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的类型有
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的类型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
我国的古籍:
1、《永乐大典》——百科类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四库全书》——百科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3、《梦溪笔谈》——科学类
《梦溪笔谈》就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
我国古籍的价值: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旧抄本、古本、初刻本、精刻本以及各类活学本等版本的价值较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写刻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短版、拱花、版画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录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刊元椠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演进离不开信息符号的出现发展演进。在人类社会早期,先民们迫于数字和事件的记录发明创造出最早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岩画记事和刻符记事。在这种种记事方式被发明出来以后,有些记事的符号或者图像就被固定下来了。比如说一些几何形纹饰、一些简单的刻画就被人们创造了出来,并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有些刻符也因为其重要性,从而进入到人类的信仰体系中,成为照耀灵魂的明亮标识。
原始社会制作陶罐的沙盘场景
说到刻画符号,就不得不提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用于记录占卜现象或者解释占卜现象的文字。众所周知,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在1898年被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发现。在后期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中发现,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至于甲骨文的使用年代现在大致被确定为商朝盘庚到殷纣亡国这段时间,即公元前14世纪中期至前11世纪中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现的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个,目前成功释读的有2000个左右,当然这一数据肯定会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变化。
齐家文化刻符罐
很多人都知道,对于一般的文章亦或是书籍而言,其中出现的不同的字差不多也就是3000到5000多字之间(因为书写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会大量出现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字,比如古代书籍上的“之、乎、者、也”现代书籍上的“者、了、过”等等)。而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拥有了如此成熟的文字系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甲骨文
瓜从哪里甜,醋从何处酸。世间万物的出现一定要经历萌芽——雏形——发展——完善“这样一个过程,而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信息符号的甲骨文更是如此。关于甲骨文,许多专家学者都坚信,甲骨文肯定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在此之前甲骨文必然有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齐家文化刻符罐
《尚书·多士》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殷商王朝建立者的祖先早在覆灭夏朝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并且已经有了很完善的文字记载的规章制度,于是在商人灭夏时商人的文字工作者就讲这件大事记录在了典册之上,记载了殷革夏命的历史。但是,时至目前,虽然考古界一直在不懈追求探索,但仍未找到足以印证此说的证据相关证据。
岩画
原因有三,一、甲骨文破译水平所限制,有些甲骨上所刻画的文字尚解密不了;二、时隔三千余年,商人的首都已经毁于战乱和沧海桑田,现在的考古学家已经很难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当年记录商朝历史事件的典册;三、根据以往的历史,这些典册很有可能在周王灭商后,付之一炬。
齐家文化刻画符号
当然以上三点属于推测,但是考古挖掘发现早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大量的史前考古文物的器身上,有许多“刻画文字”。毋庸置疑,这些史前文明的刻画符号肯定是和甲骨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至于这些刻画符号是否能为中国文字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个脉络,尚处于探索之中。无可置疑的是,这些“刻画文字”的灵光一现,让我们隐约看到了汉字绵延发展的一些草蛇灰线。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主要来探索一下这些史前文明中出现在各种器物上的符号。
现代人在石头上刻绘的岩画
很多史前文明的文物上面会绘有、刻有或者堆塑有,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图形。而这些图形中有很多都不是由自然客体提炼出来的,而是精心精意的艺术创作。在这些几何形纹饰中,多角星纹曾经受到特别的关注。先民们最初创作出来的也许只有简单的叉状符号、交织在一起的直线或者曲线,到后来出现了较规则的几何形状三角与四角,而在三角与四角的基础上有衍生出更多的角。但是不论是叉状符号、直线、曲线、三角、四角、五角,还是六角、八角、十二角,在不同区域的不同人群中,它们都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成为象征体系中很重要的成员。
现代人在石头上刻写的甲骨文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见到一种特别的多角形装饰图案,有的是刻划,有的是彩绘,绘出的是一个八角星的图案,八角星纹的构图奇特,严密、严谨,对称、平衡。即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它也像是隐着精巧,藏着大雅。所以它让很多研究者百思不解。八角星纹最早出现在距今8000年以前,它在很多文化中都留下了印记,它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谜团。
骨刻文 已破译右上”凤“字
当然,在众多的八角星纹文物中,最神秘且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这两件玉器。这处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版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凌家滩八角星玉饰
凌家滩八角星鹰形玉饰
凌家滩八角星鹰形玉饰备受关注。这件玉饰被人们看作是凌家滩人的太阳神徽,它的外形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鹰鸟,鸟翅变化为兽首模样,更增添了许多的神威。神话传说是阳鸟载着太阳由东飞到西,这样的玉雕似乎可以看作是阳鸟神话的一个图解。
凌家滩八角星鹰形玉饰
当然在这件玉器上最神秘的当属玉器中心位置的八角星纹。有人根据阳鸟阴蟾的原理说,这件文物中的八角星纹就是太阳的象征。而这种以八角星作为太阳神象征的还有美洲古代阿兹特克人。并且美洲古代阿兹特克人还有八角眼的神像,因此可以看出八角纹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图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
也有人说:这八角星纹表示是早期的八卦图,有的少数民族将八卦直呼为“八角”,他们的服饰上也装饰有与史前时代完全相同的八角星纹图案。还有人说:带有八角纹的玉版是古老的“河图洛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八角纹是古人用于观察太阳时辰标示方位的。更有甚至者说:八角纹是原始织机的一个象征。还有就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我们看的见的事物最小的分子结构是正四面体;看不见的事物最小的分子结构亦是正四面体。显现的四个角加上隐现的四个角,一共八个角……
分子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八角星图形,是人类早期对方位认识与区分的科学表达形式,这区分上自天下至地,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宇宙观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影响到后世,也影响到今天,你应当知道的 “四面八方” 、“八面来风” 这样的词语,它们的来历,是根于八角星纹饰的,八角应该是人类定位的时空坐标。
史前文化的岩画
所以,无论怎么看,八角星纹都是由远古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虽然人们以为已经懂得了它的含义,但对于它的解释却常常是针锋相对,以至于现在它仍然还是一个谜。也许它真的与太阳观测有关,不过现在还不是下最终结论的时候。
齐家文化陶制人面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曰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这里又引出河图的问题,以解释《周易·系辞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是始作八卦的圣人。汉人认为,伏羲时黄河出龙马,身有文,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这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述历史的一个典型事例。总之,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有史书可依的。
至于伏羲八卦是怎样画出来的,其具体方法已无法得知。不过八卦之作,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和阳(—),这两个符号是组成八卦的基本要素。为什么三画而成卦?后世解释者有卦象说、卦数说和卦位说等等,可以作参考。“观象于天”而天在上,“观法于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间,因此便有“三才”或“三极”之道而成卦,再配之以空间方位和四时运行,便成卦图。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这是古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既直观而又符号化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初始的表述方式,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母胎”。
大地湾与西安半坡遗址大体处于同一时期而略早,是6000~8000年前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处于渭河流域。据考古学界的报告,大地湾遗址的规模之大,是罕见的,笔者也亲自去参观过。仅从已经挖掘的极有限的文物,包括大殿、居室、陶器、彩绘,特别是独一无二的地画和彩陶上的文字符号等等,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更值得重视的是,彩陶上的文字符号,都是由(--)和(—)即阴阳爻组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由此可以证明,八卦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产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地湾遗址就在天水境内,天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
其实夜观天象一说的产生在我国已经有至少几千年后者更长的历史了,现在普遍称为星象学,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与民间流传之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传说有很多出色的古人能够通过观测天象而预测天下大事的变动,最享有盛名的有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司马懿、唐朝的李淳风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刘伯温等。而有关于星象对应国运的说法在很多书中都有所涉及,如:
1《易·系辞上》上记载:“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2老舍 《茶馆》也有过这种预测的说法:“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紫微星代表什么自不必说了。
3三国司马懿夜观天象看到有一颗明星暗淡,就预测诸葛亮已经逝世了。
4最出名的就是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了,预知后来的多少朝代大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5还有刘伯温的《烧饼歌》,同样如此。
运用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根据一些书上的说法来看就是通过看“五星、七政、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五星也就是肉眼所能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而七政则是在其基础上加上月亮和太阳。“三垣”分为上中下三垣,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紫微帝星所在),下垣:天市垣,至于四象二十八星宿大家大都熟知,即:
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而董仲舒在西汉时期建立了天人感应体系,将天象变化与人事相关联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借助这一理论体系,人们开始通过星象变化来预测一些将要出现的重大事件,比如:
1、“月亮五星冲犯左、右执法星,大臣有忧患。”
2、“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长十余丈,或日赤气,或日天裂,其后有七国之兵。”
其实个人认为星象最多能预测气候变化,至于与人事相结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感觉是十分荒谬的,当然也没法加以反驳,毕竟历史上有了那么多的所谓的例子,个人认为这些是后来人杜撰出来的。
十二生肖属性及最全配对表:| 生肖 | 属性 | 与哪些生肖搭配最佳 ||------|------|---------------------|| 鼠 | 阴性 | 龙、猴、牛 || 牛 | 阴性 | 鼠、蛇、鸡 || 虎 | 阳性 | 马、狗、龙 || 兔 | 阴性 | 羊、猪、狗 || 龙 | 阳性 | 鼠、猴、虎 || 蛇 | 阴性 | 牛、鸡、猪 || 马 | 阳性 | 虎、狗、羊 || 羊 | 阴性 | 兔、猪、马 || 猴 | 阳性 | 鼠、龙、狗 || 鸡 | 阴性 | 牛、蛇、兔 || 狗 | 阳性 | 虎、马、兔 || 猪 | 阴性 | 兔、羊、蛇 |注:根据八字论命学,阳性适合阴性,阴性适合阳性,根据五行缺失情况也可以配对。另外,十二生肖的配对不仅限于上表所列的生肖,不同人不同八字,配对情况也会有所变化。
本文2023-08-08 13:25: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