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散剂的分类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内服散如乌贝散、益元散等,外用散如金黄散、冰硼散等。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前者系由一种药物组成,如蔻仁散、川贝散等。后者系由两种以上药物组成,如婴儿散、活血止痛散等。
按药物性质不同,可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如九分散、九一散等;含液体成分散剂考试,大收集整理如蛇胆川贝散、紫雪等;含共熔组分散剂如白避瘟散、痱子粉等。
按剂量型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剂量散剂。前者系将散剂分成单独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后者系以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如多数的外用散剂。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 52 益元散的别名 53 组成 54 功效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56 加减 57 用药禁忌 58 益元散的药理作用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 510 各家论述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效与主治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性状 75 鉴别 76 检查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 772 甘草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24 测定法 78 功能与主治 79 用法与用量 710 贮藏 711 版本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益元散 益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ì yuán sàn
2 英文参考yiyuan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yuan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益元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
中成药益元散的主要成分为滑石、甘草、朱砂[1]。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益元散
42 组成当归、川芎、黄芩、陈皮、香附、白芷、甘草。
43 功效《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具有安胎之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坐蓐之月服之。
45 加减如虚,加人参。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益元散
52 益元散的别名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
天水散(《伤寒标本》卷下)
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
神白散(《儒门事亲》卷十三)
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四)
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见《证治准绳·类方》)。
53 组成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2]。
桂府腻白滑石6两,甘草1两(炙)。
54 功效《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具有利小便,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之功效。主治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产后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
益元散功能清暑利湿[2]。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2]。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次[2]。
上为细末。每服3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饮冷者,新汲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56 加减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1分,名鸡苏散。
57 用药禁忌孕妇不宜服。
58 药理作用实验研究显示益元散具有利尿、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2]。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①膀胱炎《福建中医药》(1965,6:2O):林某某,男,69岁。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频繁,量少,滴沥难下,小腹部灼痛,诊断为急性膀胱炎。唇口红甚,舌苔黄浊,脉数有力,给六一散2两,冲开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痊愈。②晕厥《山西中医》(1987;2:29):张某某,男,48岁,厨师。1977年5月14日初诊。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恶心、晕厥,经强心输液复苏。此后常无规律晕厥。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侧均见大小不等之绀斑十余块,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质硬压痛,舌红有瘀点,诊为破伤中毒,毒瘀血分。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绿豆水冲服10g,1日2次,10日后诸症缓解,又10日诸证痊愈。③泡疹《山西中医》(1987;2:30):雷姓女婴,8个月,因腹泄服西药后全身泛发泡疹,小豆样,疹周红润,伴咳嗽,低烧,舌红,指纹淡红浮现,小便淋沥不畅。遂予六一散30g,冲调徐徐凉饮,晚7时许服药,夜畅尿数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复正常。
510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②《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2]。
62 组成滑石180g,甘草30g,朱砂9g[2]。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为细末,每服6g,温水送下[2]。
64 功效与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治暑热烦渴,惊悸多汗,小便不利[2]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益元散
Yiyuan San
72 处方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
73 制法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74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7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6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
772 甘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相当于每1ml含甘草酸01959mg)。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密塞,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27mg。
78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79 用法与用量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710 贮藏密闭,防潮。
711 版本鹿角胶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即鹿角盘)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块。呈扁方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鹿角胶珠呈类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光滑,附有蛤粉,质松泡而易碎,气微,味微甜。
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蛤粉炒后可降低其黏腻之性,矫正其不良气味,使之质地酥脆,便于服用,并利于粉碎,可入丸、散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鹿角胶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3:57:11 共737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牛骨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牛骨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骨 1 拼音
niú gǔ
2 《辞典》:牛骨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Niú Gǔ
23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骼。
24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25 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烧灰,治吐血,鼻洪,崩中,带下,肠风,泻血,水泻。"
②《纲目》:"治邪疟。"
26 牛骨的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入散剂。外用:烧存性调敷。
27 附方①治水谷痢疾:牛骨灰同曲炒,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张文仲)
②治鼻中生疮:牛、狗骨烧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千金方》)
③治疳疮蚀入口鼻:牛骨烧灰,同猪脂涂。(《十便良方》)
28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牛骨的方剂 牛髓膏子
一:组成:黄精膏5两,地黄膏3两,天门冬膏1两,牛骨头内油2两。功效:补精髓,壮筋骨,和气,延年益寿
骨髓丸拼音:gǔsuǐwán处方:牛骨髓250g,人参15g,熟地30g,龙骨30g,鹿角胶30g,冬虫夏
八骨散gǔsǎn《圣济总录》卷一四四处方虎骨(酥炙)、牛骨(醋炙)、龙骨(碎研)、鸡骨(炙)、狗骨(炙)、
牛骨膏音:niúgǔgāo《济众新编》卷七:组成:黄犍牛骨。功效:补中益气,强筋骨,健行步,益髓填精,气力
坤髓膏拼音:kūnsuǐgāo处方:黄牛骨髓(去筋膜,捣烂)8两,山药(蒸,研细)8两,炼白蜜8两。制法:
更多用到中药牛骨的方剂用到中药牛骨的中成药 归参补血片
丸浸膏12g枸杞子30g牛鞭胶粉50g当归30g牛骨髓提取物1ml龙眼肉30g猪脾脏浸膏粉30g红参
更多用到中药牛骨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牛骨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牛
灰同猪脂,涂疳疮蚀人口鼻,发明时珍曰∶东夷以牛骨占卜吉凶,无往不中。牛非含智之物,骨有先事之灵,
《急救广生集》:[卷八·一切伤痛]冻裂伤涂之。黎居士(《易简方》)手足冻裂五倍子为末,同牛骨髓填裂缝内即安。如无牛骨髓,牛鼻绳末亦可。(《秘
《奇效良方》:[卷之三十咳嗽门(附论)]咳嗽通治方牛骨(一付,取髓)白沙蜜(八两)杏仁(四两,汤去皮尖,另研如泥)干山药(刮去皮,四两,研为细末)胡桃
《叶天士医案精华》:虚劳显然肾虚如绘。议有情之属以填精。仿古滑涩互施法。牛骨髓猪脊髓羊脊髓麋角胶熟地人参萸肉五味芡实湖莲山药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通用诸方]起居类第七中药所用的剂型都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改变的,知道吗。
治疗急性病和外感类病的时候我们必需要用汤剂;治疗中焦胃肠的疾病的时候我们会用到散剂和丸剂,为了是让他慢慢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我们喜欢用丸剂,因为要长期服用;但是有邪气的时候我们也一般都是用汤剂,因为他善于流通,有利于清除病邪。
所以你目前的问题是目前是什么状况,看你的方子是补养的方子,估计可以散剂服用。但是去湿药物也很多,这个时候还是不太建议散剂,等你调理到最后阶段在用散剂和丸剂会比较好哦。最好要征求你医生的意见,不要擅自更改哦。
五石散:
1、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
2、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含矿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附之以防风、人参等数十种草药。
3、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
扩展资料:
魏晋“疯”流
史载魏晋时期人们为了医治和预防伤寒病,常会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汤药。五石散作为药酒具有发汗的功效,因此即使在冬日,服药的人也会皮肉发烧,穿得少自不用说,而且若是穿着紧身的窄衣服还会把皮肤擦伤,于是非穿宽大衣衫不可。
脚上也是一样,穿鞋袜很容易磨破脚皮,因此以屐代鞋是不二的选择。
央视美食网-匈奴发动最早的人类生化战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之天水散 31 天水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36 天水散的药理作用 4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方之天水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 5 《痘疹会通》卷四方之天水散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 6 中药部颁标准 61 拼音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性状 65 鉴别 66 检查 67 功能与主治 68 用法与用量 69 贮藏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水散 1 拼音
tiān shuǐ sǎn
2 概述天水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之天水散天水散为方剂名,出自《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即《宣明论方》卷十记载的益元散的别名[1]。
31 天水散的别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2]
32 组成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2]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2]
34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次。[2]
35 功能主治《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之天水散功能清暑利湿。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2]
36 药理作用实验研究:本方具有利尿、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2]。
4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方之天水散 41 组成滑石5两,甘草1两,黄柏1两。
42 制备方法上为末。
43 功能主治《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方之天水散主治痘疮溃破。
44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敷痘破处。
5 《痘疹会通》卷四方之天水散 51 组成人参、当归、川芎、白术、陈皮、楂肉、黄芩、木香、上桂、*羊藿、穿山甲、甘草。
52 功能主治《痘疹会通》卷四方之天水散主治痘疹蒙头灰白色不起者。
53 天水散的用法用量生姜作引,为散服。
6 中药部颁标准 61 拼音名Tianshui San
62 处方软滑石(飞) 600g 甘草 100g 寒水石 100g
63 制法以上三味,分别粉碎成中粉,过筛,混匀,即得。
64 性状本品为米**粉末;味微甘。
6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颗粒状物,无色, 有时集聚成不规则团块;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2)取本品约0 5g,滴加稀盐酸,即有气泡发生。
66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B)。
67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渴。用于身热烦闷,口渴引饮。
68 用法与用量布袋包煎,一次 9g,一日1~2次。
69 贮藏本文2023-08-08 12:04: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