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锡琛的人物轶事
章锡琛(1889年~1969年),字雪村,又字君实,浙江绍兴人。
在创办开明书店之前,章锡琛曾在商务印书馆做了近15年的编辑。起先是协助杜亚泉编辑《东方杂志》。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后,商务追赶潮流,革新杂志,更换主编,章锡琛被推荐主编《妇女杂志》,时为1919年。接手主编后的章锡琛在周建人的协助下,对《妇女杂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策划出版妇女问题专号,发动读者参加讨论,杂志面目焕然一新,发行数量从原来的二三千份增加到一万多份。《妇女杂志》的不俗成绩,自然扩大了主编本人在社会上的影响。
1922年,章锡琛被《时事新报》邀请编辑《现代妇女》旬刊、为《民国日报》编辑《妇女周报》副刊,都可看成这种影响的折射。
1925年,《妇女杂志》刊出“新性道德号”后遭人攻击,商务当局插手审查杂志清样,章锡琛被迫提交辞呈,改任一般编辑。
郑振铎、胡愈之、周建人等一帮朋友怂恿他另创《新女性》杂志,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激愤,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鉴于章主编《妇女杂志》已有的影响力,认为有现实可行的号召基础。
从《新女性》杂志而来的开明书店,当初图书的出版路数,多围绕着妇女问题做选题。这是章锡琛个人知识背景和影响力的自然延伸。然而,当妇女问题作为社会热点逐渐退出时代前台,身在其中的章锡琛一定感受明显而又深刻。
1929年12月开明书店将《新女性》主动停刊,废刊词说得十分清楚:“废刊的原因很是单纯,就是时代已经不需要了。”代之而起的则是1930年1月创刊的《中学生》。这种出版线路的及时调整,是章锡琛对出版与时代关系正确理解的结果,也是他务实心态的反映。
既以出版谋生计,务实也许只能是必然的选择。章锡琛从不忌讳说自己是商人,谋划合理的出版利润,是章锡琛经营开明时一以贯之的追求目标。与章共过事同时又有相当交谊的曹聚仁,在谈起开明书店的成功时,特别提起章的精明,可谓知人之论。章锡琛的精明,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对出版大局的把握,如:转变方向出版中学生读物,步随大书局出版教科书,紧追古籍热潮出版《二十五史》等,这些开明书店史上的大动作,都是基于对当时出版现实和时代潮流走向的正确判断,因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回报;又有对出版细节的追求,如:力求编校质量的无差错;重视装帧设计的视觉美;改进标点符号的排版法等,这些看似细小却很重要的出版环节,给人开明出版物质量过硬而又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对出版成本的核算,如:精干出版队伍使最少的人发挥最大的效率;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把资金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广开外地分店而多选择书业同业代销等,这些精打细算的管理措施,稳固雄厚了开明的经济基础,使之一步步迈进了大书局的行列。
商人做得精明的章锡琛,却有许多文人学士的朋友。这一方面固然是他自身文人学者的家底,同气相求的结果;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朋友们的眼中,不是那种纯粹势利之交的市侩商人。后一点,尤令章锡琛感到自豪,每每愿意向人说起。当文人学士们选择把书稿交给开明出版时,事实上就开始了彼此间的文稿买卖关系。一来一往中,作者们发现,章锡琛和他的开明书店,是一个值得信赖、作者利益有保障的生意伙伴。所谓作者的利益,通常很简单,一是善待书稿,二是合理付酬。印得好看,少有误植,不妄加修改思想观点,多善意纠正错字舛句,这都是善待书稿的具体表现,也是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开明书店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到位,业界口碑流传,世人素来公认。在对作者的稿酬方面,开明书店向来不拖欠,不隐瞒,按时寄送,如实结算,甚至有时还善意提醒作者注意利益维护。开明早期工作人员汪曼之曾这样回忆:“先生本性仁慈,乐于克己助人,如有作家得知稿子已付印,为等急用宁肯出卖版权一次性取款时,先生总劝他:卖掉可惜,这部书估计销路好的,便宜了我店里,你要多少钱,我借你……”着眼于他利的基础上自利,赢得人缘与名声的同时,也牢固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根基。这样的精明,长远而大气。
作为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被朋友们戏呼为“老板”。从胆识上说,这个老板堪称能担当,有气魄。举两个例子。当初,林语堂打算编写英文教科书,开出每月300元预支版税的高额条件,托人四处物色出版者。先联系的是北新书局,北新认为风险过大,不获售,再联系开明,章锡琛一口答应了下来。要知道,当时开明的资金一共才四五千元,营业额也不大,书编成后是否销得出去,还是一个未知数。但章锡琛觉得林语堂英文底子厚,水平高,值得尝试。这个决断,事实证明十分英明。据说,林语堂编写的这套《开明英文读本》,获得的个人版税收入即达到30万元之巨。可以想见其销量之大,开明获利之多。另一个例子是大部头工具书《辞通》的出版。该书300万字,作者朱起凤以30年心血写成,书稿的价值,得到了胡适、钱玄同等众多学术名流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包括中华书局、文明书局、群学社等多家书局的一致认同,然而,由于书稿篇幅极大,内容专门,偏字较多,排印困难等各种原因,书局往往认为销路有限,唯恐亏本。书稿在多家书局数进数出达10余年,不能出版,而到1930年,书稿辗转到开明书店时,章锡琛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并付给作者6000元的稿费。当时,6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章曾对宋云彬说:“朱丹九(起凤)先生竭尽毕生精力,写成这样一部大著作,不但应该给他出版,也应该多送点稿费,让先生晚年过得舒服些。”这是真正理解著作者甘苦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令人欣慰的是,这部书稿经过开明书店编辑宋云彬三年的精心整理,到1934年正式出版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预约1万部,两个月内售罄,于是又加印数万册,仍然供不应求。章老板的这两次大胆举动,被传为开明出版史上的佳话。
尽管章锡琛是开明书店事实上的创办人,对于别人喊他老板,他也不峻拒,但在开明27年的历史中,他做第一把手经理的时间并不长。1928年开明改组股份有限公司后,章锡琛推荐杜海生出任经理,自己则担任总务处长,专任出版事务工作,直到1934年杜海生以年老体弱辞职,章锡琛才被董事会推选为经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开明书店即内迁,章锡琛因故留守在上海,大后方的开明书店由范洗人长期主持,复员上海后,章锡琛向董事会竭力推荐范洗人为总经理,自己则居常务董事的位置。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其他正式场合,章锡琛总是强调,他当初并不是有意要开办书店,而是由朋友们促成的;开明作为一种事业,它的成功,是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心做事业而又有一副平常心的人,自然就不会在乎职务之高低。他所关注的,是如何为开明引揽更多的人才,让他们各尽其能。开明书店的成功,原因有多种,高度的凝聚力和团结的领导班子,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章锡琛功成不居的气度,应该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据介绍,《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于9月24日(周六)晚8点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首期节目将带领受众一起识读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作为总台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和通俗化解读。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创下了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收视新高,全网话题阅读量及播放量超60亿次,在海内外掀起“典籍热”,吸引众多年轻人追更。新一季节目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创新升级,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文脉千年的欣喜、墨香犹存的沉醉。
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季《典籍里的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通过深度采用**工业生产模式,结合绿幕拍摄、运动控制等多种科技拍摄手法,进行戏剧核心、关键场次的呈现升级。
以首期节目为例,《典籍里的中国》特别打造了一场“陈济悟道”的戏份:青年陈济遥看星空,每颗星辰都如一部典籍,它们各成体系如何融为一体?望着湖水映月、直观相照的景象,陈济从恩师谢应芳念过的诗中,领悟到“用字以系事,以事来明理”的关键。
再如,陈济在内心世界与早已过世的恩师、父亲拜别,伴随剧情发展,内心世界的草庐变为贯通天地的庞大书库,把瑰丽、奇妙的古代读书人内心世界以“视觉奇观”的形式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却一度引发热议,原因就是其中生活在明末清初宋应星,晚年的发型变成了清朝的辫子。。。老实说,TF老Boys之一的李光洁演得还真不错,但宋应星三分之二的人生时光在明朝度过,《天工开物》也是明末成书,而且晚年也拒不仕清,结果直接给人整个辫子头,虽然历史上晚年的宋应星应该梳辫子了,但这种节目既然想表达宋应星的伟大,至少该尊重一下这位明朝遗老吧,真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宋应星出生的那一年,恰好是万历十五年。57年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殉国而亡,不久清军入关。明朝中晚期,城市发展充分,出现了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却是政治僵化,土地兼并严重,这固然有自由的氛围,但是明清易代,一切“近代化”也就戛然而止,清朝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大踏步后退。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天工开物》这本科技著作,其中记载的大量的明朝科技成果,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瓦斯的技术,再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可是述说完这本书的经历之后,我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感到辛酸。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本文2023-08-04 01:17: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