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陵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二陵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阴陵泉 31 标准定位 32 取法 33 穴位解剖 34 特异性 35 功效与作用 36 主治病症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372 灸法 38 配伍 39 文献摘要 4 阳陵泉 41 标准定位 42 取法 43 穴位解剖 44 特异性 45 功效与作用 46 主治病症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472 灸法 48 配伍 49 文献摘要 410 研究进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陵 1 拼音

èr líng

2 概述

二陵为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1][2]。《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3 阴陵泉

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

nlíngquán SP9)[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3]。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3][4][5]。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3]。

31 标准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5]。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3]。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4]。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4]。

[3]

[4]

32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3]。

33 穴位解剖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3]。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4]。

34 特异性

阴陵泉为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35 功效与作用

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3]。

36 主治病症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3]。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3]。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4]。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3][4]。

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2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372 灸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38 配伍

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39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4 阳陵泉

穴位 阳陵泉 汉语拼音 Yanglingquan 罗马拼音 Yang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the Sunny Hill 各

号 中国 GB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4 富耶氏 VB34 德国 G34 英国 G34 美国 GB34

阳陵

泉为经穴名(Yánglíngquán GB34)[6]。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少阳胆经[6]。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6][5]。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6]。

41 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5]。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6]。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7]。

[6]

[7]

42 取法

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6]。

43 穴位解剖

阳陵泉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6]。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7]。

44 特异性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45 功效与作用

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6]。

46 主治病症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6]。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7]。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4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8 配伍

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4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410 研究进展

胆囊炎、结石症: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针刺阳陵泉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显著,泻法明显[6]。

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蠕动增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流出量有明显增加[6]。

肝脾脏疼痛: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 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常由于慢性劳损,肩袖退行性改变、质地变脆引起,因此一般发生于惯用肩。症状表现: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加重,特别是不能向患侧侧睡;肌肉力量减退,特别是试图举起上臂时;关节活动度受限。

肩周炎是发生于不同解剖部位,有各种不同病理特点的一组疾病,其中包括:钙化性肌腱炎、粘连性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炎、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撕裂等等。

  目前文献上所出现的肩周炎常特指粘连性关节囊炎,其病因不明,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又被称为"冻结肩"。

  肩袖损伤治疗时,需要病人保持肩部绝对休息,不能活动,注意养护,恢复肌肉的损伤程度。而肩周炎的治疗则截然相反,它需要通过活动加强肩部关节活动来加速血液的供应,以改善炎症症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巨骨 41 出处 42 特异性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巨骨穴的定位 46 巨骨穴的取法 47 巨骨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巨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巨骨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巨骨穴的配伍 412 特效 413 文献摘要 5 骨骼名·巨骨 6 中药名·巨骨 61 巨骨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 64 功能主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巨骨 1 拼音

jù gǔ

2 英文参考

Jùgǔ LI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Huge Bo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ug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ù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巨骨:1经穴名;2骨骼名;3中药名。

4 经穴名·巨骨

穴位 巨骨 汉语拼音 J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Huge Bone 各

号 中国 LI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6 富耶氏 德国 DI16 英国 Li16 美国 LI16

巨骨为经穴名(Jùgǔ LI16)[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代号LI16[2]。属手阳明大肠经[1]。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之交会穴[1]。巨骨即锁骨,此穴位靠近锁骨肩峰端,故名巨骨[1]。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巨骨穴各一。

42 特异性

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之交会穴。

43 穴名解

巨骨即锁骨,此穴位靠近锁骨肩峰端,故名巨骨[1]。

巨,乃大也。巨骨指膺上横骨,即锁骨。此穴在巨骨(锁骨)与肩胛骨所构成的叉形凹陷处,故以“巨骨”而为穴名。该穴正当锁骨外端,尽管锁骨未必很大,但位居肩端,有荷重之功,能维护胸腔脏器,故不言锁骨而命名为巨骨。[3]

44 所属部位

肩[4]

45 巨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5][6]。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2]。

巨骨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正坐垂肩取穴[1]。

巨骨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巨骨穴的位置

巨骨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巨骨穴的位置(肌肉)

巨骨穴的位置(骨骼)

46 巨骨穴的取法

正坐垂肩,在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

巨骨穴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正坐垂肩取穴[1]。

正坐垂肩,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沿着锁骨向外摸至肩峰端,再找背部肩胛冈,两者之间凹陷处即是[8]。

47 巨骨穴穴位解剖

巨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直达冈上窝内的冈上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臂丛的锁骨上部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6]。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和动脉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静脉[2]。

48 巨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巨骨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巨骨有散瘀通络作用[1]。

巨骨穴系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理气消痰、镇惊宁神之功[3]。

49 巨骨穴主治病证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伸展及抬举不便和瘰疬、瘿气[6]。

巨骨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臂疼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半身不遂及惊痫、吐血、瘰疬、瘿气等。[1]

巨骨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瘾疹,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2]。

巨骨穴主治肩臂挛痛,半身不遂;惊痫;瘰疬,瘿气,瘾疹,吐血[7]。

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

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6]。

一般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1]。

直刺05~1寸[2]。

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刺05~1寸,肩关节周围有酸胀感[7]。

直刺04~06寸,局部酸胀;

向外下方斜刺,深约10~15寸,肩关节周围酸胀。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4102 灸法

可灸[1][6][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1 巨骨穴的配伍

巨骨穴配肩髃、天宗治肩背痛[1]。

巨骨配肩贞、肩髃治肩周炎;配孔最、尺泽、鱼际治咯血[1]。

巨骨配手五里、臂臑治瘰疬[1]。

巨骨配前谷,有舒通经络作用,主治臂不举。

巨骨配前谷、合谷,治臂不举[7]。

巨骨配风池、悬钟,治头项强痛[7]。

巨骨配臂臑、肩井,治肩背疼痛[7]。

巨骨配孔最、尺泽、鱼际,有降气止咳,清热止血作用,主治咯血。

412 特效

肩臂拘挛时可用对侧手的中指指腹按揉患侧巨骨穴,直至患侧感到热或局部有酸麻感,可缓解症状[8]。

常按揉巨骨穴,可助肩周炎患者上肢上举活动改善[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肩背髀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针灸大成》: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中痛,不能动摇。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

5 骨骼名·巨骨

巨骨为人体骨骼名[1]。为柱骨的别名[2]。指锁骨[1]。见《针灸甲乙经》。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9]。《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或指颈椎。《释骨》:“骨三节,植颈项者,通曰柱骨。”

6 中药名·巨骨

巨骨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溲疏之别名[2]。

61 巨骨的别名

巨骨、空木[10]

62 来源及产地

虎耳草科植物溲疏Deutzia scabra Thunb.的果实。分布陜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及华南、西南地区。[10]

63 性味

辛、苦,微寒[10]。

6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10]。

1治胃中热,小便不利。煎服:3~10g。[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悬钟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悬钟穴的定位 10 悬钟穴的取法 11 悬钟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悬钟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悬钟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悬钟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落枕 18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183 治疗高血压 184 治疗胁痛 185 治疗踝关节扭伤 186 治疗偏头痛 187 治疗肩周炎 188 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 189 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1810 对痴呆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811 对感冒易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1812 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1813 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 1814 影响红、白细胞变化 1815 影响肌电变化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悬钟 1 拼音

xuán zhōng

2 英文参考

Xuánzhōng GB39 [中国针灸学词典]

xuánz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悬钟 汉语拼音 Xuanzhong 罗马拼音 Hsuanchung 美国英译名 Suspended Bell 各

号 中国 GB39 日本 39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9 富耶氏 德国 G39 英国 G39 美国 GB39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属足少阳胆经[1]。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1][2]。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1]。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悬钟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3]。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3]。

4 悬钟穴的别名

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6 穴名解

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1]。

7 特异性

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1][2]。

8 所属部位

小腿[4]

9 悬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悬钟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2]。

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1]。

悬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5]。

悬钟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悬钟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卧位,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1]。

侧卧或仰卧位,外踝尖上3寸(用一夫法)于腓骨前缘取穴[6]。

快速取穴:外踝尖直上4横指处,腓骨前缘处即是悬钟穴[7]。

11 悬钟穴穴位解剖

悬钟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光明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1]。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腓动脉穿支分布;再深层穿小腿骨间膜,有腓动、静脉干经过[8]。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5]。

12 悬钟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钟穴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1]。

悬钟穴具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的功效。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脑为髓海,且胆经循行于颞侧部,故主治偏头痛[3]。

足少阳经循颈项,过胸胁,其经别上挟咽,故悬钟穴可治疗颈项、胸胁、咽喉病[3]。

足少阳经行于下肢,悬钟穴位于外踝之上,取之既可治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阳经气、散寒祛湿而治疗脚气[3]。

本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3]。

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3]。

悬钟穴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9]。

13 悬钟穴主治病证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1]。

悬钟穴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8]。

悬钟穴主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颈项强痛,下肢痿痹;痔疾,便秘,胸胁胀痛[6]。

现代又多用悬钟穴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悬钟穴主治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5]。

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

2其它: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6]。

直刺05~1寸[5]。

直刺08~10寸[8]。

一般直刺10~15寸[1]。

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6]。

14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每天睡前艾灸悬钟穴1次,每次8分钟,可治疗高血压病人低压值偏高[7]。

15 悬钟穴的配伍

悬钟配肾俞、膝关、阳陵泉,有祛风湿,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悬钟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悬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

悬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治坐骨神经痛[6]。

悬钟配风池、外关、后溪、阳陵泉,治颈项强痛[6]。

悬钟配百会、肾俞、太溪、足三里,治老年性痴呆[6]。

16 特效

经常按揉悬钟穴,可强健筋骨,补髓充脑[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针灸甲乙经》: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胫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其血立已。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风,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主湿痹,流肿,髀筋急瘛,胫痛。主膝胫酸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主五淋。主腹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脚气筋骨挛。

《医宗金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等证。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针经标幽赋》: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落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双小腿下1/2,对双侧悬钟常规消毒,取1寸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复合泻法,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同时让患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尤其是活动受限侧,幅度由小到大,每隔5 min行针一次,留针30 min后出针,不按针孔。30例患者经1~3次治疗均痊愈。[6]

18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在现代医学常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加配针刺方法:取足三里(双侧)、悬钟(双侧),常规消毒后,避开毛孔,将针轻轻接触在腧穴皮肤上,稍加压力后再以拇指左右慢速捻转进入,频率约为每分钟20转,捻转角度应小于15°。分层深入,得气后询问患者的感觉。针用补法,针感以上行为佳。留针20~30 min,每隔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结果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6]

183 治疗高血压

针刺前先静卧10 min,取双侧悬钟,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每日1次,治疗5d后休息2d,1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血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共治疗40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6]

针刺该穴对高血压,物别是II期高血压疗效较好。

184 治疗胁痛

取悬钟(重者取双侧,一般取单侧),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施捻转提插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15 min行针一次。共治疗32例,显效24例,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185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患侧悬钟,直刺15~2寸,病程1h的采用强 大幅度运针,同时嘱患者活动踝关节5 min。时间大于1 h者针刺捻转得气后局部行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25 min,共治疗5次。共治疗85例,痊愈7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6]

186 治疗偏头痛

主穴取患侧悬钟,配穴取阿是穴(即患侧头部触之疼痛明显处)。嘱患者侧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下方,右手进针,用提插泻法,使气行向头颞痛处,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2个阿是穴(即触痛明显处),用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0例,全部有效,其中临床痊愈102例,占85%;好转18例,占15%。[6]

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患者38例,效果良好。对久病者疗效尤佳。

187 治疗肩周炎

患者坐位,取患者同侧悬钟,常规消毒后,用5寸毫针对准悬钟透刺至三阴交,以不透出皮外为度。用强 提插捻转,同时嘱患者做上举、外旋、后伸等动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一次,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60例,经过1~2疗程,痊愈4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6]

188 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

治疗组小鼠用米粒大艾炷,底座直径2 mm,约重12 mg,每次每穴3炷,选取小鼠“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将腧穴局部(直径为05 cm的圆形)剪毛,并在腧穴处涂凡士林软膏固定艾炷,艾炷做得紧而结实,当小鼠挣扎时(以局部红晕或潮红为度)更换艾炷,每壮时间为18~20 s。隔日治疗1次,共15次。结果艾炷灸“足三里”、“悬钟”,可以改善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与其可降低异常增高脑组织中NO含量、NOS活力有关,具有延缓衰老作用。[6]

189 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造模结束后每日针刺“百会”、“风府”、“肾俞”、“悬钟”。连接电针治疗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 Hz,连续治疗15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间隔5 d。治疗后测试行为学及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的含量。结果:电针组能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P<005),降低血清MDA及提高TAOC含量(P<005)。结论:电针“百会”、“风府”、“肾俞”、“悬钟”,可以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TAOC含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实现的。[6]

1810 对痴呆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采用D半乳糖加速衰老合并Meynert(迈内特)基底核毁损大鼠为模型,用“补肾益髓”针刺法,即选取“百会”、“风府”、“肾俞”、“悬钟”、“涌泉”,连续治疗20 d,并采取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该疗法能够改善痴呆大鼠低下的学习、记忆等能力。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与造模组相比能够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HT、NA、多巴胺(DA)的含量。结论:“补肾益髓”针刺法能够提高痴呆模型大鼠低下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6]

1811 对感冒易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对60例感冒易感患者采用化脓灸双侧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并以20例正常人作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感冒易感患者CD3+、 CD4+、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化脓灸治疗后CD3+、 CD4+、CD4+/CD8+比值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化脓灸能提高感冒易感患者T辅助细胞数目,纠正异常CD4+/CD8+比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6]

1812 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分别以3h、6h、12h、24h作为电针治疗间隔时间,选用“昆仑”和“悬钟”,电针频率15~100 Hz,疏密波,电压2~4 V,留针20 min,连续治疗6d后观测大鼠疼痛级别、痛阈、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4 h电针组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1),各电针组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以间隔24 h治疗更能明显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疼痛级别并提高其痛阈,促进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P<005或001)。结论: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间隔24 h重复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镇痛效果。[6]

1813 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施以更 ,效果良好。

1814 影响红、白细胞变化

有报道论为该穴与红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粒细胞有特异性。

1815 影响肌电变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