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神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神农简介,第1张

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是距今约4700年原始农业社会的首领,在位一百二十年。与传说人物燧人、伏羲合称“三皇”。《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有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之传说。神农历来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挽救人们的生命和治疗伤痛和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著,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这便是神农氏,他还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详见百科词条:神农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2:35:09 共8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看这篇论文

关于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006年之前):

(一)著作

1、《A History of Chinese Entomology 》(英文译著)天则出版社,1990年。

2、《中国近代昆虫学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95年。

3、《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4、 中国农业发展史 《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5、《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6、《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7、《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中国图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 、《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9、《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年。

10、《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1、An Induced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16th century 《Tradition and Change of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p75-92, published by Korea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 2003。

12、《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

13、《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合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

14、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Strategy WTO/DDA NEGOTIATION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Published by Korean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 2004 September

15、《万国鼎文集》(主编),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年

(二)论文

1、《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2、《中国近代昆虫学社团》,《中国科技史料》199314(2)。

3、《台湾昆虫学研究及害虫防治事业的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94年第1期。

4、《从美国农业的历史发展看持续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5、《观念的更新与农史学科的发展》,《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

6、《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人民大学报刊复报告印资料中心《经济史》专题全文转载)。

7、《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中国科技导报》1995年第4期(被收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编的《中国科技文库》)。

8、Review on Making of A Hinterland :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Agricultural History》 1995(69):1

9、《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与条件》,《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10、《从历史传统看中美生态农业的实践》,《生态经济》1996年第6期。

11、《站办农场——农技服务产业化的新思路》,《中国科技导报》1997年。

12、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荷兰《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ornment》 97。

13、《中美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比较》,《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14、《条件与约束:资源、技术、制度与文化》,《中国农史》1998第1期 。

15、《技术变化下的资源、环境与社会》,《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

16、《诱致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17、《比较观中的中国国情分析及未来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战略》,《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 。

18、American Crops in Asia Before Columbus Times Pre-Columbiana,1999 。

19、《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0、《农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0033)。

21、《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22、《试论政治因素及政府政策对中国现代昆虫学发展的影响》(合作), 《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23、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4、《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合作), 《中国农史》 2005年第1期。

25、《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农史》 2005年第2期。

26、《中国杂交稻发展的经济、技术与社会学分析》(合作), 《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3期。

研究成果(2006年之后):

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与崔峰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江苏传统制茶技术考证及价值探讨 《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与刘馨秋合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9卷第3期(与李明合作)

江苏禅茶文化遗产考证 《农业考古》2012年(5)229:234 (与刘馨秋合作)

气象灾害对民国上海地区植棉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3) (与李义波合作)·民国时期长三角棉业组织研究 《中国农史》2012年(3)(与李义波合作)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探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年(11)(与黄颖合作)

东北人地关系变迁及其规律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2012(11) (与李琦珂合作)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资源利用方式及其效益的历史变迁 《东北亚论坛》2012(4)(与李琦珂合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如何保护 《中国农史》2012(2)(与李明合作)

梁希“大林业思想”探析 《中国农史》 2012 (1)(与胡文亮合作)

中国农业发明创造对世界的影响 《农业考古》 2012(1)26:3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万国鼎) 科学出版社 2011年第287-296页 (与陈少华合作)

以国治水,以水知国 ---- 评大卫·艾伦·佩兹《国家工程》 《绿叶》2011年(12)

万国鼎与中国田制史 《中国田制史》 商务印书馆 2011年 387-394

长兴茶业历史发展概述 《农业考古》 2011(5) (与刘馨秋合作)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的几点思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与姜萍合作)

毛泽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思想探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9)(与张月群合作)

江苏省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农史》2011年(3)(与璐璐合作)

农业遗产研究现状 《中华农业文化揽胜》 唐珂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年

《农业:文化与遗产》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1年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1年

《中国农业科技史》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1年

《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1年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与实践探索 中国农史2011(1)(李明)

刍议农业高校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对策 中国农业教育2011(1)(胡燕)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1)(周应堂)

《科学编年史》(编委)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年12月

《技术:历史与遗产》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年 (主编)

李约瑟与中国农史学家 《中国农史》2010(4)

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3)(与卢勇合作)

张謇“导淮”: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2) 98-105页 (与尹北直合作)

转基因大豆技术发展动因探悉 《中国农学通报》2010(4)342-347页。(与姜萍合作)

人文胜地,美食天堂------谈“四大名吃”之首的南京夫子庙小吃 台湾《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2010年 vol 16(1)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年始

《江苏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

李仪祉与江淮水利 《工程研究》2009(4)(与尹北直合作)

The Origin and Production of Rice and Their Impac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Rice, Life & Civilization Korea 2009 Vol3 ·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 《中国农史》2010(1)

“无鸭不成席”----- “鸭都”何以成为南京的代名词?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民以食为天·地方饮食文化》(二)(黄克武主编)2009 45-68页。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饮食传播与文化交流》(蒲慕州主编)2009 125-160页。

明清时期淮河水灾预防措施探析 《中国农史》2009(3)(与卢勇合作)

《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2期(与羌建合作)

农民离村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与周应堂合作)

非理性群体行为中的个体理性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76-79)(与吴磊合作)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9(5):245-249。(与夏如兵合作)

李仪祉对中国传统堤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2009(5):294-299页。(与尹北直合作)

点击标题下的 诗经情话 一键快速关注

<hr ❤ 美文怡心,美图怡情,诗经情话,不见不散

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其次请大家了解农业祭祀诗的价值。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歌。所谓祈谷,就是春夏播种之时,祭祀神明,祈求丰收;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赐。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本文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

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我们首先要掌握《豳风•七月》的创作时间和作者。《七月》一诗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作品本文和有关古籍提供的材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七月》的胚胎出自于西周时期豳地农奴之手,最后定型则由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乐官完成。

其次,我们要掌握《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

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写周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艺术价值:(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七月》将节令和物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节气的变化,别有意趣。(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如《大田》的寡妇拾穗的情节。

诗经情话 ID: shijingqinghua

诗经情话 可能是微信上最好的诗经、国学、哲理、情感、健康类微信公众号。这里的文字蕴含着智慧哲理,或能品味爱情,或能抚平伤痛,或能启迪心灵,或能激励人生。每日更新,精彩不断……

<hr 图文来源于网络。“ 诗经情话 ”微信平台整理发表。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荐稿、合作邮箱: yiduolian@foxmail

<hr

非凡的人生,王镇,用一句好话。山东东平人。元农学家和凸版印刷的改进者。贞元四年至大德四年,是印石在旌德、永丰两县,倡导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改良农具,撰37卷,0755年至79000年。当时有木制活字,他设计了旋转排版架,活字按韵排列。排版的时候轮子和盘子是旋转的,人是用文字来表现的。德国第二年,农书用木活字印刷。旌德县志的末尾附有造活字印书法。这是最早系统描述活字印刷的文献。还擅长诗词,有农书。王镇的日期他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于程远宗元贞元年被任命为旌德县县令,任职六年。后于大德四年调任鄞县、永丰县。之后就没有历史的记载了。王镇是一个清官。在县里任职期间,他一直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捐出了自己的工资,建立了学校,修建了桥梁,还用药物帮助那些没钱治病的人。当当地人提到他的名字时,他们赞不绝口。王镇当县长时,他经常鼓励人们种好庄稼。在公元农务集年,他揭露了那些只知道欺负老百姓却不知道我不知道如何为他们做实事。他说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妨碍农时,毫无限制地剥削人民。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他们下乡鼓励农民努力工作,也想让老百姓给他们供应更多的佣人;一些地方官员也趁机敲诈农民,多收税。王镇非常讨厌这些人。王镇想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所以在他的农书年间,他高度赞扬了古代修建水利、劝农桑农的地方官员,如汉代颍川总督巴荒、渤海总督龚遂等人。史书称这些官员,意思是为公为民的好官。王镇认为,地方官员应该以这些官员为榜样。王镇认为,一个地方官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如果一个地方官员自己对种田一无所知,又怎么能担负起劝导农民和桑树的责任?所以他平时很注意农事,随时随地盯着,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找那些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我不明白。经过这样的积累学习,他终于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写出了著名的循吏传。元代除王祯农书外,还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辑要两部著名的农书。在这一历史时期,几部农业科学著作相继问世并非偶然。由于祖先的辛勤劳动,我们在世世代代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美国农业生产技术开始精耕细作。从战国到元初,用了1700多年。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设置官员劝农,并设立农业司,主管农业、桑树和水利,从而对农业书籍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些农书能写好,掌握了技术的农民贡献最大。王镇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中国在唐代就开始用雕版印刷书籍,但雕刻木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木活字完成后,分别排列在两个轮架上,分别叫韵轮和杂字轮。韵是按音韵顺序排列的;“杂论”是一个常用词,它把一般的杂词和常用词如“之”、“乎”、“者”、“也”等排列在一起。文字检查器坐在两个轮架中间,只要转动韵轮或者杂字轮,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文字,非常方便。活字收藏后,排版印刷。印完之后,木制活字还是拆开,还原到轮架上,下次再装。王镇的一套木制活字比雕版印刷的书要短好几倍。此外,他还设计并绘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的图案。比如他在江西看到了一种茶坊,就根据这种茶坊的原理,设计并绘制了一个水转连续研磨图。旋转连轧机是水力驱动的机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这种机械性能非常好,每台可以灌溉100亩农田。在他的农桑撮要年间,有很多种工具地图。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创作才华。王镇也是一位诗人。清代顾编辑的农书收录了他的诗作,称为农书。总之,王镇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农学方面。让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他的农业书籍的内容。杰出成就元诗选农务集由王镇撰写,俗称王祯农书。因为南宋的陈也有农书,明末的沈氏也有王祯农书,用这样的通名很容易区分。是我国农业古籍中最著名的农业著作之一。共36册,分为三部分:农书农书,王祯农书。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首先对农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王祯农书年讨论了一系列农业问题。在此之前,魏末贾思勰所著的农桑通诀一书,具有农业百科全书的性质,讲了许多问题,但只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描述了各种生产技术,没有系统总结所涉及的问题和原理。是第一部论述南北的百科全书,试图从全国范围系统论述整个农业,分析比较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和作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农器图谱的创建。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图200多幅,包括更复杂的机械图形。通过这些工具的形状,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它们的结构。每张图都配有文字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来源、构造和使用方法。谷谱几乎列出了笔者能看到的所有与农业相关的工具和零件。在此之前,农书上一般没有。在它之后,明代王祯农书,清代农桑通诀,虽然有农具图,但一般都是从齐民要术抄来的,不是自己创作的。可以说王祯农书的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最详细的农书。

正神农氏炎帝诞生和成长于宝鸡 市区,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学文化,都相应的得到了印证。史学界的诸多大家论证,几乎达成了共识,故炎黄二帝的传说即将成为过去,代之而来的可以作为信史进行 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的原始农业肇始于神农氏炎帝。他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开山鼻祖

巴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从1968年起开始从事社会学教学工作,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查普曼大学等。作者有《调查研究方法》等多部著作行世,特别是《社会研究方法》五书,经过不断修订扩充,已成为美国高校社会学通用教材。邱泽奇,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先后学习过生物学、农业古籍和农业史、社会学;当地农场技术员。1986年进入社会学领域从事大学教育工作,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哈佛大学Yeching Fellow。邱泽奇著述丰富,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高新技术与网络社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