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疗法的十三科一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石氏伤科疗法的十三科一理,第1张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聚焦于骨伤诊疗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在治疗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卅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手法上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之准则。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闻诊

 闻诊包括嗅气味和听声音。

一、嗅气味指主要分泌物的气味。如绿脓杆菌感染时分泌物有恶臭味。

二、听声音

1 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音,这种声音称骨擦音。在临床上不应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造成新的损伤。

2 听入臼声:

当关节脱位复位成功时常发生“格登”的入臼声,医生常可听到或感觉到。此时应立即停止增加拔伸的牵引力,以免软组织被牵拉太过而增加损伤。

3 听骨的传导音:

骨折时,特别是长管状骨骨折时,骨的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4 听筋的响声:

部分伤筋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关节摩擦音:摩擦音柔和者多为慢性劳损,声音粗糙者多为骨性关节炎或关节内游离体形成,若清脆的弹响声多为关节内软骨损伤,如半月板损伤或盘状半月板。

肌腱周围摩擦音:肌腱周围炎可出现“捻发音”或“握雪音”。

听弹跳声: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形成“扳机指”时患指伸屈活动可发出弹响声或弹跳声。

皮下气肿摩擦音:如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空气渗入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气肿。检查时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当把手呈扇形分开,轻轻揉按患部就能感觉到。

听啼哭声:主要用于检查小儿患者时,触及伤部小儿啼哭加剧,如小儿牵拉肘及小儿锁骨骨折时。

切诊

 伤科切诊包括切脉和摸法两个内容。

一、切脉

损伤常见的脉象有如下数种: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弦脉  

濡脉   洪脉   细脉   芤脉   结、代脉

伤科脉法的纲要,主要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瘀血停积者多系实证,故脉宜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洪大者顺,沉细者恶。

亡血过多者多系虚证,故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故沉小者顺,洪大者恶。

六脉模糊者,证虽轻而预后必恶。

外证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预后良好。

在重伤痛极时,脉多弦紧,偶然出现结代脉,系疼痛而引起的暂时脉象,并非恶候。

二、摸法

又称摸诊、触诊,摸法是伤科诊断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尤其在无X线设备的情况下更为重要。要求做到“手摸心会”,“以手摸之,自悉其情”。

1 主要用途

摸压痛处: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和种类。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骨折或伤筋,间接压痛常显示骨折的存在。

摸畸形:伤处触摸有无骨性标志的改变,高凸或凹陷变形时常可判定骨折的位置类型和移位方向,以及关节脱位时的方向和筋伤的程度。如肘关节脱位时,肘后三角关系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时,该关系无改变。

摸肤温:一般用手背测试。如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如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及使用外固定时。

摸异常活动:在非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称之为异常活动。它的出现表示骨折的存在,治疗后它的消失说明骨折已经连接,陈旧性骨折仍有异常活动者表示迟延愈合。

摸弹性固定感:脱位的关节被弹性地固定在特殊的位置。因此它是关节脱位的特征之一。

摸肿块:摸诊不仅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是在骨头上,还是在肌腱上,或是在肌肉组织中,还可摸及肿块的大小、光滑度、坚硬度、有无波动感及移动性,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等。

2 摸诊的常用手法:

摸诊主要有触摸法、挤压法(胸廓挤压法可检查肋骨骨折)、叩击法(叩击法可用于长管状骨和腰椎骨折的检查)、旋转法、屈伸法(二者常结合使用)5种。

在临床摸诊时,应善于将患、健侧进行对比,在辨证时亦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诊断,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如对骨折脱位行手法复位前后的对比,功能恢复过程的对比,对诊断都很有帮助。

各种损伤比如骨折、筋伤都可以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虽然感觉这是一个局部的损伤,但是对全身也是有影响的,所以除了外在的治疗也需要用药物进行调养,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这点可以发现中医治疗伤科疾病的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不仅仅是治疗局部的损伤,更是从整体全身进行调理,以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样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痛等疾病,除了局部的治疗,甚至手术的固定够不够呢?其实按照整体观念这完全是不够的,除了以上之前的治疗,更需要的进行中医的调理,让人体的气血得到通顺,病理物质如瘀血,痰湿等排出体外,这才是真正的治病求本。

研习《医宗金鉴》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辨证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辨证瘀血和出血的概念,之前认为受伤后出血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中主要予以活血化瘀进行治疗,其实对于伤科疾病的内治方法中辨明瘀血和出血是非常重要的,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困,导致亡血过多,所以损伤后出现的不同结果,所使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瘀血的确是以活血化瘀为主,但是对于出血就要以补血为主,两者需要相互结合,并重点辨证出哪个为主,再基于这个主要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同时对于治疗伤科疾病也是需要确定病位,之前一直认为伤科疾病的病位确定是比较容易的,哪里受伤病位就在哪里,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于内治法尚可疾病也参考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采用三焦,脏腑,阴阳脉络的不同进行辨证,比如三焦辨证比较好理解,损伤的部位可以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区别,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上部常常用犀角地黄汤,在中焦多用桃核承气汤,而下焦多用抵当汤,这样不同的治疗方法让我们的治疗更有针对性。虽然该书已经给不同部位的损伤有了相应的方剂,但是真正到临床没有这么简单,多包含不同层次的损伤,所以治疗时候更需要综合考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辨证用药的重要性,特别对于伤科用药时候采用引经药更是需要重视,比如上肢用桑枝,下肢用牛膝,胸胁用柴胡等等这样的引经药使用是有临床基础的。

同时损伤就是导致人体的脉络受损,这个脉络也是有区别的,分为阳络与阴络,在体表的血管,神经,肌腱等可以归纳为阳络,多因为劳损,遭受寒凉侵袭引起,所以以祛邪活血等为主,而深层的积血,内部肌肉肌腱损伤,可归为阴络,多属于内部脏腑的亏损的,所以多以补益为主。

学习指导

 学时安排:2学时。

本章重点介绍了中医对伤病的治疗原则,重点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中要熟悉骨伤科的三期用药原则,外治法中要掌握整复骨折和脱位的手法以及治筋的各种手法。

基本概述

 骨伤科疾病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中要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固定与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及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医患合作)的原则,对损伤进行详尽的辨证而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法。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

内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治疗的方法。可按中医辨证原则来选方择药。但重点应放在脏腑、经络、气血与筋骨等方面。它通常分为三期用药。

一、早期 ── 血肿形成期 ── 以攻利为主

损伤后,经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血滞不散,形成血肿产生疼痛,瘀血不散则新血不生,影响损伤的修复,故受伤后对于有瘀血停滞者应采用攻下逐瘀法,如桃核承气汤、大成汤等。此法为下法,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及妊娠、产后、经期应禁用或慎用。对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因各种原因不能猛攻急下者可采用行气活血法,如复元活血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对于创伤感染者可采用清热凉血法(包括清热解毒法、凉血止血法,如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

二、中期 ── 以和营为主

中期局部肿胀消散,软组织内可有硬块,骨痂刚刚形成但不牢固,可采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如和营止痛汤、接骨紫金丹、舒筋活血汤。

三、后期 ── 以补益为主

骨折已连接,经络疏通,瘀血已去,但筋肉萎缩,肢体乏力,脾胃虚弱。此时应强筋壮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温通经络法。方如:八珍汤、健脾养胃汤、壮筋养血汤、独活寄生汤等。

但是骨伤科三期用药不是机械地搬用而是临证中灵活运用,审慎辨证,抓住主要矛盾,攻其一点,波及一般,补其一虚,拯救全面,从而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每周分享 个人认为 重要或有价值的中医类文章、书籍等等

本周是美容专题,美容从古至今可谓是常谈常新,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内容可大致分为肌肤和身形两部分。古代医籍记载的美容方剂大部分只适用于颜面皮肤,形体的调整则常常属于内科和伤科范畴。

本周首先推荐台湾谭杰中先生的四篇文章:

《 关於敷脸药方的杂谈 》

《 中药美食记高矮胖瘦 》

《 中药美食记续·高矮胖瘦(八卦推药油) 》

《 中药美食记手工肥皂、薰香、敷脸药讲义 》

谭杰中又名 JT叔叔 ,被称为中医界男版 「王语嫣」 ,读过海量中医书,熟知中医各家各派观点,他写的文章常常是干货多,知识点密集,含金量超高,大力推荐!

PS:文中含有广告,堂主本人并没有用过,没有发言权,请各位斟酌选择。

本周推荐 《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 以及 《香奁润色》 两书

张存悌、刘迪主编的 《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 收集整理了历代太医院、御药房的 「配方本」 ,共精选收录了宫廷秘方1961首,因为宫中女眷众多,自然也有美容护肤方,其美容养颜分类下共录有方剂53首。这些方剂因专供皇室所用,组方和疗效皆较为可靠,可供大家参考使用。

明代胡文焕编著的 《香奁润色》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女性美容保养和妇科保健的专著,其中美容方剂共收录126首,因胡氏并不业医,所收方剂皆是从历代医书典籍中选出,其中一些方剂现已无从考证其源头,故本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供临床参考使用。

本周推荐三篇论文:

首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高木祐子 的博士论文《 中医美容护肤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研究 》论文用统计学方法对历代169首美容护肤方从方剂功效,剂型、作用部位、使用方法等四个方面及其用药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又对其中30首单味药方进行了用药统计分析,总结研究了这些方剂的用药特点和和组方规律。论文着重于从方剂应用的大方向上来论药,属于「框架」式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瑞 的硕士论文《 中医古籍润肤泽面外用美容方的组方及用药特点 》从单味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毒性药物、药物功效、方剂功效等五个方面对历代167首美容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相较于高木祐子的论文,本研究侧重于这些方剂的药物特性,又兼及论病。

南京中医药大学 顾严严 的硕士论文《 中医美容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治疗痤疮、黄褐斑及抗皮肤衰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选取了痤疮、黄褐斑、皮肤老化三种临床常见且影响美观的疾病,对治疗这些疾病的方剂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相较于前两者,本论文着重于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来研究美容方剂的辨证用药特点。

最后感谢高木祐子、李瑞、顾严严三人的研究工作!

最后的最后,堂主想说一些心里话,其实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都知道,所谓 「美容」 只是中医诊治过程的一项 「副产品」 ,往往很多病人在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的过程中,慢慢的会出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头发乌黑浓密等似乎是 「美容」 的效果,其实这只是气血充盛,阴阳调和后人体出现的自然现象。平常人若是能做到合理作息,适量运动,饮食适宜,心情调畅其实就是最好的 「美容」

只要是石氏伤科传承人都是正宗的,我之前去的是宝山区那边德众堂中医门诊石氏伤科预约的是石关桐教授,听说他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承人,就找他正骨了一下,正完就轻松好多了,还是比较信赖的。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追问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