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干姜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干姜的别名 7 干姜的处方用名 8 干姜的来源 9 干姜的产地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 112 干姜片 12 干姜的炮制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 1212 炮姜 1213 姜炭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5 贮存方法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31 干姜 1832 干姜片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 1872 6一姜辣素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724 测定法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8812 姜炭 188121 鉴别 188122 浸出物 188123 含量测定 1882 性味与归经 1883 功能与主治 1884 用法与用量 1885 贮藏 1886 制剂 189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干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干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干姜 1 拼音

gān jiāng

2 英文参考

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汉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干姜味辛,性热[2]。归脾、胃、肾、心、肺经[3]。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干姜的别名

白姜、均姜[1]

7 干姜的处方用名

干姜、炮姜、姜炭[2]。

8 干姜的来源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

9 干姜的产地

干姜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1]。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2]。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12 干姜片

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2 干姜的炮制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2]。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2]。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2]。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2]。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2]。

1212 炮姜

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2]。

1213 姜炭

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2]。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2]。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2]。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

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123 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24 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2]。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2]。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2]。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2]。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2]。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2]。

12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

干姜味辛,性热[2]。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3]。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1]。

炮姜味苦、辛,性温[2]。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2]。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2]。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孕妇慎服[1]。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

干姜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烯酮、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龙脑、柠檬醛等[1]。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

干姜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1]。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1]。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183 性状 1831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832 干姜片

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84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

不得过1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二法)。

1852 总灰分

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 0%。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 6一姜辣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812 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姜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6一姜辣素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糖(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8122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60%[4]。

188123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82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1883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884 用法与用量

3~l0g。

188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886 制剂

姜流浸膏

189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论述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 91 姜附汤的别名 92 处方 93 功能主治 9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朱氏集验方》卷四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1 《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2 《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4 《辨证录》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5 《不知医必要》卷三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姜附汤 1 拼音

jiāng fù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

21 处方

附子(炮三钱) 干姜(炮五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2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

31 处方

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32 制法

上哎咀。

33 功能主治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3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汤

41 处方

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42 功能主治

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4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4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专,乃干姜附子汤之变法。彼取温中,故用干姜,此取涤痰,故用姜汁,两不移易之定法。

45 摘录

《千金》卷十八

5 《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

51 处方

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5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53 功能主治

中风,失音不语。

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

61 处方

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6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

脉痔有虫,时或痒痛,血不止。

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7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

71 处方

白附子2钱,老生姜2钱(切细)。

72 功能主治

痘正出时,调护不慎而为风邪所袭,眼直视,牙关紧者。

7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浓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74 摘录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

81 处方

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82 功能主治

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8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9 《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

91 姜附汤的别名

参术姜附汤

92 处方

人参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5钱,白术5钱。

93 功能主治

疮疡,真气亏损,或误行汗下,或脓血出多,失于补托,以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9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参术姜附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95 摘录

《外科枢要》卷四

10 《朱氏集验方》卷四 101 方名

姜附汤

102 组成

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103 主治

脾虚腹胀,呕吐痰饮,食不进,或发寒热。

10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11 《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

姜附汤

112 组成

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113 主治

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11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 《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121 方名

姜附汤

122 组成

黑附子(生,去皮脐)。

123 主治

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12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

姜附汤

132 组成

干姜5钱,熟附子3钱。

133 主治

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1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作2次服。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14 《辨证录》卷一 141 方名

姜附汤

142 组成

白术1两,茯苓5钱,附子1钱,人参5钱,甘草1钱,干姜1钱。

143 主治

冬月伤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14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5 《不知医必要》卷三 151 方名

姜附汤

152 组成

白术(净炒)3钱,附子(制)3钱,干姜(炒)1钱5分,良姜1钱,炙草1钱。

153 主治

暴泻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气少不欲言语。

1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候温急服。

155 加减

欲呕者,加制半夏2钱。

1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161 方名

姜附汤

162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锉,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1两半。

163 主治

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1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165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姜附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

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

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乳香(一豆大)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一百二十五、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肢厥呕逆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干姜(炮姜)

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

古代最厉害的风水师 中国风水学鼻祖为郭璞

第二代风水祖师丘延翰

然後就是四大风水师:杨(救贫)、曾(文{)、赖(布衣)、廖(金精)

中国古代著名风水大师有谁 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v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2]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廖r

廖r(943--1018年),著名堪舆家。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远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为廖氏始祖。r即崇德之十世孙,也是迁黄陂始祖廖銮之四世孙。世孙,黄陂廖姓始祖銮之四世孙。

r天赋聪敏,博学强记;好奇幻之术,谙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宋初,以茂异荐,不第,于是潜心研究祖父廖三传、父廖通之堪舆术,即继承杨筠松与仆都监所授之术。曾师事德兴吴景鸾。一生专为人卜地建房筑坟寻找“风水宝地”,足迹遍及赣、闽、粤。曾为饶州许氏卜宅,对主人说:“日后贵府子孙当有为吾州守者。”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许氏一裔孙考中进士,授赣州知府,回忆廖r遗言,遂派人致祭并为r立碑记。

r在其父辞世时,年仅十二,中年时,精堪舆术,遂将其父骸骨迁葬大墓岭人形,复将其父之骸骨迁葬福建宁热水狮形。r从此未回黄陂,隐居金精山,专心著述。殁于宋天禧二年,寿七十六岁。葬本里雷坑金钗形右股穴(墓无存)。子二,长千五郎,次千八郎,均迁福建,故宁都已无r之嫡裔。

r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

r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县志均载r虔化(今宁都)人,对照家谱记载无讹,独《中国人名大辞典》载r雩都籍,有误。

曾文迪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 年间(915年D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

从古至今最厉害的风水大师都有那些 鼻祖 杨筠松… 曾文(还有一个字打不出) 赖布衣 二人为其弟子… 刘伯温…本地姜…蒋大鸿(三元创始人)…沈乃竹(此人最牛…一生之中只看书…到老死都未有实践案例…耗尽家财…最终创立 沈氏玄空学) 李三素(杨公门下丁… 还有很多…就不费话了…当今风水流派 就三合…三元…玄空… 各有各的形峦理气… 不给分暮有潇寂寂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风水大师? 郭璞 我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 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西元九一五DD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今通 我国南唐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溥,赐号(紫霞),宜春(江西庐陵道)人,南唐时为国师,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 无着禅师 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晋>>

古代人对风水师的称呼 风水先生,风水大师。也有叫阴阳先生的。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风水大师或预言大师 刘伯温―《烧饼歌》,(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

姜子牙―《乾坤万年歌》,铁冠道人―《透天机》,邵雍―《梅花诗》,

黄药禅师―《禅师诗》

古代有哪些风水师 古代有哪些风水师iyti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水师 郭璞 ,字景纯,《葬书》作者

李淳风的

袁天罡,创称骨算命术。著有《五行相书》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撼龙经》、《疑龙经》作者。

曾文{,字缝舆,号逸真。《青囊序》作者。

刘基,字伯温,谥文成。《烧饼歌》作者。

中国风水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上明师代出,风水著作多如牛毛。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中国风水文化从诞生到提高总结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时间。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黄帝宅经》一类的著作,托名黄帝所著,晋代郭璞说著的《葬经》奠定了风水形峦的理论基础。唐代,丘延翰著《玉尺经》,系统地总结了风水理气的理论基础。

唐末,国师杨筠松因安史之乱破京城,带宫廷秘籍辗转来到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将原来深藏与皇宫密室的风水文化带到民间,著《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玉尺经》传世,将中国风水文化推进到系列总结阶段。南宋国师赖布衣作《催官篇》,并将风水罗盘完整化。

明清以后,风水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诸家学说竞相问世,在风水文化大普及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混乱。故民间有“书不读明清”的说法。

中国古代三大风水师是哪三个 中国风水学鼻祖为郭璞 第二代风水祖师丘延翰 然後就是四大风水师:杨(救贫)、曾(文{)、赖(布衣)、廖(金精)

中国古代的命理风水大师有哪些,介绍几个 中国古代的命理风水大师有哪些,介绍几个hfvw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