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古籍善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本草纲目》古籍善本,第1张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荠苠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狗脊

苍术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羊霍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锦地罗 檀香

锁阳 铁线草 当归

芎穷 蘼芜 蛇床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杜若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补骨脂

荜茏 益智子 缩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薰草(零陵 兰草 马兰

香薷 假苏 薄荷

水苏 菊 野菊

淹闾 艾 茵陈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刘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鸡冠 红蓝花

番红花 燕脂 大蓟、小蓟

续断 漏卢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 蠡实 恶实

呆耳 无名精 希莶

箬 芦 甘蕉

蓑荷 灯心草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蜀葵 龙葵 酸浆

蜀羊泉 败酱 款冬花

鼠曲草 款冬花 决明

地肤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鳢肠 连翘

蒴翟 蓝 蓝淀

青黛 甘蓝 蓼

水蓼 马蓼 荭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谷精草 海金沙 半边莲

紫花地丁 见肿消 大黄

商陆 狼毒 防葵

狼牙 闾茹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芦

附子 天雄 侧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苹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景天 虎耳草 石胡荽

螺旋草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昨叶何草 土马

卷柏 石松 马勃

及己 漏篮子 乌头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干 玉簪 凤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羊踯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鳖子

番木鳖 马兜铃 盍藤子

预知子 牵牛子 旋花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楼 王瓜 葛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蔹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律草 络石 木莲

忍冬 藤类概述 泽泻

羊蹄

木部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火部

糟 烧酒 醋

酱 饴糖 蘖米

红曲 神曲 曲

蒸饼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小豆 黄大豆 大豆黄卷

大豆 阿芙蓉 罂子粟

薏苡仁 稗 参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籼 粳 稻

荞麦 雀麦 大麦

小麦 大麻 胡麻

果部

慈姑 乌芋 芡实

芰实- 莲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奥-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盐麸子-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蜀椒- 秦椒- 枳-

马槟榔- 无花果- 波罗蜜-

椰子- 槟榔- 海松子-

榧实- 橄槛- 龙眼-

荔枝- 槲实- 橡实-

阿月浑子- 榛子- 胡桃-

银杏- 樱桃- 杨梅-

枇杷- 枸橼-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枣-

栗-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鳞部

青鱼 鲤鱼 鱼子

鳔 海马 虾

乌贼鱼 黄颡鱼 鳅鱼

鳝鱼 鳗鲡鱼 鳢鱼

金鱼 鳜鱼 鲫鱼

鲥鱼 石首鱼 水蛇

乌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蜕 蛤蚧 守宫

石龙子 鲮鲤 鳄鱼

吊 龙

兽部

猕猴 猬 鼠

水獭 兔 湍

猫 灵猫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猪 犀

象 豹 虎

狗宝 鮓答 牛黄

黄明胶 阿胶 驼

驴 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鹗 鹰 鹊

乌鸦 斑鸠 寒号虫

伏翼 雀 鸽

雉 鸡 凫

鹜 鹅 鹈鹕

虫部

蛔虫 蛞蝓 蜗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虫

鼠妇 衣鱼 萤火

蝼蛄 天牛 蜣螂

蝉蜕 蚱蝉 蛴螬

蛆 水蛭 蝎

壁钱 蜘蛛 地胆

葛上亭长 芫青 斑蝥

樗鸡 九香虫 原蚕

蚕 螳螂桑螵蛸 虫白蜡

艺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蜡 蜂蜜

西医·三日疟三日疟(quartanmalaria)是经按蚊传播,由三日疟原虫(Plamodiummalariae)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隔两日发作一次,脾大和贫血均较轻,常有蛋白尿,尤其是儿童感染者。中医·三日疟三日疟(quartanmalaria)为病名。疟疾之一。是指疟邪深入,元气大虚,以寒热三日一发,缠绵不愈,倦怠食减,面色㿠白,脉虚弱,舌淡苔薄白等为常见症的疟疾。亦称三阴疟。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疟论》:“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三日疟,即经所云休数日作者。”三日疟的方药治疗《张氏医通·寒热门》:“三日疟,初起发于夏秋者,宜用二陈去橘皮,加生术、槟榔、常山,逐去痰癖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经络;至于暑结营分,又当以香薷、鳖甲、茯苓、半夏、甘草、当归、生姜、大枣,祛暑为要,而前药为无益也;若元气大虚,只用补正,宜六君加草果、乌梅,名四兽饮,兼本经引使药;若元气下陷,日发渐晏者,补中益气汤,大剂参术姜枣为治,如常山、槟榔、山甲、草果皆为戈戟矣。”关于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俗称打摆子。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

详见百科词条:三日疟 [ 最后修订于2016/10/18 23:32:55 共10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薷,读作:rú 。汉字基本字用词香薷,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呈方形,紫色,叶子对生,卵形,全草可入药。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

部外笔画:14,总笔画:17

笔顺读写:横、竖、竖、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撇、竖、横折钩、竖、竖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4,总笔画:20

薷,木耳。——《集韵》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集韵》汝朱切,音儒。木耳。又《类篇》而由切,音柔。同葇。《本草》香薷。详葇字注

薷字组词:

香薷     香薷饮

香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一般香薷是地上部位入药,香薷入药主要有发汗解表消水肿的作用,所以香薷可以用来治疗感染风寒,特别是夏季的时候感染风寒的感冒,同时还可以消水肿。那么,香薷入药有什么作用?香薷有哪些药用功效?

香薷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及江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cv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称青香薷,后者称江香薷。青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系野生,多自产自销;江香薷主产于江西宜分县,为栽培品,产量大而质量佳,行销全国。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2《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3《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甾醇、黄酮苷等。

2药理作用: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挥发油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海州香薷的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此外,香薷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香薷、薄荷各6~10g,厚朴各3~8g,扁豆10~12g,鸡苏散05~1包,水煎,1日1剂分服,治疗轻症低钾性软病,有一定效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9)。用牛至冲剂(由石香薷所含的挥发油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制成),每次1袋,1日4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22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湖北中医杂志,1990,(3):15)。

药膳

1、药用法

香薷入药煎服,每剂3~9g。用于发汗解表,用量不宜过大,宜后下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时候,用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2、香薷粥

材料: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使用前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功效:此粥化湿和胃、解暑,尤其适合于夏季服用。

3、香薷饮

材料:香薷10g,白扁豆、厚朴各5g。

做法:用水煎煮后饮用。

功效: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暑天感冒而又兼有脾胃不适的人群。可作为夏季解暑的凉茶饮用,《红楼梦》中林黛玉于夏季解暑喝的便是这种。

4、扁豆香薷汤

材料:白扁豆30g,香薷15g。

做法:把白扁豆,香薷用清水冲洗一遍外面灰尘,再加入2碗水煎25分钟即可饮汤。

功效:白扁豆能醒脾除湿。此汤可以清暑解表,化湿和中,主要用于夏伤暑湿,呕吐泄泻,身热无汗,脘腹胀痛等症状。

5、荷叶香薷汤

材料:香薷10g,荷叶10g(鲜荷叶30g),陈皮10g,薄荷5g。

制法: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左右,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取汁后加入白糖便可当茶饮服用。

功效: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香菜是多种植物的别称,如芫荽、刺芹、香薷、密花香薷等。

芫荽又名盐荽、胡荽、香荽、延荽、盐须子、漫天星等。为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最初称为胡荽,英文名CorianderHerb,原产于中亚和南欧,或近东和地中海一带。据唐代《博物志》记载,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香菜,故初名胡荽。后来在南北朝后赵时,赵皇帝石勒认为自己是胡人,胡荽听起来不顺耳,下令改名为原荽,后来演变为芫荽。在《齐民要术》中已有栽培技术和腌制方法的记载。它的嫩茎和鲜叶有种特殊的香味,常被用作菜肴的点缀、提味之品。

物种别称

芫荽

CoriandrumsativumLinn

伞形科芫荽属

别名:香菜、胡荽、胡菜、胡荽子、莞荽、乌努日图-诺高、乌苏、乌索、芜荽、香菜子、香荽、延荽、芫荽子、盐须菜、_荽、盐西、芫茜、芫萎、元荽、coriander

刺芹

EryngiumfoetidumL

伞形科刺芹属

别名:剌芫荽、香信、假芫茜、洋芫荽、刺芹、刺芫荽、大芫荽、大叶芫荽、假香荽、假芫荽、节节花、剌芹、_芫荽、马刺、缅芫荽、啪泊梦蛮、山芫荽、窝免吗、香菜、香芫荽、牙锯草、洋芫茜、洋_荽、野香草、野芫荽、泽芫荽、扎梭、阿瓦芫荽、刺芜荽、刺元荽、鹅脚板、番鬼芫茜、假莞茜、尖芫荽、美国刺芫荽、曲盐生、洋芜荽、野香菜、spiritweed

香薷

Elsholtziaciliata(Thunb)Hyland

唇形科香薷属

别名:水荆芥、臭荆芥、野苏麻、昂给鲁木-其其格、半边花、半边苏、边支花、边枝花、臭藿香、臭香麻、德昌香薷、风耳草、鸡冠香薷、荆芥、拉拉香、蜜蜂草、排香草、偏头草、青龙刀、山苏子、水芳花、铁杆禾、土香薷、退色香薷、香菜、香草、香茹、香薷草、小荆芥、小叶苏于、小叶苏子、野藿香、野香薷、野香苏、野鱼香、野芝麻、野紫苏、鱼香菜、坝子菜、板刷花、臭荆芥、青龙才、火麻草、蚂蝗痧、石香薷、铜草花、土地香薷、兔尾巴、香藿、香戎、香茸、香_、小叶巴蒿、野芭子、野坝蒿、野坝子、野荏子、野苏子、紫花香菜、紫香薷、crestedlatesummermint

密花香薷

ElsholtziadensaBenth

唇形科香薷属

别名:咳嗽草、野紫苏、矮株密花香薷、臭香茹、臭香薷、萼果香薷、密穗香薷、蜜蜂草、蜜花香薷、偏头草、切如木波、土香薷、息肉巴、蟋蟀巴、细穗密花香薷、香菜、香茹、香薷、落花香薷、密花香蕾、密香薷、那林-昂给鲁日-其其格、细穗香薷、野香薷

罗勒

OcimumbasilicumLinn

唇形科罗勒属

别名:矮糠、矮糖、菜荆荠、缠头花椒、丁香、丁香罗勒、光明子、蒿里、家薄荷、家佩兰、家佩蓝、金不换、荆芥、九层塔、九重塔、兰香、零陵香、罗肋、啪尤幸、佩兰、千层塔、茹香薄荷树、省头草、苏薄荷、乌努日特-额布斯、五香草、香菜、香草、香花、香荆芥、香叶草、薰草、薰尊、鸭香、鸭香草、野金砂、翳子草、针针菜、倍兰、蔡板草、臭苏、蕙草、罗勒根、罗勒子、罗_、毛罗勒、西王母菜、香菜仔、香花子、香佩兰、香叶香、熏草、熏尊、鸭罗草、燕草、鱼生菜、紫苏、sweetbasil

莴苣

LactucasativaLinn

菊科莴苣属

别名:白苣春菜格日音-伊达日阿荬子千金菜青笋生菜藤菜莴菜莴苣菜莴笋荀叶莴苣蒿苣贾子山莴苣西路黑-诺高干-乌日香菜野莴苣gardenlettuce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香朴饮子 1 拼音

xiāng pǔ yǐn zǐ

2 处方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炙甘草、紫苏、泽泻、香薷、半夏麹、白扁豆、乌梅肉、木瓜、厚朴(姜制),各二钱。

3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4 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61 方名

香朴饮子

62 组成

人参1钱,茯苓1钱,甘草1钱,紫苏叶1钱,木瓜1钱,泽泻1钱,香薷1钱,半夏曲1钱,陈皮(净)1钱,扁豆(炒)1钱,乌梅肉1钱,制厚朴1钱。

63 主治

小儿伏暑吐泻,虚烦闷乱,如发惊状。

64 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香朴饮子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

交并,上吐下泻,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兼烦乱,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大顺散。若暑盛伤于外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九诸疟门]山岚瘴气疟(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藿薷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准绳·类方》卷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藿薷汤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藿薷汤 1 拼音

huò rú tāng

2 处方

藿香正气散加香薷、扁豆、黄连。

3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吐泻。常服除山岚瘴气,伏暑吐泻,脚转筋。

4 藿薷汤的用法用量

《成方切用》:藿香正气散合三味香薷饮,名藿薷汤。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苍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转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5 摘录

《准绳·类方》卷一

6 《准绳·类方》卷一 61 方名

藿薷汤

62 组成

藿香正气散加香薷、扁豆、黄连。

63 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吐泻。常服除山岚瘴气,伏暑吐泻,脚转筋。

64 藿薷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热服。

65 附注

《成方切用》:藿香正气散合三味香薷饮,名藿薷汤。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苍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转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古籍中的藿薷汤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泻常服除山岚瘴气伏暑吐泻脚转筋加香薷扁豆黄连名藿薷汤大腹皮白芷茯苓(去皮)紫苏茎叶藿香(各三两)浓

《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中风

瘴气,伏暑吐泻,脚转筋。加香薷、扁豆、黄连,名藿薷汤。大腹皮白芷茯苓苏茎叶藿香(各三两)浓朴白术陈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泻常服除山岚瘴气伏暑吐泻脚转筋加香薷扁豆黄连名藿薷汤大腹皮白芷茯苓(去皮)紫苏茎叶藿香(各三两)浓

《明医指掌》:[卷五]霍乱证三

闷,五苓散,或以凉水调益元散,或桂苓甘露饮,或藿薷汤冷服。六和汤治冒暑伏热烦闷,气不升降,霍乱转筋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第六]藿香正气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