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什么时期的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一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山海经的介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总的来说,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 jiàn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越才智超群的人越闲适豁达,小聪明的人则乐于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像猛火烈焰一样,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碎无方、没完没了。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汇,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疏怠迟缓,有高深莫测,有辞慎语谨。小惧怕让人惴惴不安,大惊恐让人失魂落魄。
这个“其”翻译成他们,但他们指的谁?齐物论,万物齐一,说是庄子最主要的思想观点都在这一篇,果然越来越难懂了。
其发若机栝g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自弩机,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非都由此而产生;他们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誓,坚守不渝,他们持守胸臆,坐待胜机。
这一段太精辟了,自己理解:夸夸其谈,说话很快的人容易说人是非,有时候一个人说话很快看似聪明,机敏,但是真正过脑子说话的人往往都很慢,慢不代表笨,更不代表不机灵。大智若愚,是有道理的,说话办事多想一点更好。而留而不发的人正是有自己的坚守,要评判外事符不符合自己的准则,坐待胜机。短短四句话,太精辟了。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他们的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这说明他们日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如同垂垂暮年的心,再也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
这一段更震撼我了,是说人忙忙碌碌沉湎于自己所做的事,或得到金钱,或得到心中的名誉,所有这些外物会让人越陷越深,心灵闭塞,忘了最初的模样,也无法拓宽自己的边界。心灵闭塞在我看来是最要命的,也是庄子说的如同近死之心。
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忧思、叹惋、反复无常,恐惧,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像乐声从虚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更换、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又怎么能任凭他们发生!
我想说读这一段,完全被庄子的透彻震撼,他在乡间地头,在河边垂钓,脑子里一定从没停歇过,一生不入世,像是个田间老头,却真的不是普通的老头。他思考的不是一亩三分地里的麦苗长得好不好,是整个社会、人的情态。
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从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到人脑子里的思虑,叹息,做事做人的变化无常,到整个社会上人所表现出来的炫耀,轻浮,躁动,作态。无所不包,而这一切日夜轮番上演,从不止息,真的如同凭空吹出的乐声,雨后蒸腾而出的菌类,没有缘由的发生吗?不是,都是有原因的,但是他又感叹算了吧,算了吧,世人不在乎这原因,也就没有必要知道了,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如果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使人相信,然而看不见形体的东西,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
天啊,这是相对论嘛,事物的辩证统一,任何翻译都不是权威,只能做参考,上述翻译最后几句我觉得不好,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好。但读原文,庄子的意思应该比翻译更深入。也许要多看几个版本,继续古诗词赏析,希望有一天能真正看懂。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这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但后面他又说: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也就是说类似于,眼见不一定为实,实践检验,你都看不到实形,又如何实践呢。说庄子和稀泥的也许是看不懂,所以觉得和稀泥。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每一部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还是轮流做为君臣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间?
庄子拿一个人的各个器官,来比喻整个社会的结构。每个器官都很重要,应该是协同作用,这个人才能健康,有行动力。各个部位有君臣嘛?没有。庄子不入世但他不消极避世,他一直在观察这个社会,他对治理天下也有观点,不然怎么会有人请他出世呢。最后一句说的就是他不认为世上有所谓的“真君”也就是君权神授。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坏。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
这一段看明白了,庄子认为人存在于世,只不过是某个东西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成为人的那一刻,就是在等待着死亡,这一生,或顺遂或坎坷,都不会增加寿数,死亡是唯一终点。所有人都如同奔驰的骏马,无法让它停歇的。一辈子被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困顿,疲劳,不知道成功在哪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何其悲哀!
读到这儿感受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观点,他好像在假设或者他确实知道一种更高维度的力量在操控着人这一生,人都是被他们驱使着的,时间流逝,从不停歇。这都可以拍科幻片了,我怎么读庄子读出来了科幻感,哈哈哈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们说这是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有人说人死后精神不灭,人就没有死,可这有什么益处呢?庄子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身体、精神都不存在了,他还自嘲,难道只有我这么愚昧无知,别人都知道人死了精神不灭?哈哈哈
以前我觉得,人死了,但是留下的痕迹,像庄子的这本书,可以泽被后人,还是很好的一件事。那也算精神不灭,有益于人类后代。但是,反证一下,不留下什么,人类会因为没有留下东西而灭亡吗?我不知道…
我觉得人死了,对这个人来说,确实就消亡了。没有灵魂在天堂,也成不了星星俯瞰大地,在死亡这件事上,我们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没有差别。这不正是无神论者嘛?!庄子是最早的无神论者,在那个人人敬畏鬼神的时代里。他可太厉害了,估计什么都不怕。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追随自己已经形成的偏执,并把它当作老师,那么谁会没有老师呢?何必通晓事物的更替并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找到资证的人,才有老师呢?愚味的人也会跟他们一样有老师哩。
我总感觉庄子说的太天马行空了,上一段和这一段完全不是在讲一个事情,不知道是因为流传过程中篇幅错乱还是本来他就是想到哪儿说哪儿。
这段我理解的是说,一个人成为老师,不是他自己通过自己的经验,感受,经历便能想出一套理论教育别人的,如果这样可以,谁都可以为师,何必通晓事理呢。也就是说,庄子认为,必须通晓事理,看过万物万事,是成为老师的必要条件。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还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见就有是与非的观念,这就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达。这就是把没有当作有。没有当作有,即使圣明的大禹尚且不能通晓,我偏偏又能怎么样呢?
这一段太认同了,是与非,黑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万事都有两面性,不应该过早,过于武断的下定论,贴标签,这个对,那个一定错,应该观察事物,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去判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些行为在你看来不可理解,从他的角度一切都是合理的。多些宽容,少些评判,不要好为人师!
现在我们提到云梦两字往往带有比较浪漫的情感,但其实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字的意思指的是水草比较茂盛的沼泽或者是湖泊。所以这两个字合在一块,本文指的是湖泊以及沼泽所覆盖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湖泊、湿地之类的。
要知道在很多的书籍里面都有讲到,那么从其地理位置来看的话主要是在楚地以及荆州这一片区域内,在这边有荆水以及汉水。换算成现在的地理位置来说就是湖北的江汉平原一带。如果拿刘安的淮南子里面所说的云梦,那么可以说除了江汉之外的其他地区的沼泽湿地就不能叫作云梦了。
在汉朝的司马相如文章里面提到云梦泽,说它的面积达到了方圆九百多里,洞庭湖和鄱阳湖和他进行比较的话,那后两者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在司马相如文章里面提到的云梦泽,更大的可能性是云梦这片湖以及周围的沼泽以及山地,包括当地居民的耕地等等,是一大片区域。
而云梦泽区域的减少是因为随着北方民族向南迁徙,开始在长江一带进行定居,因此人们的活动对当地的水域环境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后期江水不断冲击出新的土地,因此人们在此处居住的环境也得到扩大。那么平原就逐渐扩大,而历史中云梦泽作为大片水域的存在就慢慢的消失了。再来到后期唐宋这个时期,迎来了整片水域的枯水期,因此,古代所说的云梦泽就变成了上古的传说。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老子(尚治文 饰演)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本文2023-08-08 14:26: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