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大立人,它是怎么样舞动起来的?
其实进行舞动的是真人,然后人们通过现代科技使其变成青铜大立人在舞动。最近这段时间,三星堆遗址因为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而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三星堆遗址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时候就已被偶然发现,但是考古界对它进行深度发掘却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学家们于八六年从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了两座大型祭祀坑。
这两座祭祀坑分别被命名为一号坑与二号坑,考古学家们从这两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青铜大立人这件文物便就是出自这其中的二号坑。青铜大立人属于商代青铜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件文物是一个大约18米高的人光脚站在方形怪兽底座之上,整体高度足足有262米。青铜大立人由分段浇铸法制作而成,人像的身体内部呈中空状态。
青铜大立人上的人像面部特征与现在的我们存有较大差异,它双目突出、耳朵宽大、高挺的鼻子下面是一张细长的嘴巴。此外,这个人像的服饰带有十分精美繁复的纹饰,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它身份的好奇。不过更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这个人像的双手呈现一高一低,双手手心合拢为虚握状。这样的动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青铜大立人的双手最初是否是握有东西的,如果有又会是什么东西呢?
有关于青铜大立人手中握着的东西,有人猜测是代表权力的权杖。因为这个人像衣服上的纹饰主要以龙纹为主,而中国古代以龙为尊。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青铜大立人握着的是象牙。之所以有此看法是因为人像一高一低的双手并不是处于一直线上的,而是呈弧形的。再加上三星堆遗址中曾出土过肩抗象牙的跪坐人像,于是便有了这个推测。不过也有人认为青铜大立人其实并没有拿任何东西,它的双手动作其实是古蜀文化中比较特殊且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姿势。
关于这件青铜大立人文物其实还存有很多疑点,这些疑点如果能够解开,现在的我们将能够进一步了解古蜀文化。虽然青铜大立人身上疑点重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焦点。青铜大立人出土之后也是顺利荣获“世界青铜之王”的美称。
晋侯燮墓出土鸟尊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似乎已经大致尘埃落定了。夏王统治的中心范围,如果以学术界认可的夏文化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来看,主要在河南省的河洛地区和山西省的运城盆地一带。 如同殷墟是商朝遗址的称号一样,夏墟这个词,指的就是夏王朝都城的遗址所在。那么,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就是夏墟呢?山西晋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鸟尊,或许能揭开这个迷底! 夏墟的来历,寻找夏朝的开始 夏墟,意思是夏国的废墟,也即夏朝都城的废墟。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 「 ”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左传·定公四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咱们后面再讲。先回到当代看看夏墟的寻找过程。 1926年,中华民国成立不久,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国内处于短暂的和平建国时期。这一年,有着「 ”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的李济先生,在当时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主持了一次史前考古。 就是这次考古,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界寻找夏墟的序幕。 李济 「 ”选择西华阴村。。。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它的位置正处在传说中夏王朝—中国历史的开创时期的王都地区的中心。”《李济自叙》 两年后,由董作宾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则是学术界通过考古学证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殷墟虽然发现了,但由于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寻找夏墟的工作不得不终止。这一停就是几十年。 1959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后,才由徐旭东先生主持,带队去豫西地区实地考古勘察。寻找夏朝的工作重新开始了。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以行,河南省唐河县人。 徐旭生 徐老早年留学法国。 1919年归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研究员,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9年后,他出任北平研究院领导小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著述等身。 徐旭生先生作为夏文化研究的先驱者,很早就在《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夏朝遗迹: ”有两个地区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山周围,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二是山西省西南部分汾水下游一带。「 ” 夏禹贡地图 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先生带队实地考察了河南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这篇文章首次明确了「 ”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被认为是寻找夏朝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 从此,中国考古学界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寻夏文化。 徐先生发表的「 ”(二里头遗址)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的论断,则成为了后来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原动力。 二里头出土夏代玉璋 回到现在。 通过对60年的二里头田野考古工作成果和其他考古成果的综合研究,学术界基本确立了中国古代: ”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商文化「 ”一脉相承的发展序列。 而1970年代开始的对山西夏县东下冯、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的发掘,则把夏墟探索的范围扩展到了晋南地区。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把二里头文化分为”二里头类型「 ”和「 ”东下冯类型 ”两种。 山西夏县禹王城 由此看来,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基本上算是中国考古界对夏朝存在的一种初步共识。二里头遗址似乎就是夏墟无疑了。 且慢! 和河南安阳殷墟不同的是,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发现城墙,也没有殷墟那么多文物遗存,更遑论文字。 按照国际上对于文明认定的三大标准”城市,青铜器,文字「 ”来看,把二里头确定为夏都,确实还是存在不小的争议的。还是让我们去史料中寻找一下夏墟的记载吧。继续往下看。 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石磬 夏桀的都城,安邑在哪里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这个是无可争议的。被考古学者分为四期的二里头文化,是不是都属于夏文化,则存在较大争论。 那么,历史上的夏墟到底指的是哪里呢?深入研究,原来古人早已说明。 夏朝当然是存在的! 夏朝建立之初,有远方的部落进贡了一些青铜原料,于是夏禹就用这些原料铸造了九鼎。九鼎后来成为传国之宝。这事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 ”昔夏之力有德也,远方图物,页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左传 宣公三年》 上博藏夏代青铜鼎 九鼎的存在,屡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汉代史官司马迁也确认了这件事。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鼎迁于夏商 。"《史记 封禅书》 夏禹铸九鼎的事迹,其实反映出夏朝初年的两个事实: 第一,夏初确实具备了冶炼青铜、铸造复合范青铜器的能力。 第二,夏初夏国统治的范围内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铜矿。 二里头出土铜铃,和临汾陶寺出土物极为类似 也就是说,夏人的青铜原料多为舶来品。 因此,夏初的青铜还属于和后世黄金类似的贵重物品,极为稀少和珍贵。 夏人的日用器应为陶器和石器。 夏初尚未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 但虽然如此,大夏朝的建立,还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尧舜时期,刑罚不出本国。而大禹继位后,大会诸后(古国小王)于涂山,还斩杀了晚到的防风氏!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下》 这一行为标志着大禹的号令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而在其他古国亦有效。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了。 魏国都城安邑遗址 理论上,帝尧都于山西临汾陶寺,帝舜亦然,大禹继承虞舜的位置,也应该建都于临汾陶寺。那为何夏朝的都城会搬迁到河南偃师二里头去呢? 再者,史料记载,「 ”桀都于安邑”,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 并且,商汤伐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地鸣条岗,就在运城市夏县附近。夏朝最后一个都城,应该就是夏县东下冯遗址。这里才是史料上所说的夏墟!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汤。),作《汤誓》。「 ”《尚书 汤誓》《尚书正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伊尹辅佐商汤讨伐夏桀,从黄河河曲之南的「 ”陑”这个地方渡河,于是与夏的军队在鸣条岗附近大战,商汤在此发布了讨伐夏桀的战争宣言《汤誓》。 陑,就是山西永济县,黄河古风陵渡口所在地,倄函古道的必经之地。灭夏的商汤,就是走这条倄函古道,绕过了太行天险,讨伐夏桀的。 陑地图 而鸣条岗,则在山西运城市境内,中条山北,柏王山之南。是东起夏县,西至临猗的一个海拔约为600米,相对高度150米左右的黄土岗。 那么,史料上还有关于鸣条岗的记载吗? 孟子说,大舜死于鸣条岗。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孟子》 而到了汉代,鸣条岗为夏朝都城,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 由此看来,山西运城夏县才是古人认为的夏墟所在。夏桀的都城,应该就是古称安邑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 晋侯墓地的发现,出土文物证明夏墟确在夏县附近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山西的历史。 山西,简称晋。因周代诸侯国晋国得名。 晋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直到春秋晚期三家分晋,建立韩、赵、魏三国之前,晋国一直是周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山西晋祠 晋国的第一位国君,叫做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相传周成王和叔虞玩耍,用桐叶剪了一个圭送给叔虞,并对叔虞说:「 ”把这个封给你”。 这事很快传到了辅政的周公耳朵里。 周公曰:「 ”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分封到了山西,建立了唐国,后改称晋国。 叔虞因封于唐这个地方,故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封国唐,就是夏朝废都的所在。 「 ”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服虔曰:「 ”大夏在汾、浍之间。”《左传 定公四年》 曲沃晋侯墓地示意图 那么,唐叔虞所封的唐(夏墟)到底在哪呢?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唐国,地在黄河和汾河之东。 「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史记 晋世家》 由此看来,夏墟,当在汾河流域是没有疑问的。这样就好办了。 从逻辑上讲,如果在汾河流域发现了晋国国君的墓地,则晋国的所在地就能确定。晋国所在地就是夏墟的地理位置!那么,晋侯的墓地找到了吗? 你别说,还真找到了! 晋侯苏钟和铭文 1962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在山西南部的翼城和曲沃地区,发现了天马-曲村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面积高达1064万平方米,是西安沣西、沣东二遗址之总和,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1992年,考古学家开始发掘清理被盗的1号和2号大墓。却没有想到,一下子发现了9组共19座晋侯及晋侯夫人墓葬! 「 ”唯王卅又三年……六月初吉戊寅,旦,王各大室即位……”《晋侯稣钟》 其中,114号墓主人,就是唐叔虞的儿子,改国号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下面这件青铜国宝晋侯鸟尊就出土于此墓。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鸟尊铭「 ”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山西博物馆解说词》 晋侯燮,姬姓,晋氏,名燮(亦作燮父),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晋国第二任国君。 唐叔虞死后,他继承了晋侯的爵位,并将国号"唐"改为"晋"。 晋侯燮的墓葬被发现足以证明: 《左传》和《史记》所记载的唐叔虞始封之唐(夏墟)就在此地!就是发现墓地的山西翼城、曲沃地区! 晋侯墓地出土西周玉鸟 我们终于可以下个结论了。 结语 晋侯墓地所在的曲沃县北赵村,距离夏桀都城安邑(夏县东下冯遗址),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此地当为唐叔虞首封的夏墟无误。 史迁曰,”大禹凿龙门通于大夏。「 ” 山西省河津市黄河龙门 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黄河到此豁然开朗。 龙门距离东下冯直线距离仅有100公里左右。汾河横亘在河津市和夏县之间。 ”禹凿龙门通大夏”《史记 秦始皇本纪》 ”古者禹治天下。。。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墨子 兼爱中》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左传 昭公元年》 从上可见,最迟到商末周初之际,人们普遍认定,”山西曲沃到夏县一带就是夏桀的都城所在「 ”,也就是夏墟所在。 夏县附近的山西地形图 夏桀都于安邑(运城夏县东下冯村附近),与商汤战于山西运城鸣条岗,战败后走山西垣曲县,再到济源县经轵关陉进入河南,最后逃到山东定陶。 后来,夏桀在定陶再次战败,被商汤流放到南巢。晋侯燮墓出土的青铜器鸟尊足以证明,夏墟就在山西夏县! 既然如此,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又是怎么回事呢?它和夏墟有关系吗?请听下回分解。
除了唐三彩,这几种也是唐朝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唐三彩代表了唐朝的繁荣,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实用性差。
除了唐三彩,这几种也是唐朝出土的国宝级文物。1唐兽首玛瑙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也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除了唐三彩,这几种也是唐朝出土的国宝级文物。2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罕见的艺术作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淅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出表现。
除了唐三彩,这几种也是唐朝出土的国宝级文物。3唐花鸟纹金花银碗:为唐朝的盛食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文2023-08-08 12:0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