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学·清代的《三礼》学·校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三礼学·清代的《三礼》学·校勘,第1张

三礼学·清代的《三礼》学·校勘

清人注重古书的辑佚、校勘,成就很高,于《三礼》也不例外。乾隆时举人章宗源所作《玉函山房丛书》,专门辑录唐宋以前的亡佚古籍,而以汉魏、六朝经说为主,其中《周礼》类有十四种、二十一卷,阙一卷;《仪礼》类有二十五种、二十六卷,阙一卷,《礼记》类有十九种、二十八卷;通礼类有二十一种、二十六卷,阙五卷。此外,还有黄奭《黄氏逸书考》(一名 《汉学堂丛书》),其中有 《礼》类十种,《礼纬》类三种。

卢文弨是清代以校勘著称的学者,刊有《抱经堂汇刻》等书,自著《仪礼注疏详校》等。阮元遍校《十三经注疏》,其中《周礼校勘记》十四卷,《仪礼校勘记》十八卷,《礼记校勘记》六十七卷。黄丕烈《士礼居黄氏丛书》所刊之书有校宋本《周礼郑氏注》、校宋严州本《仪礼郑氏注》等。由于历代传习《仪礼》者极少,刻本中的错误往往不能及时纠正,明万历年间刻的北监本《十三经》中,《仪礼》一经的脱误最多,顾炎武曾据唐石经详加订正。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于经注字句异同,考订详备。所校除监本外,还有唐开成石经本、元吴澄本、陆德明《音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凡有讹脱倒羡之处,都一一纠正。顺便要提到的是,《仪礼》的分节问题。对《仪礼》经文分段分节,始于朱熹。其后张尔岐对经文进一步加以离析,使仪节顺序益加分明,脉络显现,但张氏分节,过于墨守郑注。当时又有王文清《仪礼分节句读》,以句读为主,但笺注过于简略。有感于此,吴廷华《仪礼章句》十七卷,取张王二书之优而补其阙,每篇之中分其节次,每节之内又析其句读。其训释以郑贾为主,而旁及他说,间下己意。书中不乏精彩之笔。胡培翚《仪礼正义》于经文分节,也大体沿用上述诸家而更趋完善。

中国古代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有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评点、序跋、目录等方式,而以校勘、注释为核心。若以文献载体、制作方式而论,则可以划分为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

西汉刘向、刘歆校理群籍,奠定了校勘学,完成了《别录》一书,做出了大贡献。刘氏父子的成果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了古籍整理的程序和校勘的位置,即:①兼备众本,②审理篇目,③校勘文字,④确立书名,⑤厘定部居,⑥录成专书。此后。校勘之业盛久不衰。

东汉郑玄博通五经、并遍注群经,网罗众家,删繁裁芜,刊改漏失.佼后之学者略知所

U。西晋劲励,依刘向成例校订典籍,也作出f成绩c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学问家,列校勘名家者就有三十一人。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程、沈廷芳、谢塘、姚范、卢文弨、钱大昭、钱东垣、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五烈、孙星衍、秦思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鼒、陈路、钱泰吉、曾剑、汪适原。

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凡经他们校勘的书籍可称善本,最负盛名者当数卢文弨、顾广圻、戴震、惠栋、王念孙、段玉裁、阮元、孙星衍等人:如卢文弨刊刻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滓馆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都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倍受世人推崇。

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说:“今试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刘向校录中书,多所更定;许慎撰《五经异议》,自为折衷,此活校也。其后隋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胪载异本;岳珂刻《九经》、《三传》,抉择众长,一死校,一活校也。明乎此,不仅获校书之奇功,抑亦得著书之捷径也已。”

还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明代《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校勘典籍的巨大成果的重要体现。

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名著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的《群书拾补》。但清人校勘成果主要的流传形式不是写成专著,而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写成校勘记,随刻本流传,也称校记、考异或考证.如清殿本《十三经》、《廿四史》、《九通》就都附有考证。二是把校勘所得写在研治经史诸子的学术著作中。著名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0卷,王引之的《经义述闻》32卷,钱大昭的《二十二史考异》100卷,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俞椒的《群经平议》、《诸子评议》各35卷等。

近人对校勘享有建树的应首推陈垣。1931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问世,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系。它不仅贯通的继承了古代校勘学尤其是清代校勘学的传统,而且突破了以经典古籍为主的传统,把校勘学运用于中古白话古籍,并广泛涉及民族语言,使校勘学更具有普遍的概括性。

校勘的词语解释是:校勘jiàokān。(1)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1)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校勘的词语解释是:校勘jiàokān。(1)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1)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拼音是:jiàokān。注音是:ㄒ一ㄠ_ㄎㄢ。结构是:校(左右结构)勘(左右结构)。词性是:动词。

校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引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_书,见有八十_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⒉犹核实。比较核对。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_,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_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⒊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引《宋史·欧阳修传》:“_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二、国语词典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词语翻译英语tocollate德语Textkritik(S,Sprachw)_,vergleichen(V)_法语conciliation

三、网络解释

校勘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关于校勘的近义词

改正订正勘误校正校订

关于校勘的诗词

《贺刘_赴召史馆校勘》《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谒馆阁校勘欧阳公》

关于校勘的诗句

校勘是与否校勘是与否丹铅雌黄校勘勤

关于校勘的单词

collate

关于校勘的成语

校短推长不齿于人不名一钱犯而不校伯道无儿校短量长不期而然摸金校尉

关于校勘的词语

不齿于人摸金校尉校短推长犯而不校同年而校循名校实犯而勿校不期而然不名一钱枉勘虚招

关于校勘的造句

1、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对的技术性错误。

2、汪本在白诗的编集、校勘、考证、辑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白诗在清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

3、我们首先将散见于各书的墓志释文收集起来,再利用所能见到的拓片逐字进行校勘。

4、它们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古籍文意解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5、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复古书原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校勘的详细信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