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气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分心气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心气饮 31 方一 311 处方 312 炮制 313 功能主治 314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32 方二 321 处方 322 制法 323 功能主治 324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分心气饮 41 组成 42 功能主治 4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分心气饮 51 组成 52 功效主治 5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之分心气饮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仁斋直指方论》卷五方之分心气饮 71 分心气饮的别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功能主治 75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76 分心气饮的临床应用 77 摘录 8 《宋氏女科》方之分心气饮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方之分心气饮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摘录 10 《风痨臌膈》方之分心气饮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附注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分心气饮 1 拼音

fèn xīn qì yǐn

2 概述

分心气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心气饮 31 方一 311 处方

木香、炒桑白皮、炮大腹子、炒桔梗、麦门冬(去心)、草果仁、炙大腹皮、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各半两,丁香皮、炙甘草各一两,炒香附、紫苏叶、陈皮(去白)、藿香各一两半[1]。

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15克 丁香皮30克 大腹子(炮)桔梗(去芦,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 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 人参(锉)各15克 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45克 甘草(炙)30克

312 炮制

上药为粗末[1]。

31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心气饮主治气滞胸满,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逆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便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1]。

314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1]。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子一个,擘破去核,及灯心十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2 方二 321 处方

木通(去节)、赤芍药、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炒桑白皮、大腹皮、陈皮(去瓤)、青皮(去白)、炙甘草、羌活各一两,苏叶四两[1]。

32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2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心气饮主治气滞胸满,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逆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便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1]。

324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灯心五茎,水煎服[1]。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枣子1个(擘破去核),灯心10茎。煎至l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分心气饮 41 组成

木香(不见火)半两,桑白皮(炒)半两,丁香皮1两,大腹子(炮)半两,桔梗(去芦,炒)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草果仁半两,大腹皮(炙)半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半两,白术半两,人参(锉)半两,香附子(炒,去毛)1两半,紫苏(去梗)1两半,陈皮(去白)1两半,藿香1两半,甘草(炙)1两。

42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之分心气饮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

4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擘破去核),及灯心10茎,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分心气饮 51 组成

木通(去节)1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1两,肉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洗7次)1两,桑白皮(微炒)1两,大腹皮1两,陈皮(去瓤)1两,青皮(去白)1两,甘草(炙)1两,羌活1两,紫苏(去粗梗)4两。

52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分心气饮功在消化滞气,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和脾进食。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

5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心5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之分心气饮 61 处方

木通、丁香皮、人参、麦冬、厚朴、大腹皮。

62 功能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之分心气饮主治妇人胎前噎膈,气多而食不下者。

6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4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7 《仁斋直指方论》卷五方之分心气饮 71 分心气饮的别名

心气饮

72 处方

紫苏茎叶3两,半夏(制)1两半,枳壳(制)1两半,青皮(去白)1两,陈橘红1两,大腹皮1两,桑白皮(炒)1两,木通(去节)1两,赤茯苓1两,南木香1两,槟榔1两,蓬莪术(煨)1两,麦门冬(去心)1两,桔梗1两,肉桂1两,香附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3分。

73 制法

上锉散。

74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五方之分心气饮功在通利大小便。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停滞。

75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心气饮(《丹溪心法》卷四)。

76 分心气饮的临床应用

瘴疟里人瘴疟经年,虚肿腹胀,食不知饱,以此药吞温白丸,初则小便数次,后则大便尽通,其病顿愈。

77 摘录

《仁斋直指方论》卷五

8 《宋氏女科》方之分心气饮 81 处方

桔梗、枳壳、木香、槟榔、乌药、香附、木通、肉桂、芍药、茯苓、大腹皮、桑皮、青皮、陈皮、真紫苏、羌活、甘草。

82 功能主治

《宋氏女科》方之分心气饮主治妇人内郁,血凝气滞成病者。

83 分心气饮的用法用量

上锉2剂,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心30条,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滓更煎服。

84 摘录

《宋氏女科》

9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方之分心气饮 91 处方

紫苏叶、半夏、青皮、陈皮、大腹皮、赤茯苓、桑皮、芍药、甘草、木通。

92 功能主治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方之分心气饮主治一切气病。

93 摘录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

10 《风痨臌膈》方之分心气饮 101 组成

苏梗1钱,青皮1钱,芍药1钱,大腹皮1钱,陈皮1钱,官桂6分,赤茯苓、桑白皮、灯心、生姜。

102 主治

《风痨臌膈》方之分心气饮主治大怒而胀。

103 附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35 备注 36 摘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效主治 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7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8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运用 10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1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效主治 11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2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3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效主治 1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4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5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6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7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8 《慈幼心传》方之正气散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正气散 正气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èng qì sǎn

2 概述

正气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 31 处方

炒甘草七钱,橘皮、藿香、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各三两(二味为末,与生姜四两研烂为饼,微炒)[1]。

甘草(炒)七钱,陈皮、藿香(去梗)、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同厚朴各三两,为末,生姜四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

32 炮制

上药为细末[1]。

3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痞坚,吐利咳逆,呕逆酸水,怠情嗜卧,不思饮食,疟疾心痛[1]。

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1]。

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稍热服。

又治久患疟疾,膈气心痛,日进三服。

常服顺气宽中,辟除瘟疫。

35 备注

一方无白术

3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 41 组成

甘草(炒)7钱,陈皮1两,藿香(去梗)1两,白术1两,厚朴(为末)3两,半夏3两(为末),生姜4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一方无白术)。

4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3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功在顺气宽中,正气逐冷,辟除瘟疫。主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吐利,呕逆酸水,咳逆,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久患疟疾,膈气心痛。

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1盏,煎至7分,食前稍热服。治久患疟疾,膈气心痛,日进3服。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 51 处方

缩砂蜜(去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赤石脂 肉豆蔻(去壳)龙骨 石榴皮(焙)甘草(炙,锉)人参 地榆 白术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干姜各30克(炮)

52 制法

上药十二味,捣罗为散。

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主治水泻腹痛,日夜不止。

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煮粳米饮调下,不拘时,以止为度。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6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 61 组成

苍术、厚朴、川芎、柴胡、藿香、半夏、陈皮、甘草各等分。

62 功能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感冒,中寒重者。

6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2钟,煎至8分,温服。汗出为愈。

7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 71 组成

陈皮、厚朴、苍术、槟榔、肉豆蔻、大腹皮、麦芽、香附子、草豆蔻、秦艽、甘草。

7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主治疟发后,脾胃虚弱,手足浮肿。

7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姜钱、苏叶,水煎服。

8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 81 组成

甘草(炙)2分,陈皮5分,木香5分,苍术5分,厚朴(姜制)2钱,麻黄1钱,官桂3分。

82 功能主治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主治痘疹初起,因伤于寒,作热无汗,头身痛,肢强。

8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84 附注

《痘疹全书》本方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9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 91 组成

藿香1钱半,川朴1钱半,陈皮1钱半,茯苓3钱。

92 功能主治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主治秋令伏暑内蕴,泄泻者。

93 运用

腹痛者,加建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木香;呕吐者,加左金丸、六一散、竹茹;舌苔白腻者,加蔻仁、砂仁、草果、苍术、建曲;舌苔黄腻者,加酒芩、滑石、竹叶、猪苓、白通草;口渴者,加竹叶心、荷叶边、青蒿、莲子心、连翘。

10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 101 组成

浙藿香3钱,制苍术3钱,猪苓3钱,延胡索3钱,广木香1钱,川朴1钱,姜夏2钱,赤苓3钱,生香附3钱,红藤5钱,老姜3片。

102 功能主治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主治六气杂扰,霍乱吐泻,痧暑腹痛。

11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 111 组成

藿香4两,草果4两,半夏1两,陈皮1两,厚朴1两,缩砂1两,甘草1两。

112 制备方法

上为锉散。

113 功效主治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功在退寒疟,止胃寒,进饮食。

11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枣子煎,温服。疟疾,俟发日早服。

12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 121 组成

苍术5两(米泔浸1宿,去粗皮),陈皮4两(去白,炒)1两,香附子(去毛,炒)1两,益智(炒)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甘草(炒)1两,麦芽(炒)1两,茯苓(白者,去皮)1两,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草果子1两,诃子(炮)1两,乌药1两,丁香皮1两,白姜(炮,洗)1两,蓬莪术(炮)1两,三棱(炮)1两,青皮(去瓤)1两,良姜(炒)1两,人参(去芦)1两。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主治脾肾虚弱,气不归元,腹急胀满雷鸣,有时泄泻,不思饮食。

12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枚,盐少许,煎7分,食前服。

13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 131 组成

厚朴1两,人参1两,甘草1两,半夏1两,陈皮1两,藿香1两。

13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3 功效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功在调顺阴阳,祛寒正气。主治体虚客寒,阳气内弱,中焦不和,寒热相搏,头痛昏倦,肢节烦疼,痰逆恶心,呕吐冷沫;及八般疟疾,山岚瘴气,久不能除,时作寒热;或暴冷内伤,霍乱吐利;或气脉壅滞,手足虚肿;又治妇人但病头痛恶心,五种膈气,食饮不下。

1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

14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 141 组成

京三棱1枚3分(紧小者,猛火炮令中心存性,纸裹1重,净土埋1宿)。

14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主治小儿(疒颓)疝,及少阴受邪冷气滞。

1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匕,煨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5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 151 组成

麝香1钱,茯神、人参、天门冬(去心)、鬼臼、菖蒲各等分。

152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主治客杵,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烦躁壮热,或气闷又刺痛。

1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日3次。

16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 161 组成

麻黄3两(去根节),桂心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干姜1两(炮裂,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16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头目四肢疼痛。

16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

17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 171 组成

藿香、陈皮、半夏、紫苏、大腹皮、厚朴、茯苓、木香、白芷、山楂、神曲、炙草,白芍。

17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主治痘后腹痛,而吐泻交作者。

18 《慈幼心传》方之正气散 181 组成

二陈汤加柴胡、干葛、紫苏、厚朴、青皮、槟榔、草果、山楂。

182 功能主治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41 竹茹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46 摘录 5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51 竹茹汤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备方法 54 功能主治 5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56 竹茹汤的临床应用 57 各家论述 58 附注 6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 61 竹茹汤的别名 62 组成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66 各家论述 67 附注 7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8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9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 91 组成 92 制备方法 93 功能主治 9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0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5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6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7 《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 171 组成 172 制备方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8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9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194 附注 20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 201 处方 202 炮制 203 功能主治 2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05 摘录 21 《医心方》之竹茹汤 211 处方 212 功能主治 2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14 摘录 22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 221 竹茹汤的别名 222 组成 223 制备方法 224 功效主治 22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26 附注 23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 231 组成 232 功能主治 2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4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 241 组成 242 功能主治 2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5 《产宝诸方》之竹茹汤 251 组成 252 制备方法 253 功效主治 2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6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 261 组成 262 功能主治 26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64 运用 27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 271 竹茹汤的别名 272 组成 273 功能主治 2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75 附注 28 《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 281 组成 282 功能主治 2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29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 291 组成 292 功能主治 2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 301 组成 302 制备方法 303 功能主治 3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1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 311 组成 312 功能主治 313 运用 314 各家论述 32 《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 321 组成 322 功能主治 32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3 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 331 竹茹汤的别名 332 组成 333 制备方法 334 功效主治 33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36 用药禁忌 337 附注 34 《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 341 组成 342 功能主治 3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44 各家论述 35 《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 351 组成 352 功能主治 35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54 运用 36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 361 竹茹汤的别名 362 组成 363 制备方法 364 功能主治 3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66 附注 37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71 组成 372 功能主治 37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374 运用 3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竹茹汤 1 拼音

zhú rú tāng

2 概述

竹茹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十五首。

3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1 组成

葛根三两,炙甘草、半夏(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各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竹茹(弹子大)一团,水煎服[1]。

34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1]。

4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41 竹茹汤的别名

干葛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

42 处方

干葛90克 甘草225克 半夏225克(姜汁75毫升,浆水200毫升,煮耗一半)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

44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

4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竹茹9克、大枣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46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

5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 51 竹茹汤的别名

葛根竹茹汤

52 组成

干葛3两,甘草3分(炙),半夏3分(姜汁半盏、浆水1升煮耗半)。

5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54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饮酒过多而呕;伤寒正汗后,余热留于阳明、少阳,必令作呕。

5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竹茹1弹子大,大枣1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

56 竹茹汤的临床应用

胃热呕吐: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孙兆竹茹汤正相当尔。治药与之,即时愈。

57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阳明,胃也;少阳,胆也。有辨焉,口渴者热在胃,口苦者热在胆也;兼而有之,则二经均有留热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胆,半夏破逆,甘草调阳。

2《本事方释义》:干葛气味辛微温,能解酒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竹茹气味甘寒,入足阳明;姜、枣以和荣卫。胃热呕吐不止,亦必因胃中酒气蕴热,故以微辛温之药令其入胃,引人甘寒之品,则酒热稍解,气得下降,胃气安而病自己也。

58 附注

葛根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

6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 61 竹茹汤的别名

竹皮汤

62 组成

竹茹2升,干地黄4两,人参1两,芍药1两,桔梗1两,芎1两,当归1两,甘草1两,桂心1两。

竹茹20克 干地黄12克 人参 芍药 桔梗 芎藭 当归 甘草 桂心各3克

63 制法

上九味,哎咀。

64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主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6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竹茹为亡血发渴专药,芎、芍、地为滋血专药,人参、甘草为扶胃专药,桂心专行四物之滞,桔梗专助人参之力。

67 附注

竹皮汤(《千金翼方》卷七)。

7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 71 组成

青竹茹1两,葛根1两,半夏3分(汤洗7遍,焙干),麦门冬(去心,焙)3分,甘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后,上气烦满,客热在脏,干呕。口中生疮,不得饮食。

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8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 81 组成

淡竹茹半两,人参1两,前胡(去芦头)3分,甘草半两(炙),芦根1两,葛根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切,焙干)。

82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胃气虚热,干呕不止。

8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 91 组成

青竹茹1两,木通(锉)1两,甘草(炙,锉)1分,连翘半两,芦根半两(锉),蒲黄半两。

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9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小便出血。

9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灯心少许,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 101 组成

青竹茹鸡子大1块,生地黄半两(拍碎)。

10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鼻衄不止。

10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 111 组成

竹茹1合(新竹者),甘草1分(锉),乌梅2枚(椎破)。

11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伤暑烦渴不止。

1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

1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 121 组成

青竹茹(锉)1升,芍药2两,芎3两,当归3两(切,焙),桂3两(去粗皮),甘草(炙,锉)3两,黄芩(去黑心)3分。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吐血、溺血、衄血。

12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 131 组成

生竹茹2两,生地黄2两(切,焙),黄芩(去黑心)各2两,蒲黄1两,芍药1两,麦门冬(去心皮)1两。

1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3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主治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13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 141 组成

竹茹1两,前胡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去黑皮),人参1两,甘草(炙,锉)3分,贝母(去心,炒)3分,桑根白皮(锉)1两半,赤小豆1两半,柴胡半两(去苗),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1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心劳潮热,肌瘦,四肢烦疼。

14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竹叶各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 151 组成

青竹茹1两,人参1两,续断1两,桔梗1两(炒),五味子1两,紫菀1两(去土),桑根白皮1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焙),赤小豆1两,甘草1两(炙,锉),熟干地黄(焙)1两。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虚劳盗汗,日哺潮热。

1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16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 161 组成

竹茹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锉)1分,桔梗半两(锉,炒),犀角半两(镑),黄耆(锉)半两,栝楼根半两。

1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喉中肿痛。

16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7 《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 171 组成

竹茹3两,赤小豆3两,麦门冬3两,大枣10个,桔梗2两,北柴胡2两,川续断2两,桑白皮2两,甘草1两2钱半,麻黄1两5钱(去节),五味子1两5钱。

1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17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主治肺痿劳吐血。

1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

18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 181 组成

生芦根1两,青竹茹4钱,橘皮4钱,前胡4钱,生姜5片,大腹皮2两,槟榔2两。

18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主治妊娠孕34月,呕吐不食。

1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空心温服。

19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 191 组成

青竹茹弹子大,半夏3个(汤泡7次),粳米40粒,干葛。

19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主治小儿胃中热,呕苦汁。

1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加生姜3片,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与服。

194 附注

方中干葛用量原缺。原书另一同名方用青竹茹如指大,半夏7枚,粳米49粒,干葛3片。

20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 201 处方

橘红(净去白)、人参、白术、麦门冬子(去心),各一两;白茯苓、厚朴(姜汁制),各半两;甘草一分。

202 炮制

上药为粗末。

20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主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眩运颠倒,痰逆烦闷,四肢不和,并宜服之。

2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入竹茹一块,如弹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渣服之。

20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 《医心方》之竹茹汤 211 处方

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212 功能主治

《医心方》之竹茹汤功在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化热。(妊娠呕吐)

2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214 摘录

《医心方》

22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 221 竹茹汤的别名

人参橘皮汤、参橘散、八味竹茹汤、参补饮、人参橘皮散、参橘汤

222 组成

人参1两,橘皮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甘草(炙)1分,白茯苓半两,厚朴(姜制)半两。

223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24 功效主治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功在安胃和中化痰,止呕吐。主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颠倒痰逆,四肢不和,烦闷。

22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本盏,水1盏半,加生姜、竹茹1块如指大,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226 附注

人参橘皮汤(《妇人良方》卷十二)、参橘散(《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济生》)、八味竹茹汤(《普济方》卷三三七)、参补饮(《广嗣纪要》卷八)、人参橘皮散(《便览》卷四)。参橘汤(《叶氏女科》卷二)。

23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 231 组成

橘皮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竹茹1钱,山栀7分,枇杷叶2片。

232 功能主治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火炎呕吐。

2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

24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 241 组成

人参1钱,麦冬1钱,茯苓1钱,炙草1钱,小麦1合,青竹茹鸡子大1团。

242 功能主治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孕妇心虚惊恐,脏躁悲泣。

2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食后服。

25 《产宝诸方》之竹茹汤 251 组成

陈皮1两(不去白),竹茹半两。

2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分四服。

253 功效主治

《产宝诸方》之竹茹汤功在凉胎,退寒热。主治妊娠疟疾。

2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水1盏半,煎8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6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 261 组成

橘红、干葛、甘草、麦门冬、生姜。

262 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主治小儿热吐,口渴烦躁。

26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4 运用

热甚者,加姜连。

27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 271 竹茹汤的别名

竹茹饮子

272 组成

竹茹1升,橘皮3两,半夏(洗)3两,生姜4两(切),紫苏1两,甘草1两(炙)。

273 功能主治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干呕不止。

2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275 附注

竹茹饮子(《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28 《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 281 组成

竹茹、陈皮、柿蒂、楂肉。

282 功能主治

《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麻症收后,余毒留于胃脘,呕吐不止。

2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9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 291 组成

桔梗、竹茹、枳实、萝卜子、苏子、白芥子、青皮、杏仁、竹沥、桑白皮。

292 功能主治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主治支饮,咳逆涎涌,胸满膈痛。

2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汁,水煎服。

3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 301 组成

青竹茹1两,黄芩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生用),麦门冬1两(去心),茅根半两,栝楼根1两,赤芍药半两,栀子仁半两。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02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3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乳石发动,烦热,心胸痰逆,不纳饮食。

3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1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 311 组成

竹茹、干葛、陈皮、半夏、甘草、藿香。

312 功能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呕吐。

313 运用

应辛散者,加生姜;应清火者,加栀、连、白豆蔻;若带表症,加各经表药;若和中气,加藿香、厚朴;若饱闷有食滞,加消导之药。

314 各家论述

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广皮、甘草和胃,无涎不成呕,故加半夏化痰涎。

32 《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 321 组成

生竹茹4两(去上青),生姜4两,甘草2两,前胡2两,茯苓2两,橘皮1两。

322 功能主治

《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主治胸中客热,口生疮烂,不得食。

32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分服,半日尽。

33 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 331 竹茹汤的别名

青竹茹汤

332 组成

青竹茹3两,生姜4两,半夏5两,茯苓4两,橘皮3两。

333 制备方法

上切。

334 功效主治

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功在清痰止呕。主治妊娠23月,恶阻呕吐不下食。

33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336 用药禁忌

忌羊肉、饧、鲊等物;忌鸡、鱼、面食。

337 附注

青竹茹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景岳全书》有粳米。

34 《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 341 组成

竹茹2升,甘草6分,当归6分,芎6分,黄芩6分,桂心1两,术1两,人参1两,芍药1两。

342 功能主治

《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主治吐血、汗血、大小便血。

3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

34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竹茹、黄芩上清虚热,桂心下导虚阳,芎、归、芍药引血归经,参、术、甘草资气于胃,上下失血无不宜之。

35 《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 351 组成

熟半夏(用姜汁炒透)1钱,陈皮1钱,苏梗1钱,广藿香1钱,子芩1钱(焙),枳壳1钱(麸炒),白芍(酒炒)1钱,茯苓1钱5分,竹茹5分(重姜汁炒)。

352 功能主治

《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怀孕50日,四肢软倦,恶寒,眩晕恶心,呕吐痰涎,思食酸食。

35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河水煎服。宜服此味56剂。

354 运用

如火旺吐甚者,加酒炒川连5分、黑山栀1钱,麦冬2钱(去心);胃虚者,加白术1钱(土炒),金石斛2钱;气滞者,加香附1钱(酒炒)。

36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 361 竹茹汤的别名

竹茹麦冬汤

362 组成

青竹茹3钱,麦冬3钱,前胡2钱,橘皮1钱,芦根半握。

363 制备方法

上锉。

364 功能主治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

3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66 附注

竹茹麦冬汤(《盘珠集》卷下)。

37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71 组成

竹茹、橘皮、甘草、半夏、赤茯苓、麦冬、人参、枇杷叶。

372 功能主治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胃受邪热气浊,阴阳浑乱,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其脉虚数,或细而疾。

37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74 运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 41 天仙藤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功能主治 45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46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各家论述 7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8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9 《镐京直指》卷二方之天仙藤散 91 组成 92 功效主治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仙藤散 1 拼音

tiān xiān téng sǎn

2 概述

天仙藤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 31 组成

炒天仙藤、炒香附、陈皮、甘草、乌药各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末[1]

33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加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服,日三次[1]。

34 功能主治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妊娠水气,腿足浮肿,喘闷不安,或指缝出水者[1]。

4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 41 天仙藤散的别名

香附散、天仙藤饮

42 组成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不须要天台者,但得软白、香而辣者良)各等分。

4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4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子气。妊娠自3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腿膝以来,行步艰辛,以至喘闷,饮食不美,似水气状,至于脚趾间有黄水出者。

45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苏3叶,同煎至7分,放温澄清,空心、食前服,每日3次。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渐消,更不须多服。

46 附注

香附散(原书同卷)、天仙藤饮(《灵验良方汇编》卷三。)本方方名,《仙拈集》卷三引作“水肿饮”。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 51 处方

天仙藤、青蒿子(炒)、桑白皮(炒)、香附子(炒)、荆芥穗、前胡(生姜汁制炒)、柴胡、桔梗、麻黄(去根节)、苍术(炒)、干葛、陈皮,各十斤。茴香(炒)、秦艽、川芎、白芍药、黄半夏(为粗末姜汁炙)、羌活,各二斤半。甘草(炒)、肉桂(去粗皮)、白芷、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五斤。

52 炮制

上二十四味,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感冷冒寒气弱体虚,多倦少力。常服壮筋骨,肢体轻健,进食。

5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乌梅、枣子,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并两滓作一服煎。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 61 组成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茯苓、白术、大腹皮、人参、紫苏、当归、杏仁、厚朴、白芍。

62 功能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子气(亦名胎肿)。妊娠3月,两足自脚面渐肿至腿膝,行步艰辛,以致胸膈喘闷,饮食减少,似水气状,脚趾间有黄水出者。此系素有风气,或冲任二经有血风所致。

63 各家论述

是方四君补正气,归、芍养胎血;附、陈、乌、腹利气消胀;杏、朴快膈温中,天仙佐之;紫苏主治妇人血风之气。肿消之后,当用四物、四君、杜仲、远志、山药、木香之属,峻补气血。

7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 71 组成

天仙藤1两,甘草(炙)1两,桔梗(炒)1两,青皮(去瓤)1两,香附子2两,天台乌药2两,川白芷2两,陈皮(去白)2两。

72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主治蒸热劳气,百骨酸痛,腰背拘急,小便赤黄,脚手沉重,胸中不快。

7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乌梅1个,煎至7分时,通口服。

8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 81 组成

天仙藤5两(炒焦)。

8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主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

8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产后腹痛,用炒生姜、小便和细酒调下;常患血气,用温酒调服。

9 《镐京直指》卷二方之天仙藤散 91 组成

天仙藤3钱,江西术3钱,炒条芩1钱5分,阳春砂8分(冲),大腹皮2钱,炒枳壳8分,制香附3钱,白茯苓3钱,冬瓜子3钱。

92 功效主治

槟榔在食疗领域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它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槟榔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生物碱,其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槟榔次碱等;其脂肪油中含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此外,还含有槟榔红色素、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等。槟榔含有很多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还具有抗真 菌、病 毒、驱 虫等作用,在食疗方面,例如过节或者日常应酬大吃大喝后,容易积食胀气,台中莲桦中医院长蔡蕙君就曾表示用槟榔食疗的方法来消积食、助排泄。蔡蕙君说,用“大腹皮”煎汁去渣加入米一起煮成槟榔粥,或到市场买槟榔花加萝卜、香菇快炒,或是煮“半天笋”鸡汤,都是可口又利便消胀的美食。他所说的“大腹皮”就是经过炮制、晒干,去除了槟榔中黄樟素的槟榔果皮,对肥胖者、腹部胀满的人,及水肿的患者,都是非常好的食材。而民间俗称的“半天笋”,就是用来入菜的槟榔花,拿来食疗入菜,可清肠胃、去油解腻。

此外,槟榔食疗的方法还有用马齿苋、槟榔、粳米煮的马齿苋槟榔粥,也有促进消化,缓解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作用。用白术、大枣、生姜、槟榔、猪肚、粳米制作的槟榔猪肚枣术粥,有健脾益气、补胃消积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气弱、消 化 不 良、腹 胀便溏。

除了有食疗的作用,槟榔入菜还可以提鲜,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相关的食谱还有用槟榔、枸杞、猪肠、排骨炖煮的槟榔排骨锅,马齿苋、槟榔、粳米煮的马齿苋槟榔粥,以及槟榔鸭、槟榔鹌鹑等等。

处方黄芩9克滑右9克茯苓皮9克猪苓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详见百科词条:黄芩滑石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5 0:08:38 共12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气紫苏饮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分气紫苏饮 41 分气紫苏饮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46 摘录 5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分气紫苏饮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分气紫苏饮 1 拼音

fèn qì zǐ sū yǐn

2 概述

分气紫苏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气紫苏饮 31 处方

五味子、炙桑白皮、陈皮、桔梗、草果仁、大腹皮、炙甘草、茯苓各三斤[1]。

32 炮制

上药为粗末,取二十斤,加苏梗叶十五斤,同捣碎拌匀[1]。

上八味,俰咀为粗末,称二十斤净,入拣嫩枝、叶、干紫苏十五斤,捣碎,同一处拌匀。

3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气紫苏饮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呕逆不食[1]。

治男子、女人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饮食不思,呕逆不止。常服和胃进食。

34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盐少许,水煎,食前服[1]。

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姜钱三片,入盐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

3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分气紫苏饮 41 分气紫苏饮的别名

分气紫苏汤

42 处方

五味子(去梗,洗)3斤,桑白皮(炙,锉)3斤,陈皮(去白,净洗)3斤,桔梗(锉)3斤,草果仁3斤,大腹皮3斤,甘草(炙)3斤,茯苓3斤。

43 制法

上为粗末,称20斤,净入,拣嫩枝叶干紫苏15斤捣碎,同一处拌匀。

4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分气紫苏饮功在和胃进食。主男子、妇人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饮食不思,呕逆不止。

45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大盏,姜钱3片,入盐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46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5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分气紫苏饮 51 组成

枳壳、茯苓、大腹皮、陈皮、甘草、苏子、草果、白术、当归、紫苏、半夏、桑皮、五味子。

52 主治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分气紫苏饮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

53 分气紫苏饮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54 制备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