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21 方名 22 痰火方的别名 23 组成 24 功效 25 主治 26 痰火方的用法用量 27 加减 28 制备方法 2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痰火方 1 拼音
tán huǒ fāng
2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21 方名痰火方
22 痰火方的别名痰火神丸
23 组成广陈皮(去白)1两,好白术2两(陈壁土炒),黑枳实1两(麦麸炒),天花粉2两,陈枳壳1两(麦麸炒),前胡2两,山楂肉1两,生甘草4钱,大半夏2两(用姜汁泡3次,1次约用姜3两,捶碎,用水1碗熬滚,入半夏炮;如此者三。共要炮1日,取起,晒干用),大黄5两(用上好锦纹大黄1斤,将好水白酒5斤,入铁锅内煮,酒干为度,晒干,切片,再入锅内微火炒黑,细细夹碎,晒极干,同前药磨为末用)。
24 功效清痰降火,止嗽定喘。少年服之无痨怯吐红之患,老年服之亦无中风痰厥之忧,解日用饮食煿炙五脏六腑之毒,兼消酒积,去皮里膜外湿痰。
25 主治
男妇老幼一切痰火。
26 痰火方的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不拘清晨、晚间,用启滚汤送下。
27 加减春月,加白芍药2两;夏月,加黄连2两(姜汁炒,秋冬不加)。
28 制备方法上药共为末,用老米作羹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附注痰火神丸(年氏《集验良方》卷四)。
古籍中的痰火方 《奇效简便良方》:[卷二杂症]半身不遂半身自头至足敷满,盖被睡一觉,愈。又半身不遂及痰火方新生鸡蛋将小头磕开取出蛋清,去黄,将清仍放壳内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咳嗽绵纸封固,饭上蒸熟,日间吃其药,临卧吃此梨。治痰火方∶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一服即愈。青黛(水飞极
《校注医醇剩义》:[卷二火]实火咽干,明明是气分之火而不是痰火,从异点上着眼,故此方与痰火方无一味药相同。祖怡注。《校注医醇剩义》
《寿世保元》:[卷四劳瘵]补遗五十斤桑柴。慢慢文火煮烂。不拘时食之。一论久嗽痰火方生姜汁生藕汁白果汁萝卜汁梨汁荸荠汁以上各汁七钱
《程杏轩医案》:[初集]庄炳南兄素禀火体病治与众不同黄道吉日并不是迷信,而是推演和经验的结果
黄道吉日,是农历上计算出来的日子,在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年代,很多时候都是“靠天吃饭”,对一些外在因素的把控非常讲究
至于为什么这些是黄道吉日,老祖宗可能是计算出来,也可能是经验总结出来;
如果计算出来的,那肯定是门科学,不过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不敢确定;
中国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才能成其大事。从古至今,凡是遇到祭祀、婚嫁、开张、修房建屋等大事,人们都要请命理风水师挑个“黄道吉日”,祈求趋吉避凶,顺利完成。古籍记载“黄道吉日”,与十二个值日天神有密切关系。
最早的择日书籍出现于夏朝,名称为《夏小正》,收录在《大戴礼记》中。春秋战国时,选择黄道吉日已蔚然成风,当越王勾践从吴国回越国时,就特别挑选在十二月己巳时
择日的典籍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玉匣记》一书,此书对各种事件都规定了一些吉凶日子,很多人都以此书作为择日依据;市面上还有一本《玄空日卦择日务实》也是专门讲述择日的书籍,还有什么《择日宝典》、《择日秘典》之类的,都是择日类的书籍。这些书都各说各的理,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有道理的,到底孰是孰非,外行人很难辨别。
如果说看择日古籍的话你还不知道有个 易半仙 那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不管是黄道择日古籍还是其它流派的择日古籍的电子版,可以说海量的收藏没有比这里更全的
择日古籍目录:
《刘伯温择日秘诀》《刘氏家藏通书》《董氏取吉通书》《择日要领》《择日造葬风水学》
《玉匣记》《类编历法通书大全》《嫁娶通书》《择日紧鉴》《择日大通书》
《象吉通书》《崇正辟谬永吉通书》《仪度六壬择日》《日用占书》
《三历撮要》《二十四山禄马贵人择日》《杨公风水立向择日大吉时》
《仪度六壬择日要诀》《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
《董公择日要览》《董氏诹吉新书》《克择璇玑经》《取择秘典二卷附诹择历眼》
《增补选择通书广玉匣记》《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通书》
《许真君玉匣记抄本》《六壬择日要诀手抄本》《六壬斗首择日法》《鳌头通书大全》
《汇选携笈通书》《重订选择集要》《六壬管洛神书》
以下为个人经验:
黄道吉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一样,各个地方有自己的黄历
就江南流域来说,我使用黄历去办一些事情,大体情况,能看到的是“天气好”,基本上属于温度、晴雨天等都比较合适
上面的天气只是我看到,也许还有其他因素,在这些被标为黄道吉日的日子里,各方面都会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包括受天气等影响的人的心情等
按照黄历去办事,不能说一定,总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但是基本上十有八九,都会很顺利,长期看看黄历,人生也会顺利些不是
至于说没有黄道吉日办事,结局不好的倒是没听说,不过办事当日遇到些麻烦的很多,比如结个婚,下雨比较大,大家的出行啊、心情啊都会受到影响,但不是玄学,说会影响整个婚姻啥的。
当然,人的记忆是非常看感觉的,如果办事当时外在因素不好,可能会让人对此事产生不好的印象,在往后的日子里,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一些大事,都是记一辈子的。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鹤顶丹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鹤顶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局方》卷十:鹤顶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诚书》卷十:鹤顶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万氏家抄方》卷五:鹤顶丹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鹤顶丹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鸡峰》卷四:鹤顶丹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女科指掌》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 102 鹤顶丹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各家论述 108 附注 11 方出《直指》卷七,名见《金匮翼》卷二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鸡峰》卷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鹤顶丹 1 拼音
hè dǐng dā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鹤顶丹21 处方
麝香(研)二两半,朱砂(研飞)一百两,牙硝(枯研)一百二十五两,寒水石粉一百一十两,甘草(炒为末)三十五两。
22 炮制上合研匀,炼蜜搜和,每一两二钱作十圆。
23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壅痰实,咽膈不利,口干烦渴,睡卧不安,及中暑头痛,躁渴不解。
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大人温生姜水化下一圆。
如治中暑,入生龙脑少许,同研细,新水化下。小儿一圆分四服,更量大小加减。
又治小儿脏腑积热,心神不宁,夜卧狂叫,口舌生疮,用薄荷自然汁化下,并食后服。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鹤顶丹31 处方
白胶香1钱,木鳖子半两(净),黄丹2两半,朱砂1两,黄蜡1两,杏仁8钱,巴豆8钱,信砒3钱半,硇砂2钱半,乳香2钱半。
32 制法上为细末,熔蜡为剂,入油20点,令软,油单裹,丸如麻子大。
33 功能主治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愈,愈而复发,腹中疼痛。
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小儿半丸,泄泻,冷水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赤白痢杂,干姜、甘草汤下。
35 注意忌进食一时辰,孕妇不可服。
36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
4 《局方》卷十:鹤顶丹41 处方
麝香(研)2两半,朱砂(研,飞)100两,牙消(枯研)125两,寒水石粉110两,甘草(炒,为末)35两。
42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1两2钱作10丸。
43 功能主治风壅痰实,咽膈不利,口干烦渴,睡卧不安;中暑头痛,躁渴不解。
4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丸,以温生姜水化下。如治中暑,加生龙脑少许,同研细,以新水化下;小儿1丸分4次服,更量大小加减。小儿脏腑积热,心神不宁,夜卧狂叫,口舌生疮者,食后用薄荷自然汁化下。
45 摘录《局方》卷十
5 《诚书》卷十:鹤顶丹51 处方
半夏(制7次)21粒,杏仁(制7次)21粒,巴豆(制)21粒。
52 制法上为末,打成片,入干胭脂5分,乌梅水浸面糊为丸。
53 功能主治伤食发热,腹胀便闭。
5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姜汤送下。
55 摘录《诚书》卷十
6 《万氏家抄方》卷五:鹤顶丹61 处方
寒水石(煅)2两,石膏2两,甘草2钱。
62 制法上为末,甘草浓煎汁为丸,如芡实大,辰砂为衣。
63 功能主治小儿积热,及暑月火盛心烦,并麻瘄热症,一切结热。
6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薄荷汤送下。
65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五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鹤顶丹71 处方
甜消4两(炒)。
72 制法上为细末,先掘地作坑子,揩净,入甜消在内一时辰,出火毒,取出加熟甘草末半两,麝香、生龙脑各1钱,硼砂2钱半,马牙消1两,丹砂1钱半共为细末,水为丸,如鸡头子大。
73 功能主治喉咽肿痛。
7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咽津。小儿只作散,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
7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8 《鸡峰》卷四:鹤顶丹81 处方
辰砂5两,椒红5两,青盐5两(上药纳银瓶内,木塞瓶口,油纸封,重汤煮7昼夜,入地坑出火毒,1宿后入下药),鹿茸5两1分(酒浸,水洛,焙干),参5两,茅术5两9分。
82 制法上药共拌匀,同杵300500下,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强脚膝,补气,能令气下行,安五脏,填骨髓,补虚羸,去百病。主
8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85 摘录《鸡峰》卷四
9 《女科指掌》卷一 91 方名
鹤顶丹
92 组成艾叶5两(醋煮),牡蛎(煅)3两,龙骨(煅)3两,当归2两,附子1两(炮),赤石脂3两(煅,研)。
93 功效调经。
9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乌梅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醋糊为丸,石脂为衣。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鹤顶丹
102 鹤顶丹的别名二仙丹
103 组成明白矾1两,真银朱半两。
104 主治结胸,痰症发热,或咽喉如拽锯及痰厥。
10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研细,茶清调匀温服,或入姜汁少许同炒下。听心上有隐隐微声,结者自散。不动脏腑,不伤真气,无问虚实证皆可投。
106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熨斗盛少炭火,坐小瓦盏在上,平抄矾、朱末1钱,入盏中熔化,急刮出就搓成丸。
107 各家论述白矾能化痰解毒,银朱是水银或硫黄炼成,专破积聚,故治结胸,胜陷胸、承气、泻心三药。
108 附注二仙丹(《外科传薪集》)。《医学入门》本方用法:上为末。每次一匕,入瓷器内熔化,乘热捻丸,如龙眼核大,薄荷煎汤化下。
11 方出《直指》卷七,名见《金匮翼》卷二 111 方名鹤顶丹
112 组成虢丹2两,白矾2两。
113 功效控痰开窍。
114 主治喘嗽,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痰厥。
11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沸汤泡生姜汁送下。诸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以30丸研末,入全蝎少许,用自然姜汁澄取清者调灌,须臾吐痰即效。凡喘促胸膈澎湃,寸脉急数,须从权吐之,中满由实而喘者,与解毒雄黄丸。
116 制备方法以钱王砖挖一火孔,先入虢丹,次入白矾,盖顶,用炭1斤,煅至火尽矾枯丹黑,出火毒,研细,煮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12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121 方名鹤顶丹
122 组成乳香5钱,没药5钱,杏仁14个(去皮尖),巴豆25粒(去油),黄蜡1两,黄丹(飞)1两。
123 主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1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7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不拘时候。
12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黄蜡溶化为丸,如黍米大。
13 《鸡峰》卷七 131 方名鹤顶丹
132 组成辰砂(打碎千百遍,入水不住手研7日可用,浸去黄脚,别以器中沥干)5两,青盐5两。
133 功效强脚膝,补气,能令气下行,安五脏,填骨髓,补诸虚,去万病。
1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米饮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鹤顶丹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泄泻门热,心腹胀痛,下酸臭,先以疏利其食,服消积丸、鹤顶丹微疏导,不可峻取,后消食药治之。食积泄泻者,积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五杂治门]杂病丁香汤下。阴毒伤寒、皂荚子汤下。小儿惊风、薄荷汤鹤顶丹。一方有朱砂三钱为衣。水泻、车前子汤下。妇人月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咽喉肿痛苡仁七枚上以水吞之,即瘥。治大人小儿喉咽肿痛。鹤顶丹方甜硝(四两)上一味炒过研细,先掘地作坑子,揩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头痛,黄丹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葱白,淡茶清下。又名鹤顶丹。硫黄丸治头痛如破,每发则数日不食,百药不疗。
《活幼心书》:[卷中·明本论]伤寒《伤寒论》:黄芩汤别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处方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功能主治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伤寒总病论》卷三:黄芩汤别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处方黄芩12克制法哎咀。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圣济总录》卷二十五: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3分,大黄(锉,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圣济总录》卷十四: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制法上药各为末。功能主治风邪,心热,神不安。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朴消1钱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3分,羌活(去芦)3分,人参3分,升麻3分,桔梗(炒)3分,黄连(去须)半分,蛤蚧(酥炙)半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上焦壅热,久患肺与喘急,喉中作声,不能起动。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5沸,去滓,先宜吃解上焦散子,
详见百科词条:黄芩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9:30:07 共115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圣惠》卷九十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 7 《养老奉亲》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粟米粥 1 拼音
sù mǐ zhōu
2 处方粟米150克 羊肉250克(去脂膜,拣取120克,细切)
3 功能主治治产后气血两虚,不能下食。
4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5升,下米、羊肉同煮,欲熟时人盐、醋、椒、葱,更煮粥令熟。空腹时食之。
5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
6 《圣惠》卷九十七 61 方名
粟米粥
62 组成粟米3合,羊肉半斤(去脂膜,拣取4两,细切)。
63 主治产后血气虚弱,不能下食。
64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上以水5大盏,下米羊肉同煮,欲熟时,入盐、醋、椒、葱,更煮粥令熟。空心食之。
7 《养老奉亲》 71 方名粟米粥
72 组成粟米4合(净淘),白面4两。
73 功效养肾气,和胃。
74 主治老人脾胃虚弱,呕吐不下食,渐加羸瘦者。
75 粟米粥的用法用量每日1服,空心食之。
76 制备方法以粟米拌面令匀,煮作粥。
古籍中的粟米粥 《世医得效方》:[卷第五大方脉杂医科]脾胃,煎取三合)鸡子(三个,去黄)薤白(二茎)熟稀粟米粥限早晚。服无忌,当时便定,准前服,万不失一。如
《本草从新》:[卷十二谷部]粥养脾胃。利小便。止烦渴。(罗天益卫生宝鉴云∶糯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粥)。发明时珍曰∶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反胃)蚕茧(反胃吐食,煎汁煮鸡子食之。)缲丝汤(煮粟米粥食,止反胃。)〔兽禽〕牛羊乳(反胃燥结,时时咽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曲古籍中的古代两性人:其性尤* 被称为“人屎”
屎尿都是人体或动物的排泄物,而有人竟嗜之成癖。再推而广之,凡属以身上分泌、排泄以至于脱落的东西做饮食品的奇癖,都可以从性变态的方面觅取解释。
古代形形 的性变态
人类的性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度。性的健康正常与否,都受这三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人们会认为某种性行为是正常的、允许的,在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人们又会认为这种性行为是反常的、不允许的。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反常与不允许的性行为中,有些被认为是罪错,如 、通奸,有些被认为是变态。社会越是发展,这种区分就越是细致、严格。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秦、汉以后,封建社会形态得以确立,社会文化也开始繁荣与发展,对于性问题的观察与分析也较前有显著发展,对性变态的现象也开始有所记载,直至后世。从性变态的形形 ,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个侧面。当然,衡量哪些性行为是正常或反常、变态,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个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只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观察与总结过去。
例如上一节所述的同性恋,在汉与魏、晋之世,社会并不认为多么不正常;而时至今日,美国全国心理学会于1973年也通过一项决议,认为同性恋是“非异常行为”;至于那些有同性恋传统的民族和地区,更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以以下这些现象作为性变态,而且记载在史书以及许多野史、笔记之中的。
文物中的性变态
性变态
一、“两性人”
“两性人”是一种生理畸形,即亦男亦女,在女人前是男人,在男人前又是女人,对此古人称之为“人妖”,又谓之“隐宫”,俗则称之“天阉”。据《内典》云:
人中恶趣有五种不男:天、竖、妒、变、半。且有五种不女:螺、筋、鼓、角、线,俱终身无嗣育。
有人解释“隐宫”(天阉)的五种含义:不男之“天”即天生性器萎缩,不能勃起。“竖”(或称“捷”)是:生而为男却是女人,反之,生为女人却是男人;古人更云“值男即女,值女即男”,意谓见了女人是男人,遇到男人就成女人。“妒”是所谓“似有似无”。“变”是一半为男,一半为女;或半月为男,半月为女。“半”则是“无异而不能”之意。
至于“不女”,就是俗谓“石女”,而“螺”、“筋”、“鼓”、“角”、“线”,以现代医学语言来说,就是性生理障碍,大多可用外科手术矫正之。
这种不男不女或半男半女的“阴阳人”,在生理学上如同太监一样是“中性人”。日本古代这种情况也很多,叫做“二形”或“半月”。明代人则称之为“人屙”;白话文学家则称之为“人屎”。《万历野获编》“人屙”条云:
人生具两形者,古即有之。大般若经载五种黄门,其四曰:
“博叉半”。释迦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然不云亦能女也。素问有“男脉应,女脉应”之说,遂具两形矣!
晋惠帝世京洛人有兼男女体,亦能两用,而性尤*。解者以为男宠大兴之征,然亦不闻一月中阴阳各居其半也。又吴中常熟县一缙绅夫人,亦大家女也。亦半月作男,当其不能女时,崇砧(昔时夫妇燕好时用的一种小褥,承受 时所流 血水用)避去,以诸女奴当夕,皆厌苦不能堪。闻所出势( )伟劲倍丈夫,且通宵不起事云。按二十八宿中,心、房二星,皆具二形,则天上已有之,何论人世?
《万历野获编》“不男”条又云:
晋废帝海西公有隐疾,汉武阳侯,樊市人不能为人。元魏仇洛齐生非男,北齐临潼令李庶之天阉,隋大将军杨约之为×所伤,皆是也。本朝藩王则楚王英,亦传闻不男,大臣则杨文襄一清、倪文毅岳,及近年士人闵工部梦得,俱云隐宫无嗣息。
《癸辛杂识》则记载了有个军事统领叫赵忠惠,他的幕僚赵参议有个婢女聪明美丽,许多官员都喜欢她,赵忠惠也是同样,他千方百计地把这个婢女弄到手,要和她发生 关系,但婢女坚拒不从。赵忠惠既气怒又奇怪,强剥她的衣服,发现她是“两形人”,认为这是妖异,就把她杀了。
《子不语》卷下“石男”云:
石男二字,见太元经经,起来久矣。至于半男半女之身,佛书亦屡言之。近复有所谓石男者:扬州严二官,其貌美,而无人与狎。其谷道细如绿豆,……昼食粥一盂,酒数杯,蔬菜些须而已。多则腹中暴胀,大便时,痛苦异常。
又如明人隆庆二年奏牍中有:“山西男子李良雨化女”一事。而明、清人笔记如郎瑛《七修类稿》及嘉靖王济的《询堂手录》也记有公猿变母猿的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狐狸精的描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旧传:狸有两体,其年久者能变幻惑人。遇男则牝,遇妇则牡。今京师有此妖,或一家中内外皆为所蛊。各自喜为佳遇,然实同此兽也。狐与狸又各一种,而世多混称之。
变性者混入宫廷,史料较多,尤其是易服变性有时还被传为美谈。如《晏子春秋》记载:“灵公好妇人而为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宋书·五行志》记:“魏尚书何晏服妇人之衣。”《北齐书·元韶传》言文宣帝“剃韶须髯,加以粉黛,衣妇人服以自随。”王嘉《拾遗记》云:“汉哀帝董贤更易轻衣小袖,不用奢带修裙”,也是穿女人的衣服。至南朝梁、陈时,由于一些男子经常沉湎于女色,一些男子居然“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到了明代易服变性的“人妖”更普遍地公开化,可能是由于男色盛行之故。因此戏曲院本中如徐渭有《女状元》,王媪德《曲律》中更有“男皇后”,搬演于戏台之上。
古人不管男扮女还是女装男,都称之为“人妖”,如《南史·崔慧景传》:“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此人妖也。”此外,如《干子》一书中的孟妪,《玉堂闲话》中的白项鹤,都是易服变性的“人妖”。古人对“人妖”是鄙斥不屑的,如《荀子·非相篇》指斥:“人妖”云:“美丽佻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韩愈的《辞唱歌》也斥骂“人妖”说:“岂有长直天,喉中声雄雌?君心岂 ,君岂是女儿!”
对于以上所述“人妖”现象,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情况并不相同,应作具体分析。太监以及太监娶妻现象,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应予彻底否定;至于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阴阳人”,是性生理畸形,应予医治;至于易装,目前女着男装,社会一般不以为非,如在日常生活中男子爱着女装,那就是一种性心理变态(称之为“易装癖”),就需要加以矫治。
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他们那时时负责造字。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通过眼睛观察到万物的形状,模拟出他们的声音、形状,创造出了象形字和形声字,通过一些事物所要表达意思,创造了会意字。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皂荚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皂荚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状 27 炮制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皂荚子的用法用量 211 注意 212 附方 2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皂荚子 1 拼音
zào jiá zǐ
2 《辞典》:皂荚子21 出处
《雷公炮炙论》
22 拼音名Zào Jiá Zǐ
23 皂荚子的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防虫蛀。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26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时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形鲜**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27 炮制《雷公炮炙沦》:"皂荚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 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28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辛咸,温,有小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甘,气温,无毒。"
29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
①《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②李杲:"和血润肠。"
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
④《本草崇原》:"治疝气并睾丸肿痛。"
⑤《医林纂要》:"杀疳虫。"
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210 皂荚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211 注意孕妇慎服。
212 附方①治大肠风秘:皂荚子三百粒。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为度,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妇人良方》)
②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圣惠方》神效散)
③治里急后重:积壳、皂荚子等分。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普济方》)
④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医方摘要》)
⑤治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方》)
⑥治瘰疬满项不破,及肿疼痛:不蛀皂子三百个,酒一升半,化硇砂一两,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尽为度,每至临卧,含化三粒。(《博济方》)
⑦治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皂荚子一两(烧灰),槲白皮末一两。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⑧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千金方》)
213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 灵宝丹
:灵宝丹:别名:归命丹、返魂丹处方: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
百合丸洗去苗土),桂心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皂荚子仁半两(微炒),贝母1两(煨微黄),五味子1两
皂荚子散ázǐsǎn《圣济总录》卷一五八:方名:皂荚子散组成:皂荚子200个(灰火炮熟,去皮),槐实(麸炒)
内消牡蛎丸总录》卷一二七:组成:牡蛎(煅过,为末)3两,皂荚子2升(取白水浸1宿)。主治:瘰疬。用法用量:每
皂荚子丸jiázǐwán《圣惠》卷六十六:方名:皂荚子丸组成:皂荚子20个(炒熟),巴豆2个(去皮心,研,纸
更多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 利胆石颗粒
苏梗100g陈皮140g神曲100g郁金140g皂荚364g制法:以上十五味,取皂荚、郁金,法半夏
麝香丸),牛黄1分(细研),蜗牛子1两(炒令微黄),皂荚子1两(炒微黄),皂荚针1两(锉,炙黄),薄荷1
润肠丸丸组成:凌霄花干半两,天台乌药半两,人参半两,皂荚子(炒熟,去粗皮)半两。主治:一切风秘,虚人及老
青黛散夜涂之,须臾,自然流引涎出;若鼻内有疮,用蒜如皂荚子大研和少许散,纳于鼻中;若外有疳疮,以猪脂和散
山鸡大补酒不宜服用。3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4本品宜
更多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皂荚子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气毒瘰诸方
大小不定。肿硬疼痛。蜗牛散方。蜗牛壳(一钱末)皂荚子(煨去皮取末三钱)乳香(如莲子大一枚)腻粉〔一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热毒瘰诸方半斤。捣碎。以酒二碗。浸三日。揉取汁。去滓。用皂荚子二百枚。煨熟。捣罗为末。用玄参酒熬皂荚子末成膏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诸疮水毒肿取合者。以针包子散治水毒入疮肿痛。或入刺骨者。皂荚子(不蛀者七枚)上用坩埚入药在内。瓦盖锅口。慢火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三]诸疮水毒肿,水即出。治水毒入疮肿痛,或刺入骨者,皂子散方皂荚子(不者七枚)大虾蟆(干者一枚)胡椒(十五粒)上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皂荚本文2023-08-08 16:00: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746.html