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旅游。
腾冲概况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属永昌郡,元明清时先后设署府、州、县等。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都派重兵把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的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采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景点;还有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驰名中外著名的侨乡——和顺乡。
和顺概况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 300多户,6 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历史
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
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村口
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因形如双虹得名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古权横卧,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远远看到的水边的洗衣亭依然有居民在洗衣。
双虹桥畔就是全国最大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还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里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滇缅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 000多件文物,l 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
现在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我们一起去探访古老的民居吧。
民居
和顺人依山面水而居,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戌边的有寸、刘、李、因、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各姓氏的人分族而居,形成了依山势自上而下的许多巷道,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闾门对面建月台,种植榕树、香樟之类的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有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以遮蔽风水。
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这与和顺在清朝中叶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建筑。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雕绘优美,尤具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找造镶砌起高耸坚固的石脚,虽不施水泥,但上百年不变形。
弯楼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的墙壁是沿着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它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号”的李氏家族的代称。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号”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
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洗衣亭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在洗衣洗菜的时候为她们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
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
刘氏宗祠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虽然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沧桑,但仍然保持完整。
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孑L石桥直通月台,月台上建有精美的牌楼式大门。进入宗祠,依次有过厅、厢房和正殿。正殿是供奉肇腾始祖的地方,极其庄严肃穆。
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的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范畴,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前面是和顺的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因设有水碾水碓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一代哲学家艾思奇。
龙潭及元龙阁
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潭内清澈见底,潭外月台上,高大的古榕树和樟木枝叶繁茂。
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了大坝,蓄水为潭,取名“龙潭”,接着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
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
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
艾思奇故居
这就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属于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故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日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物督办时所建的新居。建筑面积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庭园等组成。
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这块屏风上有毛泽东题赠艾思奇的“学者、战士、真诚的人”8个大字。楼上是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展示着艾思奇的部分手稿和用品,休息厅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
和顺人在实践着一种亦儒、亦商、亦耕、亦牧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思慕的精神家园,也许和顺的魅力就在于此。
国民党元老、一生追随孙中山的李根源先生写下了“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洲冠冕古名乡”的赞誉。
欢送词
我们的和顺之旅将要告一个段落了,“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一路从雨洲亭、双虹桥、和顺图书馆、文昌宫、滇缅抗战博物馆、和顺民居等一直到最后的艾思奇故居,我们像朋友一样在这美丽的和顺观光了和顺的田园风光,感受了和顺独特的侨乡文化与欣赏了和顺特色民居等等。,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配合,在有些方面我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我们腾冲还有很多值得观光的旅游景区景点如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和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希望大家有缘再聚。
最后,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旅途中旅途愉快,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事事顺心,家庭幸福!
编藤:一种传统而实用的手工艺品。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家具。主要产于广东,见于江门、中山、佛山等地。历史悠久,清代(《广东新语》年)屈大均说:一般来说,岭南的藤本植物最多,货物销往世界各地。有十个织工,两个织工。在腾冲与缅甸交界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藤本植物,质地坚韧,身长极长。
它的皮肤有光泽,光滑有弹性,看起来像是蔑视而不是蔑视。所以叫藤藐视,是很好的天然编织材料。腾冲人制作的藤椅、藤盒等日用电器,工艺精湛,品种多样,经久耐用,深受历代消费者的喜爱。查阅古籍,藤编这种地方特产,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具,也是奇特的生产甚至战争装备。
有付嘉军的记录。所谓的付嘉军是用藤条编织的战斗服。渡河不重,水不湿,刀箭不能入。过去,明光、界头和顾雍边境的许多道路都沿着古藤桥,只有河流除外。这种用藤条拉出来的临时桥,就像一个网槽。它是暴风雨和不朽的。人们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坐在桥上。或许是因为藤条在腾冲的广泛使用,所以古代腾冲的名称较为常见,如腾越、腾川等,有记载称腾越一词因盛产藤条而得名。直到明末清初,腾越一词才被细化规范为滕。
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腾冲素有藤编之乡的美誉。如今,藤编技术在城乡遍地开花。制作的器皿除了传统的椅子、桌子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篮子、蓝盒子、箱子、花架、书架甚至全套客厅、书房家具。它们精美绝伦,古朴却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放在冰冷的房间里没有意识到它的奢华,但在咸宜可以用贫富来形容。此外,广东的藤编还有三大类,分别是藤水、藤编件、藤家具。
藤水由顶级藤皮制成。防蛀处理后,编织成50尺长的藤制品,任意切割制成器皿。常见的藤织物有包、篮、盘、垫和各种动物造型。家具由藤皮、藤芯或粗藤制成。藤宣纸一直是书画家的最爱。顾名思义,宣纸在安徽宣城当然是正宗的。但腾冲宣纸从色感、质感、吸水性等内在品质来看,也是一种很好的书画用纸,受到书画界的高度重视。1941年底,徐悲鸿大师经东南亚腾冲回国时,特意买了三包腾轩带回来。他称赞一位画家说,藤轩不仅有头轩(宣城纸)的优点,还有一个头轩没有的
优点:画完别人偷不走,所以他认为藤轩是作画的好选择。宣石生于清代,因产于该市西北郊观音池,曾被称为观音池大白纸。它也被称为宇轩,因为过去在东南亚有一个姓不止一个的企业。中国成立后,以曾经生产观音塘白纸的手工作坊为骨干组建的生产合作社,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利用高黎贡山地区特有的构树(瑞香)树皮和高秆白米秸秆、麻、竹等原料,开发出新一代产品。投入市场后,质量、规模、销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8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将腾冲宣纸厂生产的书画纸命名为雪牌宣纸,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云子围棋是一种
将多种原料放入坩埚中燃烧,在炉中烧结时,取出放在钢板上,冷却后得到子坯。这个云子的品质在于配方,在于火候,在于理念和工艺。高温作业,冬天出汗很难得。滕腾滕腾素有天然植物园、坐屁股能得三味药之称,中草药资源丰富。早在明末清初,腾冲就以其原料地道、配方恰当、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民国时期,藤药的生产经营更加繁荣,药店、诊所数十家,品种数百种。
著名的药店是云生堂和太和堂。油茶腾冲油茶是一个充满微机的美丽家庭,丰富多样,是云南油茶种质资源的天然宝库。随着自然和人工杂交变异的不断发生和发展,新的类型也将与日俱增,不断涌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油茶是云南特有的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它燃烧的红韵,还有挂在枝头的碧玉铃铛般的果实。油茶提取的茶油清香可口,是很好的纯天然滋补品。同时也可以作为工业用油——,即富于自然美又不缺阴,这就是油茶阿贝尔。
李珍国(1827-1887),腾越镇下绮罗人。曾先后任威远营参将、腾越镇标中衡、左营都司、龙陵营参将、腾越守备总兵官副将。1874年,抵抗英军入侵。1886年病故,葬于来凤山麓。
张文光(1882-1914),字少三。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组建自治同志会。1911年宣布建立滇西军督府。1914年被唐继尧派人刺杀于硫磺塘温泉。1923年,追授陆军中将,授二等嘉禾章,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
刘楚湘(1886-1952),字梦泽,号适斋。1916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担任宪法起草委员,得授二等大绶嘉禾勋章。1927年任腾冲等五属联合中学校长兼县立图书馆馆长。腾冲从日军手中收复后,任腾冲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文史馆员。
张宝廷(1859-1928),名德珩,以字行。年青时赴缅从商,先后从事咖啡引种、解木机器厂等实业,清宣统后,改营玉石开采而致富。后被英国聘请代收玉石关税和物资运输,被英国女皇授予金质奖章。张宝廷豪爽任侠,被旅缅华侨尊为领袖。
张木欣(1881-1964),名荣庭,号木石居士。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20年,将在北平等地购得的数万件文物古籍运回腾冲,开办木欣图书馆。1942年腾冲沦陷前,定居北京,任国际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张问德(1880-1957)腾冲抗战前后,两度出任昌宁、顺宁县长,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在担任腾冲抗日县长期间,为腾冲人民抗击日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晚年被举为德宏州政协委员并被聘为省志编纂,1957年病逝于腾冲,德宏州政协题旌曰“忠恤千秋”。
李根源(1879-1965)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云南辛亥起义的名将。先后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驻粤滇军总司令、云贵监察使、代理国务总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等职。
寸性奇(1895-1941)抗日名将。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于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你好,
这个应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关于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已经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至于估价,通过几张或者描述这里无法给你准确的评定,即使给出价格也未必准确,而且即便说出来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对于真伪和估价建议找行家现场评定。
(以上供你参考吧~希望能帮上点忙~~望你采纳~)
本文2023-08-08 14:08: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