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烧干了锅有啥不吉利吗?
没有什么不吉利腊月二十三的风俗有:祭灶,扫尘,剪窗花等。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俗语: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一般都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强,可以剪动物,植物或者福字或者喜上眉梢等寓意比较好的内容等
1、作者提到了过年时哪几个重要的日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作者提到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以及施粥场面热闹; 还写到辞灶日,祭灶神,过得比较认真; 还写到除夕,包饺子,给祖先上坟,祭恭祖先等; 最后写到过年,早早起来穿新衣,不许高声说话,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等一些风俗,显得喜庆、热闹,充满神秘感 2、作者写过去的过年特点是什么 作者没有去细致的描写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而是超越了各地过年方式的差别,抓住他们的本质,写出了抽象的过年共同点: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春节的童心 3、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童年)的过去的年的特点 作者是从贫穷的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年的 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人们盼望着过年,盼望着过年时能够吃到奢侈的美食,比如像饺子一类的食物其实 ,从现在的生活水平来看,吃饺子根本算不上什么奢望,几乎可以说是想吃就可以吃到但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时期,想吃顿饺子是多么的不容易! 经过几千年传统积淀而形成的“过年”,有许多特定的民间习俗而这些习俗,即使是在成人来看,也不一定完全能够理解,就更不用说对孩子来说了孩子们对一些民间宗教活动部理解,成人又不愿意通俗地解释给孩子们听,所以,在孩子的心中,产生这种神秘感也就在所难免的了 纯洁的童心表现在对过年的理解和期盼与成年人的不同上孩子们对美食的期盼,对宗教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自以为是的猜测,就自认会形成他们的童心童趣 4、作者说“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文中叙述童年过年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请分别举例说明(课后“思考与练习”第3题答案也可参见教参p26—27) 如腊月初八吃粥对孩子们等粥吃的场面描写,“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虽然条件不好,但孩子们的 “蹦跳,喊叫” 单纯而快乐 再如:神秘的气氛在作品中有好几处写到,比如送灶、除夕,这种神秘气氛主要是通过对过年的民间习俗特别是民间宗教活动的描写来表达的神秘来自人对鬼神的敬畏,来自人,特别是孩子对宗教时间的不可知这方面的描写是与纯洁的童心连在一起的童心表现在与成年人对年的不同态度上正是因为孩子们的童心,对美食的期待、对宗教和未知世界的好奇,使得年在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乐趣 5、如何理解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过年”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场面,是人们的一系列行动,更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期待,体现出一种氛围,它是感性的,是现象,所以,只有通过细节描写才能呈现出来作者也正是这样写的庙里施粥的场景、祭灶的过程、灶神灶马的样子都写得非常细致逼真还有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不仅是对饺子的描写,还有那种氛围、民俗,都写得细致入微,把人们带回当年的生活之中 6、为什么现在好多人会议论“过年没意思了” 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科学知识普及了,孩子们“可乐”的事情多了,年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了(第10节: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7、本文是对童年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又时常将思绪收回到现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在的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看来,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过去的年才有了味道,也正因为有了现在的年与过去的年的对比,才有了年的变迁,有了许多生活的感慨和人生况味(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能够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欢愉而现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活动领域的扩大,人们的许多愿望无需非到了过年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年的意味也就淡了许多,年所能给人们带来的情趣也就少了许多 这里,既体现了作为成年人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与孩子们在思想情趣上的差异 8、莫言的乡土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怀乡”情结,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 对过年中几个重要日子的描写充满了民族和乡土的气息如写过辞灶日,“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两个太太”充满地方特色虽然物质是匮乏的,但乡间生活是其乐融融的,充溢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文章开头和结尾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等的语句充满了怀旧的情怀 莫言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的鬼怪故事的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五、巩固与拓展 1、阅读课文第三节和最后一节,找出其中的对比文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3节我小时候的心态和长辈的心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最后一节中,“我”对过年的态度“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和现在孩子对过年的态度:“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的对比这里既体现了作为成年人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与孩子们在思想情趣上的差异 2、你怎样理解“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更深一层则是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现在的都市生活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人的亲情和精神生活则是在淡化过去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自有乐趣每次过年都是一种渴望尤其对于小孩子,有好吃的,有神秘的仪式来吸引他们 六、归纳总结 1、主旨:文章通过回忆小时候过年时几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辞灶日、除夕,特别是对除夕进行了重点描写,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2、语言特色:简洁质朴,自然流畅,情真意切
作者:沈从文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春节名人散文五:过去的年作者:莫言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一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两个太太。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头上的灶王爷脸很白。灶马头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其他优秀文章:
“辞灶”也称“送灶王爷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小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时此日傍晚要置酒给灶王饯行。并供以麦芽糖,意在粘住他的嘴,以防他上天去“胡说”。现在只沿阖家吃水饺之习俗。
供奉灶王爷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倒叫人们为难起来。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言好事,但是真的报善不报恶,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人们用柿饼、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数在祭灶时,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准备好供品,摆放在“灶王爷爷”前面,还放上纸和用箔叠的元宝,再摆上用纸粘的钱袋子、粮袋子数条(准备灶王从天上返回时装钱、装粮用)。稍等片刻,连同“灶马”(从灶马头儿上剪下来或自己画),一火焚之。主持祭灶的人一再嘱咐并要求:“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您上西天。少说闲言碎语,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等到纸化为灰烬,从“奠壶”里倒出“奠酒”(实际是水)横着洒一道,举家男人向灶王磕仨头。辞灶仪式结束,再就是分吃那些供品了。
癸卯兔年即将到来,壬寅虎年已然在挥手告别了。
2023年会是什么样的年景?
古人早有预判:“双庚压兔头,遍地起坟头”,这是啥预兆?我们应该怎么办?
虽然是一句看似很普通的俗语,但里面包含着老祖宗的智慧,结合了“天干地支”和“五行”的知识,每个字都显得那么有理有据,令人无法反驳。
俗语,又叫“大白话”,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固定的“因果”式,即前半句说的是起因,后半句则阐述的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为了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大部分俗语都带有夸大的陈述,但老祖宗的初衷是好的,殷切的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在前行的道路上吃亏上当。
很明显,这句俗语的核心关键词是“双庚”,它压住了“兔头”,就会造成新坟遍地起的后果。
从这句话来看,2023年是很难熬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在前面多篇文章中已经仔细分析和解释过,2023癸卯兔年是“水兔年”,也是“黑兔年”,还是“金兔年”,这一年注定是不一般的,不仅闰二月,还是“双春”,这样的年份可谓百年难得一遇,按照古法推算,要再遇上这样的年月,得等到3283年了。
言归正传,“双庚”的说法可以在古书《灶马头》中找到线索。
这本书以正月前十二天的干支作为依据,从而判断年景。
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一龙治水,二人得辛,三马驼谷,三人八锄,甲田五分,六姑看蚕,蚕食三叶,三人七丙,一屠八猪,草子九分,十牛耕田,花收十二分”。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五龙治水,“青红黄白黑”五龙各自有管辖之地,各行其事,才能保证风调雨顺。
“一龙治水”则预示着雨水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干旱,而有的地方可能已经涨洪水了,这也说明年景不太好。
按照时间来推算,2023年正月初一逢庚,初二为辛日,紧接着十一十二又是庚和辛日,所以有“双庚压兔头”的说法。
正月里正好是兔年的开始,视为兔头。
庚字为金,源自参宿,参宿是白虎的主宿,代表着秋季的肃杀之气。
有如此气势的乃是屠夫,故而“庚”代表屠夫。
“二人得辛”,辛金指代金子,或者是财富。
初一逢庚,初二为辛日,这意味着屠夫的肃杀之气与财气相遇,两者形成了两个极端。
换做是上班之人的收入,那也是两个极端,可以理解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人赚大钱,有人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两极分化。
在上文中提到过,老祖宗习惯于把“天干地支”和“五行”相结合,从而衍生出全新的理论。
按照“五行”的理解,四季轮回,五行也是相生相克的。
春生秋终,春木为合,秋金为终,言下之意即是两个极端还包括了疾病和离别。
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了“太阳过东井,坟头遍地起”,按照时间节点来掐算,太阳进入“东井”的时间是农历的四月初九,要出“东井”,则要到农历的五月十二。
在这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会有很多家庭会经历一次生离死别。
这是因为代表病符的“二星”会在2023年的农历五月,爆发其力量,病源四起,故而有“遍地起坟头”的说法。
“双庚压兔头”也如出一辙,惨白的肃杀之气使得“基础之力”都带着疾病而来,双庚肃杀,庚金为参宿,是为白虎。
白色在丧葬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只要有“白”出现,哭声片刻就会传来。
结语
2023年是不一般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可能。
但按照古人的说法,又给2023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总结起来,对2023年的年景并不看好,“一龙治水”可能是春寒,秋旱,倒春寒和秋老虎的厉害,大家已经见识过,对于庄稼的生长和收成,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加上:“多疾,多人不得辛”,就使得2023变得肃杀之气渐浓,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话虽如此,但这些毕竟是古人的预测,归于玄学的范畴。
大家看一看即可,不必太当真。
但根据眼下的具体形势,做好个人防护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公众场合。
2023年,我觉得应该是大展宏图的一年,三年抗议之后,终于迎来了“放开”,这正是经济逐步复苏的阶段,有抱负的人们,可以放开手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了。
文中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2023-08-08 14:42: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