去心)2钱,黄耆(蜜炒)1钱半,陈皮1钱半,五味子10粒(研),炙甘草7分。
22 功效补气生津。
23 主治劳役辛苦,用力过多,以致内伤发热,劳倦伤气,发热口渴,脉软数者。
24 人参养卫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25 加减
如劳倦甚者,加熟附子5分。
26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劳伤元气,倦怠乏力,不能摄火而津液暗耗,故发热口渴,不喜冷饮焉。人参扶元补气,黄耆实卫补中,炙草缓中益胃,麦冬润燥生津,五味收耗散之气,陈皮理耆、草之滞,使滞化气行,则脾胃内强而精微四达,营卫调和,其发热口渴,无不自除,何倦怠乏力之有?此补气生津之剂,为劳倦发热口渴之专方。恶寒加熟附子,乃补火扶阳,以助参耆养卫之力欤。
27 附注《医略六书》:无白术。
古籍中的人参养卫汤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劳倦(一钱)砂仁(五分)炙甘草(三分)加姜枣煎。人参养卫汤治劳役辛苦。用力过多。以致内伤发热。人参白术
《儿科要略》:[第八章·疟痢论治]第二节·疟疾述要麦冬、知母、川贝、陈皮、甘草;湿重痰多,宜以二陈汤出入为法;热重烦躁,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属。因湿而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治冒暑伏热,引饮伤脾,霍乱吐泻。诱行(丸)百药自卫,百药煎、麦门冬、乌梅、葛根、人参、甘草蜜丸,含
《医学从众录》:[卷一虚痨续论]方治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喻氏曰∶用桂枝汤,调其营卫羁迟,脉道虚衰,加龙骨、牡蛎,涩止其清谷,亡血失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之一: 洛水女神宓妃
中国上古的时候,有许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其中以美著称的,当推洛神宓妃。她是上古大神伏羲的小女儿,在洛水游泳时溺死,但她没有像炎帝的小女儿精卫那样化为厉鸟,以衔石填海的方式展开可笑的复仇行动,而是转型为主管洛河的水神,大约是企图阻止它再度肆虐、淹死其它的无辜孩子吧。这种釜底抽薪的统治方式,显然比精卫的复仇主义更为理性有效。
宓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聪明理性,而且还在于她的美艳性感。据王逸注《楚辞—天问》宣称,当年后羿在世的时候,曾经在梦中与洛水女神宓妃做爱。这一传说强化了宓妃的风流语义,令她成为众多文人的“意*”对象。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诉说政治失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回顾了他单恋宓妃的心路历程。当年他曾命令云神丰隆乘云驾雾,去寻求宓妃的所在。他把兰佩解下来拜托了月老蹇修去向她求爱,而宓妃起初半推半就,忽然又断然拒绝他的求爱。对此,屈原的失望难以言喻,他说,宓妃晚上回家时在穷石那个地方过夜,清早梳头时在洧盘那个地方盘起云鬓,一味只图守护美貌而自我满足,成天都欢快地在外游玩,虽然貌美却不懂得礼节,于是屈原宣布自己将离弃她而另作它求。屈原对宓妃的这一道德批评,并未击中女神的要害,反而露出了自己的“酸葡萄”心态。
魏晋诗人曹植在洛水边上写下《洛神赋》,形容她外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远看去,就像是太阳从朝霞里升起,又像是芙蓉站在绿色的波纹上,双肩瘦削,小腰婉约,秀颈修长,皎洁如玉,云鬓高耸,丹唇娥眉,明眸皓齿……,在她身上几乎堆砌了一切赞美女人的语词。尽管曹植笔下的洛神只是前女友宓妃的一个隐喻,但宓妃的美艳和魅力,似乎已成不可动摇的定论。
唐代诗人徐凝的一首《赏牡丹》诗,也透露出对这位上古美神的怀念:“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人怀疑洛阳牡丹是宓妃亲自设计和创造的伟大作品,因为它的美丽香艳,很像是宓妃**本人的化身。但除了美貌,宓妃的真正事迹,古籍却很少提及,由此显得更加神秘莫测。
宓妃守望的家园洛水,是中原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滋养了汉文化的发育生长。据说当年洛水里出现过一只神龟,背上负着“洛书”,也就是一种奇特的龟文,记录了有关八卦方位的密码,世人称之为“洛书”,与另一部“河图”并列为中国史上最神秘的文本,向我们昭示了洛水的双重本性:一方面贡献美女,一方面出产玄理。从肉体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它勾勒了中国文化的上下边界。
之二:巫山神女
中国历史上最好色的女神是巫山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注称,当年楚怀王出游巫峡,住在名叫“高唐”的宾馆里,大白天昏然入睡,梦见神女前来倾诉她的爱情,引得怀王龙心大悦,跟她热烈地云雨了一番,事后又在巫山南面修建“朝云观”,以纪念这场短暂而美妙的“一夜情”。后来楚怀王之子顷襄王在御用诗人宋玉陪同下游玩同一地点,也做了一个类似的美梦,顷襄王醒来后诉说了梦中奇遇,并下令宋玉作《高唐赋》和《神女赋》来描述这两场令人惆怅的梦交。其中的《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整体性象征,夸张而热烈地描述了国王和女神的交媾过程。宋玉的辞赋制造了一个悠远的文化后果,那就是“巫山云雨”从此成为指陈男女交合的隐喻性代码。
上古时代的女神,几乎都出自名门望族,这是中国神谱的一个重大特征。巫山神女似乎也不例外,《高唐赋》注说她是炎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太平广记》则说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尚未出嫁就夭折了,葬身于巫山南坡,被称为巫山之女,生前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洋溢着了罕见的情色光辉。《山海经—中次十一经》说她还叫“女尸”,这并非指她的死亡之身,而是指一种职业名称,即代神受祭的女巫。
瑶姬死后化成一株瑶草,叶子重叠茂盛,果实像菟丝子,据说吃了后可以增加妖媚指数,眼见得是一种用来催发情欲的药草。有人认为“瑶”字通“*”,“瑶姬”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姬”的另一种称谓。在一个以生殖力为标记的母系氏族社会,*荡就是最高的美德。
“瑶姬” ,是女巫、催情草及其媚术的三位一体,她的使命,就是用药草和仪式来制造情色的氛围,为部落男女的交媾、生殖和繁衍做出安排。在她身上,叠印着楚民族祖先女神的模糊原型。
宋代词人陆游无法压抑对巫山神女的好奇,曾经专程前往奉节凭吊。他在旅游随笔《入蜀记》里写道,民间将巫峡十二峰中最纤丽奇峭的一座命名为神女峰,从前,这里每逢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就有音乐声在峰顶盘旋,引发一片遥相呼应的猿声,直到次日清晨才慢慢终止。陆游登山的那天,天空万里无云,只有神女峰顶出现了几片白云,犹如凤鹤在上面起舞徘徊,久久不散。陆游为此深感惊异,以为那是一种小小的奇迹。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在所有这些奇妙的地理景象背后,镌刻着远古风俗的不朽生命。
之三、四: 娥皇与女英
中国历史上最可歌可泣的性神是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象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班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经注-湘水》对她们的死因,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它宣称大舜出征南方,而这两位妃子是随军家属,在湘水里淹死,或许是因游泳时发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经注》的文字过于简略,使我们完全不得要领。
娥皇与女英生前是贤妻良母,而在死后却成了风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则统称“湘夫人”,还有的则望文生义地弄出了一对“湘君”和“湘夫人”,并把被称为“湘君”的娥皇误认作男人。历史文本在漫长的转述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真。
《山海经》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们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里兴风作浪的过程。她们死于湘水,此后突然性情大变,行为方式充满了哀怨,出入总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气洒向人间。她们四周还时常会出现古怪的神仙,长相很像人类,脚下手上却缠握着毒蛇,俨然是娥皇与女英的护法。这使她们的气势变得更加嚣张。这种氛围长期缠绕着湘楚人民,令他们的生活散发出诡异动荡的气息。
本文2023-08-08 11:56: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