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第1张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槐花散 41 槐花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功效与主治 4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运用 461 加减法 462 使用禁忌 47 现代适应证 471 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 472 结肠炎 473 肠癌便血 48 槐花散的药理作用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2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483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84 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9 各家论述 410 歌诀 411 出处 5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经验良方》之槐花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55 出处 6 方出《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四,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之槐花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疡科选粹》卷五方之槐花散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之槐花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94 出处 10 《奇效良方》卷六十方之槐花散 101 槐花散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06 各家论述 107 出处 11 《卫生总微》卷十一方之槐花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15 出处 12 《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槐花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医宗金鉴》卷四十方之槐花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37 出处 14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槐花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出处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槐花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出处 16 《洁古家珍》方之槐花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出处 17 《朱氏集验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出处 18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槐花散 181 方名 182 槐花散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主治 18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86 出处 19 《苏沈良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功效 194 主治 19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197 槐花散的临床应用 198 出处 20 《良朋汇集》卷六方之槐花散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06 出处 21 《医级》卷八方之槐花散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16 出处 22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方之槐花散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225 出处 23 《接骨入骱》方之槐花散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36 出处 2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槐花散 槐花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ái huā sǎn

2 英文参考

huaihua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uaihua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loris Sophorae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槐花散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普济本事方》卷五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槐花(炒)12g、侧柏叶12g、荆芥穗6g、枳壳6g,具有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之功效。主治肠风脏毒下血。本方为治疗热证便血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出血属血热者;结肠炎、肠癌便血亦可应用。

4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槐花散

槐花散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且有显著地促凝止血作用,这对于痔疮及肠癌、结肠炎出血有一定对症治疗作用。但对于肠癌治疗应以化疗及手术治疗为宜,对于结肠炎应以现代医学的免疫疗法为主。单纯的槐花散能否治愈痔疮还应进一步探讨。[1]

41 槐花散的别名

槐花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三引《医学统旨》)。

42 处方

槐花(炒)、柏叶(炼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等分[2]。

槐花15克(炒),柏叶15克(烂杵,焙),荆芥穗15克,枳壳15克(去瓤,细切,麸炒黄)。

槐花(炒)12g、侧柏叶12g、荆芥穗6g、枳壳6g[3]

槐花(炒)12g、柏叶(杵焙)12g、荆芥穗6g、枳壳(麸炒)6g[4]

43 功效与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槐花散具有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之功效。主治肠风脏毒下血。症见大便出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黯。[3]

槐花散功能清肠止血,疏风行气[5]。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5]。

4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2]。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2]

研为细末。每次6克,空腹服。

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6g,空心食前服。

45 方解

大便下血一证有肠风、脏毒之分,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但究其原因,乃由风热与湿热毒邪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治宜清肠凉血为主,兼以疏风行气。[4]

方中槐花苦寒,泻热清肠,凉血止血,是为君药。侧柏叶苦涩性寒,清热凉血,燥湿收敛,为治热证出血的要药,与槐花相合可加强凉血止血之功,为臣药。荆芥穗辛散疏风,微温不燥,炒黑能人血分,与上药相配,疏风理血;枳壳宽肠行气,使肠胃腑气下行,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疏风行气。药仅4味,配伍精当,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清疏于收涩之内,相反相成,颇具深义。[4]

槐花散主治因风热或湿热毒邪所致的便血证,治宜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为法。方中槐花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侧柏叶助槐花凉血止血,炒荆芥穗疏风理血为臣。枳壳宽肠利气为佐。合用共奏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3]

方中槐花清湿热,凉血止血;侧柏叶凉血止血;荆芥穗理血疏风;枳壳行气以宣通大肠[5]。诸药合用,既凉血止血,又疏肠中风邪[5]。

46 运用

[3]

槐花散为治疗热证便血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大便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461 加减法

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下血量多,可加地榆、槐花以加强清热止血之功。[3]

462 使用禁忌

由于方中药性寒凉,故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便血日久,属气虚或阴虚者,则不宜使用。[3]

47 现代适应证

槐花散常用于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属血热者,结肠炎、肠癌便血亦可应用[6]。

471 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

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即为内痔;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为外痔;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为混合痔。其病因机理主要如下:①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由直肠静脉窦、平滑肌、弹性组织、结缔组织组成的肛垫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则肛垫充血、下移形成痔;②静脉曲张学说则认为由于长期站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使肛垫血液回流障碍,直肠静脉瘀血扩张形成痔;另外长期吃 性食物使局部充血,肛周感染,营养不良均可使肛垫组织萎缩无力而诱发痔疮。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鲜血,当发生血栓、嵌顿时则有疼痛及排便困难等症状。[6]

472 结肠炎

结肠炎目前统称为炎性肠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其病因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 或(和)免疫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发病的具体环节不同,最终导致的组织损害表现不同,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克罗恩病主要病变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到 各段均可受累,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的慢性炎症和肉芽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及发热。[6]

473 肠癌便血

肠癌便血主要是指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及结肠癌两大类,主要是癌瘤表面破裂出血。大多数肠癌除饮食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炎症性肠病(见上节)以及大肠息肉转化而来。也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次级胆酸进入大肠也是重要发病因素。早期癌瘤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展期则进入固有肌层,病理分型以腺癌居多,黏液癌、未分化癌次之。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的改变,及大便形状的变化,腹痛、腹部肿块、恶液质,时有便血。[6]

48 槐花散的药理作用

[7]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槐花水浸剂(1:5)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状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的抑制作用;除真菌外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芸香苷及槲皮素对某些细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侧柏叶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18000时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与异烟肼有协同作用,煎剂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佐药荆芥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50%荆芥水煎剂对流感病毒A3有明显抑制作用。

482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槐花所含槲皮素能降低肠平滑肌张力,并有抗溃疡作用,槐花液还有轻泻作用。侧柏叶煎剂醇沉后部分对肠管有舒张作用。荆芥穗煎剂对十二指肠平滑肌有明显抑制作用。枳壳对胃肠平滑肌依机体的机能状态、药物浓度、物种不同而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兴奋之,又能抑制之,当胃肠平滑肌病理性功能亢进如胃肠痉挛、泄泻时,枳壳表现为抑制效应;当病理性功能低下如脱肛、疝气、肠梗阻、胃下垂、胃扩张时,枳壳表现为兴奋效应,使之收缩力增强,从而对病理状态的肠功能失调,以及各味中药对肠功能的作用进行有利调节,使肠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枳壳还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具有抗胃溃疡作用。

483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槐花炒后具有显著的凝血作用;槐花中所含芸香苷及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可使因脆性增强而出血的毛细血管恢复正常弹性;同时槐花中含血球凝集素,对血球有凝集作用,槐花液以及所含芸香苷、槲皮苷均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槲皮素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循环,同时能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臣药侧柏叶煎剂醇沉后的部分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侧柏叶煎剂具有一定的促进血凝和止血作用,但经100~200℃烘烤后其止血作用更为显著。佐药荆芥油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强,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可显著缩短动物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并能抑制纤溶活性,同时荆芥体内有抗肝素和强大的抗凝血酶作用。枳壳煎剂及所含对羟福林、N甲基酪胺等均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泵功能;同时低浓度N甲基酪胺可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当血压下降时可升高血压,抗休克;同时枳壳所含橙皮苷和柚皮苷具有维生素P样活性,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

由此可见该方剂可从多个方面进行止血。

484 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槐花对多种原因所致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同样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芸香苷和槲皮素,芸香苷抗炎机制众说不一。枳壳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佐药荆芥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强度与氨基比林相似,荆芥所含3辛醇、β蒎烯有一定抗炎作用;荆芥花中所含苯并呋喃基丙烯衍生物也有抗炎作用,苯并呋喃丙烯有强大的抑制3α类固醇脱氢酶作用,从而促使更多的氢化可的松生成而发挥抗炎作用;从荆芥中提取的橙皮苷有抑制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使脂质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减少、LPO减少;同时荆芥穗50%甲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补体作用,荆芥油对肠道平滑肌慢反应物质的释放有抑制作用。

49 各家论述

1《本事方释义》:槐花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厥阴,柏叶气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阴;荆芥穗气味辛温,入足太阳、少阳,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此脏毒肠风下血不止,纯用辛凉苦寒之药,以泄肠胃之热,血得凉而宁静,则病自然减耳。

2《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侧柏养阴燥湿,最清血分;槐花疏肝泻热,能凉大肠;荆芥散瘀搜风;枳壳宽肠利气。

410 歌诀

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份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又清热。[3]

411 出处

《普济本事方》卷五

5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经验良方》之槐花散 51 处方

槐花30克(15克炒,15克生)山栀子30克(去皮,炒)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经验良方》之槐花散具有清肠止血之功效。治脏毒,酒病便血。

5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时用新汲水调下。

55 出处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经验良方》

6 方出《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四,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61 处方

槐花、槐角各等分(炒香黄)。

62 制法

上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方出《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四方之槐花散主治脱肛。

6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用羊血蘸药,炙热食之,以酒送下。或以猪膏去皮蘸药炙服。

65 出处

方出《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四,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七

7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之槐花散 71 处方

槐花1两(炒),蒲黄半两,川面姜1分。

72 制法

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之槐花散主治衄血。

7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新水调下。

75 出处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

8 《疡科选粹》卷五方之槐花散 81 处方

槐花、荆芥、枳壳、艾叶。

82 功能主治

《疡科选粹》卷五方之槐花散主治痔漏,或 肠肿流脓血,其痛如割不可忍,及肠风下血。

83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煎,入白矾量许,先熏后洗。

84 出处

《疡科选粹》卷五

9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之槐花散 91 处方

槐花、苏木、败荷叶、赤芍药、黄连、甘草、枳壳、干莲蓬、石榴皮、当归各等分。

9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之槐花散主治肠风下痢,脓血相杂。

93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煎1盏,空心服;白痢,用白姜、枣子煎;红痢,白茅根煎;五色痢,淡竹青煎;噤口痢,石莲肉煎;小便不通,木通、泽泻、滑石、车前子煎;水泻,御米壳煎;渴者,木瓜、乌梅煎;身有热,柴胡、黄芩、麦门冬煎。

94 出处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

10 《奇效良方》卷六十方之槐花散 101 槐花散的别名

槐花一物散

102 处方

槐花不以多少。

103 制法

上晒干,研末。

104 功能主治

《奇效良方》卷六十方之槐花散主治舌出血不止。

10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槐花一物散(《医方考》卷五)。

106 各家论述

《医方考》:诸见血皆是火证,槐花能疗血中之热,故愈。

107 出处

《奇效良方》卷六十

11 《卫生总微》卷十一方之槐花散 111 处方

槐花(拣净,炒)、地榆(炒)各等分。

112 制法

上为细末。

113 功能主治

《卫生总微》卷十一方之槐花散主治血痢不愈。

11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至1钱,乳食前米饮调下。

115 出处

《卫生总微》卷十一

12 《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槐花散 121 处方

槐花1分,荆芥1分,千针草半两,伏火硇砂3钱。

122 制法

上同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槐花散主治五痔脓血。

12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麝香1钱同研如粉,用好酒1盏,临卧煎热调药末下丸子,1日3服。

125 出处

《鸡峰普济方》卷十七

13 《医宗金鉴》卷四十方之槐花散 131 方名

槐花散

132 组成

炒槐花、炒侧柏叶、醋炒枳壳、川黄连、炒荆芥穗。

133 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十方之槐花散主治肠风、脏毒便血。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热与湿合为脏毒,下血多浊。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3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乌梅汤调服。

135 加减

肠风,加秦艽、防风;脏毒,加炒苦楝、炒苍术。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7 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

14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槐花散 141 方名

槐花散

142 组成

槐花(微炒)半分,白术半分,熟干地黄半分,芎半分,黄耆(锉)1分,木香1分,当归(锉,微炒)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

14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槐花散主治小儿大便出血,腹痛黄瘦,不欲饮食。

14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46 出处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槐花散 151 方名

槐花散

152 组成

当归1钱,地榆1钱,生地7分,芍药7分,黄芩7分,升麻7分,枳壳8分,槐花8分,阿胶8分,防风5分,侧柏叶5分。

153 主治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槐花散主治粪后红。

15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15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56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

16 《洁古家珍》方之槐花散 161 方名

槐花散

162 组成

青皮、槐花、荆芥穗各等分[5]。

青皮、槐花、荆芥穗各等分。

163 主治

《洁古家珍》方之槐花散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5]。

16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为末,水煎,空腹热服[5]。

水煎,空心热服。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6 出处

《洁古家珍》

17 《朱氏集验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171 方名

槐花散

172 组成

槐花(炒)。

173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七方之槐花散主治咯血失声。

17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用糯米饮调服2钱。仰卧。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6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七

18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槐花散 181 方名

槐花散

182 槐花散的别名

槐花饮(《赤水玄珠》卷九)。

183 组成

苍术、厚朴、陈皮、当归、枳壳各一两,槐花二两,甘草、乌梅各半两[5]。

苍术1两,厚朴1两,陈皮1两,当归1两,枳壳1两,槐花2两,甘草半两,乌梅半两。

184 主治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槐花散主治肠胃不调,胀满下血。

槐花散治肠胃有湿,胀满下血[5]

18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为末,每服五钱,水煎,空腹服[5]。

水煎,空心服。

186 出处

《丹溪心法》卷二

19 《苏沈良方》卷七方之槐花散 191 方名

槐花散

192 组成

皂角(去皮,烧烟绝)、白矾(熬沸定)、槐花(炒黄黑色)、甘草(炙)各等分。

193 功效

《苏沈良方》卷七方之槐花散具有化胃膈热涎之功效。

194 主治

《苏沈良方》卷七方之槐花散主治膈热生涎,呕吐。

195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调下。

1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97 槐花散的临床应用

呕吐:嘉兴李使君,曾病呕,每食讫辄吐,如此二月,服反胃药愈甚,或谓有痰饮,投半夏旋服之,亦皆不验。服之即时愈。又有一老青衣病呕,与服之,又愈。

198 出处

《苏沈良方》卷七

20 《良朋汇集》卷六方之槐花散 201 方名

槐花散

202 组成

陈槐花1两,百草霜半两。

203 主治

《良朋汇集》卷六方之槐花散主治血崩。

20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4钱,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送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6 出处

《良朋汇集》卷六

21 《医级》卷八方之槐花散 211 方名

槐花散

212 组成

当归、防风、枳壳(麸炒)、槐花、黄芩、地榆。

213 主治

《医级》卷八方之槐花散主治五种肠风,血泄或痔漏脱肛。

21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送下。

2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16 出处

《医级》卷八

22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方之槐花散 221 方名

槐花散

222 组成

黄连3分,枳壳3分,槐花1两。

223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方之槐花散主治肠胃不调,下血不止。

22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上以槐花炒二味药,去花不用,只将二味用水1盏半,煎7分,空心服。

225 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

23 《接骨入骱》方之槐花散 231 方名

槐花散

232 组成

槐花4两,黄芩4两。

233 主治

《接骨入骱》方之槐花散主治伤大肠,粪后去红急涩,面赤气滞。

234 槐花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清晨空心灯心汤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共为细末。

236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26 备注 27 摘录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1 拼音

gě huā jiě chéng tāng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普济方》卷一六四引《医方大成》)、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

22 处方

莲花青皮(去瓤)09克 木香15克 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45克 神曲(炒黄)泽泻 干生姜 白术各6克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各15克

23 制法

上药为极细末,和匀。

24 功能主治

分消酒湿,温中健脾。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头痛心烦,眩晕呕吐,朐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0克,用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除。

26 备注

方中葛花独入阳明,解酒醒脾;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砂仁、白蔻仁、青皮、橘皮、木香、干姜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诸药同用,共奏分消酒湿,温中健脾之功。

27 摘录

《脾胃论》卷下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葛花5钱,白豆蔻5钱,砂仁5钱,木香5钱,神曲5钱,干葛2钱,陈皮2钱,白术2钱,青皮2钱,白茯苓2钱,泽泻2钱,猪苓1钱5分,人参1钱5分,甘草3钱。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散酒积毒。主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吐酸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沸汤调服。汗出立效,不损元气。

如泻者,加豆蔻(煨)2钱。

3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葛花解酲汤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解酲汤、葛花汤

43 组成

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44 功效

分消湿热,温中健脾。

45 主治

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47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

48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小便,导湿热;人参、白术补中健脾;生姜、陈皮、青皮、木香等行郁气而除痞闷。

3《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4《冯氏锦囊·杂症》:曲糵之积,令人腹痛,盖中州受伤,气逆而湿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气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毒从肌肉而解,故以三味为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猪苓、泽泻令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故以三味为臣,解下焦之酲也;参、术、木香、二皮、干姜,中气赖以调和,湿热捣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49 附注

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葛花解酲丸”(见《丸散膏丹集成》)。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杂病广要》:[脏腑类]伤酒

,《灵枢》有讥。丹溪以醇酒冷冻饮料立论,而载葛花解酲汤,为酒客之良药。若日久病深,变症一起,又难以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伤酒

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

《明医指掌》:[卷四]内伤一

内伤酒乃无形之物,大热有毒,多饮则伤胃呕吐,葛花解酲汤。纵饮热酒,烦躁中酒毒,黄连解毒汤主之。葛花

《明医指掌》:[卷五]呕吐证四

术二陈汤加香附、砂仁。饮酒伤胃,呕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汤。六君子汤(方见伤食。)枳术丸(方见脾胃。)

《明医指掌》:[卷三]发热证五

目录 1 拼音 2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孔子枕中神效方 1 拼音

kǒng zǐ zhěn zhōng shén xiào fāng

2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别名

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医方集解》)。

3 处方

龟甲 龙骨 远志 石菖蒲各等分

4 制法

上药为末。

5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重镇安神。治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

6 孔子枕中神效方的用法用量

每次1克,食后用酒和服,一日三次。

7 备注

方中龟版滋阴降火;龙骨镇心安神;远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窍。配合成方,共奏滋阴降火、镇心安神之功。

8 摘录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葛氏方》

古籍中的孔子枕中神效方 《集验方》:[卷第五]治虚劳遗精及益智方

中还,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卷六)孔子枕中神效方。龟甲、龙骨、远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后

《医心方》:[卷第二十六]益智方第四

目录 1 拼音 2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竹茹汤 1 拼音

dīng xiāng shì dì zhú rú tāng

2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别名

丁香柿蒂汤

3 处方

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

4 功能主治

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

5 丁香柿蒂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丁香柿蒂汤(《医学集成》卷二)。

6 各家论述

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五脏之阴既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冲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疗下焦之呃逆。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栀、柏味厚,则益戕其中气,否塞不益盛乎?古人盖亦深权之矣。

7 摘录

《医方考》卷三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竹茹汤 《成方切用》:[卷一上治气门]丁香柿蒂汤

生则阴长之说也。)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治阳呃。(或问治阳呃者,

《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丁香柿蒂汤

∶治同。本方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宝鉴》去人参,加青皮、

《汤头歌诀》:[理气之剂]丁香柿蒂

气也。)或加竹橘用皆良。(加竹茹、橘红,各丁香柿蒂竹茹汤,治同。)《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干哕

邪客于胃中,使胃气不能中主上行而哕也,热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寒者丁香柿蒂汤主之。(橘皮竹茹汤)橘红半

《痘疹心法要诀》:[卷三痘中杂证(上)]干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清热固表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7 《温病刍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固表汤 1 拼音

qīng rè gù biǎo tāng

2 处方

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3 功能主治

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

4 清热固表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备注

方中生石膏、知母、地骨皮以清内热;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五药合用,共奏清热固表之功。

6 摘录

《温病刍宫》

7 《温病刍言》 71 方名

清热固表汤

72 组成

生石膏30g,地骨皮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知母10g。

73 主治

内热而表不和,以致自汗盗汗。

74 各家论述

生石膏、知母以清内热;地骨皮、浮小麦、糯稻根皆为养阴止汗之剂。且汗为心之液,汗多则心气亦虚,小麦为心之谷,专能补养心气,惟浮小麦中空体轻而走皮表,故兼有固表止汗之功。

古籍中的清热固表汤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自汗

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自汗

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

《医方集解》:[清暑之剂第十一]清暑益气汤

,使能摄血,斯无本方除青皮、泽泻、干葛,名黄人参汤(东垣)∶治暑伤元气,长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

《医碥》:[卷之二·杂症]伤暑

者,湿也。脉洪大(热也)而濡或迟,(湿也。)须以清热燥湿之剂治之。东垣清暑益气汤谓热伤气,故以黄益气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目录 1 拼音 2 《嵩崖尊生》卷十三:固肾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固肾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固肾丸 固肾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ù shèn wán

2 《嵩崖尊生》卷十三:固肾丸

21 处方

牛膝 萆薢 杜仲 防风 蒺藜 菟丝子 肉苁蓉 葫芦巴 破故纸各等分 官桂减半

22 制法

上药研末,用熟腰子捣烂,入蜜为丸。

23 功能主治

治腰痛。

24 固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25 摘录

《嵩崖尊生》卷十三

古籍中的固肾丸 《虚损启微》:[卷上]遗精

或举元煎、寿脾煎,或十全大补汤。元阳不足者,宜右归丸、八味丸、家韭子丸,或固肾丸之类。《虚损启微》

《理虚元鉴》:[卷下]虚劳本治方

同煮一日,去肉桂,用炼蜜丸。收功固本药也。养心固肾丸(治漏精。)生地当归茯神山药芡实萸肉陈皮甘草五

《得配本草》:[卷六果部]芡实

小便不禁。得金樱子,涩精。配秋石、莲肉、大枣,为丸盐汤下,治便数精滑。佐生地,止血。合菟丝子,实大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泄泻诗

泄泻病因湿胜来,胃苓(汤)旧法出新裁,四神(丸)固肾时传外,苦领酸甘效首推(此一句,非读十年书,治千

《医方集解》:[利湿之剂第十二]萆厘清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