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孩子入门的古文
最近常常发现有家长向老师们请教:孩子快要进入高年级了,逐渐开始有了文言文的学习,要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言文只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习惯,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及其培养的表现。在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环境下,我们帮孩子选择一本相对浅显一些的、富有趣味的古籍让他们阅读,这样他们既能从中感悟人生,又能够培养文言语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孩子如果文言文基础薄弱,建议按照以下顺序来学习。
第一阶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节选)》。
这类古籍都是三字或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学习,适合古文初学者。
第二阶段:《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上述古籍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可以帮你积累素材增长知识,增强文学素养。
第三阶段:《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曾国藩家书》。
这类古文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简短易懂,且富含哲理。可以摘选经典段落背诵。
第四阶段:《古文观止》、《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古文观止》较为基础,难度较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这两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这四本都能作为文言文的提高读物,帮助孩子夯实古文基础。
这个回答可以分为几种网站,一是线上阅读并且能全文检索,二是可以阅读到扫面版古籍原貌,三是可以下载古籍的网站,四是以上三种搭配组合。这里分类解答。
可全文搜索的线上古籍阅读网站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大量在线资源、子数据库、可以在线阅读海量电子书(古籍、方志、拓片、民国图书),需要注册(实名注册、需要身份证号)。
国图购买了大量资源,有账号,便可在线阅读或者下载,具体使用方法,参见
免费下载付费数据库论文的方法
国图有众多数据库,当然很多只能阅读扫描版书影(虽然很多人追求这种效果),不过其古籍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数据库——二十五史研习系统。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肯定是需要文言文功底的。但是光是学会了文言文,阅读古籍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古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并不是依据原文内容来引用的。这与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引用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认为学会了文言文就能阅读古籍。文言文的精髓在于他的一些特殊句式,重点实词的多种意思。掌握了特殊句式,积累了足够的词义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文言文。
要想学会文言文之后无障碍阅读古籍,还需要在基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外,仍然需要借助前人的注释。比如《孟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孟子在《孟子》中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诗经》原来的意思。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每段话都很懂,但是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这需要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比如对于《孟子》我们可以阅读东汉赵歧的《孟子》注,还有南宋朱熹的《孟子章句》,以及近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而对于其他古籍也是如此。
一些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文化现象很繁琐,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大量的积累。所以即使懂了文言文,也不一定能看懂古籍。如何能看懂这些古籍呢?我们就需要翻阅前人的注解。在前人了解的基础上,多方考证,最终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
适用主题,志存高远,坚定志向等。纵观历史长河,战国时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有陆游,壮心未与年老去,死去犹能作鬼雄。可知多少文人豪杰接在胸怀壮之下,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此流芳百世。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志存高远,方可摘星夺月,以不屈之志,点燃希望之光。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适用主题,热爱读书等。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读书就是读作者的思想,并在不同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和碰撞,用他人的思想行为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评判标准。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当我们九毒、肠毒、多毒,我们很容易便能真正走出写书者的世界,在其世界中修炼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
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
适用主题,接受自身不完美,接受世界不完美等。例子中有道,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世界上万物都无完美之说,包括人本身。但也正如尔斯泰说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梅兰芳年轻拜师学艺,被师傅嫌弃,眼神无神,不是唱戏的料。但这天生的缺陷并未让梅兰芳退缩,他致富一事艰苦训练,眼神愈发清澈如泉水,含情脉脉似怀秋,被无数人赞叹即知。不苛责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完美中追求缺陷的美,才能将人生过得更为舒适。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标点在语文文字学科里基本上不会专门教。但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有时候会带来大麻烦。比如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的这个片段(此处放影片),略过。加不加标点,人的命运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碰到没有标点的白文怎么办?该怎么断句是个大问题,断错了照样会误解古人的意思,并且有可能以讹传讹。那么应该怎么正确地进行标点断句呢?
标点从来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这个马融已经是个经学大师了,但这个《汉书》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读不懂,不知道怎么断句。这个马融,专门跟着班固的妹妹班昭来学习怎么样读汉书。鲁迅也有一段话。
说这个标点古文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非常困难的事。
鲁国的哀公问孔子:“我听说这个夔他一只脚,这个事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为什么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夔这个人他通晓音律。所以尧帝说有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让他做了乐正。”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夔有一,足。而不是说夔有一足。这个断句它是能够产生非常大的意思差异的。断不好,这个夔就成了残疾人士了。那么我们怎么样去标点古文呢?
一、识字辨意是前提
首先要识字辨意。在中华书局有这样一个本子是这样断的。
第一句话实际上是不通的。我们现在“作为”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它不是一个词。《说文》说:“作,起也。从人,从乍。”这个作就是起来站起来的意思。
《论语》里面有“舍瑟而作”,就是把这个瑟放在一边,然后站起来。
《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什么呢?应该是:是故圣人作,为礼仪教人。就是圣人兴起了制作了礼这个制度,来教化人。
二、要熟悉文言语法
我们要知道这个断法,在语法上讲不讲得通。在《论语》里有句话,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断句法。
①《论语·乡党》
就是马着火了,孔子退朝之后就问伤人了没有?接着又问马。那么有人说这样断句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不仅关心人,还关心动物。
②
不,单独断句,是说有人回答了不。没有 没伤人。接着又问马。这也是体现了孔子很爱护动物。那么这两种断法行不行得通?
首先来说第一种,我们只要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这样的断法。这个乎,作为语气词,后面不会再跟一个否,不会再跟一个不,没有这样连用的。
第二种伤人乎,我们可以调查上古的文献,基本上后面也不会再跟这个否,从语意上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孔子他的思想是重视人,人是最重要的,是天地间最贵的。
③正确的断句结合语法,结合文意应该是:
伤人乎?不问马不关心马的事儿,只问这个人伤到了没有?
三、会利用文言虚词
例如像这个曹植的《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有这样的标点断句。
《与杨修书》
相与夫街谈巷说,这句话是不通的,因为这个夫一般是做发语词的,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把这个相与断在前边儿,这个夫它作为一个句子的开头,这样断: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看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左传》
这个断法也是犯了类似的错误,应该把这个夫和唯善连在一起。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利用夫来断句的办法。他们总结的规律是什么呢?就像刘勰说的。
这个夫惟盖故,他们是放在句首的。乎哉矣也,他们是放在句末的。
四、要掌握行文特点
要熟悉这个文体。比如说有人把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进行了这样的断句。
好像有点楚辞的味道,但是楚辞有没有这样断句呢?是不是每句话都是兮结尾的呢?实际上不是的。楚辞的兮往往是在句中的,所以它的正确断句应该是这样的。
五、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
比如《自治通鉴》标点本有这样一个断法。
这个郡国,每个地方都举一个孝廉,就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在汉代这个孝廉是分开的。
颜师古注:“孝为善事父母者,廉为清洁有廉隅者。”就是孝和廉,他是两个人。所以我们《资治通鉴》的这句话应该是断开的。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每个郡国要举两个人。
六、要考虑情理通顺
《资治通鉴》描写赤壁之战,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华书局1956年版是这样标的。
好像是说这个土崩瓦解了,士兵都把这个盔甲武器扔掉了,大家争相投水去死。我们想一想,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怎么还会争投水死呢?这个与情理不通。那么怎么断才通呢?
应该这么断,在水后面断开。
就是投到水里面,但是不会水的也很多。而且这个江流很急,那么会游泳的人,他可能在长江里面也会淹死,所以死者十余万。
这节课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古人的离经办志的工作,就是要能把没有标点的经典文献,加上标点分开来读,把这个意思显现出来,这样的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功。像章黄学派的大师黄季刚先生,就手批了很多白文经典,我们现在的这个《十三经》也是参考了黄侃先生的批注断的句。所以我们要想读懂古代文献,除了阅读其他人的标点,我们自己也应该掌握标点的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因为古代汉语说到底还是语言,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文字说到底,还是要传达古人用声音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古代的声母表三十六字母。
本文2023-08-08 12:28: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